第一百八十八章 海內網

字數:10899   加入書籤

A+A-


    接下來的一個月裏,

    張奕奔波於美國各地。

    拜訪投資機構、與華爾街各投行的分析師交流、接觸一些政治遊說團體……

    為易趣係下一步在美國開展業務,做輿論和監管機構批準的準備。

    周傑一邊籌備xfi研究院的選址;一邊開始接觸一些著名教授和科學家,招聘工程師……

    張婉琳則在籌備隋波“家族辦公室”,招募專家團隊。

    而隋波,

    也才真正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融入了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習生活中。

    畢竟他來矽穀,還是真的想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

    海外的戰略布局,並不是這次矽穀行的全部。

    易趣未來能發展到什麽高度,

    最終還是取決於隋波自己——至少在他退休以前。

    作為經常和哈佛商學院並列全美第一的商學院,斯坦福商學院有著非常明顯的“矽穀”特征,更注重“創新”和“自由”。

    普通mba學生,除了商學院的專業課程外,如果感興趣,還有30多個跨學院的選修課可以選擇。

    而像隋波這樣通過“榮譽合作項目”來進修mba課程的在職人士,還可以選修管理科學和工程專業的所有課程。

    隻要修滿相應的學分,就可以拿到mba(工商管理碩士)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的雙學位。

    不過,隋波來斯坦福,可不是“混文憑”的。

    斯坦福的學位,對他沒什麽特別意義……

    他的身份和地位,早已經過了需要靠文憑和學位來襯托的層次。

    隋波隻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對自己有益的課程就好。

    他在矽穀的時間有限,所以隻選了mba的幾門核心課:

    比如最受斯坦福學生喜愛的人際動力學(interpersional dynamics)課程,以及戰略領導力、組織決策和領導等課程;

    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

    戰略與政策(strategy and policy)、決策分析與風險分析(decision analysis and risk analysis)、經濟與金融(eid finance)。

    之所以選擇工程學院的這三門課,

    隋波也是考慮到,斯坦福的工程學院,可是矽穀工程師最主要的“出品地”之一。

    這裏的人才,未來絕大部分都會進入google、facebook、蘋果等公司!

    這個人才池,他是一定要插一腳的。

    而且,

    隋波也覺得,自己作為互聯網公司的領導人,雖然不能像小馬哥和老李那樣,精通技術。

    但至少,也應該懂得一些跨學科的知識。

    蘋果的老喬曾在一次發布會中,用一張幻燈片,展示了兩條街道的交匯口,那裏豎著一個標誌著“科學”與“人文”的路牌。

    並說,蘋果公司能夠走到今天,就是靠著這“兩條腿走路”。

    學科交叉、知識碰撞,是創造力的源泉。

    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需要的是科學技術上的不斷研發。

    但根植在技術研發背後的,卻是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

    科技是工具,人文是目的,隻有為人類生活服務的科技,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此外,隋波還按照自己的興趣,選修了品酒課程和高爾夫課程。

    這兩門選修課,也是斯坦福非常有名的。

    比如品酒課:

    斯坦福地處北加州,和號稱“美國波爾多”的納帕酒莊(napa valley)隻有兩個小時車程,這裏也是葡萄酒聖地。

    這門課隻有1個學分。

    但每堂課,都有來自著名酒莊的酒莊主和品酒大師,和大家分享一瓶自己酒莊的好酒,一邊上課一邊品酒。

    學校還會邀請法國等地的葡萄酒專家,來介紹各種酒莊、年份的葡萄酒的優缺點,酒莊曆史和各種葡萄酒知識。

    對於隋波這種平時喜歡喝點紅酒,

    但是對所謂的“品酒”,依然是一知半解的人而言,還挺有意思。

    而高爾夫課程也是如此。

    斯坦福大學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場,在世界排名也是前100,依山傍水,小溪潺潺環繞。

    在第十八洞,可以遙望舊金山和海灣。

    球場不對外開放,必須是學生、教師或者校友才能在這裏打球,本校學生憑證件,18個洞不過25美元。

    這個課程在斯坦福廣受歡迎的原因,除了高爾夫運動本身,就很受美國中產階級喜歡,代表了一種健康和“上流”的生活方式外。

    最主要的是,在這裏打球,經常可以遇到很多知名的校友!

    比如雅虎的楊致遠、曾擔任過斯坦福教務長,現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康多莉紮·賴斯(不久後將擔任美國國務卿)等。

    當然,在這個領域,斯坦福最出名的,就是“肄業生”老虎伍茲了。

    通過一起打球,不僅能享受高爾夫運動的樂趣。

    還能和教授在私下交流學術;結交更多的校友人脈……,自然讓很多人趨之若鶩。

    回到學習上來:

    隋波在斯坦福商學院裏,屬於很受歡迎的那類人!

    基本上能夠來斯坦福商學院讀mba的,都是有誌於在商業有所作為的頂級精英。

    不出意外,他們未來畢業後的出路,要麽自己創業、要麽進入對衝基金或私募基金,投行和谘詢公司,又或者進入500強等。

    不論如何,名氣、地位、財富,是他們永恒的追求……

    說勢利,或許有點過分,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對成名、成功的功利心,對財富的強烈企圖心和渴望,才是讓這些人能夠在讀mba的2年時間裏,瘋狂的學習和拚命努力的根源和動力。

    因此,大家都會在一進校,就瀏覽同學的簡曆,從而發現那些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大家都願意和未來的明日之星交朋友……

    而隋波,不是“明日之星”,是正當紅的“超級巨星”!

    他已經是在全球科技領域頗有名氣的“大佬”,身家十幾億美元的超級富豪!

    能夠和這樣的業內大佬同學的機會,少之又少。

    同班裏有這樣一個同學,是讓這一屆的斯坦福商學院mba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都非常興奮的事。

    更何況,隋波還建立了一個校園創業孵化項目。

    專門為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提供創業天使投資和創新項目的資助。

    近水樓台先得月!

    誰都想多和“bowen”接近,能夠得到他的青睞,贏得他的友誼,獲得他的投資……

    斯坦福的教學方式,也與國內帝大之類的大學不太一樣。

    上課教學和案例研究隻占了1/3的比例。

    團隊項目、體驗式學習、講座和模擬則占到一半以上。

    在斯坦福商學院,每門課都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有學習小組(study group),這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上課前,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案例,考試前一起複習備考,作業則是小組一起完成。

    這也是結交人脈的好機會。

    隋波就被邀請,參加了多個不同課程的學習小組……

    隋波對此也並不反感。

    他也樂於在這裏接觸更多的人,寄希望於,從中發掘出能夠幫助他在海外布局的人才。

    無論是社交網絡,還是未來的百度美國、研究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斯坦福大學,就是矽穀最大的人才庫啊!

    而且,這種同學關係,相對而言,可以算是在創業和生意場上,最穩固的一種關係了。

    ……

    就在隋波在斯坦福如魚得水,融入其中之際。

    周傑在安排好國內的工作後,也來到了矽穀。

    隋波就把周傑和周楓兩人叫到家中。

    三人開了個小會,好好討論了一下,關於社交業務目前的市場形式和未來的發展規劃。

    隋波把他前一段時間思考的東西,都和周傑談了談。

    尤其是說了對騰訊qq的擔心。

    隋波也自嘲道:“當初放任qq的發展,是我的錯,還好現在還不算晚……”

    他都自己承認了,周楓和周傑也就不再吐槽了。

    當初隋波因為投資了騰訊,曾一度壓製校內網推出em的事,可是讓當時負責社交業務的周楓,鬱悶了很久。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隋波已經對社交業務有了一番自己的考慮。

    也有所決定。

    但是,他還是想先聽聽周傑談談,易信管理團隊的想法。

    在劉熾平和張小龍加入後,他一直都期待這三個人組成的易信核心團隊,能帶給他不一樣的新鮮感和驚喜。

    而周傑的第一句話,就讓隋波眼睛一亮。

    “波總,我們在仔細研究分析了目前易信用戶的增長趨勢、年齡分布、職業和行業等數據後,發現學生用戶的增速和比例在下降,上班族以及社會人士的比例在上升。

    所以,我們覺得,“校內網”現在和易信合並後,兩個品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知度。

    很多em的新用戶,尤其是通過陌生人添加的好友,對使用校內網,沒有太高的熱情。

    這就是我們之前曾討論過的,熟人關係鏈和陌生人關係鏈的問題。

    我們覺得必須要盡快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好的辦法,是對校內網進行改版……

    “校內”這兩個字,指向性太強,對那些不是同學關係的用戶來說,就有一定的隔閡感。

    我們希望通過改版,弱化校友和同學的群體關係鏈……

    轉變為強化用戶作為獨立個體,而形成的個人關係網絡。”

    隋波一聽,

    咦,這一點倒是和自己的想法很接近啊!

    他提了一個問題:

    “學生用戶,尤其是校友錄,是我們的核心用戶和粘性最高的種子用戶。

    如果改版,你們考慮到他們的感受和反應了嗎?”

    周傑點點頭:“我們認為,可以借鑒易信當時區隔熟人和陌生人關係鏈的方式。

    用分組的方式,一方麵繼續保持熟人關係鏈,一方麵可以拓展更多的陌生人。”

    隋波點了點頭了,想了想,又搖了搖頭……

    “你繼續說,還有哪些想法?”

    他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是想聽周傑全部說完。

    “我們想,通過對校內網改版,還可以加強em和校內網的關聯。

    形成從簡單的聊天,向更深入的社交互動轉換的增值服務。

    這樣,一方麵可以簡化em的界麵,用戶體驗更友好,而校內網則承擔更豐富的業務類型和產品,增加用戶的粘性。

    另外,我們準備加強對em的營銷。

    小龍提出了一個借助qmai和百度搜索,通過多種內容營銷和病毒營銷的方式,擴展用戶的辦法。

    這方麵他和百度的俞軍也探討過。

    覺得像百度貼吧這種產品,就非常適合做em的營銷。”

    張小龍和俞軍的聯手?!

    隋波笑了。

    這兩個最牛產品經理的思想碰撞,又會產生什麽有趣的東西呢?

    “哦?通過百度貼吧怎麽營銷?”

    “小龍和俞軍覺得,百度貼吧是典型的以信息聚合的弱關係鏈社交。

    當用戶因為某一個共同的興趣和喜好,聚集在貼吧後,就會通過不斷的交流,加深彼此的認知。

    這時候,一些人可能就會有進一步溝通的需求。

    也就是說,從原本是陌生人的弱關係鏈,向熟人的強關係鏈轉化。

    如果我們和百度貼吧合作,提供與貼吧對應的官方em群。

    就可以形成,em新的“以內容為核心聚合”的用戶關係鏈。

    這樣,就突破了之前單純以同學關係、好友關係等線下熟人的關係鏈製約。

    產生了全新的用戶群體!”

    說到這裏,周傑不禁有點興奮。

    隋波哈哈笑了起來。

    “不錯,不錯,這個想法有點意思……

    對了,你們想對校內網改版,有沒有新的名字?”

    “我們想了一個,海內網。

    取得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寓意。”

    說到這裏,他撓了撓頭發,訕笑道:“當然,最後還是要波總你來定。”

    隋波點點頭:“海內網……,不錯,可以用這個名字。”

    想想也有趣,社交這一塊,倒是和王興耗上了……

    不過這也是因為,從現實考慮,大家的思路都是差不多。

    “校內”是最初從校園起步時,社交網站的必然選擇。

    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大學校園用戶不過300萬左右……

    而那些以前的大學用戶,在畢業之後,社交需求自然會不可避免的發生變化!

    這種時候,就需要更適合現在主要用戶群體的新名稱。

    海內,

    寓意上與校內一脈相承,但覆蓋範圍,則擴大到了全球。

    的確不錯!

    接下來,周傑又詳細介紹了他們對校內改版的一些想法:

    首先,去除首頁大量繁瑣的元素,如熱門話題、搜索框、新聞等。

    精簡文案,將需要重點突出的登陸注冊區域,擴大到占據整個頁麵三分之一的位置,讓用戶的注意力集中到這裏。

    這可以,就極大的提高用戶的注冊率。

    此外,每當新用戶注冊後,立即向他們推薦至少10個用戶,這些推薦可以是基於用戶注冊時填寫的學校,或者興趣愛好等,進行有關聯度的推薦。

    這樣一來,新用戶的時間軸不至於空空如也,不知道該做什麽。

    當確保他們有東西可看。

    用戶的活躍度和留存率自然就提高了。

    然後,再通過去分析活躍用戶的行為模式,來引導新用戶去執行類似的行為,比如完善個人信息,關注感興趣的人等等。

    整個網站的核心,從之前的校園門戶網站,改變為以個人的“海內主頁”和社交圈為主體。

    保留之前的校友錄產品,以社區的形式出現。

    同時還可增加興趣圈、話題圈等。從而形成以各種不同的關係和內容而形成的關係鏈形態。

    俞軍還幫他們想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子:

    那就是,借助現在剛剛開始興起的博客概念。

    引入一些媒體和知名人士,來開通個人主頁或者說官方主頁。

    這些人就會成為一些熱門話題的引領者,形成一種新的關係鏈,單對多的關係鏈!

    小龍對這個想法很感興趣。

    覺得這是比門戶網站,更有趣的一種新聞互動形式……

    隋波這下真的樂了。

    我擦,連公眾號和微博都快搞出來了?

    你們這是要逆天啊!

    不過,時機合不合適呢?

    他開始摸著下巴琢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