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數量

字數:4501   加入書籤

A+A-




    皇宮一隅,被雪花漸漸染白的馬場裏,一排整齊的馬廄內,毛色各異的馬在各自槽位內悠哉悠哉吃著草。

    帶著兒子們來喂馬的李笠,回答著兒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為何這些馬如此“樣貌平平”?

    樣貌平平,指的是按照相馬術的要點來評價這些馬,簡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身高(肩高)不高,也就是矮了些;馬脖子相對要短,鼻孔不大,呼吸時給人一種有“有氣無力

    ”的感覺。

    四肢肌肉鬆垮,馬蹄不夠大、不夠飽滿,說明衝刺速度快不到哪裏去;

    兩眼黯淡無光,精神氣不行。

    總總特征表明,這些馬當做騎乘代步馬還行,要作為戰馬有些勉強,想要作為具裝甲騎,估計跑不了多少裏就要垮了。

    兒子們相馬的眼力,已經達到了普通牧民的標準,李笠很滿意,兒子們的這個疑惑,他用提問來回答:

    “這三個月,你們照顧這幾匹馬,比起之前的那一批高頭大馬,哪一批好照顧?”

    “現在這一批好照顧!”少年們毫不猶豫的回答。

    李笠再問:“譬如說?哪幾個方麵?”

    他讓兒子們養馬,是作為動物觀察課來進行的,一如後世的學校,讓學生們養一些小動物,來觀察動物習性。

    所以,皇子們很快就把眼下這一批馬為何好照顧的理由說出來。

    一,胃口好,不挑食,喂什麽草料都能吃,不**料也不容易掉膘。

    草料幹一些、濕一些,都無所謂,吃了濕一些的草料,也不容易拉肚子,而上一批的高頭大馬就講究得多了。

    二,受得苦,皇子們給出的證據是馬廄蚊子多的時候,這些馬處之泰然,很淡定。

    相比之下,上一批的高頭大馬,很容易被蚊子弄得躁動不安。

    三,食量一般,但能幹活、耐力不錯:載人、拉車,一天走個上百裏(繞圈),連續幾日如此,也不顯疲態。

    李笠對兒子們的觀察結果也很滿意,給出答案:

    “這樣的馬,隻做騎乘代步,或者拉拉車,不指望批甲衝鋒陷陣,因為飼養成本低,好養活,耐艱苦條件,來幹苦活累活,正合適。”

    “死了也不心疼,合適用作消耗品。”

    這最後一段“死了也不心疼,合適作為消耗品”,讓皇子們有些愕然。

    辛辛苦苦養的馬,死了也不心疼?

    李笠接著說:“這些馬都是草原上常見的馬,耐酷寒,吃草就能活,大批量飼養後,成本相對低很多,在戰爭中消耗,為何要心疼?”

    “大規模戰役之中,馬匹的損耗率過半,是常有的事,陣亡、傷重不治、過度勞累,或者照顧不周,或者殺馬補充幹糧、解渴,以及餓死,都是死因。”

    有皇子脫口而出:“這,這太殘忍了!”

    “這就是戰爭,孩子,這就是戰爭。”李笠看著兒子,緩緩說道:“大規模的戰爭中,人都是消耗品,遑論馬?”

    “為何百姓害怕服勞役,尤其害怕服軍役,隨軍出征?因為這麽一去,人很可能就沒了。”

    “或許是死在戰場上,或許是因為水土不服,病死在他鄉,或許是長期勞累,類似在征途。”

    “人尚且如此,馬,又能好到哪裏去?”

    “漢武帝時,漠北之戰,漢軍派出十四萬匹戰馬,最後回來的,也就三萬匹左右,損失了十餘萬,這就是戰爭。”

    李笠一邊說,一邊指著馬廄中的馬:“既然都是要死,那麽,寧可死馬,也好過死人,不是麽?”

    “所以,它們是作為消耗品而被飼養的,離開馬場,隨軍出征之後,就沒有人想著它們能活著回來。”

    “要麽,累死在千裏突擊的路上,要麽,被殺了吃肉,喝血,為將士們補充體力,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提升官軍作戰時的移動速度,作為犧牲。”

    “這些馬不挑食、耐力好、吃得苦,在戰爭期間中,不需要特別的照顧,不需要特別待遇,隻要地上有草,它們就能吃飽。”

    “髒活累活,它們來幹,死了,也就死了,飼養成本也低,不心疼。”

    “所以,即便它們身材相對矮小,無法披重甲衝鋒,衝刺速度也不快,作為消耗品的地位卻無可替代。”

    李笠的一番陳述,讓皇子們覺得恍惚,因為在他們看來,精心飼養的馬,即便是隨軍出征,也該得到精心照顧,以及小心使用。

    李笠帶著兒子們繼續喂馬,繼續說:

    “作戰期間,能得到精心照顧的馬,隻有那些戰馬,他們是主人建功立業的保證,也是衝鋒陷陣時生命的保障,所以,有專人照顧,每日都能**料。”

    “但是,更多的馱馬、挽馬、代步馬,沒有這樣的待遇,吃的隻有草,喝的水,未必幹淨。”

    “盯著烈日或者寒風行軍一日,累得不行,卻沒人認真照顧,身上有傷,也無法得到及時治療。”

    “甚至,草料還被克扣,被人私下裏倒賣,拿去換錢,亦或是成為發泄的對象,遭到虐待,卻無法申訴。”

    “所以,大部分的馬,在戰爭期間,吃不好,休息不好,受傷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又累又餓還要幹苦活累活,被人透支使用,死亡率高,是必然的。”

    這話題,對於年少的皇子們來說,有些沉重,但李笠還是要說,畢竟這就是現實:

    “打仗要有騎兵,仗才好打,而騎兵要厲害,就不能缺馬,朝廷大辦馬政的意義,就在於每年大批量提供堪用的軍馬,其中大半是這類消耗品。”

    “一場大戰下來,馬匹損失率驚人,但是,隻要馬政給力,補充的馬,數量高於損失的馬,那麽,官軍的戰鬥力就有保障。”

    “大批量養馬,就得圈養,若散養,中原哪來那麽多牧場?而且光靠草原放牧,草場的承載力是有限的。”

    “這是十分耗錢的事情,如果朝廷沒有饒州大銅礦打底,如何能在中原辦下許多馬場,大批量飼養這樣的馬?”

    李笠說到這裏,向兒子們展望未來:“元魏巔峰時,全國馬匹數量據說有二百萬匹,而楚國,目標是在建國三十年時,馬匹數量有四百萬匹。”

    “四百萬匹?”皇子們被這個數字震撼了,“這麽多?”

    “多麽?不多。”李笠覺得這個數字並不誇張,“改良後的養馬、育馬技術,加上高效率的馬政製度,就該養出這麽多馬,光靠草原放牧,那要多少草場?”

    “將來,你們到了壯年,朝廷有了四百萬匹馬打底,什麽磧南、磧北草原,什麽草原霸主,都不算什麽了。”

    為何是這個數量?李笠有一個依據,那就是近代的東洋島國,改用西洋的先進養馬、育馬技術後,花了二三十年時間,養殖的馬匹數量,超過一百萬匹。

    以島國的條件,沒有大草原,靠著科學養馬,都能養出這麽多馬。

    李笠覺得全中原進行“科學養馬”,又在有草原的情況下,用三十年時間,把馬匹數量從“半壁版圖”元魏的二百萬匹翻一番,很誇張麽?

    他再次指著眼前這些其貌不揚的馬:“這些馬,物美價廉,吃上麵不講究,能幹苦活累活,朝廷想要擁有強大的騎兵力量,這些馬就是基石。”

    “等將來,有了這麽多馬,草原上的事情,就是朝廷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