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分兵
字數:4822 加入書籤
大江邊上,楚州治所巴縣,楚國行軍總督梁森登上北岸山坡,看著腳下巴縣舊城故址,又看向南岸新城所在。
那裏,是遍布陡峭山坡上的民居,仿佛一級級台階般,遠遠看去,蔚為壯觀。
但是,梁森見了此情此景的第一個年嘔吐,是隱患頗大:
要是山坡底部民居失火,火必然順著山坡往上燒,那可不得了。
然而此處地形就是如此,無論南岸、北岸,都是山坡陡峭,沒有多少平地,大量民居依山而立。
所以這裏的道路十分陡峭,爬起坡來能讓人走得氣喘籲籲。
在岸上居住多有不便,所以巴縣多有百姓以船為家,以打漁、航運為生。
梁森看著江上雲集的大量船隻,想到了之前的白帝城一戰。
那一戰,周軍水師被官軍炮船輕易殲滅,大量兵卒、青壯身亡,這當中,恐怕少不了巴縣乃至楚州沿江地區的漁民、船民。
所以,大概要過二十年,一代人時間,這裏的人氣才會恢複。
而二十多年前,魏國攻蜀,隨後持續多年的戰亂,死了不少人,加上現在這一次,要完全恢複梁時的人氣,等於要過兩代人。
這就是亂世,人命如草芥。
戰亂留下的累累傷痕,隻能靠太平歲月來慢慢撫平。
旁邊,一群參謀正在觀察巴縣地形,根據現場勘查情況,對之前擬定的作戰計劃進行“校對”,看看有無必要進行調整。
楚州州治巴縣,自古為江防要地,此處有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匯入,為水路樞要。
其中,涪水水流量很大,其上遊地區,多有州郡要地。
按計劃,官軍拿下巴縣後,要分兵兩路,一路從巴縣北上,沿著涪水過遂州(州治遂寧),抵達潼州(州治巴西)。
巴西,正好位於成都(西南方向)和劍閣(東北方向)之間,可以卡住關中、漢中周軍西援成都的通道。
此為阻援。
另一路,繼續沿江西進,過青衣(青衣水),轉北,沿著岷水而行,進入成都地界。
此為攻城。
如此安排,相比晉時桓溫伐蜀,多了一路:分兵沿涪水北上。
當時占據蜀地的是成漢國,外無強援,所以兵力萬餘的晉軍直取成都即可,本身兵力也少,要分兵就是自尋死路。
現在,官軍要取成都,必須分兵阻援,因為關中方向會有援軍救成都。
此為既定方案。
可若是把“攻城阻援”,變成“圍城打援”呢?
即官軍接下來要解決的首要目標,從成都變成自東北而來的周國援軍。
這種打法,和之前候在白帝城外,等著益州援軍抵達再一起收拾,是同樣的道理。
先殲滅敵軍野戰力量,再去取缺兵少將、外無援兵的城池。
若如此,抵達潼州巴西的軍隊,是主攻,沿著長江(再往前是岷水)去成都的軍隊是偏師,掣肘成都守軍即可。
這麽布置,有個問題:主攻的軍隊駐紮巴西,若周國援軍遲遲不來,那麽是東攻劍閣還是西攻成都?
東攻,就是再度分兵,攤薄兵力,一旦成都這邊戰局出現變數,滿盤皆輸(哪怕變數的出現幾率很小)。
若西攻,而周國援軍突然從東邊衝出來了,怎麽應對?
又要攻城,又要打援,同樣會攤薄兵力,很容易出意外。
如何取舍,完全取決於周國增援益州的兵馬,是否會很快出劍閣。
類似賭,贏了,收益很大,輸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
夜,江南岸,巴縣城內,暫做行轅的公廨裏,梁森琢磨著地圖。
今日他召集諸將議事,對接下來的行軍路線進行了討論,他提出了一個戰術:
兵是要分,卻不是在巴縣分。
而是主力沿著涪水北上,過遂州遂寧,取潼州巴西。
到了巴西,再分兵:一路西進去攻成都,一路東進取劍閣(前提是周國援軍尚未出劍閣)。
和既定方案明顯不同。
這樣做的好處,是後勤穩,隻有涪水這一條“糧道”,可以集中使用船隻來運送各類輜重和補給。
對於後勤線(水路)的保護,所需兵力較少,能節省兵力。
在巴西分兵,東、西二路兵馬背靠背,不怕有人偷襲。
成都周軍已經不具備主動出擊、決戰的能力,而東邊漢中乃至關中的周軍是否及時來援,都不影響己方依托巴西對成都展開攻勢。
若周國援軍來得慢,己方隻要拿下劍閣,即便沒有火炮,也完全可以把對方的主力擋在劍閣以東。
然後從容集結兵力,拿下成都。
若對方援軍來得快,那正好,己方主力集結在巴西,先收拾了援軍(打援),然後再取孤立無援的成都。
但這麽做,會導致拿下成都的時間變長。
兵貴神速,己方明顯有優勢,為何要浪費時間呢?
梁森在會上沒有說的一個原因,是政治原因。
二十多年前,魏國(西魏)趁火打劫,奪了梁國的蜀地,隨後,蜀地不少豪強起兵反抗,戰火持續了數年,才慢慢平息。
這些地方豪強之所以起兵,未必是心向建康朝廷,無非是想趁著魏軍入蜀立足未穩,來個渾水摸魚。
梁國喪失了對蜀地的控製,而魏軍若是被他們趕跑了,接下來,他們不就是當地的土霸王了?
梁森讀過史書,知道當年晉時桓溫伐蜀之後,蜀地依舊亂了幾年。
為什麽會這樣?
有成漢國舊臣發動叛亂,甚至再次占了成都,故而桓溫伐蜀、拿下成都後,又過了將近三年,蜀地才穩定下來。
再後來,劉裕掌權時,蜀地爆發叛亂,駐軍造反,妄圖割地自立,劉裕派兵入蜀,費了一番力氣才平定叛亂。
所以,此次朝廷複蜀,李笠讓他掛帥,首先是因為信任,信任他的忠誠和能力,要讓他複蜀之後,坐鎮益州,穩定局勢。
一防地頭蛇鬧事、渾水摸魚,二防駐軍造反。
別又亂個幾年,朝廷反複派兵入蜀平亂,如此反複折騰,到頭來受罪的還是百姓。
基於這個原因,梁森要適當拖延時間。
取成都的時間延長,並不是壞事,他能趁機對付一下各地的地頭蛇。
譬如,要求對方派人助戰,要求對方支援糧草。
不服從的,順勢鏟除;服從的,授其子弟軍職,使其在軍中辦事,如同人質。
隻要把劍閣這個大門關上,對付起蜀地的地頭蛇們,那就是“關門打狗”,輕鬆許多。
若速下成都,益州戰事很快結束,反倒不好找借口折騰這些地頭蛇。
如此理由,不好當眾說出來,畢竟當初,官軍在河北收拾地頭蛇時,也是隻做不說。
梁森想得明白,決定直取潼關巴西,再分兵,至於周國的援軍,會不會“及時”出劍閣,往巴西乃至成都而去,他也很期盼。
你們派來援蜀的兵馬越多,關中能用的兵馬就越少,這就是放血。
所以,朝廷才先攻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