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帝在戰爭中的作用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終於還是動身了。
朱由檢拿過了軍報,看了很久,最終還是歎了口氣。
他當然不是畏懼打仗,作為大明末代皇帝,打仗是避無可避之事。
朱由檢隻是想著能夠再晚個一年半載,隻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在陝西被盧象升逐漸平複,孫傳庭訓練的新軍逐漸形成戰力。
盧象升的天雄軍、孫傳庭的秦軍成為善戰之師之後,朱由檢才有信心和建奴掰掰手腕。
可是這一切都來的太早了一些。
朱由檢可以選擇不理會關外事,和曆史上一樣,關閉所有的貢市,對順義王爵和歸化城不聞不問,甚至可以癡迷於內鬥,連朝鮮的綾陽君的求助,他都可以不在乎。
這樣,戰爭會來的晚一些,晚到崇禎二年,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就真的是大勢已去,做太多,也隻是無用功罷了。
這在曆史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朱由檢收拾了下心情,繼續處理著大明的朝的政務,一切的準備都做好了,不管是耿如杞所在的歸化城,還是毛文龍所在的義州,朱由檢都做了充足的準備,若是再輸掉了,那朱由檢也隻能說時也,命也。
會輸嗎?
朱由檢忽然站了起來,說道:“走,去功臣廟一趟。”
武廟,大明並沒有武成王廟。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廢除了薑太公的武廟祭祀,因為元朝的時候,各種祭祀蔚然成風,隻要到了祭祀的時候,就成了蒙元百姓們受苦的日子,朱元璋廢掉武廟文廟的舉措,在當時是一種減負的措施。
而後來就一直沒有設立文廟、武廟了。
不過在洪武二年廢除武廟、文廟的同時,山東德州的士大夫們,倒是悄悄的建了一座文廟偷偷祭祀,弄的當時的局麵十分的緊張。
官方不設,不代表民間不設。
事實上,在大明文廟武廟眾多,畢竟連魏忠賢都有生祠,在文舉和武舉開始前,到各文廟武廟去燒香的不在少數。
大明一段時間內,設有功臣廟,以徐達為主祭,常遇春為次祭,一直到了永樂遷都,功臣廟也跟著遷到了北京。
朱由檢為什麽要去功臣廟燒香?
當然是為了大明旗開得勝!
他也就是求個心安罷了。
正殿當然是大明的功臣,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東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這裏麵的沐英,就是沐王府的開府王。
而在側殿,則擺放著宋朝武廟的那一套的設定。
大明祖訓不讓設武廟,隻祭祀本朝良將。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中局勢的不斷變化,這正殿依舊沒有違背祖製,但是側殿,已經悄悄的擺上了武廟的設立。
正如大明無處不在的武廟文廟一樣。
朱由檢先是在正殿祭祀之後,想了想,反正也來了,也就走進了側殿,同樣挨個點了一炷香,才心滿意足的點了點頭,離開了功臣廟。
這麽做有意義嗎?
沒有,他當然知道這一點。
朱由檢就是圖個吉利,否則一直心猿意馬,也處理不了政務。
倒是在側殿,朱由檢看到了諸葛亮,這是曆史上唯二可以同時進武廟和文廟的人物,而另外一位,可以同時入武廟和文廟的則是杜預。
杜預是誰?
朱由檢第一時間有些迷茫,他印象裏壓根沒有這個人的印象。
但是在王承恩說起杜預同時位列武廟和文廟,甚至在諸葛亮入文廟之前,杜預已經入了文廟。
也就是說在南宋末年,諸葛亮加盟文廟,為文廟增光之前,杜預是唯一一個同時位列武廟和文廟之人。
朱由檢表麵淡定,挨個燒了個香,但是已經對這個人產生了絕大的好奇。
到底是誰,還能比諸葛亮先一步,同時並列武廟文廟?
杜預是西晉人,確切的說,此人是才是結束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的關鍵先生。
鍾會攻打漢中的時候,杜預是鍾會東路軍的軍師。
鍾會後來聯合蜀國舊將薑維謀反的時候,杜預又提前得知。
薑維、鍾會聯合謀反之案,提前敗露,功虧一簣,鍾會、薑維、張翼皆被亂兵所殺。
鍾會的諸多幕僚遇害,但是杜預卻幸免於難,並且贈封一千戶,雖然並無曆史記載,到底發生了什麽,但是想來杜預能夠獨善其身並且得到封賞,肯定是立了不小的功勳。
而杜預最大的功績,就是促使了西晉朝內意見達成統一,鹹寧四年,西晉發動滅吳之戰,統一戰爭正式展開。
而這一次,杜預不再是誰的幕僚,而成為了三國亂世統一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三陳滅吳的主帥。
杜預,是結束三國紛爭的人物,西晉滅吳之戰的主帥,而此人卻是個地道的文臣,本身不通任何武藝,以一羸弱書生,統領二十萬大軍,消滅了吳國,完成了三國歸晉的曆史使命。
此人結束了東漢末年三國並立分裂割據的局麵,使中國重歸統一。
不僅如此,西晉滅吳之戰,也是西晉最輝煌的時刻,因為那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一次成功的統一戰爭。
為何朱由檢不清楚杜預的功勞?
其實因為西晉實在是拉跨,朱由檢對西晉知之甚少。
直到今天在武廟看到了杜預,由王承恩提醒,他才知道,原來世上有這樣一個文廟武廟並入,並且發動統一戰爭並且成功之人。
自古統一戰爭的成就者,無不在青史的長河裏,留下赫赫之名,杜預的名望,完完全全是被西晉拉跨的表現給掩蓋了。
但是武廟文廟的規格,由皇帝主祭的地方,遴選極為嚴格,如此重要的人物,武廟和文廟從來不會忘記。
統一戰爭的發動和成功,都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和一定的運氣,否則極難成功,一旦成功則是功成名就,青史可尋芳。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楚漢相爭的項羽和劉邦,大魔法師劉秀,武德充沛的李世民,一根殺威棒打下天下四百軍州的趙匡胤,由南到北,一隻碗到一個國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