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你在教朕做事
字數:3772 加入書籤
朱由檢在乾清宮召見了大明前首輔申時行。
畢竟是前首輔,千裏迢迢進京,大明的皇帝召見是應有之意,不召見,不就是授人於柄嗎?
朱由檢召見申時行的目的很簡單,詢問一下,江南地區關於攤役入畝的具體執行的細節。
攤役入畝,是申時行這個退休老幹部進京的主要目的,雖然大明的官宦、仕林,都享受了關於田畝征稅的優惠,但是在勞役之上,卻是沒有絲毫的優待。
申時行家大業大,哪怕是申時行本人在做首輔的時候,清正廉明,兩袖清風,申家在江南也是大脈,自衣冠南渡南北朝時候發家的申家,雇點民夫代替勞役,絕對是沒有問題,申時行進京,還是為了在改元之前的廷推。
況且申時行真的兩袖清風嗎?
所以朱由檢才在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召見了申時行,不給這個退休老幹部任何幻想的同時,還給足了這個斡旋家的麵子,順便問問老幹部什麽時候回杭州。
要不申時行回杭州也沒麵子,過去也是被拜相的主兒,入了京,連天子都見不著,那回去,大約是跌份的。
所以天子不召見,他就一直回不去。
“萬歲有所不知,這攤役入畝之事,根子其實是當初潘季馴在廣州府時,推行的均平裏甲法,但是均平裏甲法還是太過於苛刻,所以才有了這揚州、杭州府的攤役入畝的試點。”申時行回答了萬歲心裏的疑問。
潘季馴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進士,他聞名遐邇的原因,並非搞均平裏甲法,而是潘季馴,可鉗黃龍。
相傳,潘季馴在黃河治水之時,黃河龍王無法馴服,潘季馴手提天子劍,斬龍角兩枚,翻身騎在了龍王身上,馴服了龍王。
潘季馴馴龍記這個故事,當然是屬於黃台吉兩箭五十八隻黃羊那種奇異故事。
但是其故事的背後,表達的就是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水的卓越貢獻。
在嘉靖、隆慶、萬曆年間,但凡是黃河發大水,那潘季馴都是第一人,萬曆十一年,張居正死後被抄家,長子被逼死,全家餓死了十數口,朱翊鈞依舊不肯罷休的時候,潘季馴為張居正仗義執言,被朱翊鈞厭惡,隨後被罷官。
萬曆十六年,黃河大水,已經六十九歲、被削職為民、甚至連兒子的恩蔭官都被褫奪的潘季馴,再次領總督河道之職。
四年治水,河道上下巡查,都是潘季馴親自走訪,最終七十二歲的身體,再也撐不住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上書乞病歸鄉。
三年後,享年七十五歲的潘季馴病逝,因為有太子太保以及工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的任職經曆,潘季馴死後的訃告送到了京師。
這個訃告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求一個諡號,但是大明朝堂,並沒有給潘季馴任何的諡號,因為在廟堂之高眼裏,潘季馴是張居正的人。
潘季馴在這七十五年的人生裏,有四十年是在河道上度過的。
黃河這條母親河,在先秦、漢、唐時,因為北方溫暖,降水量普遍較高的情況下,水流極大,河道一直非常的穩定,但是在唐朝後期,隨著北方降水量的不斷下降,水中的積沙越來越高,慢慢的成為了地上河。
北宋對黃河的治理是非常低效的,這一點上從三易回河之事上就可以看出,而這條黃龍在北宋年間未曾發難,也算是母親河大發慈悲了。
但是兩宋交接之際,著名的逃跑名將杜充,掘開了開封段黃河堤壩,黃河水一路南下,奪淮入海。
自此之後,黃河在華北平原上,就如同神龍擺尾一樣,一會兒奪淮入海,一會兒又回到了舊漢河道,偶爾突然不開心了,就從天津衛入海,走舊宋河道。
這個暴怒的母親河,在北宋被滅亡以後,給重心逐漸移進關內的金國,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而金國長期存在的紅巾軍,就和黃河征夫有極大的關係。
金國和黃河鬥了一輩子,最終還是不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為黃河不斷決口的問題,導致金國的財政和民生陷入了空前的危急,而沒有湖廣糧倉的金國最終倒在了蒙古和南宋聯軍的手中。
而奪淮入海形成的淤沼區,也成為了端平入洛,軍事行動失敗的主要誘因。
南宋聯合蒙古,將金國滅亡之後,南宋政權開始向著洛陽府、開封府、應天府進兵,可是淤沼區的交通不便,導致糧草補給困難,端平入洛的失敗,糧草不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到了元朝時候,黃河治水,更是治出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石人來。
可以說,北宋末年的杜充掘開黃河口的之後,以一己之力,讓金國、南宋、元朝三代都深受其害。
什麽叫遺害千年?
掘開黃河口開封段堤壩的杜充絕對是首當其衝。曆朝曆代對杜充的貶低,尤其是元朝,對杜充之不屑一顧,已經不是貳臣傳能夠容得下杜充了。
既然可以掘開,那堵上不就完事了?
且不提堵上黃河決堤處的困難,大禹治水的故事,不需要再講一遍。
就是這堵決堤造成的惡劣後果,是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君主都無法承受之重。
常凱申炸毀了花園口阻攔日寇進軍,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清楚,也有不少人洗地,但是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黃河談判”之事。
常凱申在解放戰爭期間,為了消解紅匪的有生力量,下令堵上花園口決堤,本身處於原河道之地的百姓們不得不立刻遷徙,近百萬人流離失所。
而原河道年久失修處處都是口子,花園口被堵上之後,黃河再次被改道,整個華北平原都是一片塗澤,近三千餘萬的百姓,浸泡在黃河黃沙之水中,無法戰後重建,無法耕種,顆粒無收,餓殍千裏,洪澇同樣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瘟疫。
糧荒、洪澇、瘟疫肆虐在華北大地,近三千萬人受災,十數萬百姓蒙難。若非紅朝當局果斷發動了傳統技能,人牆堵堤,這十數萬人蒙難,擴大豈止十倍百倍?
黃泛區的百姓們,後來用小推車推出了一個淮海戰役來,不是黃泛區的百姓們腦後長反骨,對常凱申陛下不忠不義,是常凱申的罪行,實在是罄竹難書。
什麽是用腳投票?這就是用腳投票。
中原王朝這塊地方自古就這樣,用腳投票,那是傳統。
對於潘季馴,朱由檢當然非常了解,這可是手鉗黃龍的角兒,在明朝嘉靖年間到崇禎年間,其治水之法束水衝沙法,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黃方略和蓄清刷渾的治河總綱一直被奉為圭音,直到二十一世紀還是這個思路。
對於馴服黃河,自北宋末年起至紅朝立,潘季馴治河,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