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幹戈玉帛 四
字數:3147 加入書籤
季敏被村民推推搡搡押走時,眼睛幾乎要冒火地怒視著耿其峰和鏢隊的護衛們,充滿了被出賣的憤恨和恥辱。護衛們不約而同心虛地低下頭來,或轉視它方,耿其峰卻無動於衷。他對兒子說:“你們趕緊離開,到了歙縣把鏢交給貨主,什麽都不要跟縣令夫人說。就待在縣城,我會來找你們。”
耿家輝擔心父親的安危,想陪著父親一起留下,耿其峰罵道:“糊塗!你們留下有什麽用!還要火上澆油嗎?快走,你們走了我談判才沒有後顧之憂,懂嗎!對方沒有扣押住貨物也就沒有了憑仗,就無法獅子大開口。”看著兒子仍是一副擔心的樣子,心裏一軟,說道:“走吧,別擔心。有杜先生他們在,他們不會做出什麽出格的事情。”
“可是師妹他們會不會有事?”
“他們會有什麽事?”耿其峰冷冷地說道:“頂多餓他們一頓。我看這倒是好事,省得他們有力氣惹事。”
“不能放他們和我們一起走嗎?”
耿其峰歎了口氣,“傻孩子,這是平衡,知道嗎?這已經是目前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了。我們再要求多一點就會前功盡棄。你換個位置想一想,你如果這樣被人下了麵子,你會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白白地饒了人?放心吧,你師兄師妹他們會沒事的。”
“可是,他們不會理解父親您的做法,回去會向大伯告狀,大伯會理解您嗎?”
耿其峰歎了口氣:“這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回頭再說吧。”
與此同時,村長和荊舉人領著杜淵之一行往自家的院子裏走去。一路上村民熱情地和他們打著招呼,一大幫好奇的孩子們則一直尾隨在他們的後麵,對他們一切行為都要稀罕地議論一番。杜三夫人心慈,讓人去車上拿了一包翡翠飴糖來分發給這些孩子,盡管眼裏露出渴望,但這些孩子卻都退後著沒有一個上前伸出手來。
“拿著吧,一人一個。嗯”杜三夫人柔聲細語地勸。
“拿著吧,這翡翠飴糖很有嚼勁又很甜,是我最愛吃的。”阿誌也來幫腔,抓起丫鬟手中的糖塊不由分說就塞到前麵幾個孩子的手裏。孩子們捧著糖不約而同把目光看向村長,村長笑嗬嗬地說:“既然夫人少爺給了,你們就接著吧,別忘了道謝啊。”
孩子們雀躍起來。
看著這些流著鼻涕,穿著破衣爛衫,塔拉著大人的鞋子,或者幹脆光著腳丫子的孩子們眼中渴望的眼神。卻仍然懂得知禮守矩不爭不搶,一個個輪流拿著飴糖的時候不忘說聲謝謝,杜玉清一時大為感動。父親說得對,別人的善與惡有時就是我們自己行為的反饋。
範斯遠同時卻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
“先生,先生。”他小聲叫著姚先生,“剛才杜世叔是怎麽判斷出這村子裏的人遷徙到此有二百多年的?您別告訴我,他是掐指一算得來的。”
姚先生嗬嗬樂了,他停下腳步,笑著對範斯遠和杜玉清他們說:“答案就在這周圍,你們好好想想。”
答案就在這周圍?
範斯遠和杜玉清環顧四周,天氣晴朗,傍晚落日的餘暉把西邊的晚霞映照成璀璨的橘紅色,他們眼前白牆黛瓦的房屋一座一座緊緊地挨在一起,鱗次櫛比,在他們中間是一座高大的房屋,八字門牆,重簷迭脊,飛翼翹角,顯然是座祠堂。他們搖搖頭,沒有看出一個所以然來。
姚先生指了指中間祠堂旁邊一座略微低矮也破舊些的房屋說:“所以說生活處處皆學問。你們看這座房子,應該是村裏曆史最長的房屋了,你們有沒有看出什麽來?”
這是一座尋常的房屋,一樣的飛簷翹角,一樣的鬥拱雕梁,隻是比旁邊的祠堂更簡單粗糙些。
兩人搖了搖頭。
姚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高人和常人的差異往往就在用心不用心這一點上,常人對事物熟視無睹,高人處處留心,發現世界的規律,融會貫通。做學問要做到通學才算是入道了。”
“你們看,這座房屋比較隔壁這座祠堂簡單粗糙,我估計是他們最早的祠堂。這不僅是當時修建房屋時的財力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建築房屋時代風格的演變。元代建築和那時代的器用品風格一致,粗放實用。房屋結構多采用大額式構架,用梁檁作為支撐,柱少寬闊。待會你們可以進去看一下,前簷柱頭上應該有一根巨大的隨梁枋,今人肯定不會用這種形式,因為據說這是元人要壓製漢人的一種標誌。另外,你們看,這座房屋的下簷鬥拱,雙下昂雙拱造,第一層假昂,其上華頭子則為長材,承托於第二層昂之尾下,上簷鬥拱單杪重昂,昂亦為昂嘴形華拱,這些都為元代通行做法。
到了本朝,恢複了宋代營造法式的建築方法,講究梁柱均衡結構嚴密,風格纖巧秀麗、注重裝飾,所以元代建築風格式微,不複再建。”
噢,原來這樣啊。
他們走到房屋門口探頭往裏張望了一下,果然,前簷柱頭上有一根粗壯刷成漆黑的長梁檁橫亙頭尾。不由地對杜淵之和姚先生的問題更是欽佩萬分,姚先生笑著說:“你們也不用著急,隻要有心,知識是可以靠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當晚,村長召集了村裏所有有頭有臉的人物,都陪著杜淵之和姚先生他們一起喝酒,還把自家珍藏的女兒紅都拿出來分享。女眷另開了一桌,殷勤周到熱情招待。得知範斯遠小小年紀竟然也是舉人身份,眾人皆歎,荊舉人更是不顧對方和自己兒子差不多的年齡,客氣地一口一個年兄地叫。他已經猜度到杜淵之必然是朝廷官員身份,但杜淵之自己不說,他也不好直接相問,朝廷官員微服私訪是探聽的禁忌,他就隻能裝著不知道,又想表達自己的恭敬。
酒酣耳熱之際,村長直接向杜淵之問起了自家荊姓的來曆。杜淵之便娓娓道來,他說:荊是一個尊貴古老的姓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國號為荊,國民就以國名為氏。楚成王即周襄王姬鄭十四年,派兵救鄭國,在泓水大敗宋襄公宋**隊的楚成王。繼位後改荊為楚,以前曆代荊君的庶出子孫者,都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荊氏正宗。其後代原來分布在冀州、豫州、兩湖等地。後來遭遇各種戰亂,慢慢往南遷徙擴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