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鬧劇
字數:4232 加入書籤
“元輔是說,陛下要恢複太祖之製?”
張瑞圖有些驚訝。
“陛下之心思,我等凡人如何得知,但陛下仁慈,叩闕也隻是罰俸,故陛下許小民密告官吏之事,並非欲恢複祖製,吾觀倒是有些監察官吏之意。”
黃立極扶須計較。
“元輔所言極是,陛下於刑罰之上,確是較曆代帝王仁慈,魏逆謀逆之罪,也隻是罪及魏家成年男丁,陛下不僅沒有誅族,還給魏家留後,並赦免了其家眷,此等仁君恐宋代仁宗亦不可比,有此仁君,此乃吾等之幸、百姓之幸、大明之幸矣。”
施鳳來上來便拍了一通馬屁,其餘三人也紛紛點頭稱是,但孰料其話鋒一轉,又道:
“陛下確為仁君,但其治國之道卻非一般仁君可比擬一二,陛下對此次叩闕之臣,以懶政怠政之名將其昭告天下,實乃比嘉靖朝午門外裸臀廷丈更令人汗顏啊。”
李國普聞言,立時恍然。
“羽王兄所言極是,陛下這是將這些人的褲子扒了,然後再昭告天下啊。”
“不,不隻是扒了這些人的褲子,吾輩讀書人常以承天牧民、教化百姓自居,結果懶政怠政,連衙門也不去,真是有辱聖人門庭,陛下這是要扒讀書人的褲子啊。”
“此例不可開,吾等要請陛下收回成命。”
李國普考慮問題向來激進,話剛說完,便要回去求朱由檢收回聖旨。
“元誌老弟莫要衝動,陛下乃少年天子,此時恐正在氣頭上,元誌莫非要陛下收回成命,轉而效仿世宗,非得打出幾條人命來才甘心?”
黃立極話音剛落,李國普便怔怔的待在了原地,久久說不出來。
“陛下雖年少,好奇技淫巧,有時又常耍性子輟朝,但陛下誅魏逆、除五虎、應叩闕,招招出奇,招招致命,今陛下之才智已非吾等能揣摩的了,元誌不必自責。”
見李國普有些失態,張瑞圖便打了圓場。
“長公所言極是,吾聞言,東廠今日行監察之權時,沒收一兩銀子,甚至連茶也沒喝一口,閹寺不愛財,此真乃我大明二百餘年之一大奇觀,陛下馭人之術可見一斑。”
施鳳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又來了一句,其餘三人聞言皆是大驚。
嶽武穆曾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平矣。
如今的大明,連太監都不愛財了,四位閣老如何能不震驚。
其實朱由檢並沒有四個內閣輔臣考慮的這麽多,下此詔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存心惡心讀書人,準確的說是惡心東林黨。
你們東林黨丫的不整天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嗎?特麽的衙門都不去,還整天吹牛承天牧民呢,自己一屁股屎,還有臉教化萬民呢。
你東林黨不是以道德、氣節受百姓仰慕嗎?那朕就偏不打你們板子,不讓你們彰顯氣節。
你丫東林黨不是整天談道德談氣節嗎?那朕就是從道德製高點上拿著放大鏡找你們的弱點,然後一點一點將你們虛偽的外衣扒下來,讓百姓看看你們到底是些什麽貨色。
是不是像你們嘴上說的那樣,兩袖清風、為國為民,還是貪汙腐敗、藏汙納垢。
給你們扣懶政怠政的帽子隻是開始,下麵就是要整你們東林黨的黑材料,一步一步的將你們東林黨批倒批臭。
搞宣傳,造輿論,整批判,朕可是專業的,也是認真的。
朱由檢下此詔書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要啟發大明百姓的公民意識。
朱由檢不指望憑一份詔書,就能發動群眾,揪出貪官汙吏,從而澄清吏治。
朱由檢對大明百姓的秉性很是了解,除非是被逼的實在沒活路了,否則他們是不會去告官的。
讓高高在上的官吏接受群眾監督,其意義還在於讓大明百姓改變奴性思想,慢慢樹立主人翁意識,為朱由檢以後的改革做好百姓的心裏建設。
當然,朱由檢在此次叩闕事件中所做的謀劃,已遠超那四位封建官僚的認知。
他們也隻能窺得其一,不知其二了。
內閣四位邊走邊感歎,很快便來到了皇極門前,卻見那些叩闕的官員們品茶的品茶,吃點心的吃點心,瞧病的瞧病,哪有一點叩闕的樣子。
僅有的幾位官員雖然跪在那裏,但也是垂頭喪氣,一語不發,而且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入了皇帝的甕中了。
李國普見了那領頭的東林黨骨幹,便氣不打一處來,從袖中掏出笏板便扔了過去。
那人正在驚訝之中,頭上便中了一笏板,正要起身理論,緊接著便被李國普一腳踹翻在地上,隨後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打。
“我讓你叩闕,我讓你叩闕,我讓你叩闕。”
李國普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擼起袖子就從那人身上揮拳。
那人沒看清來人便被蒙頭打了一頓,正想還手之時,卻見是李閣老,氣勢頓時就蔫了,隻顧抱著頭躲閃。
“先生息怒,先生息怒,弟子不知哪裏做錯了?弟子到底哪裏做錯了?”
此人正是那李國普擔任會試主考那年的進士,按大明讀書人的規矩,自然就是李國普的門生了。
老師打徒弟,天經地義,自然沒人敢上去阻攔,一旁的錦衣衛也樂得看笑話,一上午他們已經看了不少笑話了。
而此時旁邊一起叩闕的官員們也懵了,不知這李閣老唱的是哪兒出,全都立在一邊,不敢相勸。
“讀書人的臉都被你們丟光了,你還有臉問哪裏做錯了,今天我就告訴你哪裏做錯了。”
李國普順手將黃立極手裏的聖旨搶了過來,然後大聲念了出來。
當念到罰俸半年的時候,眾人頓時鬆了一口氣。
但隨後念到‘將此四十三人名單予以公布,張於京城各處,並明發邸報,傳曉天下’的時候,一個個立時臉色煞白,心理素質差的頓時跌坐在地下,其中便有李國普的那門生。
“還有你們,一個個的不好好上衙,承天子之恩,為百姓盡責,偏要跑到這裏來叩闕,這闕是這樣好叩的嗎?你們啊,你們,哎,天下讀書人的臉都被你們丟盡了。”
李國普合上聖旨,拿手指著那些叩闕的官員,又是一頓臭罵,罵著罵著,自己的眼淚就先掉了下來。
“爾等快回去上衙吧,別在這丟人現眼了,陛下仁慈,此次沒有追究爾等的責任,爾等要知恥後勇,回去後用心任事,以報皇恩。”
其他三位閣老見李國普是動了真氣,便也上前對著那些叩闕的官員嗬斥。
“還不快走,回去好好反省,多想想聖人教誨,以後莫要再被那有心之人所利用。”
閣老們一邊說著,一邊作勢驅趕那些官員。
眾官員自知此次闖了大禍,一個個全都悔恨不已,低垂著頭,木然的往午門外而去。
大明朝最後一次轟轟烈烈的叩闕行為,便以一場鬧劇的形式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