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再快一些
字數:3096 加入書籤
皇帝還是挺有膽魄的。
封建王朝對商人充滿了警惕,商人富集財富的速度太快,尤其是實物稅逐漸換成白銀稅之後。
統一的貨幣和自古就有的土地買賣製度,使得商人階層兼並土地的速度,隻低於皇帝。
可商人又不可或缺,尤其是江南的外銷型經濟基礎。不過商人在皇帝眼裏,可能就是大肥豬。
劉鈺感覺皇帝這是準備把鬆江府造個大豬圈,以方便養大肥豬。
至於為什麽選擇鬆江,除卻那是江南富庶之地外,最重要的原因,劉鈺估計就是威海的海軍了。
有了這麽一支海軍,威海到鬆江,也就不過數日之程。
長江中遊有大順的基本盤駐軍,海軍又能隨時控製無險可守的鬆江,這都使得皇帝敢於大膽的嚐試。
要是沒有這支海軍,估計皇帝也沒膽子把步子邁這麽大。
不管是為了養豬弄個豬圈也好,亦或是皇帝真的“英明神武”也罷,總歸這是一件好事。
豬再肥,在有利爪獠牙的老虎麵前,始終都是一塊肉。
大順朝廷都江南的提防很嚴重,這一次新軍改革,編練的新軍基本都是北方兵。朝廷考慮到退伍兵在當地,隻要有錢弄到槍,這些退伍兵就會立刻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故而在鬆江等地,是不招兵的。
招兵的主體,一部分是北方災民,另一部分便是北方小農。怕的就是江南富有的白銀貿易和走私,配合上高質量的退伍兵員。
要麽遷都江南,使得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重合。
要麽就隻能提防江南,使得經濟重心和軍事核心錯位。
李淦雖然自比那些明君,可遷都這樣的魄力實在沒有,即便現在北方已經穩固,北方邊患基本解決,他也沒有遷都的魄力。
隻是現在海軍有所成就,皇帝確定海軍是個投錢的無底洞,海商海賊自此之後對國家級別的海軍再無任何優勢;陸軍軍改小有所成,江南孱弱,兩三萬人的新軍就足以撲滅任何可能的起義或者反叛。
種種穩固皇權的基礎都已具備,便可以試著鬆一鬆鎖鏈,允許江南那邊多搞出一些錢。
劉鈺也不管皇帝心裏到底怎麽想的,這時候還是要猛誇幾句的。
“陛下膽魄通天,這等嚐試,於國大有裨益。既方便控製,也便於稅收。臣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有一點,臣知道商人最在意什麽。”
“最在意的,還是連帶責任。陛下若想興盛鬆江成為賦稅重地,首先一點就該明確有限責任。若是公司出了事,公司賠償,隻把所有人的股本賠掉為之;若個人出了事,也隻是個人賠償,不能因為都是股東,便要牽連連帶。”
別的事情都還好說,股份製在中國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真想搞出來合適的政策和監管也容易。
唯獨最重要的一點這個牽連責任和有限責任的問題,若不解決,終究還是不能形成風潮。
現在的風潮雖然被劉鈺帶動起來,可實際上靠的不是大順的法令,而是靠的劉鈺的家世和與皇帝的關係。
加上他弄的那些,完完全全就是一些之前沒有的玩意兒,明顯賺錢的行當,他居中擔保,而不是很多人確信有法令可以擔保。
“此事自然。不消你說。既要嚐試,就要步子邁的稍微大一些。就像是青苗法,於全國推廣,自是惡政。但若如你在文登,那便是善政。百裏之地,不可與萬裏江山同論。鬆江事,隻限於鬆江,倒是可以試試。隻要能收的上稅,那便是好事。”
“除此之外,江蘇節度使也上了奏疏,請試行海運,轉運蘇州、鬆江二府之漕米。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正好要在鬆江試行種種新政。”
“你是支持廢漕改海的,但這事非是一日之功。先以嚐試,若是將來不出問題,也好有個說法。”
劉鈺驚了。
朝廷這步子邁的著實有那麽點變革的意思了。
鬆江府、蘇州府的漕米改為海運?
雖然隻是兩府,卻也算是天大的好事。
海運的基礎已經成熟,一來日本鎖國倭寇之患基本消除;二來有海軍。
最重要的航線問題,如今威海和鬆江的聯係日益緊密,也不再需要走海岸線。
直接走黑水洋,過威海,到天津,簡直容易到不能再容易。
要是按照股份製公司的方式,隻怕這消息一出,鬆江等地的商人就要爆炸,幾十萬兩銀子的股票很可能五天之內就認購一空。
皇帝又道:“江蘇節度使的意思,便是看你在鬆江那邊搞的貿易公司紅紅火火。便想著叫商人轉運,如此利國、利商。”
“去往天津運米,若運蘇州、鬆江兩地漕米百萬石,則可攜帶十分之一的免稅貨物,運費則可大省。回來的時候,正好可以裝載遼東的大豆。於鬆江入港,也能增加賦稅。”
“如此一來,國民皆利。”
皇帝心裏也清楚,這江蘇節度使心裏有自己的想法,巴不得把漕運都廢掉,專門走海運呢。
那樣的話,湖廣等地都要沿著長江運送到江蘇,再從江蘇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