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魏王李泰 太子承乾
字數:8225 加入書籤
書接上文,上回書說到武曌語出驚人,賢王暗中點撥,提建議母女三人決意遷居長安,聞噩耗賢王殿下火速返回長安。這才引出魏王李泰受人唆使悄然崛起,太子承乾朝會失利心灰意冷。
“青雀,你前段時日在大朝會上究竟是何意?莫不是惦記本太子這個位置?”承恩殿內,端坐在書桌前的太子李承乾,此刻有些憤恨地望著麵前這個被自己稱為青雀的男子。
“太子殿下何出此言?大朝會上本就是各憑所長。”有些不屑地瞥了瞥李承乾麵前的書桌上那些關於兵法的書籍,這個叫做青雀的男子有些不屑地說到“莫不是太子殿下這些日子始終在研讀兵法?那個楚玄黓受他父親影響準備棄文從武,難道太子殿下也要效仿嗎?”似乎是覺得一句話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青雀頓了頓繼續說到“身為一國之儲君,不好好的研習四書五經,總是抱著兵法有什麽意思?莫不是天子殿下認為這太平盛世之下,天子治理國家還需要依靠武力才行嗎?”
這一通冷嘲熱諷讓李承乾一時間竟然無言以為,而麵前這個腰腹洪大,身材滾圓,被李承乾稱之為青雀的男子,正是李承乾的親弟弟,才徙封魏王的李泰。
李泰此人,按照楚墨風的說法,被李世民寵溺的有些過度了,武德三年(公元年)出生,為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次子,因文德皇後所生,且聰敏絕倫,故而李世民特所寵異。所以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公元年)三月,李泰又進封為衛王,遂又被授予上柱國。
而此時楚墨風與李世民卻依舊在調兵遣將準備攻打王世充,聽聞李泰被授予上柱國,楚墨風曾在大營內半開玩笑地說到“真不知道老爺子是怎麽想的,雖然是你親兒子,但是一個尚在繈褓中的孩子,被封為上柱國,可見身皇室之中卻是有好處。但是對於那些征戰沙場的將軍們來說,這的確有些不公平,所以如若他日你登基做皇帝,定然不要行這些無端之事。”
楚墨風的這番話也引起了李世民的共鳴,“是啊,若是真的能夠由我繼位,定然要告誡子孫,無功不受祿,所有沒來由的封賞背後皆有目的的,譬如此番父皇進封青雀,還不是為了安撫我,讓我好生對戰王世充,就像是前幾年給凝晗她們幾個孩子的進封一樣,你楚大將軍不也是生受了。”
話音一落隻見楚墨風有些嫌棄地說到“滾滾滾,你家老爺子每年給幾個孩子的那些封賞,小爺可是全拿出去賑濟百姓了,也算是為幾個孩子做些積德行善之事了。”
然而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誰知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以繼李玄霸之後,這對於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貞觀二年(公元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達二十二個州,至於同時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隻有八個州。
貞觀五年(公元年),李泰在任揚州大都督的同時,又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卻並不之官,彼時李世民曾經授意李泰向楚墨風討教兵法,為的是在日後太子李承乾繼位之後,文臣上有楚玄黓輔佐,而武將上則是由李泰這個親弟弟輔佐,以便李承乾也能夠像自己這般,成就一番偉業,但是適逢當年楚墨風與李世民生出嫌隙,遂楚墨風開去一切官職離開長安,臨行前聽聞李世民授意李泰向自己討教,楚墨風不屑地說了一句一個連基本的理論都沒有學過的孩子,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卻並不之官,他李世民以為打仗是什麽?小孩子的嬉戲嗎?教不了也不想教,論兵法和作戰理論,太子承乾已然不輸任何人,不教。丟下這句話之後,楚墨風飄然而去。
得知楚墨風不願意教授,李世民隻好作罷,貞觀六年(公元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餘官如故,仍舊並不之官。
貞觀八年(公元年),兼領左武候大將軍的同時,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根據《舊唐書·地理誌》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
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楚墨風不免有些嗤之以鼻,這李老二這些年越活越倒退,雍州是何地?那可是京兆府啊,讓一個年僅十四歲且從未之官的孩子來管轄長安,這不是溺愛,這是純粹有病,長安城作為大唐的王都,那可不是東都洛陽,每日看似平靜無常,其實內裏所發生的事情數不勝數,李泰一個黃口小兒,很多陣仗從未見識過,楚墨風自認如若讓自己來管理長安,估計自己每日都得疲於奔命,本想著上書奏明李世民此事,不過轉念一想,人家自己家的事,沒必要多摻和,故而此事也就此作罷。
直至今年,也就是貞觀十年(公元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餘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僅舍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征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在東宮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更何況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可見武德殿是一個多麽重要敏感之地。
收到消息的楚墨風,忍不住在府邸破口大罵,這李世民估計是忘記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了,那時候李世民與楚墨風,對於武德殿的恨可謂是深入骨髓,而今李世民又想讓李泰入住武德殿,這可就不是寵溺了,而是裸的給朝中眾臣放出了一個信號。
身為有封地的皇子,竟然因為皇帝的寵溺而長期滯留京中,這一點倒是還無可厚非,你可以說是因為文德皇後不舍得自己的兒子遠去,但是你又是加官又是進爵的,還要讓這位皇子入住武德殿,那你可算是給眾臣們放出了一個‘朕中意魏王’的信號了。
要知道當年李淵在位的時候,不就是因為寵溺李世民,屢屢給李世民進封賞賜,還命其自行開府建衙,這才讓當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心中生出了警惕之心,而朝中的一幹大臣當時漸漸地形成了兩派,最後也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作為大唐立國至今的開國元老、兩朝元老,楚墨風其實當初是很看好李承乾的,但是李世民這廝也太能生了,雜七雜八一堆孩子,你說你多生一些女兒也好啊,沒曾想女兒和兒子一樣多,當初李淵身邊,除了早早亡故的李玄霸和李智雲之外,剩餘李家三子僅僅三人還為了一個皇位鬧得生死相見,現如今李承乾這一代,至少不下十五個兄弟,而其中比較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李承乾之外,隻剩下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二人,李泰就不用說了,自幼一身殊榮,這些年漸漸地有了驕縱之心;而晉王李治此時年僅九歲,但是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這一點讓楚墨風頗為看中。
鑒於李淵臨終前的那道口諭,楚墨風當時就聽明白了,‘玄武門之變’這種事情,發生一次就好了,如若在李承乾這一代上繼續上演,屆時遭殃的還是天下百姓,故而楚墨風事後放出了一個信號,自己意屬太子李承乾,為了大唐的安危考慮,楚墨風隻得盡心盡力地培養李承乾,心中期望著隻要這個孩子能夠聽從自己的建議,不走彎路,日後一旦繼位,那當初李淵的那道口諭,自己就等到百年終老之時,帶入棺材中就是了,但是如若此子荒唐行事,必要的時候自己還是要出麵來宣讀那道口諭,無論如何自己不能讓當年的一幕再度重現。
故而此番收到文德皇後病重的消息,楚墨風趕忙向著長安趕去,一路上楚墨風始終在心中默念,李承乾與文德皇後感情最為深厚,如若此番因為這件事,使得李承乾心性大變,繼而做出什麽孟浪之事,那此前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費了,隻不過令楚墨風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大朝會已然讓李承乾備受打擊。
貞觀十年(公元年)四月朔(初一),李世民在太極殿舉辦大朝會,期間身為儲君的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三人也應邀列席,望著列席的三位皇子,一眾朝臣心中感慨萬分,這李承乾列席,眾人心中也清楚,身為儲君在大朝會之時發表一些言論和看法,可以借此機會讓朝臣點評一番,也算是為日後的天子斧正一下道路;而晉王李治列席,眾人隻不過當做是李世民讓自己這個年僅九歲的兒子感受一下朝堂的氛圍,畢竟身為一個皇子,如若連朝堂都沒有來過,傳出去豈不是讓人笑話;然而魏王李泰,望著這個圓滾滾的身軀,眾人心中五味雜陳,一個滯留京城不前往封地的皇子,還是太子一母同胞兄弟,如若在這大朝會上的表現超過了太子,這讓太子的臉往哪裏放?人群中更有諸如魏征、房玄齡等經曆過‘玄武門之變’的老人,心中不免生出了一絲警惕之心,陛下這是想效仿太上皇一樣,親手促成一樁新的‘玄武門之變’嗎?
朝堂之上,李世民破天荒地考校了三人經史子集、治國之策等內容,所幸三人都是對答如流,這讓在座的朝臣心中欣喜不已,本以為此番大朝會能夠就此圓滿結束,誰知李世民卻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何為忠孝之道?
這個問題一出,在場的李承乾三人頓時寂靜無聲,這個忠孝之道涵蓋的非常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而從古至今對於忠孝一事看得非常重要,故而如若答錯了,定然會讓李世民不悅。
對於忠孝之道的認知,李承乾早就經由楚墨風傳授過,故而思索了片刻之後,李承乾上前一步,對著李世民先施了一禮,而後對著在場朝臣施了一禮,見狀眾人正待起身回禮,卻被李承乾抬手製止,“諸位大唐的肱股之臣,方才那一禮諸位不必回禮,畢竟諸位都是大唐的治世能臣,這一禮是小王應該行的,父皇問及何為忠孝之道,在小王看來,所謂忠孝之道,無非是百姓安心生產,積極賦稅;士卒上下一心,奮勇向前;官員恪盡職守,公正廉明;皇室潔身自好,持身修正;帝王政治清明,廣納諫言,這裏所謂的忠和孝,不是指的對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群體的忠和孝,而是整個中原百姓,對於國家,對於民族的忠和孝,諸如前隋那般,帝王昏庸無道、官員各懷異心、百姓揭竿而起,彼時國不將國,又何來忠和孝一說。故而小王的理解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正確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忠義和孝順。”
話音一落,朝堂上喝彩聲一片,李承乾的這番話,實實在在的將忠孝二字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於以往聽慣了忠君愛國的朝臣們來說,著實是一個新的思想。然而李世民則是皺著眉頭緩緩地搖了搖頭,這番話自己聽得太熟悉了,此前楚墨風就不止一次地對自己講過諸如那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此番李承乾的這番言論,定然是受了楚墨風的影響。
隻見李承乾話音一落,一旁的魏王李泰則是笑著說到“方才儲君所述,小王有不同的看法,當今聖上是你的君主,不論辦什麽事,都要想到去竭盡忠心;當今聖上是你的父親,不論辦什麽事,都要想到去竭盡孝道。這就是小王對於忠孝的理解。”說完之後李泰還略帶挑釁地瞥了李承乾一眼。
眼見自己的兒子如此崇師問道,李世民不免大喜,非常高興地說“我兒以後可以不犯過錯了,朕甚感欣慰。”
聽到李世民誇讚李泰,在座那些意屬李承乾和與楚墨風有關聯的朝臣,紛紛在心中咒罵到馬屁精,就這樣還想著挑釁儲君的地位,如若你小子繼承大統之後,豈不是想如何下旨就如何下旨,無論對錯,到那時可就真是國不將國了,一個帝王如若不能政治清明,那麽一旦朝政昏庸,這個國家就距離覆滅不遠了。
李世民的這番話,讓李泰興奮不已,而一旁的李承乾卻是麵色一暗,坐在一旁沉默不語,而此時李世民笑著對李治說到“治兒,你來說說,何為忠孝之道?”
隻見李治緩緩地走上前,笑著說到“回稟父皇,其實方才儲君說的已然很好了,但是兒臣還是想加上一句,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儲君的話加上這句話,這才是真正的忠孝之道。”
話音一落,正在腹誹的眾人這才回過神來,紛紛望著李治,這小子這番話才是精辟啊,你自身做好的同時,還要想著時刻去勸諫帝王,對於那些不正確或者是昏庸的做法時刻指正出來,這也是忠義的一部分啊。
待李治說完之後,李世民突然站起身笑著說到“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不錯,不錯,朕更為欣慰了。”
一場大朝會就這樣結束了,過後宮中傳出旨意,對於李泰和李治皆有賞賜,唯獨對於太子李承乾隻是不痛不癢地表揚了一番,這讓李承乾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本想著能夠找楚墨風開導一番,誰知對方此刻卻身處荊州,一時間李承乾每日讀書也有些心不在焉,這讓才成為太子講師的孔穎達、張玄素氣憤不已,加之此前於誌寧一事,孔穎達、張玄素便時常因為一點小事而上奏李世民,然而深知楚墨風意屬李承乾,李世民也不好過分地責罰李承乾,隻能通過表現出對李泰的寵愛而刺激李承乾,為的是使其奮發圖強,誰知李世民此舉卻讓李承乾產生了深深的誤解。
有道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魏王李泰原本聖眷尤渥,平素也並未與李承乾交惡,按理說一旦李承乾登基,身為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一個世襲王爺是絕地沒得跑,隻不過人人都有小心思,而李泰這點小心思,除了有自己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被別人唆使的。
這就要從正月十六賢王世子楚玄黓被杖刑之後說起了,就在楚玄黓那個倒黴孩子被杖刑,進而楚墨風放出話要辭去太子伴讀一事之後,漸漸地朝堂上有人以為楚墨風這是要放棄太子李承乾的信號,故而有人將目光投向了而今以及在京中的幾位皇子,除了那幾個尚在繈褓之中的以外,漸漸地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落入了眾人的眼中,按照長幼有序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如若李承乾儲君之位被廢,很有可能李世民會立魏王李泰為儲君,故而有些人開始刻意地接觸李泰。
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日李泰帶著幾名隨從出宮閑逛,適逢來到了東市的一間酒樓內,饑腸轆轆的李泰趕忙落座吩咐隨從點菜,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席麵呈現在李泰的麵前,自幼吃的都是宮裏的禦膳,突然看見民間的食物,李泰瞬間被這些精致的菜肴吸引,一通胡吃海塞之後,酒足飯飽的李泰起身準備離開酒樓,卻被告知還未結賬,身為皇子的李泰,平素裏哪用自己掏過錢?一旁的隨從也趕忙翻兜尋找,誰知眾人的兜裏比自己的臉還幹淨,一時間店家還以為是遇到了吃白食的,硬攔著李泰等人不讓離去,正在雙方僵持之時,隻見一個渾厚的聲音傳來,“店家,他們的賬老夫來付。”話音一落隻見一貫錢丟在了櫃台上,店家見狀正待找錢,卻被對方告知,剩下的暫時存在櫃上。
此時李泰才看清此人的長相,“潞國公,怎麽是您?”此人正是暫時賦閑在家的潞國公侯君集,此前因為西南各族一事,不良人始終不給出調查結果,而李世民正好順水推舟讓其在家繼續賦閑,而其間侯君集通過自己的女兒候婉兒搭上了李承乾這條線,為了保險起見,侯君集決意雙管齊下,故而今日這番巧遇,也是侯君集刻意而為之。
對著李泰施了一禮,侯君集笑著說到“魏王殿下如若吃飽了,不妨與老夫走一走,正好也消化消化。”
侯君集這麽一說,耳目聰慧的李泰哪裏能聽不出對方話中的含義,自從李承乾屢屢被責罰,身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的李泰,心中隱隱生出一絲奪嫡的念頭,奈何朝中大臣,除了以賢王楚墨風為首的那一批,緊緊地擁護著李承乾,剩餘之人紛紛不敢表態,這讓有了小心思的李泰鬱悶不已,正巧遇到了侯君集,雖然此人暫時不涉朝政,但是此人也算是開國功勳,其人脈還是有的,如若能夠此人在朝堂上獲得些許支持,按照自己的構想,推到李承乾自己上位,也是能夠實現的。
念及於此李泰趕忙命令身後的隨從遠離自己二人,隨即陪著侯君集走進了一條無人的巷子,走了幾步之後,隻聽侯君集緩緩地說到“不知魏王殿下可否知道,最近太子殿下時常被陛下斥責,前些日子還連帶著賢王世子也受罰,聽聞賢王已經下令不許世子再去做太子伴讀了,不知此事是否屬實?”
“潞國公許久不涉朝政有所不知,此事千真萬確,小王也是聽母後提及,太子詹事於誌寧打了賢王世子,這下可把賢王惹惱了,似乎賢王對太子也有了成見。”對於這件事,李泰可是從頭至尾始終都在關注著,故而侯君集問起,李泰趕緊眉飛色舞地說到“我的那個大哥,似乎是被賢王教傻了,純粹一個武夫的思想,父皇本就喜歡那種尊師重道的人,這下可好,自己挨罰不說,連累了世子,也使得父皇和賢王之間有了芥蒂。”
芥蒂?屁的芥蒂,天下人誰和誰之間有芥蒂,這兩個人之間絕對不會出現芥蒂,就算是當年因為丹陽公主一事,二人鬧得不愉快,楚墨風還開去了一切官職,最後怎麽樣?還不是一句話及官複原職,而且權勢比以前更大了,如若不是這樣,自己怎麽會被罷官至此?聽了李泰的話,侯君集心中也是鄙夷不已,這個圓滾滾的家夥,也屬於看不清事實的人,不過這樣也好,從對方的語氣中,侯君集也已經聽出了對方有奪嫡的念想,想到這侯君集輕聲說到“既然如此,魏王殿下不妨多在陛下麵前展示一番,也讓陛下明白,殿下不是一無是處,屆時老夫可以通過朝中的關係,為殿下引為助力。”
聽了侯君集的話,李泰並未回答,而是略有深意地笑了笑,隨後就有了大朝會的一幕,而此時麵對沉默不語的李承乾,李泰眼中漸漸地顯現出一絲不屑一顧的神色
有道是一夕風雲變,且看文德皇後歸天,再看賢王殿下哭靈,太子魏王勢成水火,大唐陛下視而不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