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揮師東征 劍指遼東
字數:7938 加入書籤
書接上文,上回書說到赴焉耆楚墨風迎接龍思妍,揚天威郭孝恪討伐焉耆國,西突厥趁虛而入,大唐軍橫掃。這才引出回長安楚墨風再度啟程,欲親征李世民兵發高麗。
十二月,甲寅日(十四日),李世民下詔令各路大軍以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兵幾路進攻高麗。
高句麗是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南北朝時期改稱“高麗”,又稱“高氏高麗”,與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係。高句麗民族由濊貊、扶餘、沃沮、漢人、古朝鮮人、韓人等族群融合而成。公元前三十七年,扶餘人建立高句麗於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其疆域從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遊地區逐漸向外擴展,強盛時期西抵遼河,北到今吉林市,東到今延邊地區,南到朝鮮半島漢江流域。其都城三治兩遷,初期都城在今遼寧省桓仁,公元年遷至今吉林省集安,公元年再遷至朝鮮半島平壤。漢朝以來,高句麗處於曆代中原政權的羈縻、藩屬體製之下,鑒於此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權,可想而知其對中原政權的仇恨有多深。
直至開皇十七年(公元年),平陽王聯合靺鞨先發製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開皇十八年(公元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而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時值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無奈之下隋軍撤退。隨後嬰陽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大業八年正月(公元年),隋煬帝決定討伐高句麗,出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於涿郡,有軍人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此外為其運輸物資的民夫是軍人數量的兩倍。大業八年三月末,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
由於隋軍造的橋距離岸邊還差數米,故而隋軍赴水與對岸的高句麗軍交戰,結果隋軍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之後隋軍加長了橋梁,終於渡過遼河,在東岸擊敗高句麗軍。
起初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為了防止將領因為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勳賞,從而輕兵掩襲孤軍獨鬥,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複命令。
且隋煬帝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複命令到達,城裏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重複了好多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後來楚墨風研習《隋史》時,讀到這一段忍不住破口大罵,對於這種背信棄義奸詐狡猾之人,不趁勢一舉將其殲滅,反而要彰顯什麽禮儀之邦的風範,殊不知那些冤死在遼河的亡魂,此刻卻在不住地慟哭。依稀記得楚墨風當初還自顧自地嘀咕了一句,“他楊家人就沒有幾個腦子清醒的,楊廣還真以為自己是那個光頭,能夠坐鎮中央指揮百萬大軍嗎?”
連番征戰之餘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即使之後煬帝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士氣已經衰落的隋軍,在遼東守軍的頑抗下又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拿下這個城池。而且高句麗的其他城市也拚死堅守,最後隋軍沒有攻下任何一座城池。
與此同時,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進入浿水,然後率領精兵四萬登陸攻打平壤,結果高句麗打的來護兒大敗,隋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等人率領隋軍三十萬五千人,被高句麗打的慘敗,隋朝左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宇文述等九支軍隊共計三十萬五千軍人渡過遼河,等到返回遼東城時,僅剩下兩千七百人,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至此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戰遂以慘敗而告終,一征高句麗大業就此葬送在遼河之畔。
隨後隋煬帝不顧天下起義的危局,接連又發動兩場大戰,皆以失敗告終,三場大戰下來,結果高句麗還在,隋朝卻大亂滅亡,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被敗壞殆盡,隋煬帝造成的大亂嚴重削弱了華夏,導致人口銳減到兩百餘萬戶,還留下嚴重分裂內戰,連吐穀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突厥頡利部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突厥可汗將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華夏麵臨被突厥滅亡的危險。
隋煬帝征高句麗,結果華夏被大亂嚴重削弱,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李唐立國之後,留給李淵等人的卻是一個幾近潰爛的攤子。
自大唐建立至今,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二人,曆經數十年圖治,終於靠著頑強的意誌和決心,一點一點將中原大地拚接起來,尤其是從貞觀初年開始,自從大唐出了那個妖孽,先後剿滅突厥頡利部、吐穀渾汗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汗國,令四夷威服,也間接地震懾了龜縮一隅的高句麗。
其實這一戰大唐本不用去打,奈何當年跟隨李世民身側的戰友之中,早已所剩無幾,依舊存活的幾人之中,李道宗時年四十二歲,楚墨風時年四十五歲,而李勣也到了五十歲,岑文本五十一歲,太傅高士廉已然七十歲高齡,至於當年威名赫赫的大將李靖也是風燭殘年,李世民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生怕這些老兄弟們一個不注意便是陰陽兩隔。就在李世民進退維穀之際,楚墨風臨行前與李世民的一番談話,卻是堅定了其征討高句麗的決心。
禦書房內,距離楚墨風返回長安才過去十日,而距離楚墨風率部奔赴遼河一帶僅剩十日時間,難得進宮麵聖穿上蟒袍的楚墨風,此刻與李世民二人絲毫不顧及形象地坐在禦書房的地上,懷抱酒壇自顧自地喝著,禦書房外太子李治恭敬地守在門外,而老太監王德則是領著一眾宮女侍從,遠遠地站在照壁下。
“朕這些年始終有個心頭大患,眼見朕的身子也一日不如一日了,如若不在治兒登基前為其除去,朕唯恐日後大唐國本動搖啊。”望著禦書房內掛著的那副早就被勾勒的有些模糊的地圖,李世民的目光始終鎖定在東北一角,“朕也知道,咱們當年那些老兄弟,如今都已經兩鬢斑白,年輕一點的隻有你和道宗二人了,但是朕也知道,諸位自秦王府開始跟隨朕,這麽多年來勞苦功高,尤其是你啊,身上的傷疤快數不過來了吧?”
“二哥,說這話就有點虛了,臣弟的父親當年臨終時曾經留下書信一封,稱您乃是千百年來的賢明君主,所以這麽些年臣弟始終跟隨左右,而今看來,老爺子的話一點也不假。”望著同樣是兩鬢斑白的李世民,楚墨風長歎了一口氣說到“臣弟知道您是想打高句麗,既然想打那就打,臣弟隻要還能動彈,絕對會第一時間衝上去的,隻不過”
說到這楚墨風微微一頓,李世民見狀笑著拍了拍對方的肩膀,“你小子,這麽多年隻要說話一有停頓,準是要跟朕提要求,說吧,無論什麽事情,朕都會應允的。”
聽了李世民的話,楚墨風從懷中摸出一張紙片遞給了對方,而後笑著說到“提要求?臣弟如今還需要提什麽要求嗎?隻不過是臣弟前些日子自焉耆回來,思索了許久之後,想著如若有一日臣弟不在了,至少也得尋一些有能力的將領給治兒留下,免得日後治兒繼位朝中無大將可用,這上麵都是臣弟這些年發現的,有的在軍中不得誌,有的在民間未出仕,二哥自己看看吧,有合適的就先尋個由頭啟用,這一戰正好當做試金石了。”
望著名單上第一個人的資料,李世民不免皺了皺眉頭,“這人都已經到了而立之年了,依舊沒有出仕,莫不是有什麽隱情?”
“薛禮,字仁貴,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其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此人因父親早逝而家道中落,據臣弟的人打探得知,此人武藝超群,熟讀兵書,可堪大用。”望著名單上的第一個人,楚墨風抽了抽鼻子笑著說到“陛下此番不如將此人招至麾下,如若真如臣弟所言,待日後臣弟將麾下的六萬修羅鐵騎盡數交由此人,玄黓那孩子棄武從文,而朝中自三姐之後再無領兵女將,所以臣弟也想看看這個人是不是值得臣弟托付。”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隨即抬起頭對著門外喊到“治兒,方才你皇叔的話都聽見了嗎?這件事交給你去處理,大軍開拔在即,能不能為你日後招募一名悍將,就看你的本事了。”
門外的李治聞言先是一顫,而後趕忙應了一聲,轉身離開了禦書房門口,向著承恩殿方向跑去。過了些日子,正在家中準備籌劃遷墳事宜的薛仁貴,收到了來自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的一封書信,匆忙看完書信之後,薛仁貴辭別了發妻柳氏,背著行囊踏進了軍營。
就在楚墨風與李世民在禦書房把酒言歡之後,東征的前期工作已然準備的七七八八,而楚墨風則是回到了賢王府邸,望著正廳內的鶯鶯燕燕,楚墨風麵色凝重地說到“此番本王隨陛下前去征討高句麗,究竟這一仗會打多久,我也不知道,府邸之事就拜托各位了,待這一仗打完,本王決定自此解甲歸田,忙碌了這麽多年,也是時候回府來好生陪陪你們了。”
一番話說的好似生離死別一般,一時間王府正廳內抽泣聲不斷,十日之後在眾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楚墨風緩緩地翻身上馬,獨自一人向著春明門方向駛去。
春明門城門校尉劉大慶,自貞觀元年就在此任職,十七年如一日,這一日清晨春明門才開,劉大慶緩緩地從城樓上走下來,正待命人搬開據馬,卻看見自長安城內緩緩駛出一人,待劉大慶仔細一看,還未等此人近前,劉大慶早已恭敬地跪下喊到“末將劉大慶見過賢王殿下。”
望著麵前身形有些微微駝背的劉大慶,楚墨風眼中閃過了一絲暖意,依稀記得麵前這人,原本也是一名風華正茂的年輕男子,時過境遷,原來老了的不僅僅是陛下和那些老兄弟,還有這些每日都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人物,念及於此楚墨風輕聲說到“大慶啊,你也算是監門衛的老人了,待過些日子本王回來,跟你們將軍說一聲,本王作保引薦你做個候補監門衛將軍,也算是本王犒賞你這些年的付出了。”說完從懷中摸出一個小布袋丟給了對方,“天冷了,給手下的弟兄們買雙厚實的靴子,順便買幾壺熱酒暖暖身子。”
手中握著那沉甸甸的小布袋,劉大慶聞言眼角一酸,有些哽咽地問到“殿下此番這是”
“兵發高句麗。”淡淡地說了一句,楚墨風隨即策馬向著前方走去。
望著馬上這位幾十年如一日為大唐征戰奔波的男子,堪堪起身的劉大慶知道,這一句看似簡單的‘兵發高句麗’,內裏又包含著多少的腥風血雨,想到這劉大慶不顧冬日地麵冰冷,再度跪下地上,對著楚墨風的背影恭敬地行了一個稽首禮,而後高聲喊到“監門衛麾下春明門城門校尉劉大慶,恭祝賢王殿下旗開得勝平安歸來。”
前方,無數的黑衣黑甲騎兵緊緊地跟隨在楚墨風的身後,腳步堅定的向著前方走去。
貞觀十九年(公元年),二月,庚子日(初二),就在楚墨風率修羅鐵騎抵達遼河西岸的同時,經人舉報後查證,滄州刺史席辯貪汙受賄,不良人果斷出擊,將其擒獲後帶回長安,經由刑部、大理寺、不良人三司會審之後,證據確鑿,遂上報李世民決斷,李世民遂下旨判處席辯斬立決,並詔令朝集使前往刑場觀看。
庚戌日(十二日),李世民親自統率各路大軍從洛陽出發東征,任命特進蕭為洛陽皇宮的留守。
乙卯日(十七日),李世民下詔“朕從定州發兵後,便由皇太子監國。”
開府儀同三司致仕尉遲敬德上書言道“陛下親自征伐遼東,皇太子在定州,長安、洛陽兩地內部空虛,恐怕會發生象楊玄感那樣的變亂。而且高麗是個地處邊陲的小國,不足以由皇上去辛苦操勞,希望陛下派一支部隊征伐,指日可滅。”
誰知李世民卻不聽從,而是任命尉遲敬德為左一馬軍總管讓他隨行。
懷遠守捉城內,得知楚墨風率部到來,時任守捉將軍的張大猛趕忙率領麾下的將領出門迎接,才走出大門就看見當先一人一身全身武裝的盔甲,胯下一匹通體雪白的戰馬,身後則是密密麻麻的身穿黑衣黑甲的騎兵,每個人的盔甲上都隱隱閃著一絲幽暗的光芒,然而這一隊騎兵整體給人的感覺卻是隱隱地泛著殺意,張大猛見狀喉頭微微蠕動了一番,用力地吞咽了一口口水,而後走上前恭敬地說到“末將懷遠守捉將軍張大猛見過賢王殿下,還請殿下移步城中,末將早已準備好了酒菜,懇請殿下賞光順便指點一番。”
誰知楚墨風像是沒有聽見對方的話語一般,掀開覆麵冷冷地說到“此處距離高句麗的金山城還有多遠?”
張大猛聞言先是一愣,以為對方要考校自己,不假思索地說到“啟稟殿下,此地距離金山城大約還有一百裏的距離,不知殿下問及此事”
隻見楚墨風一抬手,緩緩地說到“一百裏倒是不算遠,命人取來草料和水,本王率部原地補給一番,準備好供六萬人連續作戰十日的軍糧,補給結束本王即刻開拔,即將與高句麗開戰,爾等鎮守的守捉城乃是重中之重,務必嚴防死守,明白了嗎?”
楚墨風的這一通話讓張大猛頓時語塞,原本計劃好的招待全然派不上用場了,無奈官大一級壓死人,況且麵前這位已經不能用官來形容了,無奈之下張大猛隻得按照楚墨風的要求命人趕忙準備,原地補給了大約半個時辰之後,楚墨風這才翻身上馬,對著身後的修羅鐵騎高聲喊到“一百裏,天黑之前迅速趕到金山城外,如若有掉隊的,自行返回京城等候發落,開拔。”
話音一落酒足飯飽的修羅鐵騎紛紛催動胯下駿馬,隨著楚墨風向著北麵飛馳而去,待對方離去之後,身旁的一名將領這才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心有餘悸地對著張大猛說到“都說咱們這位殿下做事雷厲風行,今日一見果然非同一般,你看那些戰馬,各個全身覆甲,而且那些騎兵的兵刃,皆是上好的材料打造的,再看看咱們的兵器和戰馬,真是天壤之別啊。”
張大猛聞言沒好氣地瞥了對方一眼,而後有些羨慕地說到“誰不知道,還是誰看不出來,你小子若是也能富可敵國,你也能打造出來這樣一支隊伍,那可都是錢啊。”羨慕不已的眾人眼見對方遠去,紛紛隨著張大猛返回了守捉城。
二月末,李勣的部隊到達幽州。三月,丁醜日(初八),李世民的車駕到達定州。
丁亥日(十八日),李世民在定州臨時行宮對身邊的大臣說到“遼東本來就屬於中原王朝的地域,隋朝四次派兵出征而不能取勝;如今朕親自東征,是想要為中原人的子弟報其父兄之仇,為高麗百姓雪其國王被殺的恥辱。而且四方都已平定,隻有這一塊小地方沒有平定,所以乘朕還沒有衰老,用士大夫們的餘力打敗他們。朕從洛陽出發以來,隻吃肉食,而一點不吃早春蔬菜,是擔心因此而煩擾百姓。”
在定州期間,但凡李世民看見有病的士兵,便召到禦榻前親予慰問,讓州縣妥加治療,士兵們都深受感動。被征召前往遼東的州府中,有人沒有被登入東征部隊的名簿中,自願以私人裝備跟從軍隊,動輒一千多人,李世民得知召其前來問話,本以為這些人是為了跟隨大軍謀求封賞,誰知這些人卻情真意切地說到“我們不求得到皇上的封爵賞賜,隻願為陛下效忠,戰死在遼東。”
得知李世民將要出發,太子李治一連哭泣幾天,李世民見狀有些氣惱地說到“如今留下你鎮守,加上俊彥賢才輔佐,正是想讓天下人認識你的風度才能。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在於進賢才摒棄小人,賞賜善舉懲罰惡行,大公無私,你應當努力做到這些,有什麽好悲泣的?”
遂命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代行太子太傅,與劉洎、馬周、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一同執掌機要事務,輔佐太子。長孫無忌、岑文本與吏部尚書楊師道與太宗同行。
壬辰日(二十四日),車駕從定州出發,李世民親自裝備弓箭在馬鞍後帶上雨披,命長孫無忌暫行侍中職,楊師道暫代中書令。
與此同時楚墨風率領麾下的修羅鐵騎,已然在高句麗金山城外駐紮多時,隻等待大軍進攻的信號,便準備攻打金山城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且看楚墨風初戰告捷,再看李世勣再戰碰壁,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