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遼東之戰 形勢危急
字數:7951 加入書籤
書接上文,上回書說到楚墨風攻占金山城,李世勣兵發蓋牟城,天子蒞臨視察前線,李勣意欲攻打遼東,奈何突遭四麵楚歌。這才引出正麵對敵李世勣拚死抵抗,後路馳援楚墨風撼動乾坤。
遼東城,大唐征伐高句麗的第二站,也是屬於高句麗除去平壤城外最大的一座城池,眼見大唐士卒步步緊逼,身處平壤城內的淵蓋蘇文也是心急如焚,思量許久之後,淵蓋蘇文留下了自己的親兒子淵男生坐鎮平壤,自己則是帶著大軍前來馳援遼東城。
為了給即將到來的李世民展示大唐雄獅的勇武,李世勣和李道宗二人率部進發遼東,此番李勣所率領唐軍主要以步兵為主,而且攜帶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大軍一路浩浩蕩蕩的前行,盡管速度並不快但是聲勢頗為浩大,不料在開進路途之中,就遇到出城前來迎戰的高麗軍。
雖然高句麗采取了防守為主的政策,但是麵對清一色的步兵,尤其還是攜帶了大量攻城器械的步兵,以騎兵為主的高句麗不介意出城襲擾一番,不在意擊殺多少敵軍,為的就是延緩敵軍前進的速度,以便可以給遼東城留下更多的準備時間。
自古以來能夠對陣騎兵的,除了騎兵就是弓箭手,步兵對陣騎兵,用李道宗的話來說,你以為大唐所有的步兵都是靠山軍那種防禦力強悍的步兵嗎?然而大唐隻有一支靠山軍,況且遼東城外一馬平川,對於機動性強悍的騎兵來說,這裏完全是收割人頭的絕佳之地,畢竟野戰從來都是騎兵的專利,步兵隻能用來攻城。
望著對麵密密麻麻的高句麗騎兵,李道宗不免歎了口氣說到“這時候多麽希望賢王兄在此啊,至少他麾下的修羅鐵騎,那才是野戰的王者。”
聽了李道宗的話,一旁的李世勣也是有些無奈,早知道自己當時就不要腦袋發熱,聽從李道宗的建議,還說什麽待陛下抵達之時,至少讓陛下看到大唐雄獅步步為營,這下可好了,有句話叫做‘偷雞不成蝕把米’,用來形容此時的自己再好不過了。
然而抱怨歸抱怨,後悔歸後悔,李世勣深知,遠在遼東城南麵的張亮,此刻正浩浩蕩蕩地率水軍鎮守沙卑城,自己這邊如若能牽製住大批的敵軍,那邊張亮的防守壓力就能夠有所緩和,殊不知遠在沙卑城內的張亮,此番卻是給李世勣帶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原來就在本月的己巳日(初二),大唐水師大軍攻下了沙卑城,俘獲男女八千人,鑒於楚墨風當年的‘五殺令’的震懾,大唐水師在攻下沙卑城之後,展現出了仁慈的一麵,非但留下了八千俘虜和城中百姓,且始終沒有侵擾百姓。接管沙卑城之後,按照既定的戰略方針,除了留下必要守軍駐守此地外,其餘主力絕不能停留此地,必須日夜兼程一路北上,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整個遼東戰場最為緊要的地方——建安城。
建安城乃是一處戰略要地,由於自鴨綠江進入高句麗沿途盡是連綿不絕的山麓,山道狹窄不適宜大軍同行,故而隻能選擇繞路行軍,從新義州過了鴨綠江,不是北上而是向西行軍然後向北,雖然有點繞路,但是都是平地,行軍比較順利。這條行軍路線是楚墨風臨行前與李世民研究許久才定下的,但是其中的關鍵點就是建安城,遼東各地高句麗守軍如果想撤退回國,必然要經過此地;同樣,高句麗國援軍如果要前來支援遼東,必然也要經過此地。
故而,對於張亮部唐軍將士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就在張亮攻占了沙卑城之後,收到了楚墨風的飛鴿傳書,上麵並沒有什麽大篇幅的話語,隻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人在城在,人亡城也依舊在。死守不退!’
望著最後那句‘死守不退’,張亮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雖然自己身為刑部尚書,但是張亮作為當年秦王府的老人,也知道既然楚墨風說出了死守不退這句話,那就意味著,自所攜的六萬士兵必須固守此地,即使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絕不能退卻,張亮也從其他人口中打聽過當年磧口之戰的細節,對於楚墨風率一萬七千餘人死守的行為甚是敬佩,身為武將出身的張亮,何嚐不想靠著輝煌的戰績揚名立萬,但是那些閃耀的光環卻始終掛在楚墨風、李勣、李靖、李道宗,甚至是侯君集那個敗類的身上,此番自己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如若不能善加利用,豈不是枉費了賢王殿下的一番苦心,畢竟此番的整體作戰計劃,乃至點將以及分配進攻路線一事,都是由楚墨風親自製定的。
張亮其實並不擅長軍事,此番他也深知,即將麵臨自己職業生涯中最為險峻的時刻。畢竟能夠靠一場鴻門宴篡奪政權的淵蓋蘇文也不是傻子,自從收到大唐水師攻下沙卑城,對方已然明了大唐的戰略意圖,北上掐斷高麗遼東守軍的退路。故而平壤城方麵立即從泊汋城派出大軍前來搶奪建安城。
殊不知高句麗這一次時機把握的相當好,如若楚墨風在此,也忍不住會為其拍手喝彩,因為就在高句麗援軍抵達建安城時,張亮部還沒有修整好防禦工事,這下輪到張亮難受了。高麗軍全線衝擊,唐軍倉促應戰,張亮頓時有些不知所措。
望著眼下的情形,張亮這才明白,打仗和刑部問案直接是兩個事情,一時間張亮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隻得一麵命人修築工事,一麵拚死抵擋,有句話說的好,正所謂吉人自有天相,雖然沒有什麽計策,但長期從事刑名工作的張亮,心理素質相當好,得知高句麗前來攻城,竟然毫無驚慌失措之態,隻是正襟危坐。身邊將士見到,竟然以為這位統帥已然胸有成竹。副總管張金樹帶著兄弟們擂鼓助威,竟然士氣大振,扭轉頹勢隨即反敗為勝擊潰了前來攻城的高句麗大軍,從而也有驚無險地保住了建安城。
然而,建安城雖然保住了,卻放走了四萬高麗援軍,讓這幫人得以北上支援遼東。雖然從戰術層麵上來看,張亮取得反敗為勝的戰果,但是從戰役層麵上來看,這一仗卻是失敗的,四萬敵軍就這樣成建製的離開了戰場,這也使得北方遼東戰場唐軍主力壓力陡然增加。
消息傳到李世民處,大致了解了此戰始末的李世民,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了,因為眼下來不及了,況且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為今之計必須立即開展暴風驟雨般的進攻,快速拿下遼東各個城池,然後立即南下與張亮會師,畢竟張亮不是楚墨風、李勣或者李靖之輩,對於戰場局勢的判斷以及戰機瞬間的抓取相當精準,且對於楚墨風來說最好的防守永遠是進攻,此戰若是換成楚墨風來鎮守建安城,估計這四萬敵軍能夠活著逃離戰場的所剩無幾,不過此時沒有那麽多如果,遂李世民下令前線各路大軍迅速發動進攻,以減緩張亮在沙卑城的壓力。
收到消息的李勣和李道宗,得知正有四萬敵軍向著自己這邊趕來,一時間也頗為頭疼,畢竟眼前這些敵軍還沒有解決,此時,身為楚墨風身邊的頭號小弟,李道宗也顯示出他在楚墨風身邊所學到的一些能力,先是命令麾下的的騎兵將來犯的高句麗騎兵盡數分割開來,遂留下李勣帶著一部分步兵保護攻城器械,自己這是指揮的剩餘步兵開始配合騎兵收割敵軍,期間李道宗更是親自率領數十人,組成了一個尖刀小隊,戰場上哪裏有險情就往哪裏去,這一招正是楚墨風當年在剿滅頡利可汗部時常用的穿鑿戰術,對付那些擅於騎射的突厥人無往不利,更別說這些盲目自打的高句麗人了,很快這種戰法就展現出威力了,被分割成數十塊的高句麗大軍讓李道宗這樣漫無目的的打法給打蒙了,高句麗大軍本想一擊擊潰大唐軍,卻不料美好願望卻被李道宗的橫刀給徹底擊碎了,身為主帥的李道宗手持兩柄橫刀一騎當先,盡管此時李道宗也已然四十三歲了,但是身為大唐的王室,英勇好戰是鐫刻在骨子裏的,隨著高句麗軍節節敗退,李世勣和李道宗趁勢揮師追擊,眾人你追我趕漸漸地來到了遼東城外大約二裏地的地方。
眼前,密密麻麻橫豎交錯的壕溝呈現在了大唐士卒的麵前,得知大唐的攻城器械無往不利,遼東城的守軍特意將壕溝往外擴出去將近一裏地,無奈之下為了作戰計劃有效的執行下去,李勣隻得派出士卒開始挖土填埋,另一方麵派出大量斥候準備繞過遼東城,去打探情況。
初夏,天氣幹燥炎熱,遼東城外的土地上,大唐士卒上演了一場爭分奪秒的填埋行動,不是跟天氣爭分奪秒,而是跟那四萬被張亮放走的高句麗大軍爭分奪秒,而據斥候回報,遼東城的背麵是沒有壕溝的,但是有不少敵軍把守,一時間如若強行通過,城內守軍定會出城配合進攻,屆時大軍定然會傷亡慘重,想到這李世勣隻得飛鴿傳書給楚墨風,將這裏的情況告知對方。
得知消息的楚墨風,握著手中的紙條不免覺得有些好笑,區區四萬人就讓李世勣和李道宗有些束手無策,不過轉念一想,李世勣和李道宗麾下大部分都是擅於攻城的步兵,騎兵卻是寥寥無幾,如若讓他們在野外遇到對方的騎兵,的確有些怵頭,畢竟他們帶的不是自己當初創建的靠山軍。
想到這楚墨風喚來了薛雲,一番囑咐之後,對方帶走了將近四萬人馬,趁著天黑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此時楚墨風手中僅剩兩萬人馬,但是楚墨風深知,如若對麵遼東城的高句麗守軍出來迎戰,自己這兩萬人可是能當五萬人來用的。
這邊李世勣大軍在不停地填埋,那邊李世民本部卻傳來了好消息,大軍渡過了遼水,此刻距離李世勣部已然不遠,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李世勣和李道宗原本懸著的心頓時落了下來。
丁醜日(初十),李世民車駕渡過遼水,待大軍盡數通過之後,李世民望著奔騰翻湧的遼水,遂命人撤毀橋梁,眼見大軍以一種詫異的眼光望著自己,李世民橫刀立馬指著遼東城方向說到“諸位大唐的將士們,此番爾等隨朕討伐高句麗,一路上諸位讓朕看見了我大唐士卒的堅毅和勇敢,眼下大軍渡過遼水,腳下踩著的是敵國的土地,這一刻對於我大唐來說已然向著勝利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然而朕思索了許久,古代霸王破釜沉舟,今日朕決意將退路斬斷,此番進攻高句麗,士兵倒下了,統領衝上去,統領倒下了,副將衝上去,副將倒下了,主將衝上去,主將倒下了,朕會握緊手中的步槊,義無反顧地衝上去,這一戰我們沒有退路,隻能前進殺敵。”
一番話堅定了將士們的決心,大軍隨即駐紮在馬首山,李世民先是慰勞賞賜江夏王李道宗,破格提拔馬文舉為中郎將,而後處斬後退的張君。
得知李世勣大軍在城下填土,李世民親率數百騎兵到遼東城下,看見士兵們背土填壕溝,李世民趕忙下馬上前分出最重的,騎在馬上拿著去填埋,於是隨從官員都爭先恐後背土到城下。
有了皇帝陛下親自做表率,挖土填坑效率那是相當高的,原本密密麻麻的壕坑終於填平了,望著城外恢複如初的大地,城內的高句麗守軍瞬間蒙了,本以為此番憑借這些壕溝可以阻擋大唐一陣,等到四萬援軍到來便可以趁勢將其殲滅,誰知自從城下又來了一批大唐援軍之後,壕溝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功效。
然而給遼東城的驚喜還遠遠不止於此,這些年大唐的軍械局‘勵精圖治’,順利研製出了大批的攻城器械,首當其衝的便是拋石機,由軍械局研製,劉紫鳶改裝之後的拋石機,已然能夠拋出將近三百斤的石頭,隨著一部部拋石機的架設,所有的拋石機瞬間瞄準了遼東城。
此番遼東城的守軍除了設置大量壕溝以外,還在城中準備了大量木材,準備隨時修理加固城池,然而城內守軍明顯低估了這種攻城武器的威力。三百斤的石頭從天而降,借著下墜的勢頭,所產生的的破壞力是巨大的,隻見城外一名傳令兵舉著一麵旗子接連發號施令,負責操控拋石機的士兵,瞬間斬斷繩索,隨著‘嗡’的一聲,磨盤大的石頭聚集在天空形成了一片石頭雨,向著遼東城的方向肆無忌憚的飛去,這石頭不像是箭矢還可以抵擋一番,眼見拋石機開始發威,城牆上的守軍紛紛尋找掩體躲避,一番天降巨石之後,不但遼東城中房屋建築都被轟塌,就連城牆上的敵樓、箭樓也一並擊毀。
隨即大唐士兵又祭出了第二件攻城法寶---衝車,這種衝車可不是以前前隋所出現的純木製的衝車,畢竟城牆防守除了金汁、磚擂、泥擂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火油,這玩意兒一旦澆在木製衝車之上,可想而知大火衝天而起,甚至連裏麵推車的士兵都難以幸免,所以當年劉紫鳶在改良的時候,采取了楚墨風對於修羅鐵騎戰馬的保護方式,在衝車外麵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鐵甲,無論是磚擂、木擂、泥擂,其硬度都不如鐵甲結實,而金汁澆在上麵隻不過會留下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事後用水衝掉就好了,至於火油,劉紫鳶也想好了,身後緊隨一些攜帶沙土的士卒,一旦火油覆蓋在衝車之上,迅速用沙土掩埋,而箭矢之類的則是隻能在鐵甲上留下一道痕跡,完全對立麵推車的士卒沒有影響。
這邊拋石機不停地壓製城牆上的守軍,那邊數十部鐵甲衝車趁虛而入,向著遼東城那脆弱的城牆衝去,隨著第一部鐵甲衝車抵達城牆之下,一陣陣沉悶的撞牆聲順勢響起,而後此起彼伏的聲音不停地充斥著城牆上守軍的耳膜,心中明明知道城下的衝車在開始拆牆,而城牆上的守軍卻全然無法做出任何反應,不是不想而是沒有機會,沒看見方才一名守軍正待衝出去倒火油,還未等這人衝到火油桶麵前,一塊巨石當胸襲來,待眾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原地隻留下了一灘碎肉以及空氣中那一聲淒厲的慘叫。
隻聽‘砰’的一聲,城牆下隨即傳來陣陣歡呼聲,原來是隨著鐵甲衝車不住地蠶食,遼東城的城牆下終於被打開了一個缺口,見此情景城內的守軍也不顧死活了,紛紛跑出來將早已準備好的木料向著缺口處丟去,瞬間大批的木料又將缺口填充起來,見狀李世民正待命人上前拆除,卻發覺此時風向大變,原本凜冽的北風突然一轉,此刻南風驟起,見狀李世民當即命人開始準備火箭,麾下的弓箭手紛紛操起手中的弓箭,來到了既定的射程範圍,隻聽傳令兵一聲‘放’,漫天星光夾雜在巨石之中,瞬間覆蓋了整個遼東城。
大火隨著南風的助力在城內開始星星點點地肆虐起來,此時城內的守軍已然沒有了鬥誌,更有甚者打開了緊閉的北城門,準備趁亂逃出遼東城,殊不知前有猛虎,後麵卻是一群厲鬼,早已伸著猩紅的舌頭,等待著獵物的到來,眼見遼東城的北城門一開,楚墨風大叫一聲好,當即翻身上馬,手中雙鐧向著前方一指,麾下鐵騎緊隨著楚墨風向著遼東城掩殺而去。
城門就這樣毫無保留地被打開了,猶如一個柔弱的女子敞開了閨房的大門,任由惡客進入,修羅鐵騎毫無阻擋地衝進了遼東城內,眼見大火焚城,楚墨風不免有些不悅地皺了皺眉頭,分出一隊人負責收割之後,剩下的一萬人揀選了幾處諸如倉庫、府衙之類的要地,展開了滅火行動。
這邊李世民本部進攻正酣,那邊楚墨風部趁勢夾擊,腹背受敵之下,遼東城內的抵抗勢力漸漸被瓦解,隨著最後一絲抵抗勢力被擊殺,遼東城的南大門緩緩地開啟,正在進攻的李勣大軍見狀,以為對方要出城與自己做最後的抵抗,遂命人向著城門處衝來,誰知從大門內緩緩地駛出一隊黑衣黑甲的騎兵,當先一人對著李世勣大軍喊到“燒燒燒,陛下說燒你們還真燒,若不是本王四處救火,這座破城你們打下來也是一片廢墟了。”
望著馬背上的人,李世民興奮地指著對方喊到“兒郎們,看見了嗎?那是咱們大唐的賢王,看來咱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遼東城,打下來了!”話音一落戰場上傳來陣陣歡呼的聲音。
得知李世民就在前麵,楚墨風當即命人前去進城救火,自己則是策馬來到了李世民麵前,望著滿臉疲憊的李世民,楚墨風翻身下馬跪在對方麵前,恭敬地說到“啟稟陛下,臣弟此番不負陛下所托,配合大軍攻下了遼東城,另外臣弟已然派人去迎戰前來救援的四萬高句麗大軍,估計不日將有消息傳回,請陛下訓示。”
望著麵前也算是滿身疲憊的楚墨風,李世民跳下馬車上前將對方扶起,一言不發地拍了拍楚墨風的肩膀,而後拉著楚墨風聯袂向著城內走去。此役大唐軍共計俘獲高句麗將士一萬多人,百姓男女四萬多人,而戰後清點戰場,光遼東城內被燒死的就有一萬餘人之多。
至此,從東晉時代開始被高句麗占領近二百年之久的遼東城終於重新歸入到我中原王朝版圖之中,大唐將遼東城重新命名為遼州。
得知遼東城被攻下,原本馳援的淵蓋蘇文迅速回防,遂命令其餘各城實行堅壁清野政策,死守城池不得外出,而此時遼東城內的大火已然被撲滅,既然這裏成為了大唐的遼州,李世民遂命人就地取材修葺城牆,加固防禦設施,並將被損毀的民房重新修複。
消息很快傳回了定州,得知大唐收複遼東的消息,定州城內瞬間沸騰了,然而對於身在遼東城的唐軍卻不能歡呼,一場的勝利不足以慶幸,畢竟這才是剛剛開始。
在城內陪同了李世民幾日之後,前去圍剿援軍的修羅鐵騎順利返回了遼東城,得知援軍被滅,楚墨風遂辭別了李世民先行一步前往白崖城,而李世民麾下大軍稍加休整之後立即南下,兵鋒直指白崖城
有道是一山還有一山高,且看大唐軍苦戰白崖城,再看楚墨風戰場再負傷,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