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井蛙

字數:4090   加入書籤

A+A-




    蜀中,端王府。
    東方道年將申小菱托他帶往蜀中的箱子,抬進了偏殿。
    “這是......”端王整了整衣帶,從屏風後走了出來。
    “她讓我帶來的。”東方道年喝了一口茶,“以後這種跑腿的活,別叫我幹。從京城騎馬回來,要掩人耳目,還要帶著這箱子,還要沒日沒夜地跑,還要——”
    端王拍拍他肩膀,道:“看樣子,這申家娘子沒入你法眼啊。”
    “臉上連二兩肉都沒有,翠雲閣的掃地丫頭都比她有幾分姿色!”
    翠雲閣是蜀地最紅火的青樓。
    “難怪你跑得比誰都快。”端王笑道,隨手打開箱子:幾株奇怪的花。“這是何物?”
    “喏,還有一封信。”東方道年將信拋了過去。
    娟秀的字映入眼簾。
    “端王殿下惠啟,民婦申小菱敬獻此花,名曰‘辣椒’,蜀地極易種植,株矮。可食用鮮果,亦可曬幹。其味十分辛辣,入菜調味可替代茱萸,抵蜀中濕寒之氣。”
    “她意不在蜀中吧?”東方道年突然從端王身後出了聲。
    端王思忖了片刻,道:“蜀西之外,雲貴濕寒,烏斯藏等地也是陰寒之地。若此物真能替代茱萸,能曬幹,便能讓馬隊運出去。”
    他折上信紙,蹲下來看看那幾株辣椒,若是那樣......
    “信還沒看完呢。”東方道年滿肚子好奇。
    “來來來,你念給我聽。”
    接過信,東方道年讀道:“番薯已運往膠州,民婦為殿下在豫州備下了五十畝良田,待殿下回京之時,它們必能在聖壽節,為殿下的孝心添光增彩。”
    聽到這裏,端王放在箱沿的手指,緊緊一收。
    她已猜到自己要趕在聖壽節之前,了結明王,借賀壽之機回京賀壽,留在京中。
    “民婦有兩個請求,懇請殿下允準:一是蜀中江州,民婦心向往之,還請殿下離蜀之前,賞賜民婦一個宅邸。”
    讀至此,東方道年停了下來,欲言又止。
    她向往江州?來過?何時?
    “怎麽不讀了?”端王皺皺眉,莫非還有更出格的要求?
    東方道年嘖嘖嘴唇繼續念道:
    “二是,殿下的八百裏加急,本不該從京城發出,後命人去攔截,不過是為了抓住薛之把柄,讓銀台司為殿下所用,白白葬送兩條人命。
    雖有言“一將功成萬骨枯”,然殿下養晦於蜀地,韜略不輸明、平,綢繆於豫州,心懷天下百姓,絕非陰鷙之流,何須用此等低劣的伎倆?”
    東方道年突然停了下來,轉過頭來說道:“她罵你呢!”
    “算不上檄文,不是還讚揚了我?”端王不以為意地甩甩廣袖,坐在一旁喝茶,“繼續讀。”
    東方道年讀到第三頁:
    “民婦嚐聞:以兵馬定天下者,畏懼兵肥馬壯,以陰詭手段得天下者,提防鬼祟之事。若殿下以伎倆而得大業,便再無可信之人。
    天下。有天,有下。
    民者,下也,井蛙爾,天大的事不過性命溫飽。君者,天也,以溫飽固其井,以仁慈謀其心,可博千古基業。”
    端王聞言,哈哈笑了起來:“井蛙!好一個井蛙!”
    “這話屬實難聽。”東方道年皺著眉頭。
    “祖父在世時,也曾說過:民不過一張口。”端王拿過信箋,又仔細看了看。“她這個‘謀’字用得妙。民眾眼中的仁慈,未必是真仁慈。”
    “她罵你,你竟也不惱。脾氣越來越好了。”
    “她罵得對。此事是我走岔了路。”
    東方道年難以置信地眨眨眼:“你別是想著她是個風韻猶存的少婦,便軟了誌氣。我跟你說,她當真沒二兩肉。”
    端王敲敲案幾:“越說越不像話了。她說得對,鬼蜮伎倆終究不是正道。有人苦口婆心勸諫,你當開心才是。”
    “是是是。”東方道年又帶著幾分好奇:“可她為何要江州的宅子?”
    “不知,待回京時,問問她。”
    “她連你預備何時回京都算到了,也算是個奇女子。”
    “朝中之事,雖錯綜複雜,說簡單也簡單。父皇愛用製衡之術。若能看到這一層,隻要三個皇子中少了一人,便不難猜出父皇會召我回京,以製約平王一家獨大。”
    東方道年想不通:“難道不會趁此機會立平王為太子?”
    “放在過去曆朝曆代,興許就立太子了。我的父皇,不會。”端王搖搖頭。
    “為何不會?東宮之位空懸,於國於家都非穩定之舉。”
    端王拋來一柄劍,率先邁了出去:“問題太多!不如陪本王去園子裏練練劍!”
    他說“本王”的時候,就是真不能問了。
    東方道年接過劍,轉身跟上:“烏斯藏舉兵你不管?”
    端王挽了一個劍花,行雲流水風流飄逸:“我不是已經將折子送到杭州了?還能怎麽管?擅自動用蜀地駐軍?”
    “你慢點兒出招,我可是重傷在身!”
    東方道年捂著肩膀,佯作虛弱,趁端王走神,劍鋒斜斜地從手臂之下刺了出來。
    端王扭轉身子,用劍柄一擋,說道:“烏斯藏突然來犯,我懷疑有人暗通敵國。”
    “何以見得?”
    “若要出兵,誰率兵迎敵?”
    道年一愣,手上也遲緩了些。
    端王的舅父,楊妃的親兄長,楊政年駐陝西任總督一職。若要遣將率兵,楊政年最是合適。隻是親外甥在蜀中,再帶兵入川,總是讓人不放心的。
    端王又問:“若要出兵,誰征糧草?”
    “自然是蜀中征糧。”答案脫口而出,東方道年自己也是一愣,幹脆把劍一扔,“這一計夠毒。”
    屆時,端王有糧有兵有帥,不叫人忌憚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法子是派楊政年率兵西征,端王,說得好聽是回京盡孝,說得難聽些,便是做一個質子。
    端王挽起廣袖擦拭著劍刃:“我這折子必須上,但調兵之事,須由父皇做主,我不能讓人有半句詬病。李下不整冠的道理,你懂。”
    “懂,反正都是回去,怎麽回去都是回去。”
    對著劍刃吹了一口氣,聽見“嗡”的一聲回響,端王舒展了眉眼:“倒也省了我去想名目了。”
    “平王不像是能看這麽深遠的人。”
    “是誰,可以慢慢查。長兄的事,膠州的事,必須要有個結果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