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明仁宗溺愛 郭貴妃陪殉
字數:19306 加入書籤
再接下來,唐僧師徒應該是到摩耳岩了,山勢險峻,烏巢禪師也曾經說過,要“側著腳蹤步”。這個“側著腳蹤步”固然是地勢陡峭需要多加小心,難道這裏麵沒有其他的內容麽?因為有白骨精在此處成妖作怪,老吳或許是在提醒人們,此地有可憐人(或者是可惡之輩)葬身此地,唐僧師徒也得要多加注意才是。
那長老馬上心驚,孫大聖開路。三藏道,悟空,我饑了,你去化些齋吃?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裏尋齋?
哪知道這句話,引來大麻煩了,有夠猴兒喝一壺的了。雖然不久前吃了人參果,按說應該感激孫悟空,可是沒有吧。一點也沒有消除四人的矛盾,就連猴兒和鎮元子結拜,都更讓另三人嫉妒。為嘛?那幾個也都不傻,都看出來了,自己其實是沾了猴子的光兒了,這大仙對自己三個沒太當回事兒。
孫悟空對此不但沒有察覺,相反還得意洋洋,自己以為給別人謀了好事,別人還得感恩戴德呢?大聖要是真早明白了,估計那多餘的人參果就寧可給玉龍吃了。
八戒和沙僧也和唐僧一樣現在都是個白眼兒狼,除非孫悟空頓頓兒給大家人參果一類的吃,才和睦相處一陣子的。但是,那人參果不是饃啊?知道以後沒有草還丹吃了,立馬翻臉不認猴兒。
(但是老吳的意思是不是就這麽簡單呢,肯定不是。西遊記裏麵隱藏了太多的秘密,需要大家來剖析。比如唐僧肉,到底是神馬?
西元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搶奪”了建文帝的江山。可以說,明太宗一口吃了“唐僧”。那麽所謂的“唐僧肉”,就是明朝的國土疆域罷了。一般來說,從朱瞻基的宣德三年(即1428年)開始,明朝的“唐僧肉”便整體上開始減少,交阯、應昌、奴兒幹都司逐漸離去。)
三藏心中不快,口裏罵道,你這猴子!在兩界山虧我救你性命,現在怎麽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這家夥,連一年多前的老賬都翻出來了,看來人參果是消化完了,也就當做沒吃一個樣啊。前幾日悟空用柳樹什麽的替你挨打那時候,怎麽不見和尚提靈山呢?
行者道,“弟子亦頗殷勤,何嚐懶惰?”猴兒當然就蒙了,平時一直很照顧師傅啊,剛開了句玩笑,老和尚怎麽就這樣啊?大聖此時仍然是一點兒也沒覺悟的。
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饑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麽得上雷音?”好家夥,連上靈山都扯出來了。你不是能嗎?有本事再鼓搗幾個人參果來呀。也難為神僧了,體胖肉也厚啊。
行者道,“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坐,等我化齋去。”悟空很快有點兒返過味了,這是指桑罵槐,別有所指。
行者見正南上有一座高山,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幾個來你充饑。
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為上分了,快去!”這話說的,確認草還丹是好玩意兒,大嘴吃人參果的時候,你肯定沒這麽說,看來現在是真餓了。
孫大聖去時,驚動個妖怪。他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長壽長生真個今日到了。為何這個妖怪說長生要來了呢?在黃風嶺的時候,黃毛鼠本事那麽大,也沒見他提起過啊。說明吃了唐僧肉能夠長生的傳言,的確是在五莊觀以後才有了,肯定是福祿壽星給上天入地,肆意廣泛傳播出去的。
於是妖精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現身一戲唐三藏。
三藏此時就有意思了,按說凡人餓了的話,那都是頭昏眼花,看不清東西的。人家聖僧卻是眼這時候尖了,距離還不近的,立馬就看見了。
那八戒就動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亂語搭茬,分明是個妖怪,他卻不能認得。
那女子說是要還誓願要齋僧。八戒聞言,滿心歡喜,急抽身,就跑了個豬顛風,報與三藏道,“師父!吉人自有天報!師父餓了,教師兄去化齋,那猴子不知那裏摘桃兒耍子去了。你看那不是個齋僧的來了?”
注意看,這裏比較關鍵的。唐僧不信道,“你這個夯貨胡纏!我們走了這向,好人也不曾遇著一個,齋僧的從何而來!”看來此時的唐僧還不傻,知道荒山野嶺的不會有好事兒。
八戒道,“師父,這不到了?”姑娘來了啊。
三藏一見,連忙跳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分明是個妖精,那長老也不認得。而且立時就動心思了,話也絮叨墨跡了,都不帶像剛才那樣用腦子考慮問題的。也不餓了,立馬活蹦亂跳精神煥發,好在還是沒有說出來“芳齡幾何啊”。
那妖精賺哄道,“師父,此山叫做蛇回獸怕的白虎嶺,正西下麵是我家。我父母廣齋方上遠近僧人,隻因生了奴奴,招了一個女婿,養老送終。”嘴兒真甜啊,奴奴,聽得唐僧渾身都癢癢呀。
唐僧現在早把黎山老母和觀音的提醒警告差點給扔到靈山了,好在修為深厚,不讓來真格的,還不許嘴上言語過過癮啊。
三藏聞言道,“女菩薩,你語言差了。聖經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與你招了女婿,有願心,教你男子還,便也罷,怎麽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隨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噗,管你屁事!真能扯啊。你這麽勾人,不怕有人劫了麽。唐僧你從哪裏看出來一個山裏小媳婦就是有錢人啊?還侍兒呢,不守婦道,這個真有點離譜了啊。其實呢,聖僧為何如此說,恐怕是從妖怪的話裏知道了,原來這個奴奴已經許配人家了,失望之餘,言語不由得尖刻起來。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語道,“師父,我丈夫在山北凹裏,帶幾個客子鋤田。這是奴奴煮的午飯,送與那些人吃的。隻為五黃六月,無人使喚,父母又年老,所以親身來送。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如不棄嫌,願表芹獻。”這個妖怪一心想咬唐僧兩嘴的,生怕和尚起了疑心,就自作聰明,順著和尚的話來圓謊。
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來,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這跟花花公子挑逗不良婦女有點類似啊。你要是不告訴你丈夫,咱倆就坐下來看著慢慢品。
有個細節就是唐僧對於妖精的稱呼,開始是“女菩薩”,後來就成了“你”了。
那女子見唐僧不肯吃,卻又滿麵春生道,“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尋常更是不同。”妖怪就是妖怪,哪裏知道聖僧的心思?你越說和丈夫感情好,那麽和尚聽了便越發的難受。
三藏也隻是不吃,哦,你還真想告訴你丈夫啊,他過來揍我一頓怎麽辦?
隻見那行者摘了幾個桃子回來,睜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當頭就打。
唬得個長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將來打誰?”唐僧反應夠快的啊,說明一直就琢磨著哩,恐怕猴兒回來就得鬧事。果不出所料,於是和尚及時的就將大聖給攔住了。
行者道,“師父,你麵前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
三藏道,“你這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麽說他是個妖精?”你還知道猴兒有眼力呀,現在自己的眼睛神馬也看不清了。
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裏認得!老孫在水簾洞裏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癡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裏,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曬幹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這猴子果然雖不愛色,但至少擦皮球的事情還是樂於做的。猴兒在“水簾洞裏做妖魔時”,那不就是說的明太祖朱元璋麽。看來老朱肯定有這方麵的不少故事,他的後宮肯定競爭激烈的很。洪武皇帝大概有20來個老婆,一共生了26個兒子、16個閨女。尤其是“還要曬幹了防天陰”,這是什麽意思?老吳說在抨擊朱元璋開啟了後宮殉葬製度在明朝的先例。猴兒嘴裏說的“套子”,那就是郭貴妃吸引朱高熾的手段了。看來朱高熾的死因,郭貴妃是有一定的責任在內。
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啊。那唐僧那裏肯信,隻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裏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又說大實話了,純粹這是要找倒黴啊。
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裏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
(朱高熾在給朱棣守孝期間,和郭貴妃照樣“成事”,卻被某個大臣給上奏勸止,恐怕當時明仁宗的表情和此時的唐僧差不多罷。)
三藏正在此羞慚,行者又發起性來,望妖精劈臉一棍子。結果那怪物使個解屍法預先走了,把一個假屍首打死在地下。
唬得個長老戰戰兢兢,口中作念道,“這猴著然無禮!屢勸不從,無故傷人性命!”唐僧現在是叫個惱羞成怒,現在就還缺個放炮點撚兒的。
行者讓師傅近前看時,一罐子長蛆,幾個青蛙、癩蝦蟆,滿地亂跳。長老才有三分兒信了,怎禁豬八戒氣不忿,在旁漏八分兒唆嘴道,“她是此間農婦,不是個妖怪。哥哥就打殺了!怕你念什麽緊箍兒咒,故意的使個障眼法兒騙你不念咒哩。”其實八戒心裏是信的,但嘴上就得編排猴兒。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氣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攛唆,但真的是這樣簡單麽?口裏念咒,還要趕走猴兒。唐僧後來見行者苦苦哀告,卻也且饒你這一次。
妖精變作個老婦人,年滿八旬,哭著走來。八戒見了,大驚道,師父,不好了!師兄打殺的,定是他女兒。這個定是他娘尋將來了。豬八戒是真想讓悟空多受罪啊,第二次挑唆開始了。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麽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等老孫去看來。”這是猴子說的最簡單不過真理啊,這六十歲過了更年期卻還能生育的婦女,在現代高醫學科技的幫助下或許還行啊。唐朝還有明朝的時候,普通凡人那是做夢都夢不出來呀。
行者認得他是妖精便打,那怪又出化了元神跑了。唐僧一見把緊箍兒咒顛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和尚看來是真認為佛法無邊啊,六十歲?八十歲老嫗都能再生雙胞胎的。
八戒是唯恐亂得還不夠,繼續挑唆。然而老孫一向秉教沙門,更無一毫嫉妒之意,貪戀之心,但沒有阿諛奉迎之心。
妖精再度變成一個老公公,耳中鳴玉磬,眼裏幌金星。唐僧在馬上見了,心中歡喜道,“阿彌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來,還念經哩。”果然,好個福地。老吳,老吳,你太壞了啊,全書經典中的經典。
那大聖棍起處,打倒妖魔,才斷絕了靈光,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裏。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中間插上一段,這個白骨夫人-屍魔到底是什麽來路?為什麽骨頭上還刻著字“白骨夫人”,很明顯老吳是在著意介紹這個妖精的來曆,的確是個不知名的女子死後成為一堆骷髏。
這個女子生前是誰,是怎麽死的?從書裏來看,這個白虎嶺荒無人煙,沒有農家的,再往西走,就是黑鬆林(黃袍怪的地盤,更是沒有人跡)。所以可以肯定其生前不是個普通本地婦女,過來上山旅遊散心什麽的時候,或者迷路回不去餓死了;或許是想不開自殺了。但決計不可能被猛獸給吃了的,否則怎麽會有完整的骷髏存在呢?那麽她骨頭上的刻字又是如何來的哩?
疑雲重重的,根據前後文來判斷,這個妖怪的前世是和寶象國有牽扯的,但還決計不是被白虎嶺和寶象國都城之間的碗子山波月洞主黃袍怪給弄死吃了的。因為甭管咋滴吧,這堆白骨在此地忽然變異且修行成妖會變人形,怎麽也得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吧,而奎目狼是在13年前才來到凡間的。
唯有一種可能性,這個可憐的女子是寶象國人,幾十年前被弄死給埋葬在白虎嶺的。還不是簡單的殺人拋屍,否則屍骨未必能保存如此周全,山上肯定有些吃肉的動物吧。
最大的懷疑可能是,她是寶象國上一代國王的妃子,但是被隨著死去的老國王一道給殉葬了。
現在先再不分析了,以後再說。反正這個白骨夫人不知道怎麽就活了,新生了。但是大家感到奇怪不解了麽,再加上後來的幾個草木修煉成的妖精,到底有什麽玄機呢?老吳想說什麽嗎?是的,老吳開始尖銳的提出道佛挑戰了,非整他們個啞口無言不可啊。
還回來說書,唐僧聞說,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邊唆嘴,隨複念起咒。
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呆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隻是你手下無人。”對唐僧是怨,又抱有最後的期盼;對兩個師弟的除妖手段和化齋討飯是真不放心。
唐僧發怒道,“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隻你是人,那悟能、悟淨就不是人?”完了,唐僧這裏是真過分了。這麽一來,八戒、沙僧便徹底斷了求情的念頭。
那大聖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淒慘,對唐僧道聲,“苦啊!到兩界山,救我出來,投拜你為師。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萬苦。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隻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徹底將猴兒說得崩潰了,自己真的就是不當人子麽?!老吳明顯有感於朱元璋如何對待手下功臣尤其是劉伯溫,頗有指責啊。
猴兒心灰意冷,但還沒傻到家,讓師傅寫了一紙貶書,仍不忍唐僧墮了阿鼻地獄,莫要拿發誓當真。使個身外法,把腦後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麵圍住師父下拜。這裏描寫的甚妙,不但寫出了猴兒的良善情誼,也為後來用毫毛變作所謂六耳獼猴揍唐僧埋下了伏筆,照樣做來,唐僧幾個是想也別想能分辨分身還是本身的。現在多說無益,後來我們還要具體詳細分析的。
沙僧一直沒說話,現在更是說不出來,暫時的心身震動,雖然心裏嫉恨猴兒,但也算沒有落井下石,出於自保,也算是個好人。八戒此時亦無語,悔恨自己嘴上沒有把門兒的。悟空對師傅師弟們隻有不放心,並無實際的怨恨,是自己命苦罷了。
看原著,“大聖跳起來,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隻要留心防著八戒言語,途中更要仔細。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
這是什麽意思,看來吳承恩對朱瞻基還是整體認可的。是在希望明宣宗不要和朱棣一樣窮兵黷武、宗室相殘,而更要注重發展國力民生。是在“勸導”其和朱元璋學習,采用明太祖的治國安邦之術。老朱對於周邊國家,策略是凡奉大明為宗主者,一概平安相處。當然了,主要是明太祖認為這些國家不夠富庶,成本大於收益,與其征伐不如安撫而已;朱棣則雄心浩然,致力於開疆擴土,陶醉於樹立國家各種內外形象“工程”。代價就是將父親和侄兒攢下的家底兒給揮霍殆盡,典型的例子就是1421年正月明太宗正式遷都北京,沒過仨月,紫禁城大火將三大殿焚毀。朝廷沒錢,重建工作隻能擱置,還是到了1440年朱祁鎮才給完成的(明英宗是個愛花錢的主兒,順便修建了乾清宮;1459年又營建了西苑)。即使如此,朱棣還是繼續派遣鄭和下西洋(其實如果當時要是發展雙邊貿易的話,倒是個財政來源。可惜明太宗的做法基本上是隻支出不收益,相反卻有點兒促進了西洋、南洋各國的發展)。朱元璋和朱棣的出發點其實都沒有錯兒,問題是繼承人是否具備你們的能力呢?還有個結論就是,關於明仁宗的郭貴妃殉葬之謎,看來和朱瞻基並沒有關係,都是朱高熾的大老婆幹的“好事”,是非要將“情敵”置於死地啊。當然了,如果朱高熾真的和郭貴妃那麽頻繁不愛惜身體,或許我們也能理解張氏一些,畢竟人家才是真正患難夫妻,郭貴妃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凶手”罷。朱瞻基在這個事情上,可以算是個不說話的“好人”。然而對待叔叔、嬸嬸和堂兄弟們,就是個“壞人”了。
很明顯了,此時的孫悟空,既映射了朱元璋也順便隱指朱祁鎮。
繼續看猴兒,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一頭拭迸坡前草,兩腳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輪轉,跨海飛山第一能。頃刻之間不見影,霎時疾返舊途程。獨自個淒淒慘慘,忍氣別了師父,縱筋鬥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忽聞得東洋大海水聲聒耳,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此時此刻,不知多少人看到這裏,亦是心酸。愛之愛竟為愛傷,情中情總被情迷。此處沒有君釋道儒陰陽糾纏,唯是賢愚善惡真心混成一團。
大聖何時歸來???!!!
如果時光真能夠倒流,凱撒寧願希望大聖不要歸來罷。那麽此時的大聖為何流淚究竟為何?因為猴兒已經主要成了朱祁鎮。
1449年九月朱祁鎮被尊為太上皇,後來在西元1450年八月,朱祁鎮終於又返回了大明。
明英宗眼望著出來迎接的一台小轎和那麽可憐巴巴的幾個人員(還沒有也先給自己配備的蒙古扈從人數多哩),心裏是又高興又傷心。物是人非,黯然的進了南宮大內,被軟禁了起來。當夜,宴會之後。朱祁鎮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肯定是淚流滿麵,就這麽度過了難熬的6年多啊。
國無二主,結果朱見濟在1453年離奇夭折、朱祁鈺此後性格大變、1457年於謙等人被殺。何忍?朱祁鈺最終慘死,但其竟沒能還有個兒子存活下來。“正統”傳承觀念,不知道“殺死”了多少人?
吳承恩先生對明英宗的態度很奇怪,恐怕自己都難以說個清楚的。但是西遊記第五十八回的回目就是“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這個“真”,是說的到底是朱祁鎮還是朱祁鈺?無論是兩人中的哪個也好,作者都在表達出這兄弟倆的“真性”已經漸漸“寂滅”了。
猴兒是被白骨夫人連累被唐僧趕走的,大家很熟悉白骨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嘛。但是這個白骨精是怎麽成精的?從四生六道的角度來說,那是難以解釋的事情,這骷髏是沒法成精的,因為它是個死物件兒,沒有靈沒有情,絕對不是眾生之一。
但是這個白骨精還就真成精,還有情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越解釋隻會越糟,這骷髏原本應是是無情之物,也談不上九竅八孔,那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突變成妖的。
骷髏成精還稍微好說點,後來的幾棵樹妖更是如此,佛門和道教都很難合理解釋這個事情的。因為這個草木明顯更是無情之物,斷不能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至於摩尼珠亦是如此,是不可能被佛家讓它生情突變成眾生的。那個關於猴兒在淩霄寶殿前的描述,其實是大聖的法身佛鬥戰形象,跟個發著金光的高速旋轉圓球兒差不多。
這個白骨屍魔是誰?最大的懷疑人物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郭貴妃。在1425年明仁宗駕崩,殉葬共計5人,就有郭氏在內的。相當可疑的是她給皇帝生了三個兒子啊,於情於理都不應該殉葬的。
關於郭氏的記載很少,我們並不能詳細考證此中隱情。隻能懷疑兩點,首先郭氏是最受朱高熾寵愛的,被皇後所忌恨;還有就是朱高熾疑似和郭氏那啥太過頻繁,讓人懷疑皇帝的死因和此有關。
郭氏乃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孫女郭端肅,因其深得朱高熾喜愛,進封貴妃,生有三子一女(郭氏好像還有個妹妹,嫁給了朱高煦)。明仁宗顯然十分喜愛郭氏,在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冊妃張氏為皇後,郭氏為貴妃,說明郭氏地位僅次於皇後張氏。同月,提拔郭英的兒子郭鈁為旗手衛指揮使;提拔郭墱為勳衛通政使;將郭壇封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兼(嗣)武定侯(武定候郭英在靖難之役中曾經和朱棣作對,因此被朱棣給罷官歸家。1403年郭英有可能被明太宗賜死,雖然被追封為營國公,但是朱棣沒有讓郭家後人襲爵。這裏麵肯定有內幕,待會再做分析)。現在朱高熾將郭銘追封為武定候,並讓其子郭壇給繼承了武定侯爵位,封徐氏為武定候夫人,明顯是討好郭貴妃了)。但是說明在朱高熾的心目中,郭貴妃的地位很高甚至超過了皇後。
那麽張皇後嫉恨郭貴妃就在意料之中了,而且諸多的大臣對此也都很不滿,明仁宗太偏心了。很可能就是因此,1425年五月,朱高熾駕崩,張皇後一看時機到了,便下令郭貴妃被殉葬。
朱瞻基為了緩和矛盾,於是便對郭家人格外開恩。在宣德二年四月,將郭玹(就是郭壇,估計是在1425年的時候,郭家土字輩的後人全部改名增加一橫,變為王字輩)任命署宗人府事;宣德五年二月,還寬恕了郭玹的罪過。這個郭玹讓手下人霸占滄州南皮縣民十七家的土地,給自己修建莊園。天津右衛指揮呂昇為了諂媚郭玹,將官軍屯田一千九十餘畝送給了其。明宣宗隻是令郭玹改過,將呂昇和郭玹的手下人給逮捕歸案。
這個郭玹後來在正統九年,被朱祁鎮加封為鎮守宣府佩鎮朔將軍印,正統十二年去世。
白骨精所變的老頭兒和老嫗,說的到底是何人?說來話長,這要從郭英開始說起。郭英是開國功勳,朱元璋封武定候,朱棣追封其為營國公。郭英的長子郭鎮,是駙馬都尉,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永嘉公主,生子郭蘭、郭蕙、郭荃。
郭英次子郭銘的職務隻是遼府典寶,郭銘女兒郭氏卻是朱高熾後來的郭貴妃。郭銘之子郭壇,後來改名為郭玹。
郭英和耿炳文一樣,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護國大將。郭英1403年忽然去世,被革去爵位,自然朱棣不肯讓其後人承襲武定候。直到1424年,郭英的孫女成了明仁宗的貴妃,因此朱高熾便違反了一些規則,將武定候的爵位賜給了郭壇(而不是郭珍,按情理郭英的長係孫郭珍才更應該襲爵,然而這個郭珍卻有著隱秘的故事),貴妃的父親郭銘也被追封為武定候。
郭銘是郭英的次子,長子是永嘉公主的丈夫郭鎮。那麽朱高熾的姑姑永嘉公主便很不滿意,經常提起上訴,認為武定候爵位應該傳給自己的長係後裔,而不應該是次係的郭壇,但是朱高熾沒有搭理她。
在宣德年間,永嘉公主繼續抗議,朱瞻基左右為難,隻好拿“先皇”來做擋箭牌,敷衍永嘉公主。
朱瞻基駕崩,朱祁鎮登基後,永嘉公主還是要討個說法。正統元年三月,明英宗(其實是其奶奶太皇太後張氏的意思,朱祁鎮才9歲能幹啥)給永嘉公主下旨,說永嘉大長公主您所說的郭玹承嗣武定侯之事,那是以前先皇所定。我已經將郭珍封為了錦衣衛指揮僉事,來侍養您啊。您是太祖的女兒,怎麽能老是斤斤計較這些事情呢?這必定是郭珍不滿意,請您教訓郭珍嚴格遵守禮法,否則的話,祖宗之法可不饒他哦。
永嘉公主肯定不高興,但沒有辦法。郭珍和郭玹兩家的矛盾繼續升級,不斷互相攻擊告發。在正統五年六月,明實錄記載了,朱祁鎮致書永嘉大長公主曰,“得奏言所買淨身人楊敬因盜金冊自經。夫自淨身者,祖宗有禁買之違法。及其為盜,乃不送官,而致其死,又違法矣。曾祖姑高年慮不及此,必皆指揮郭珍之罪。今念至親,宥珍不問。自今望戒珍,凡百謹守禮法庶全親親之誼”。倆家之爭,通過上麵的描述可見一斑。因為此時張太皇太後尚且在世,要維護丈夫朱高熾的尊嚴,便還是有所偏向郭玹一家,繼續按壓郭珍和永嘉公主。
張太皇太後在正統七年薨逝,郭家的命運開始逐漸轉變方向。正統八年五月,永嘉公主是個聰明人,便試探著婉轉上奏朱祁鎮,說自己年老,打算給自己在江寧縣循翬鄉造墳。明英宗同意(也隻好同意),但是錢誰出?朱祁鎮也不樂意放血,便開始磨蹭,然而幾個月後,永平公主也薨了。永平公主是朱棣的第二個女兒,明英宗便下令讓官員們負責給營造墳墓事宜。因為永嘉和永平倆人現在都是大長公主的銜號,朱祁鎮也隻好都給掏錢,永嘉公主其實是沾了永平公主的光兒。
那麽永嘉公主的家裏日子並不太好過(僅從郭珍官不大的角度出發,家裏的日子應該還能寬裕;但是其奶奶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兒,所以府上得有個排場才行。這樣一來,公主和郭珍的俸祿便顯得緊張的很),從朱棣開始,朱高熾、朱瞻基和此時的朱祁鎮都對其家比較漠視。從明實錄裏麵的內容來分析,永嘉公主多次上言請求朝廷給郭珍增加官職俸祿還有承襲武定候爵位,但家裏錢還是不夠花銷。甚至到了要賣父皇朱元璋賜給自己的家具這麽一個地步,明實錄曾經提及有人“僣買永嘉大長公主府臥床”。
正統十二年,郭玹去世。郭聰(郭玹的兒子)和郭昌(郭鎮和永嘉公主的孫子)都想要襲爵武定侯,張太皇太後已經早薨,便都被明英宗給否決了,但也都給了指揮僉事的職務。這其中幕後也是存在故事的,先往下看。
永嘉公主饒是聰明,但是限於郭家的隱情難以反駁。後來發生土木之變,明代宗登基等事,永嘉公主作為朱元璋的女兒,知道大義所在,便不再上訴。到了景泰六年九月初一,永嘉公主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做了一個決定,為了自己丈夫郭鎮的孫子郭昌能夠有個好前程。明實錄記載,“永嘉大長公主奏,近見京師軍馬數多用糧浩大,願以永樂、宣德、正統間所買直隸無錫縣田一處,計一千二百餘畝,歲入租糧七百餘石,盡歸有司以助供給”。永嘉公主寫得相當有水平啊,決計不提洪武、建文和景泰之事,否則朱祁鈺哪裏敢收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錢哩,也不能要自己的錢罷(建文時期是個忌諱)。於是,明代宗應允,且對永嘉公主一家格外另眼相看,大臣們也頗為讚許。
幾天之後,永嘉大長公主薨。太祖高皇帝第十二女,母惠妃郭氏,洪武九年生,二十二年冊封為永嘉公主,配駙馬都尉郭鎮;永樂三年封長公主;二十二年加封大長公主。至是薨,享年八十。老太太用自己最後的私房錢(從上麵來看,好似輕描淡寫,一處地產而已,但是其目的是為了不讓明代宗心軟拒絕罷了。如果永嘉公主真有那麽多的田產,家裏還至於賣家具麽?她的錢從何而來,朱元璋給了一些陪嫁,建文、朱棣、仁宗、宣宗、朱祁鎮和朱祁鈺登基時賞賜的錢物也),換來了自己後代走上中興之路。
因為大臣們大都倒向了永嘉公主的後人這一麵,於是郭昌比較順利襲爵武定候。具體時間應該是在景泰七年,一年後,南宮之變發生,朱祁鎮複辟,將郭昌的爵位革除。天順三年的時候,明英宗清算石亨等“功臣”,為了緩和矛盾拉攏郭家,便又恢複了郭昌的爵位。郭昌於天順五年去世,孩子還小不能暫時襲爵。
到了朱見深的成化年間,郭昌的兒子郭良襲爵武定候。但是郭良向明憲宗提的要求太多,遂被朱見深所日益厭惡。郭聰(郭玹的兒子)看到機會來了,便上告說,郭良不是郭昌的兒子。於是郭良倒黴了,被停爵。好在朱見深沒有將武定候的爵位轉賜給郭聰,但是郭良不服,繼續告狀。明憲宗也煩了,甚至將郭良給抓起來關了一陣子。等其出獄後,還是上訴不斷。朱見深最後火大了,說你還是還來煩我,連你的官職也免掉。
郭良這才不敢說話,直到弘治年間,郭家的族人上奏,請求將武定候的爵位贈給郭家之人承襲。朱祐樘同意,但是郭昌的倆兒子郭良和郭昭為了爵位相爭,起因就是當年郭聰給上奏的內容。大臣們說郭良的確是郭昌的兒子,於是郭良才繼續襲爵了武定候。郭良的兒子就是郭勳,一個頗有爭議的名臣。既有頗多能力,卻也爭名奪利。郭勳最後死於獄中,導致郭家再度遭受大的災難。好在後來,郭家還是承襲了武定候,繁衍了下來。
郭家的事情就是這麽亂,尤其是郭英的兒子和孫子那兩代人,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和疑點。史料或稱郭珍為永嘉公主之子,有的稱是永嘉公主的孫子。
明實錄記載,正統八年三月,武定侯郭玹母太夫人徐氏卒,遣官致祭,命有司營葬。正統十二年七月,郭玹也去世。該年十二月,明實錄記載,“命故武定侯郭玹子聰為指揮僉事、錦衣衛帶俸,先是玹伯母永嘉大長公主欲令其孫珍奪襲玹侯爵,與聰互奏。下英國公張輔等覆核,言‘聰、珍皆前武定侯英曾孫,聰祖銘嫡次;珍祖振庶長。聰於例當襲爵。’上不從,止授聰指揮僉事”。
因為太皇太後張氏已經薨逝多年,朱祁鎮親政,一看倆家為了爵位相爭,好,誰也不給了。其實這也說明朱祁鎮的確長大了,還是有自己的見解。這清官難斷家務事,所以朱祁鎮幹脆采取了全部按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明英宗是個聰明人,他從張輔等人的報告中發現問題了。朱祁鎮追究之下,翻起了十二年前的老賬,發現正統元年的時候,永嘉公主說的竟然是讓兒子郭珍來襲爵武定候。這兒子和孫子能是一個人麽?斷斷不能。現在郭珍應該已經幾年前就去世了,爭奪武定候爵位的肯定是郭鎮的孫子郭昌。朱祁鎮後來搞清楚了原委,原來是這麽回事,不好辦啊。考慮之下,明英宗將郭聰和郭昌都給取消了襲爵的資格。或許,這個典故就對應了西遊記書中,孫悟空曾經對八戒說到,“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麽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等老孫去看來。”
不但明實錄、明史記載郭家內容頻頻錯誤,而且郭玹的墓誌銘也是如此。這個墓誌銘是羅亨信撰文,顧興祖書丹,沐昕篆額。
那麽一個巨大的問號產生了,為何幾乎所有的史料關於郭家,都有那麽多錯誤且前後矛盾,張輔等人難道真的連郭珍是永嘉公主之兒子還是孫子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分不清麽?
事情要從西元1384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開始說起,郭英的哥哥鞏昌候郭興去世,追贈陝國公;1389年左右,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李善長自殺,郭興的爵位也被削除,其後代也大都被“殺”。然而,朱元璋狠是狠,但也很有人情味,郭興不但是功臣,而且按照功勞本來就可以封為鞏昌公的,老朱還是郭興的小舅子,因此一個偷梁換柱之計就誕生了。就是在明太祖默許下,郭興的後代大多被“轉”成了弟弟郭英的親生後人。比如郭英一共有十二個兒子,但其實有三個應該是郭興之子。郭英沒有被誅連,所以哥倆的後代暫時得以保全。
那麽朱元璋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考慮在內,就是關於朱標的身世。老朱的長子朱標出生在1355年,次子朱樉出生在1356年,史載均說是朱元璋的皇後馬氏所出。當然從時間上說勉強還是來得及,不過凱撒還是懷疑朱標其實是郭寧妃的兒子。大約在1352年,郭山甫將自己仨兒子交給朱元璋作為護衛,女兒郭寧蓮也侍奉老朱,卻暫時沒有名分。結果1355年郭寧蓮生下了朱標,隻能對外說是馬氏所出。
朱標後來成了太子,卻於1392年去世,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孫,並於1398年登基。當然建文帝要對郭家很好了,並親自給郭英的長子郭鎮之仨兒子分別取名為蘭、蕙、荃(草字頭輩,其父輩均為“金”字輩)。然而靖難之役爆發,郭家肯定要全力保衛朱允炆。可惜最後勝利者卻是朱棣,朱棣對郭家便產生了恨意。將郭英及其兒子幾乎全部賜死(或許有主動歸附朱棣的能夠幸免,或是年歲小者也免遭於難);朱棣很厭惡侄子朱允炆,所以對郭鎮的兒子(郭蘭?另兩個兒子早夭)也看不順眼,將其改名郭虺能,這還是看在妹妹永嘉公主的份上,得有人奉養。郭英其他的孫子輩應該都沒事,因為歲數都還小。那麽永嘉公主大為不滿,可沒有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於是對外宣稱,郭蘭也和郭蕙、郭荃一樣早夭,以便免自己的兒子、朱元璋的外孫被外人以這個屈辱性的名字呼來喝去。永嘉公主的性格,跟老朱那是一個模子磕出來的。虺者,毒蛇也,西元689年越王李貞舉兵反對武則天,失敗後其後裔發往嶺南且被改為虺姓。所以老太太寧可說自己的兒子早已經死光了,來維護皇家血脈的尊嚴。但這也造成了以後的記載,出現了各種謬誤。張輔知道內情,郭珍就是原來的郭虺能啊,所以肯定不能讓其襲爵武定候。朱祁鎮也是後來明白了,故倆家隻能都不襲爵來平息這場難斷的官司。誰敢有些許否定明成祖朱棣哩?還是得說人家朱祁鈺,還有永嘉公主的臨終前壯舉影響下,婉轉的在景泰末年終於郭珍的兒子郭昌有了出頭之日。
可郭家現在遭此大難,又不能對外訴說冤屈,不得不低調行事。1424年朱棣駕崩,明仁宗繼位,開始給郭家一些恩寵,但是也引起了郭興長子係郭鎮後人和次子係郭銘後裔之間連綿五、六十年的爭鬥。
1425年朱高熾駕崩,六月張皇後不僅將郭貴妃給殉葬,還將郭貴妃的哥哥郭壇也處死;不久還秘密處死了郭貴妃的長子朱瞻塏,年僅十七歲。第二天,張皇後掃清障礙之後,朱瞻基順利登基。1426年,明宣宗將自己叔叔朱高煦一家人全部處死,這裏麵應該就有郭貴妃的妹妹在內。
郭家中郭銘這一支後人再度遭受打擊,此時朱瞻基繼續對可能有威脅的宗室藩王虎視眈眈,1427年晉王朱濟熿有罪被廢為庶人。明宣宗也感到這樣做,回引起眾怨,於是想起來郭家,以便宣示皇恩浩蕩。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出於避諱(朱瞻基是明朝土字輩皇帝),郭家將郭英的孫子輩的名字全部更改,由“土”字輩給加了一橫變成了“王”字輩,比如郭墱成了郭璒,郭壇成了郭玹(郭壇的“壇”字,在明朝繁體寫法可以是“土玄”)。永嘉公主倒是眼睛一亮,趁機將兒子郭虺能的名字也改為了郭珎,於是郭珎便悄然的“複活”了,終於能夠坦然立足於白日之下,此後時間長了史載一般將其姓名卻給記錄為郭珍(珎和珍其實是通用字)。老太太再度鼓起了勇氣和信念,得給老朱家和郭家長臉,一定要讓其後人向武定候的爵位發起衝擊。
然而朱瞻基很快卻讓郭玹襲爵武定侯,並署宗人府事。永嘉公主自然不樂意,於是郭家從郭玹這一代,開始了長、次倆家長時間的紛爭。就連給孩子起名都不再采用同一個規則,於是郭鎮的孫子輩成了日字輩,比如郭昌;而郭銘的孫子名字中都帶有耳字旁,比如郭聰。
郭登這個人大家比較熟悉,他的故事也耐人尋味。在史料記載中,有的稱為郭墱,也有叫郭璒的,就是因為上麵所說的內容所致。郭登應該是郭興的後人,他爺爺郭鈺被郭英給“轉成”自己兒子了。郭登,1395?-1472年人,1424年朱高熾任命為勳衛,此後南征北討,1449年隨朱祁鎮出征。明英宗任其鎮守大同,幸免於難,保衛大同有功。朱祁鈺因此封郭登為都督同知、大同總兵,景泰年間多有建樹,封為定襄伯。於是郭登便將名字中的王字旁去掉,成了最後的“登”字。景泰二年十二月,“賜大同總兵官定襄伯郭登誥命,並追封其三代及妻,從登請也”。這裏有問題了,如果郭登真是郭英或是郭興的後人,那麽此時追封三代就包括了郭英和郭興在內,明顯矛盾。看來郭登有一定可能是(郭興之弟、郭英之兄,或者也叫郭成還有郭子成。郭德成在曆史上曾經作為朱元璋的護衛多年,官職是驍騎舍人,後來官封福建都指揮使。此後的曆史記載不詳,或許其唯一的兒子在靖難之役時期被朱棣所殺,郭德成的孫子郭登便被郭興之子郭鈺收為兒子養大成人)的後代,此舉雖然獲得了朱祁鈺的默許,但也招來了某些大臣的不滿,於是郭登因此沒能封侯。郭登也有點鬱悶,便堅持要求退休,明代宗同意。幾年後,明英宗複辟,因為當年郭登固守大同,拒絕讓其進城等事,朱祁鎮本來打算殺了郭登。郭登無奈走了陳汝言的門路,懇切上書以求自保,被貶甘肅戍邊。成化年間,朱見深命其又做了甘肅總兵官,幾年後回到北京,1472年病逝。
郭家後來在郭勳的時候,還要經曆中興以及磨難。造化弄人,曆代大臣們便不得已輪番“修改”曆史,此後就這麽湊合著對付下來,但也留下了諸多痕跡在內。吳承恩、李春芳和明實錄的作者一樣,都會用前後矛盾的描述來提醒世人,這裏麵有著難言之隱。
那麽西遊記裏麵白骨精所化的老婦,其實說的就是永嘉公主。注意看原著,“八戒道,‘師兄打殺的,定是他女兒。這個定是他娘尋將來了。’”這其實是在隱晦的說,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兒,且薨於朱祁鈺的景泰年間。她的一生史載極少,可從曆史分析來看,不愧是朱元璋的女兒,14歲開始嫁給郭鎮,後來相夫教子,年僅24歲喪夫,30歲以前又接連承受了兩個孩子早亡的痛楚,唯一的兒子郭珍命運幾乎始終坎坷。老太太善於治家,礙於自己是朱元璋的公主身份,卻也勉力撐起了郭家數十年。大半生都在戰鬥不休,期間雖然偃旗息鼓十數年。然其鬥戰為了朱、郭之尊嚴,隱忍則是體諒大明國家的難處。永嘉大長公主不服輸、識大體,偉哉,壯哉,誰說巾幗就非得上沙場,為人母者亦然之。
那個老頭兒呢?卻是隱指的郭英,故唐僧才會說,那個老頭兒路也走不上來竟然還能念經。“念經”者,上麵說的“國事”也,即1399-1402年的靖難之役。從西遊記來看,八戒此時多次攛掇唐僧念咒收拾孫悟空,恐怕就是在說朱棣當年對永嘉公主和郭英不公正的做法,尤其是郭英,即使不是被賜死,恐怕也是給氣怒生病而終。
郭英,1335-1403年人,1352年就和兄長郭興做了朱元璋的護衛,後來被老朱封武定侯,朱棣追封營國公。一生清廉奉公,就是在1397年平定西北沔縣高福興叛亂的時候,將戰俘收容了150多個作為家奴,卻給殺了五六個人。這是其一個人生汙點,被禦史參劾,最後得到朱元璋特赦(老朱這麽做其實也是一種彌補,因為單純按照郭英的功勞,是可以封為武定公的)。此後,郭英更加小心謹慎,不為自己及十二個兒子斂財(但也導致了其後人為了武定候爵位,爭鬥了數十年)。在靖難之役中,已經老邁的郭英曾經親自上陣討伐燕王朱棣,卻不幸戰敗。1402年後不肯低頭,終於在1403年,失去耐心的朱棣將其賜死。郭英的女兒中,其中兩個分別嫁給了朱元璋倆兒子朱植和朱棟。
都說朱元璋殺功臣,幸免的不多。人們比較容易記住耿炳文,其實至少還有郭英,當然了郭興、徐達等人其實也在內,隻不過死在了老朱前麵而已。隻能說在諸多的開國功勳裏麵,恐怕能夠基本保持本色不變者實在太少啊。何況老朱對於許多功臣其實暗地裏網開一麵,讓其一些後人能夠保留血脈。否則的話,郭英當年“接手”三個兒子的事情,真的可以瞞過朱元璋的錦衣衛(在郭興去世的前兩年,錦衣衛便已經正式設立)麽?
還有就是從孫悟空對待白骨精的凶狠態度來分析,或許是在影射--朱元璋死後,活著的嬪妃一律殉葬。好像唯有時年僅三歲的寶慶公主之母張氏玄妙,由於孩子年幼需要撫養得以大難不死。
再者,朱祁鈺駕崩後,因為其後事是哥哥朱祁鎮給操辦的,本來明英宗打算讓前皇後汪氏和唐妃殉葬,結果被李賢等人給勸阻了,但也僅是汪氏幸免。等到朱祁鎮快要不行的時候,也想讓自己的一些後宮嬪妃陪殉來著,還是讓彭時和李賢給攪黃了,再有朱見深更是反對,才基本結束了明朝後妃(宮女不在之內,她們還是相當的可憐)的殉葬製度。
還有就是豬八戒的態度,看來朱祐樘(眼睛幹巴巴的瞅著諸多美色,就是不能明著吃啊,大都讓老婆張氏給阻攔住了)是很喜愛女色的。至於沙僧幾乎不說話,說明了朱瞻基才是真的不喜女色。
朱棣駕崩後,從殉妃嬪也不少;朱高熾也有6、7個後宮陪葬的;朱瞻基則是有十一個後妃殉葬。
很顯然,吳承恩和李春芳對此舉頗為不滿。甭管如何,的確是慘無人道的,即使原本目的是為了不讓後宮有幹政或是其它的借口,對於殉葬者的親屬有一些各種補償措施其實也是平息民怨而已。
最後也客觀的說下史實,關於殉葬,自秦至清,各族曆朝均有(更早以前、母係氏族之後全世界範圍內其實也始終都有),絕非明朝朱元璋所創,也更不是老朱的規模最大。
朱元璋有自己的無奈,畢竟1398年朱允炆才22歲。明太祖要給孫子創造一個絕佳環境,可惜了就要有無數人的犧牲。後來的曆史證明,朱元璋對外人狠,對自己的兒子終究網開一麵,還是造成了朱棣推翻建文這一無法扭轉的史實。那麽朱棣也是如此,盡管不情願朱高熾繼位,還是狠心將自己的後妃大多殉葬,也是為了不讓這個性格過於軟弱的明仁宗(雖然在47歲時做了皇帝)受到掣肘。朱瞻基也類似,他兒子朱祁鎮登基時才8歲啊。
畢竟不知此去反複何如,且聽下回接著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