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仙俠水滸傳 第六十二章:甫入京突生橫變

字數:9957   加入書籤

A+A-




    宋江,吳用,公孫勝,朱仝,雷橫,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宋清十人,端坐在戰馬上,遠遠望見高大聳立的東京汴梁城城牆,人人神色激動。

    

    十人中,除了公孫勝別有心思外,其他九人,都有種如墜夢中,難以置信的錯覺。

    

    特別是其中的劉唐更是覺得滿心荒謬。

    

    當日被公孫勝擋下,然後宋江和朱仝兩人追上時,他還一度以為,是宋江出賣了自己。

    

    誰知宋江和朱仝兩人,卻更他說出了一個,不僅讓他,就連公孫勝和吳用,都覺得不可思議的理由。

    

    有來自東京的聖旨傳到鄆城縣縣衙,所以知縣時文彬才會派遣朱仝和雷橫,各自率領著一群步兵士卒和馬兵士卒,還有縣衙中的衙役出差辦事。

    

    朱仝帶人來到宋家莊上,邀請宋江宋清兄弟兩人,回到縣衙,向知縣複命。

    

    誰知宋江恰好聽到朱仝無意中提起,自己在半途中,遇到幾位器宇軒昂的人物,便斷定就是剛剛,從自己莊上離去不久的公孫勝,吳用和劉唐三人。

    

    是以兩人才會叫上宋清,匆匆帶著馬兵士卒,急忙趕來,準備及時攔下公孫勝三人,返回縣衙向知縣複命。

    

    差點讓劉唐產生了嚴重的誤會,認為是宋江見利忘義,才會帶著官軍來追捕自己。

    

    等到宋江和朱仝把原因說清楚後,除了公孫勝神色微微一動外,其他人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為何京城中的大人物們,會知道他們這些,小小縣城中的小吏,教書先生,乃至草莽英雄?

    

    更何況聽朱仝的語氣,這一次傳到鄆城縣縣衙的,甚至還不是普通的官府文書,而是當今天子的聖旨。

    

    饒是眾人中城府最深的宋江,都覺得不可思議,有種突然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的驚喜。

    

    莫非是官家終於知道宋某的拳拳之忱,忠孝之心,特意下旨褒獎,讓自己特進效命?

    

    宋江雖然自幼習文,攻讀經史,胸有權謀,無奈在科舉上卻沒有什麽成就,不得不進入鄆城縣縣衙,成為一名押司。

    

    為了和過往同江湖豪傑們的交往,不至於連累到老父親宋太公,還專門讓宋太公狀告自己忤逆,將自己除了籍,斷絕了父子關係,以免日後受罪。

    

    對宋江而言,這是一件讓他感覺到痛徹心扉的大事,永遠牽掛在其心間。

    

    而今突然喜從天降,天子的聖旨從東京汴梁城,傳到鄆城縣縣衙,讓他和兄弟宋清一同入京。

    

    對於一名熟讀經書,科舉無望,不得淪為押司的人而言,難道還有比這更加讓人興奮的事情嗎?

    

    除了宋江外,吳用吳學究則是另外一位,感到自己一生所學,終於能夠得以施展的人。

    

    吳用窩在東溪村中,以教導村裏的富家子弟讀書為生,並沒有像宋江那樣,投身縣衙成為一名小吏,自然是因為,他並沒有為科舉之途感覺到絕望。

    

    天子有聖旨下達,讓他和宋江等一大票人馬,全部都趕到東京汴梁城覲見。

    

    剛開始的興奮過後,吳用的心頭,便生出了無窮的疑惑,一路上不管怎樣苦思冥想,都不得其解。

    

    至於朱仝,雷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幾人,經過了前幾天的惶恐不安後,終於漸漸恢複了心態。

    

    幾人打定主意,凡事不強出頭,任憑隊伍中,讀書人出身的宋江和吳用做主。

    

    他們之中,朱仝和雷橫兩人,對宋江的手段一向信服;而阮家三兄弟亦聽書過,及時雨的名頭。

    

    宋清是宋江的親兄弟,自然一切都以宋江馬首是瞻,絲毫不會有什麽異議。

    

    所有人當中,神情最為平淡的,無疑是公孫勝。

    

    公孫勝眺望龍氣升騰的東京汴梁城,剛想要張開法眼觀察究竟,驀然心頭湧現莫名驚悸。

    

    他有種錯覺,一旦自己如此貿然行事的話,誰也不知道,汴梁城中是否會撲出,一頭實力強大到不可思議,讓自己毫無阻擋之力的恐怖神獸襲來?

    

    這讓公孫勝的神色變得稍稍凝重,急忙速散去凝聚的法力,停止了原先的試探。

    

    他們一隊人神態各異,卻都各具異象,尤其是公孫勝一身道袍,更是引得來往的行人紛紛注目不已。

    

    看見仙風道骨的公孫勝時,大部分人都露出諂媚的笑容,絲毫不敢有所怠慢。

    

    誰不知道,當今天子,篤信道教,最為寵信道人不過,特別是有異術在身的道人更是能夠一飛衝天。

    

    哪怕公孫勝和宋江等人的突然停頓,已經影響到了後麵眾多行人的前進,眾人也不敢有任何怨言。

    

    來往行人皆是小心翼翼的模樣,避開了公孫勝一行人的位置,匆匆趕路。

    

    宋江宋清兄弟兩人,還有吳用察言觀色,發現行人們的異狀後,不由地將目光落到公孫勝身上。

    

    三人在鄆城縣的時候,也曾經聽說過,天子寵信道人的傳言,當時還頗覺得不以為然。

    

    哪知道今天在汴梁城的城門口,才終於知道,原來傳言並沒有任何誇大的地方。

    

    宋江帶著眾人依次進入左承天門後,早有皇城司的察子,看見他們一行人騎著軍中戰馬,偏偏又裝束各不相同,有儒有吏,還有江湖遊俠的打扮。

    

    心思機敏的,已經想到了剛剛發下不久的密令,說是最近將會有一大批奇人異士入京。

    

    乃是奉了官家的密詔,入京要辦一件極其機密的大事,所有皇城司屬下不得耽誤。

    

    而且還有流言說,這些人入京後,很有可能,還會進入皇城司中,成為他們的同僚。

    

    不過和普通的察子不同的是,這些人隻要一入職,都將會授以“保義郎”之位。

    

    保義郎雖然隻是大宋五十二階武職官階,當中的第五十階,並非是什麽顯貴的職位。

    

    然而隻要一入職就有這樣的地位,如何不引得無數沒有任何出身,編織外察子們的羨慕嫉妒恨呢?

    

    然而官大一級壓死人,雖然許多東京汴梁城本地的察子,都想要看這些外地人的笑話。

    

    但甫一進入皇城司,就能夠有這樣的前程,顯而易見日後肯定會更加的飛黃騰達。

    

    如何是他們這些不入流的家夥們,能夠惹得起的?

    

    有眼力的察子早已經堆起笑容,向宋江一行人走來,高聲喊道,“可是奉詔入京的老爺?”

    

    大宋朝的皇城司,就位於開封府左承天門內,此處的察子們,自然比別處的更能察言觀色。

    

    宋江等人看到身前一群人倏的一聲,圍了過來,猝不及防之下頓時嚇了一大跳。

    

    劉唐久經江湖,哪怕坐在戰馬上,還是下意識地擺出了防禦的戒備姿態。

    

    阮家三兄弟雖然有一身不俗的武藝,但是從小到大,都是在梁山泊旁邊石碣村生活,連鄆城縣縣城都很少進入,哪裏經過這等陣勢,頓時露出窘迫神色。

    

    朱仝和雷橫雖然是鄆城縣的馬兵,步兵都頭,論起見識,也算是見多識廣之輩。

    

    但東京汴梁城,乃是大宋朝的京師,哪裏是小小的鄆城縣縣城可以比擬的?

    

    兩人入城後,看到滿臉笑容的察子們迎麵而來,也是麵麵相覷,差點以為自己回到了鄆城縣縣城。

    

    在鄆城縣的縣城,朱仝雷橫兩人,算得上是一號人物,自然所到之處人人敬畏。

    

    然而在一國之都的東京汴梁城當中,小小的都頭,隻怕是比螞蟻還小的角色。

    

    都說宰相的門子,都是七品官;而整個鄆城縣裏頭,也隻有知縣時文彬,才是七品官。

    

    小小都頭,連品級都沒有,完全是不入流的小吏,哪裏能夠讓東京人笑臉相待?

    

    大宋朝重文輕武,最看重的乃是科舉出身的進士老爺,不說是他們這種縣城的都頭。

    

    就連朱仝雷橫兩人一向敬重,號稱是山東及時雨的宋江,雖然是聞名遐邇的押司。

    

    但也隻是一名吏員而已,除非有特殊的際遇,否則隻怕永遠都沒有升遷的機會。

    

    當年仁宗朝時,韓琦韓相公就曾經放言,“東華門下唱名者,方為好男兒。”

    

    名震天下的狄青,堂堂一代名將,麵對韓琦的猖獗,束手無策,任憑麾下大將焦用被韓琦殺死,默然無語。

    

    宋仁宗雖然器重狄青,遷升狄青為樞密使,但麵對文臣集團同心協力的排擠,最終不得不黯然免職。

    

    大宋朝以入伍為恥,甚至貶低軍營中的士兵為“賊配軍”,風氣可見一斑。

    

    連軍中的大將,在文官的眼裏都是說斬就斬,他們連個小小都頭,在自己的縣城中也就罷了。

    

    進入東京汴梁城後,哪裏還敢像在鄆城縣那樣肆無忌憚,到時候隻怕死無葬生之地。

    

    朱仝和雷橫相互交換了一個眼色,輕輕的拉了一下手中的韁繩,落在宋江的後頭。

    

    不管怎麽說,宋江都是讀書人出身的押司,就算來到東京,身份也比他們更加的顯貴。

    

    公孫勝坐在馬背上,仔細凝神感應晁蓋的氣息,驀然間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

    

    他的精神力全麵展開,終於察覺到,晁蓋漫不經心地跟隨在一名道人身後,身旁是車水馬龍般的行人。

    

    就在公孫勝感應到晁蓋之時,他身旁的那名道人,突然抬起頭來,朝公孫勝望來。

    

    那道人的雙眸中,掠過一道驚心動魄的神光,嘴角輕輕揚起,露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笑意。

    

    公孫勝渾身一震,耳邊仿佛依然回蕩著,那道人對晁蓋所說的那一句話,“晁蓋,你的朋友,終於來東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