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猥瑣發育(二)
字數:6547 加入書籤
劉瑁心裏有些犯怵。
讓他動動心眼,耍耍心機啥的他真不怕任何人,哪怕是諸葛亮、司馬懿,他也敢鬥上一鬥。讓他直接上演武行,他還真的沒底。
雖然劉瑁這具身體還算是不錯,本就出身武將,自己的前身也因為某些原因參加過部隊的特訓,練過些擒拿格鬥。但把他放在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他是真的連出手的勇氣都沒有。
楊鋒怎麽不樣他不知道,孟獲、兀突骨卻是演義中留下了霍霍威名的角色。光是力氣怕是都不是他所能對抗吧?
火把節六月廿四舉行。
還有七個月時間,想升級也沒那麽快吧?
但是好象不去也不行啊!
劉瑁同意參加帶來洞舉辦的火把節,並加入到祝融的比武招親之中去。讓李恢備了些禮送去帶來洞,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同時,劉瑁讓董琰從府庫中取出一些鹽鐵往永昌諸部聯絡感情。
可能這個時候那裏還是不毛之地,但劉瑁知道蘭蒼水(湄公河)以西便是緬甸北部,那地方有玉礦,上好的翡翠礦呢。
最好能到那邊去搞幾個礦來開采一下,雕琢雕琢送到中原可以換來大把的糧食與金錢。
而且,哀牢是漢王朝與貴霜帝國之間的一條商路。
貴霜是從大月氏的基礎上建立的,也稱天竺。也就是漢時期的古印度。東漢末年,西域長史府失去控製,絲綢之路被斷,就隻有益州經永昌西進與貴霜保留了一條商路。
商人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
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不過目前這條商路卻不是很通,也很少有人往南經商了。因為益州本就不太平,很長時間內都對南中地區失去了控製。
這些東西在益州郡誌裏有記載。
劉瑁想打開這條商路,去賺外國人的錢。
用絲綢換黃金、寶石好象不虧哦?
不過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控製永昌郡,控製整個南中。
從來到這個世界起,劉瑁每天起床都會練幾趟拳,也會撿些稱手的兵器來舞舞。身邊的侍衛兩三人也敵不過他,不過他心裏非常明白,他這幾下連個三流武將都算不上。
他決定開始練。
七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太短了。至少也得達到可以出手的地步,而不是站到那些猛人麵前就嚇尿的窘樣。
沒師傅不要緊,找人對練偷師。
費詩、孟琰都是上馬可以為將的人,哪怕李恢,都有一手不俗的劍術。
而劉瑁本身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後世的軍體拳和擒拿格鬥都是幾千年華夏武術的精華。赤手近身相搏,這幾人在他麵前還真不夠看。
隻是兵器被他舞得有些不倫不類。好在諸人並不因他的折騰而厭煩。
隻要劉瑁召喚,幾人皆會陪他對練一番,甚至不吝指正劉瑁的不足。
滇南澤(滇池)畔,常見劉瑁聞雞起舞。
這裏的氣候非常的好,哪怕放在兩千年後,都是四季如春的度假聖地。
不知不覺間,已是陽春三月,滇南澤畔已是鳥語花香。
經過幾個月的特訓,劉瑁的武藝已略有所成。除去近身格鬥,手中擅長的匕首已經換成了長劍。劍術雖算不得大成,卻已能輕鬆擊敗李恢、費詩、孟琰等人。
讓諸人不得不感慨劉瑁在習武天分上遠超常人。
不僅如此,劉瑁還發現自己專心習武以來,自己的力氣在一天天穩步增長。
也不知是這具身體本身的身體素質好,還是滇南池畔空氣好。反正三個多月過去,他已從初時開石弓到了現在的能開兩石弓。
不論準頭,這力量都足以濟身一流武將之列了。石(àn)古呼為石(shi),約合後世100到120斤。兩石,也就是兩百多斤的拉力,還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拉開的。
在古代戰場,普通弓箭基本在60斤左右。能開石弓的都能算得上戰場猛將了。就象劉瑁手下唯一精通射術的甘寧,也就開兩石弓而已。
能開和平日常用是兩碼事,重弓本就是拿來練臂力的。就象甘寧平日所用的弓就是一把一百五十斤的大弓。
劉瑁已經開始用兩石弓練射術了。
可見這身體的力量增長足已支撐他在這世界應付一般武將了。
射箭不準,但劉瑁有個東西很準。
飛刀!
不是小李的飛刀。
劉瑁的飛刀類似於後世的軍刀,說是飛刀,更象是小一些的匕首。
五十步內,刀無虛發。
近身可為匕首,藏於身,刺人於無形。
這是劉瑁最熟悉的兵器,前世有練過,重新練來也比較順手。
不過練的這些,隻能保證劉瑁在近戰之中有一戰之力。但要上戰場卻還遠遠不夠。
戰場上的武將,多用長兵器或重兵器。
劉瑁現能用的還算精的就是長劍了,劍雖鋒利,卻不太適合戰場爭鬥。別說長刀長槍,就是與刀比起來都要略遜。
劍術,大多為文人所練。武將配劍多為輔助類兵器,很少用於戰場。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從冷兵器類別來分,可以分為十八種,即人們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劍為百兵之君,棍為百兵之首,刀為百兵之帥,槍為百兵之王,戟為百兵之魁。
劍是武人必練,卻又是戰場使用率最低的武器。
所以劉瑁還必須得練一門長兵器。
不求能叱吒疆場,至少也得有自保之力。
君王之道,重在權謀心計。
劉瑁更喜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但他卻不介意自己成為一名高手。
所以他選擇了練棍。
月棍嘛,簡單。
但練了之後,他才明白為什麽棍為百兵之首了。
包羅萬象!
雙手舞之,身體本能地將一些槍法融入其中。估計這身體原本的主人是練槍之人。
單手揮之,劍法可融其中
劉瑁以匯報工作為名,常招張任、甘寧二人輪番回滇池。
匯報工作是假,偷師學藝是真。
二人也是心知肚明,卻也不甚介意。
甘寧生性豪爽,劉瑁但有所求,無不傾囊相授。張任也在槍法上對劉瑁多有指教。
教是有人教了,能學多少還得看劉瑁自己的悟性。
沒可能幾個月就練到人家練了十幾年的程度。
時光飛逝,劉瑁的武藝在日複一日的勤學苦練中穩步提升。
早上練武,白天理政,日子過得倒也踏實。益州郡也漸漸的被劉瑁完全控製。
除了雍家所在的味縣。
更好的消息是,經過李恢和孟琰的努力,永昌南部諸部表示對劉瑁臣服。
李恢組織了一個官方商隊,開始與閩濮部、鳩僚部、傈越部、濮部等幾個大的部族通商。以鹽糧及絲錦換取其翡翠與寶石。
再用得來的翡翠、寶石到益州大戶手中換得糧食與金銀。
一切都朝著穩定有利的方向發展著。
這日,劉瑁練完武回到衙中處理郡事。孟琰前來稟報,綿竹有州牧使者前來。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他大舅哥吳懿。
二人見麵先是一陣寒暄。
然後再開始說正事。
“子遠,何事需你親自前來?”
“兩個好消息,你要先聽哪個?”吳懿在劉瑁麵前有點皮。
劉瑁沒好氣地瞪了一眼吳懿:“沒有壞消息就好,你隨便說!”
“董卓死了!”
“關我屁事?”
“他死之前批了你的庲降都督之職。”
劉瑁:“這個還行,不過也不是很重要,反正我已經坐實了。算了,勉強算是好消息吧!”
吳懿鄙視的眼神望向劉瑁,明明就很想要,偏要裝著無動於衷。
吳懿拿岀裝有印綬的盒子晃了晃:“那這個你是不想要了?”
二人坐的比較遠,不然劉瑁就直接動手搶了。
“吾近日練武,頗有心得,子遠可願與我切磋一二?”
看著吳懿臉上小人得誌的樣子,劉瑁突然很想揍他。
一直是劉焉軍中大將的吳懿,雖然不如張任、嚴顏般留名青史,卻也是從劉焉到劉璋,再到劉備的軍中大將。武藝也不算太差,正好可以檢驗一下自己苦練了幾個月的成果。
“好啊,好久沒與你一起練劍了!就讓我看看你這幾個月有多少長進。”
吳懿不知道劉瑁為何突然轉移話題,不過好在正事已了,其他事可以隨時聊。
打就打唄,又不是沒打過,從認識到現在七八年了,兩人也不知打過多少架了。這兩人年紀相仿,個頭相仿,武藝也差不離。幾乎每次都鬥個平手。
讓吳懿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美麗的滇南澤畔,他被劉瑁虐了。
虐得很慘,很慘。
從比劍到拳腳,現在劉瑁對他已有絕對的優勢。
這才多久啊?一個與自己從少年時期便同步進步的家夥,怎會一下子就把自己甩開了?
“不打了!不打了!我肚子餓了!”吳懿往澤畔的草地上一躺,拒絕與劉瑁再鬥,嘴上卻不肯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