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覆杯實驗與大氣壓

字數:9858   加入書籤

A+A-


    這幾天,由於溫度計的出現,百科幻境裏麵也是熱鬧非凡,不時便有人發布新的發現。

    今天你發現個水的結冰速度和冰凍形態;

    那我明天就發現一個過冷水。

    (過冷水指的是過於純淨的水很可能在冰點零度的時候不結冰,甚至直到零下十六七度的時候也是如此。但是此時如果給水稍微施加一點幹擾,比如震動、搖晃,或者往水裏灑一點點土,或者插入一根枝條,那麽此過冷水就可以迅速結冰。

    整個過程甚至用時不到一秒。)

    後天呢,那我就發現一個升華現象。

    ……

    總之呢,一切跟溫度,跟水有關的現象和理論都被人一一題了出來。

    而就在今天,便有一位姓焦的匠人發現了熱量傳遞的規律。

    並說這個熱量傳遞還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熱量傳遞規律講的是兩個物體間或同一物體的不同部位,隻要相互之間存在溫度差,且兩者之間沒有隔熱層,那麽熱量就會從溫度較高的物體或部位傳遞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或部位中,直到它們的溫度相同處於熱平衡狀態為止。

    另外,如果在熱量傳遞的過程中沒有散熱,或者散熱現象不明顯,那麽就可以認為高溫物體損失的熱量等於低溫物體所吸收的熱量。

    甚至,這位匠人還給出了相關的關係式。

    比如這個熱量和物質的質量成正比,也和物質前後變化的溫度差成正比。

    但是卻與熱傳遞的時間無關。

    而為了解釋各個物質在“熱量—溫度關係圖”中斜率的不同,這位匠人還創造了一個新的概念——比熱。

    (此處的熱量—溫度關係圖,即前麵的時間—溫度關係圖,由於這裏的時間指加熱時間,所以也可以代表加熱時物質所吸收的熱量,並且,此說法也已經被理論的提出者用實驗證明了)

    關於比熱,即是單位量的物體在每升高或者降低一度所需要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

    而根據這位先生的測定,每種物質都有比熱,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比如物態不變的情況下,這個比熱還是固定不變的。

    即,度的液態水的比熱,和度的液態水的比熱可以看做是一樣的。

    另外這位先生還說,這個比熱很可能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物質的溫度,物質量的多少,物質的性狀,還有吸收或者放出多少熱量等等都是無關的。

    當然,每種物質的比熱也會有所不同。

    接受了比熱和熱量的概念,並且了解到了其中的關係後,大家發現,似乎可以利用它們來做一些目前辦不到的事情。

    比如之後就有墨家工匠提出可以用比熱來測定一些高溫或者低溫物體的溫度。

    例如,測定燒紅的鋼鐵的溫度。測定低於酒精和水銀凝固點的溫度。

    因為不管是現在的水銀溫度計也好,還是酒精溫度計也罷,它們的測量範圍都是有限的。甚至,就連空氣溫度計也受限於管柱內液體的沸點和凝固點問題不能測量太過於高或太低的溫度。

    而有了比熱,那麽隻要知道該物質的比熱和質量,就可以將其放入其餘物質比如水中,等達到平衡狀態的時候再測量水的最終溫度,這樣就可以通過公式間接的計算出該物質原來的溫度了。

    除了這個,還有人提出可以根據不同物質比熱的不同來鑒別物質。

    或者用這個來挑選冷卻材料,保溫材料等等。

    就在大家想著比熱這個新概念的用途,想著如何規定它的數值之時,有人卻注意到如果關於熱量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麽豈不是可以通過這些來計算出加熱或者降溫神通在單位時間內所放出的熱量。

    之後根據他們的計算,在神通穩定之後,比如火球神通吧,那麽火球神通在單位時間內放出的熱量居然是相等的。

    當然,如果改變灌注進入火球神通內靈氣的速率,那麽火球神通的加熱放熱效率也會有所變化。

    明了了其中的關係,有人便準備研究在不同神通中靈氣的轉化效率。

    即同樣是火球神通,灌注進入想等量的靈氣之後,哪種神通模型放出的熱量最多。

    通過這種方法,大家就可以選擇出最有效率的放熱神通了。

    與此同時,關於靈氣這種超凡能量和現實世界的熱量之間的轉換關係,也正式走入了研究人員的眼睛裏。

    其實對於一千年前突然出現的靈氣,還有神通,大家都很好奇,也一直在努力研究,現如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當然也隻是一些細微的成果而已,但是此時有了新的工具,有了溫度標準化,有了熱傳遞理論,甚至有了數學這個得力助手,這就相當於有了一個新的研究角度,所以各族的相關研究人員立馬神情盎然的對此展開了研究。

    直覺上,他們認為這次應該有一些不一樣的收獲。

    而和焦國欽相比,楊晃發現的“在高壓下,物質的沸點會升高”一事,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畢竟在大家以前的認知中,水的沸點應該是一樣的,而且應該是保持不變的。

    而在前段時間,溫度誕生之後,大家才第一次發現,不同海拔高度下,水的沸點也是不同的。

    但是楊晃的這個壓力會影響水沸點的實驗一出,大家的三觀又一次的被震撼到了。

    原來水的沸點竟然跟那麽多的因素有關。

    甚至他們以往的認知居然是錯誤的,或者說是不準確的。這可著實把大家震撼的不清。

    如此說來,有很多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或許也不那麽理所當然。

    比如,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根據生活經驗而言,這個結論貌似是對的,但是真的如此嗎?大家開始有些懷疑了。

    不過就在這時,有人提出或許這個壓力才是水的沸點會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本原因。

    而常年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們第一次登高踏上高原,大都會表現出呼吸困難的症狀,這或許就是因為高原上空氣稀薄,空氣壓力驟然減少而產生的。

    這個猜測一出,大家的表現各有不同,有人反對,有人支持。

    不過因為空氣無色無味的原因,沒人能親眼看到空氣中各種微粒的濃度大小,也沒人能測量出空氣的壓力,所以他們也隻能單純的靠著自身的感受感覺來猜測空氣的壓力。

    這,極度不靠譜!

    畢竟有人就是例外,就是哪怕上了高山,也一樣沒有什麽奇怪的反應。

    所以沒有直接證據的話,這套猜測也隻能是猜測,是說服不了其他人的。

    而如果真要證明,那麽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找出或者創造出一種能測量空氣壓力的工具,或許說新的理論。要不然的話,哪怕現在的這些理論解釋的再合理,也隻是無根浮萍。

    畢竟有句話不是說的好嘛,實驗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還是唯一的標準。

    想要說服別人,那就得拿出證據來。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為了驗證這個猜測,又有無數人開始踏上了測量空氣壓力的征程。

    這天。

    一名研究空氣壓力的墨家子弟正在神通幻境裏麵散心,而就在這時,他突然逛到了雜技區,並且在這裏見到了一個相當神奇的項目——不會流水的杯子。

    該雜技的做法是在一個玻璃杯裏麵裝滿水,然後用一張白紙將其蓋住,之後用手捂住紙片,再迅速的將其整個裝置倒置。此時將托住紙片的手移開,然後就會發現,杯子裏的水被定住了,根本就不會流下來。

    見到這個雜技如此簡單,但效果卻如此的不可思議,墨喬頓時興趣大增。

    雖然那條回答下麵已經有很多人試過了,說真的可以,但是墨喬還是準備親自動手試一下。他感覺這個雜技確實有些難以理解,跟往常那些欺騙人眼睛的玩意兒差的太多了。

    有了想法後,不多時,他便找齊了材料,一個玻璃杯,一壺水,還有幾張白紙。

    按照雜技的要求,先往杯中裝滿水,然後用白紙蓋上,再進行倒置。

    倒置的時候,似乎是怕裏麵的水流出來,墨喬特意還將水杯移到了水壺上方。

    直到這時,他才輕輕的移開了下麵托著白紙的右手。

    而與此同時,墨喬也睜大了眼睛,緊緊的盯著眼前的杯子。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徹底出乎了他的意料。

    隻見那張白紙就好像粘在了杯子上一樣,牢牢的將杯子裏麵的水給堵到了杯中。

    “這是怎麽一回事?”

    穀噲<spa>  盡管已經親眼看見了,但是墨喬還是有些難以理解。

    根據他二十多年的生活經驗來看,這麽軟的白紙明明是擋不住流水的,但是結果已經出現在他的眼前了,墨喬也不得不信。

    “但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水明明應該是落下來的,怎麽會被紙給擋住?”

    舉著水杯左看右看,想了半天,墨喬還是一無所獲。

    甚至過程中,他還用手指在白紙上麵這個敲敲、那兒打打,但那張白紙就像是長在了杯子下麵一樣,不動分毫,依舊盡職盡責的阻擋著水流的下落。

    “這就有些神奇了!”

    過了會兒,墨喬想到了一個可能的原因,“難道是被水吸上去的?”

    他是知道灑在桌子上的水是會吸住白紙的,但是難道原因真的如此?

    墨喬準備親自試一試。

    想到此處,墨喬捏住了白紙的一角,準備將其撕下來。

    但是沒想到才剛剛將紙張揭到露出了一點點水,結果下一刻,被子中的水便洶湧而出,一下子噴了出來。

    還好,下麵有水壺擋著,要不然準弄他一身。

    但是我們的墨喬同學卻沒在意這些,他依舊保持著剛才的動作,眼睛直楞楞的注視著那已經空的點滴不剩的玻璃杯,陷入了沉思。

    “我還沒用力呢,這水怎麽就噴出來了?”

    “而且這力道,似乎也有些不對。”

    想到此處,墨喬連忙往桌子上灑了些水,然後重洗取了一張白紙,將其蓋了上去。之後他連忙捏起白紙的一角,輕輕的往上提了起來。

    理所當然的,沒費什麽力,墨喬便將正張白紙慢慢的提了起來。

    閉目細細感受了一番,墨喬卻依舊眉頭緊鎖。

    “還是有些不一樣!這次需要的力道稍微大了一些。而且後麵還要持續用力。這跟剛才的表現完全不同。”

    說著,青年搖了搖頭。

    隨後他經過了好幾次的實驗,結果都是如此。

    “等等,是不是跟紙的硬度有關?我換一種紙試試!”

    想罷,墨喬又去房間裏找出了幾塊硬紙板,準備進行同樣的實驗。

    和白紙一樣,這些硬紙板也可以將水擋在玻璃杯子中,不讓水流出。

    但是當墨喬準備將紙板取出的時候,他卻發現了一點不一樣的地方。這次取出紙板居然費了很大的力氣。

    其實說有多費勁倒也沒有,最多也就幾斤的力氣吧,隻是墨喬可以明顯的感覺出,這次需要的力度可比在桌上的時候大多了。

    而為了確認此事,他還用另一塊硬紙板在桌上試了一次,最後發現確實如此。

    “也就是說,確實不是水的吸力在作怪。”

    “那是因為什麽?”

    墨喬喃喃自語,並且此時他的眼中也填滿了濃濃的好奇。

    這個問題可比測量空氣壓力什麽的有趣多了。

    而因為他最近都在和空氣壓力較勁的緣故,他家裏也備有足夠的酒精和水銀。不過當墨喬用這兩種液體進行同類實驗的時候,卻得出了一樣的結果。

    見此,墨喬若有所思,

    “也就是說,這個現象很可能是和液體的種類無關的,是普遍存在的。那這個問題可就大了。”

    之後,墨喬還進行了多次實驗,基本上也驗證了上述話語。

    不過有一次,他在水杯倒置的時候,突發奇想的往杯子上鑽了一個小孔。結果,在那個小孔出現的一瞬間,擋在下麵的紙板便直接掉了下去,而杯中的水也盡數流了出去。

    直到這時,墨喬才產生了一個猜測,這個實驗絕對跟空氣有關。或者說,跟空氣壓力有關。

    而因為最近都在想著測量空氣壓力的時候,墨喬頓時有了一種明悟,解決辦法可能就在這上麵了。也因此,他更是在這個實驗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不過,或許是印證了那句老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哪怕墨喬拚勁想出各種辦法,但是收獲卻寥寥無幾。

    除了得出隻有部分材料才可以擋住水,還有水杯半空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成功之外,再無其他收獲。

    這天,許是長時間一無所獲鬱悶了,墨喬突發奇想的將整個“覆杯實驗”的裝置放到了水中,然後將底下的紙板給揭了下來。

    但是意外出現了,此時哪怕水杯中的水麵比外麵水盆的水麵高,水杯中的水居然沒有流出去,而是還穩穩的立在了玻璃杯中。

    見此,墨喬一改臉上的沮喪,瞬間來了精神。

    “等等,這是?”

    看著眼前這個再次超乎常理的現象,墨喬頓時睜大了眼睛,“怎麽沒流下去?它兩的液麵高度不是應該會趨於一致嗎?”

    關於連通器的原理,這裏已經有人發現了,前段時間空氣溫度計的u型管要預先調試,其實用的就是它。

    “但是如今兩個液麵不平,那也就是說,兩種容器裏麵的液體所收到了壓力不一樣嘍?”

    墨喬看了看盆中的水,再看了看水杯中的水。

    兩種都是同樣的液體,都是水。而且水的溫度也一樣。

    如果硬要說不一樣的話,那也隻能是一個與空氣相連,而另外一個不相連了。

    “等等,空氣?”

    “有了!”

    墨喬腦海中靈光一閃,自己不是要測量空氣的壓力嘛,現在這不是現成的。

    不過這水柱明顯沒到頂呢,他得找到極限值才行。

    想到此處,墨喬連忙去工坊買了些半成品的玻璃,重新燒製了幾個更長的玻璃杯子。

    有二十公分的,五十公分的,八十公分的,最長的,甚至已經達到了一米。

    但是隨著實驗的進行,墨喬卻越來越吃驚。

    二十公分的倒也罷了,但是就連八十公分,甚至一米長的水柱也可以支撐的起來,這就牛逼大發了。

    一米高的水壓那得多大啊?

    想了半天,墨喬實在找不出可以參考的例子,隻能訕訕的道了句“呃,貌似也沒多大吧!”

    自娛自樂了一番,墨喬又開始了他的燒玻璃工作。

    這次他發狠了,直接開始按照米來進行計量,即米、米、米,一直到擴大了十倍達到了米。

    須臾。

    見到那擺滿了院子的玻璃杯,哦不,應該叫玻璃筒,還有長度已經院子一樣長的十米玻璃筒,墨喬滿意一笑,“這下應該夠了吧!”

    其實在心裏,他還對自己這次的小題大做頗有些微詞,事實上,他也不認為自己會用到那個誇張到十米長的大玻璃筒。

    “沒必要啊,這!”

    “十米的水柱,那壓力得有多大啊,早把人給壓死了。”

    “頂多,頂多有個三四米就可以了。”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