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擴張之路
字數:7944 加入書籤
昌樂。
周雲深張大嘴巴看著眼前兩名狼狽不堪的明軍敗將,這倆人是好不容易才逃到昌樂來的,報告了他一個絕壞的壞消息——益都失守了。
可是城高池深,兵馬眾多的益都城怎麽可能陷落呢?
那裏頭可是有兩萬人呐。
“小的位卑職輕,實在是不清楚怎麽一回事。隻知道夜間正在值守,南門處忽然起了喊殺聲,很快大隊清兵就衝進了城中,兩萬人馬一敗塗地。”
他跟身邊那人都是混亂中帶人衝出了益都城,又僥幸脫離了清軍的堵攔,這才能逃到昌樂的。
“那兩位王爺安危,你等可知曉?”
倆敗將紛紛搖頭,這他們哪裏知道啊。
周雲深狠狠地攥緊了拳頭,夜裏南門突然生起喊殺聲,這不用想就知道是人做了韃子的內應,真是該千刀萬剮啊。
兩萬守軍,堅固的益都城,整個青州的局勢驟然敗壞,“可恨,可恨!”
但回過頭來他卻還是要派人立刻探明益都敵情,一旦發現清軍有東進跡象,那他就立馬要撤。
當然,周雲深也飛快的使人報向登萊。
這個極壞的噩耗必須盡快告知周亮工,叫他們那些人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益都這麽一失守,登萊門戶就已經洞開,他們要麵對的可就不是清軍的部分兵馬進攻了,而是實力更強的清兵進攻。
益都城內的兩萬守軍都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投降清軍呢。
而且在此之前衡王大力收攏的諸多錢糧軍資,現在也全落入清軍的手中了。
周雲深簡直不敢去細想了。
……
昌樂的消息迅速傳到了濰縣,然後繼續向東傳到登州,傳到了安義飛、沈懋爵的耳朵中。
倆人麵麵相覷,是深感蛋疼。
他們本都已經計劃著沿大清河往濟南趕一趕,看能不能調動一下青州的清軍。
至於什麽時候再去津門轉一轉,什麽時候在渤海灣和遼海轉一轉,那都需要把清軍的這波攻勢給壓製了之後再說麽。
誰想他們還沒去撩撥濟南呢,益都先就沒了。
韃子把益都城吃下來,此舉可整個改變了齊魯的戰事戰局。
明軍沒有了益都,也就沒有了青州,清軍就能直麵登萊,長時間的擾襲之。
而且有益都這座堅城為後盾,清軍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前沿基地,有了一個絕對的戰略支撐點,這下子他們攻守都變的更從容了。
甭說登萊明軍了,就是秦朗軍陸軍大舉登陸,也難一下子再把清兵趕回魯西了。
就青州那堅固的城防,清軍如果安下心來固守城池,秦朗軍大炮再多,一時間也難啃的動啊?
而且青州城內還有兩個藩王一個巡撫,要是也全都遭了殃……
安義飛和沈懋爵突然的相對一笑,曾化龍這下子怕是要急了。
誰叫朱由棷曾向登萊求援過呢?
如果益都無事兒,曾化龍不理會衡王也就不理會了,相反,他那時要理會了才有事兒呢。
可是現在益都不是失守了麽,曾化龍現在的‘不理衡王’可就是另一碼事了。
當年被處死的齊魯巡撫顏繼祖了解一下?
姓顏的雖然不能說一點罪過都沒有,但濟南失守(崇禎十二年),德王朱由樞等宗室被俘殺,這絕對不能把所有的罪過全都加在顏繼祖的頭上。
但崇禎那時候不還是幹脆利索的把顏繼祖抓起來殺掉了麽?
現在的大明當然不比之前的大明,可曾化龍這個登萊巡撫比之金陵的崇禎帝,與當年的顏繼祖比之崇禎也沒什麽兩樣。朱由櫟、朱由棷兩位藩王若是當真失陷,等待曾化龍的命運會如何,可誰都說不準的。
或許不至於再丟性命,但官位呢?
安義飛和沈懋爵想的更深一步,如果曾化龍這個跟周亮工配合默契的巡撫被拿下了,那新上任的巡撫還能蕭規曹隨的放權給周亮工嗎?
整個登萊的權利構架或許都有可能來一次顛覆呢,而在這個當中,安義飛他們代表的秦朗軍有利可圖嗎?
答案似乎也不言而喻。
不過那都是以後的事兒了,現在更關鍵的還是眼前的戰事。
也不知道鬱洲山島派來援軍的船隻什麽時候能抵到。
在冰雪消融之後,派遣一部分人北上登州,這是秦朗早就頂好的章程。因為今年登州水師的任務更多更重,期間要頻繁擾襲岸上,攻打城池,就少不了用到陸軍。
但徐州之戰的開啟讓安義飛心裏沒了譜,大家都知道秦朗出戰必抽調了島上的主力,那剩下還能有多少人馬,他們遠在登州,可了解不透。
便是知道島上有不少人丁,稍加訓練,都是一支不弱的力量,但這個‘不弱’到底有多強呢,安義飛也一點都沒底兒。
鬱洲山島西港區,總兵衙門大院裏正一片緊張,秦朗都是總兵官了,當然要有自己的衙門了,雖然這地方完全就是之前的鄉兵局換了塊招牌。
但是這總兵衙門總比之前的鄉兵局聽著好聽。
因為兵馬主力都出了島,理論上應該很空虛的鬱洲山島,總兵衙門也該門可羅雀。
但事實上這陣子島上要評選出最為繁忙的機構,那總兵衙門這兒可一點都不比總務處清閑。
後者要負責輜重運輸,這當然繁忙了。
可總兵衙門呢?
人家也在緊張的招募兵勇呢。
兩萬人的新兵招募編組,那是多大的一個工作量啊。
很多衙門裏的文書都三五天不回家一趟。
比如說張淩,他都已經小十天沒回家了,作為秘書處在總兵衙門蹲點的組長,他不要太繁忙。
文書像雪片一樣朝他飛來,張淩需要了解整個招兵進程的方方麵麵,然後用最簡單的文字把最有用的信息提煉出來,再匯集整合,然後送報徐州前線。
這就等於是把一本三百萬字的小說整理出一份幾千字的大綱,要不是他手下也有人幫忙,累死張淩他也完不成這樣的任務。
所以,吃喝睡臥張淩就全在總兵衙門裏了。
而這幾日島上又要抽調出一部分人馬北上登萊,這就更給張淩繁忙的工作增添累贅了。
他現在真恨不能學會孫猴子的分身術,是真正的體會了一把什麽叫分身乏術。
所以說,島上還是要招一些童生秀才上來。
這些人雖然有很大的缺陷,不少人自詡是讀書人,放不下身段,更會習慣性的對一些政策評頭論足的指指點點,但他們的可塑性很強。
比那些沒有功名卻又精通庶務的師爺幕僚,以及此前衙門裏的差役文書白役,還有管家管事賬房先生等等,綜合起來都表現更好。
因為前者在世俗權利中混跡的太長太久了,性格上沾染的秉性很難扭轉。如江哲這樣的人到底是很少見很少見。反而有不少人剛拿到點權柄就想著給自家撈好處。
這種人很多,然後被發現後嚴厲懲處的也很多,一個個例子不斷的擺出來,嚴刑厲法,總算是抑製住了貪腐舞弊風氣的蔓延。
但也叫秦朗有些後怕,他給的待遇可已經很可觀了,沒想到這些個家夥來了後還照樣貪腐。
可見這高薪養廉就是個屁話。
沒有嚴刑厲法的監管,沒有一雙無情的雙眼時刻注視著他們,隻想用高薪就想換來官員們的清正廉潔,那是扯淡。
所以治安處自成立以來,人員規模就不斷在擴大,比如說悄悄組織起了一部分衙門裏的老吏,專門編纂了一本訴說貪腐舞弊的技能書。
這些個老家夥們一個個都是老油子,混在衙門裏,什麽黑暗的勾當都見過。
那吃了原告吃被告都隻是初級手段,草菅人命、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通通不在話下。那還是需要一些技術手段的招數,有的根本就是明搶,你也怎麽不著他們。
甚至連死囚犯他們都能偷梁換柱,悄悄的把人給弄出來,反正這年頭願意拿命換銀子的人多了去了,這手段還美其名曰‘宰白鴨’。
秦朗知道這種書暫時是排不上用場的,但卻是一本能開闊培訓班學院們眼界的好東西。
大明朝明麵上道貌岸然,背地裏男盜女娼的讀書人多了,但你不能否認,就人群的整體素質做比較,秀才童生以及一些連童生功名都沒有的讀書人,他們的平均道德底線還是要超過師爺幕僚、差官白役等等的。
所以秦朗當然是更親睞於讀書人了。
至少在鬱洲山島自我培養的自己人成熟之前,他很是需要讀書人。
除了那些衙門老吏外,治安處下屬還有一個小組,內裏全是通曉刑罰的刑名師爺,以及一些個訟棍,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整理《明大誥》。
作為朱洪武欽定的刑罰,《明大誥》在朱明一朝的地位很是別扭,明明是祖宗之法,在明初時候都很能普及到家家戶戶民有一本的地步,但到了明中期時候就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東西幾乎是全針對貪官汙吏的。
甚至裏頭還記錄了很多‘大逆不道’的條例,比如“市民不許為吏卒”、“嚴禁官吏下鄉”、“民拿害民官吏”、“寰中士夫不為君用”等,你叫讀書人如何去想這玩意兒?
而且“大誥”的打擊矛頭總的說來就是針對全體官吏們的,懲治貪官汙吏是重中之重,什麽族誅、淩遲、梟首、腰斬、墨麵文身、挑筋去指、挑筋去膝、斷手、斬趾、刖足、枷令、常號枷令、枷項遊曆、重刑遷、充軍、閹割為奴等幾十種,其條目以上是屬於治吏的。
這叫大明的讀書人如何能忍?
所以到了明中期,天下就隻聞《大明律》而不聞《明大誥》了。
現在秦朗使人暗中整理《明大誥》,並不是要學朱洪武族誅、淩遲、梟首、腰斬等等,而是去終結內裏的無數案例。然後再叫這些通曉刑罰的人自己掂量著編纂一套新法。
這當然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不說這些個人能不能編好,光是巨大的工作量就能叫這幾十號人徹底壓垮。
所以新法是以《明大誥》和《大明律》為藍本的。
他們這些人隻是做個補充。
把有些不合時宜的刑罰給換掉。
誅族這罪名秦朗日後是要廢掉的,淩遲、腰斬也罷了,死罪就是斬首絞刑,而其他罪名,那些肉刑之類的,如墨麵文身、挑筋去指、挑筋去膝、斷手、斬趾、刖足等等,就都廢了。
覺得這人罪重,就判無期麽,讓他勞動改造一輩子。
反正這些人也整日裏忙活個不停。
閑話不多說,把視線再轉回來。
說說島上缺人的事兒。
這事兒實際上與秦朗的處境是息息相關的。自從秦朗打金陵城內蛟龍脫柙,‘重獲自由’後,鬱洲山島能夠招攬的讀書人就大幅度減少了。
如果說在此之前,上島的讀書人是十個,那之後不說掉到三瓜倆棗了,也隻多還剩三四個。
這內中的緣由不需要細說,你隻需要知道現在還來島的讀書人,實則是在大明朝和鬱洲山島之間已經選隊站到秦朗這邊了,那就行了。
而島上的人口也持續的激增。
清軍南下,讓無數百姓湧入了鬱洲山島,說真的,鬱洲山島雖然麵積很不小,可現在卻真已經有些滿員了。
就那麽大地方,已經撞了小三十萬人了,你還想再裝進去三十萬嗎?
所以,島上本身的局勢也迫使著他們走上了對外擴張路線。
這也算是另類的人口與土地矛盾了。
齊魯就是下一步的關鍵,浮山城這幾個月時間裏發展迅速,很大原因就是鬱洲山島上不少老人被抽調了過去。
這也是島上出現‘人力資源’緊缺這一局麵的主要原因。
想要解決這一難題,光憑嘴上說開源,那根本沒戲。
島上給的待遇已經夠好了,這樣還不來的人,你再用高待遇去誘惑他們,意義也不大了。而且你這邊提升了新人的待遇,那打破的是整個秦朗軍財政體係的構架啊。
這可不是說提升就提升的問題。
所以想要解決島上的難題,就隻有一個辦法——擴張。
等秦朗軍在齊魯占據了更多地盤之後,那一切就都迎刃而解。包括‘人力資源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