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公車百工
字數:7857 加入書籤
“陛下,近日前來應詔殿試者越來越多,臣漸覺人手不足,擔心因此而影響殿試進程。”
崇政殿,宣室。
公車令蔡邕正向劉宏匯報征召人才參與殿試之事。
自從劉宏發布求賢詔並確定殿試事宜之後,殿試已成為朝野最熱門的話題。
相關準備事務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其中,太常陳球專司太學生初試事宜,蔡邕負責初審應詔而來的士人。
“目前應詔者中可有大才?”劉宏好奇地問。
“此為目前應詔者名錄。”
蔡邕掏出一張帛書呈遞給劉宏,言語間稍顯遲疑。
“或許臣能力有限,暫未發現大才。
目前前來應詔者皆為居住或遊曆於京輔之人,隻是其中魚目混雜,飽讀詩書者有之,誇誇其談者有之,胸無點墨者亦有之。
臣以為尚需增加一輪考核篩選才好,不然僅憑臣等主觀判斷,萬一有所遺漏,使不學無術者進入殿試名單,恐貽笑大方啊。”
劉宏將帛書隨手放在一邊,覺得蔡邕所說在理。
也是他們之前過於高估了一些人的麵皮,以為隻有真正有點才學的人才敢於前來應詔,那樣即使有少數自命不凡之人也不妨礙大局。
沒想到無自知之明者也太多了點,或許有些人根本就是來湊熱鬧或者搗亂的。
“卿可有對策?”
劉宏沒有直接說自己心中所想,而是先問蔡邕。
顯然蔡邕早就有腹案,此時不假思索地答道
“臣以為不若將所有應詔者先登記造冊,然後與太學初試一般,也進行一次筆試考核,筆試合格者方可錄入殿試名單。”
“卿之方案甚合朕意。”劉宏頷首道。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卿可先將所有前來應詔者登記造冊。
然後摸底排查一番,確有真才實學之名士或上書治政良策者可免於筆試,直接納入殿試名單。
其餘人等均需參與筆試,筆試與太學一並進行。”
“謹遵陛下之意。”蔡邕道。
“除京師外,各地郡縣進展如何?”劉宏又問。
“可能時日尚短,各地尚無應詔者到京。”蔡邕有點忐忑。
“這樣可不行。”劉宏手指無意識地敲了敲禦案。
“卿當知道朕對招賢之事寄予厚望,此事在各地反響如何,是否有大才應詔,朕都希望及時得到反饋。若是因為守株待兔而導致功虧一簣,最終恐會讓求賢詔與朕成為天下笑柄。”
“這——”蔡邕也是一驚,忙告罪道“此為臣之疏忽,還請陛下恕罪。”
劉宏擺手道“此事不怪你,也是朕考慮不周,隻京師一地就夠卿忙了,哪有多餘人手關注各地進展。”
“謝陛下體諒!臣即刻安排人前往各州郡打探消息。”
“隻打探消息還不夠。”劉宏緩緩道,“此事雖然已經布告於州郡,但各地方官員是何態度尚不可知,若其不配合甚至於抵觸,即使有才士應詔,一時也難以前來雒陽參與殿試。
朕想著,不如索性新設一府衙,嗯,也不算新設吧,就以卿如今所屬公車司馬門為骨幹,組建公車署,卿為公車署長官,依然稱公車令,加侍中,職責、俸祿暫時不變。
公車署名分上依然隸屬於衛尉,但不受其節製,而直接對朕負責。
人手方麵,調侍中任芝為丞,樂鬆為尉,協助於卿。
其餘員額,除目前卿之所屬,卿可尋光祿勳及衛尉借調,凡六百石以下郎官,卿可自行隨意征用,屆時向朕及尚書台報備即可。
具體人數,卿當以完成眼下招賢及殿試事宜為前提,酌情考慮。
卿以為如何?”
“這——”蔡邕呆愣著,呐呐無言。
“卿有何疑慮?”劉宏眉頭微皺。
“沒有。”蔡邕回過神來,迅速答道,“臣擔心能力不足,辜負陛下厚望。”
新建一個府衙,蔡邕當然清楚這其中意味著什麽。
雖然他依然是公車令,目前職責與俸祿不變,但就隻受天子節製這一條,就不能不引人遐想。
就像尚書台一般,雖然其主官尚書令在名義上屬於少府,秩僅千石,實際卻總攬事權,其職權甚至比其上司——中二千石的少府卿都大。
劉宏多少也能猜到蔡邕心中所想,他組建這個公車署自然有他的目的,隻是目前還不好與蔡邕詳說。
“卿不必多想,卿之能力朕很清楚,隻要忠於職事,公車署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朕此舉亦是為了方便卿完成招賢之事。
話說回來,卿要盡快將公車署人手補充到位,然後派遣人員前往各州郡,一是探查各地應詔進展,二要宣傳朕求才重才之心,三要督促相關郡縣官吏配合行事。”
“遵旨!”蔡邕肅然道,“陛下若無其他吩咐,臣先告退。”
劉宏擺了擺手,示意蔡邕自便。
蔡邕躬身剛退兩步,劉宏又想起一事,“對了,先前朕讓卿與太常一同收集紙張用於太學初試及殿試之事,可否備齊?”
蔡邕停下腳步,答道“臣等收集的蔡侯紙,能用於正常書寫的比例太小。目前看,想完全供應策試所用恐有難度。臣等已聯絡考工室,加緊趕製。”
蔡邕說著,隱隱抬眼看了看劉宏,然後繼續道“即使能備齊,其成本恐怕亦會遠遠超出直接使用帛書。”
劉宏沉吟片刻,問道“不合格紙張主要問題出在哪裏?”
“墨汁在紙張之上太容易滲透。”
“目前合格的紙張已有多少?可夠殿試所用?”
“合格紙張有一千出頭,供給殿試綽綽有餘。”蔡邕答道。
“既如此,紙張可暫停收集,朕再想想,卿先去忙吧。”
“臣告退。”蔡邕不再多言,告退而去。
劉宏拿起手邊的一張紙,看了看上麵的字跡,搖了搖頭。
這張蔡侯紙還是宮中再三挑選才呈到他這裏來的,質量都難以令人滿意,可想而知一般的紙是什麽狀況。
紙在劉宏的諸多戰略規劃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為紙不僅僅隻是書寫工具,在這個知識匱乏的時代,紙幾乎就等同於知識。
而掌控了知識,就相當於掌控了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輿論和知識話語權,這可是士族及世家盤踞朝野的生存之本。
要將紙變成知識的主要載體,就需要改進造紙技術,提升紙的質量和產量,恰恰對於劉宏這個穿越者來說,著實不是一件難事。
當前所用的造紙術是蔡倫所改進發明的,而這種技術和流程其實已經很完備了。
前世時,劉宏就聽說,直到全麵使用機械化造紙前,手工造紙所使用的技術流程依然與蔡倫的造紙術大同小異,那時已經是將近兩千年之後了。
現在的紙張質量與後世相差太大的原因其實隻是沒有找到恰當的材料罷了,而恰巧劉宏知道哪些材料更適合用來造紙。
之所以先前劉宏沒有直接派人造紙,而是讓蔡邕去收集現有的紙張,一是因為當時還顧不上這事,二是因為造紙的整個流程需要耗費的時間比較長,趕不上這次殿試。
不過現在是到了安排人著手造紙的時候了。
想到這裏,劉宏喊來殿門口侍衛的史阿,問道“今日輪值中常侍是誰?”
“王甫,程璜。”史阿答道。
“傳他們進來。”
“唯!”史阿答著,轉身去外麵傳喚。
自單獨召見段熲及問政九臣之後,宦官殿外候旨就成了常例。
劉宏在批閱奏疏之時,不再要中常侍貼身陪同,而讓所有輪值內侍都在殿外候著,無事稟報或無傳喚不得入內,殿門口由史阿等虎賁衛守著。
不一會兒,王甫和程璜聯袂而進,趨步到劉宏跟前拜道
“臣王甫(程璜)恭問陛下安。”
“平身吧。”劉宏淡淡道,然後徑直問“宮內誰對製作蔡侯紙較為精通?”
二人對視一樣,王甫答道“掖庭令畢嵐。”
“畢嵐?”
劉宏念著這個名字,感覺有點熟悉,卻一時沒什麽印象。
王甫提醒道“畢嵐一向喜歡搗鼓些小玩意兒,去歲時,他曾製作銅人銅鍾和天祿蝦蟆,當時陛下還厚賞了他來著。”
“噢。”劉宏裝作記起來的樣子,“汝等可知畢嵐現在在搗鼓些什麽?”
“聽說想做一個汲水灑水用的水車。”這次程璜搶先答道。
“這奴才不錯!”劉宏點頭讚了一句。
王甫二人都知道畢嵐平時搗鼓這些奇淫巧技,不僅僅是因為興趣,最主要的是為了拍天子馬屁,沒想到他這馬屁還真拍對了。
二人都想著,該找個機會拉攏一下畢嵐。
“黃門令,你找個人去傳畢嵐前來見朕。”劉宏吩咐道。
王甫應了,走到殿門口,交代了一聲,馬上又轉身回來。
剛轉回身子,就不由頓了一頓,因為他看到程璜這會竟站在天子身後給天子按摩肩膀。
“這老陰貨!”王甫心裏罵了一句,卻也不動聲色地走回到劉宏身前。
“你可知宮內有多少工匠?”劉宏一邊閉著眼享受著按摩,一邊問道。
“估摸著有數千人吧。”程璜答道。
工匠並不屬於程璜的職權範圍,他平時也很少關注這方麵,所以他並不是太清楚。
王甫聽著,心中暗笑的同時,趕忙接話道“這事臣知道,工匠大多在考工室、掖庭、鉤盾處,尚方也有一些,總數一萬有餘。”
“噢,有如此多麽?”劉宏也著實驚詫了一回。
“朕整日困在宮中,實在無趣,由此打算籌建一個百工院,招聚各行工匠,平日為朕製作一些小玩意兒解解悶,也可順便賺點錢充實內庫,汝等有何好建議?”
王甫二人交換了個眼神,各自看出了對方的驚異,不過這對他們來說,倒是一個討好天子的好機會。
王甫搶先道“敢問陛下是想以哪方麵的工匠為主?需要多少人?”
劉宏稍作思慮,然後道
“朕最近有不少想法,比如製作紙張、鑄造錢幣、種植花卉、采石冶金等等,由此最好各類工匠都要一些,必須技藝精湛者。
數量嘛,各工種幾人或數十人皆可,甚至更多也行,先搭個架子,將來總歸有用處。”
見劉宏如此說,王甫以為劉宏真是一時玩鬧的心態,於是並未多想,很快答道
“如此,臣以為隻需在宮內各司匠人中挑選即可。”
“諸百工匠人宮內皆有麽?”劉宏疑道。
“幾無缺失。”
王甫話音剛落,程璜卻插話道“陛下,臣聽聞民間亦有不少技藝高超之匠人,何不令陽球搜羅一些,陽球本就在四處搜羅醫工,多份差事也不過是舉手之勞。”
王甫狠狠瞪了程璜一眼,心說你這老陰貨為了提拔女婿倒是不遺餘力,連這種功勞也要搶。
程璜無視王甫的眼神殺,隻是期待地等著劉宏回應。
劉宏依然閉著眼,靜默片刻之後,才悠悠道“此事就不用勞煩陽球了,讓他快點將手頭差事辦完回京,朕另有任用。”
“唯!”程璜恭謹答道。
“百工院之事就按黃門令所說,先遣人在宮中及朝廷諸部門挑選工匠,將百工院的架子先搭起來,此事就交由黃門令了。
至於在民間搜羅工匠,倒也可行,就留待百工院成立後再說吧。”
“唯!”王甫欣然領命。
這時,殿外有小黃門來報,說畢嵐到了。
“傳。”劉宏當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