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精心算計釜底抽薪

字數:9274   加入書籤

A+A-


    宦官磕磕巴巴的,半天沒把緣由給說出來。
    眼見朱元璋殺氣騰騰了,他雙腿一屈,重重地跪在地上道:“是真武大帝!”
    “你說什麽?”
    朱元璋暴跳如雷道:“你這是嫌腦袋長在脖子上太久了,想要被砍了喂狗是嗎?真武大帝也是你這種卑賤之人能夠褻瀆的?”
    “啪啪啪!”
    “啪啪啪!”
    “啪啪啪!”
    ……
    那宦官慌忙左右開弓,狂扇了自己幾十巴掌,打得口鼻流血,麵龐紅腫,方才道:“是唐帝利用真武大帝引起的民亂。”
    他很能理解皇帝的怒火。
    大明百姓多信仰真武大帝。
    這就跟大唐百姓在李韜的影響下,多信仰元始天尊差不多。
    他剛才整個人都不太清醒。
    那樣沒頭沒尾地回答,確實該死。
    隻是這也不能完全怪他。
    而是事情太大了。
    影響也太廣了。
    若是無法及時平叛,大明很有可能會步大清的後塵。
    大清剛開始不就是被白蓮教和天地會給搞亂的嗎?
    真武大帝的信徒可不是那兩個小教派能夠相比的。
    一旦李韜充分利用了,勢必會讓大明風雨飄搖。
    “你再說一遍!”
    朱元璋青筋暴起,怒氣更勝了。
    真武大帝被他視為大明的守護神。
    特別是在李韜利用元始天尊禍亂諸國後,他更加重視。
    凡涉及真武大帝禮敬之事,他都是親力親為,從不讓他人染指。
    李韜是什麽時候把毒手伸到這方麵的?
    他又有何德何能左右大明的守護神?
    宦官渾身發抖,汗流浹背道:“回……回陛下,是兩個來無影,去無蹤的道士在暗中幫助李韜。早在李韜於大宋奔襲千裏,連破三道獵殺線之後,便有說書人說他是真武大帝轉世,世間第一戰力。”
    “當時這種說法主要在唐宋邊境一帶流傳甚廣,好像並未傳入大明。隻是後來不知怎的,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那兩個道士潛入大明南部,向一些乞丐、流民等窮苦百姓傳道。”
    “傳的是真武大帝心係蒼生,救苦救難之道,也沒說李韜就是真武大帝轉世,所以各地府衙不以為意,直到最近……”..
    說到這,他如鯁在喉,不敢繼續往下說了。
    朱元璋雙眼噴火道:“說下去!”
    宦官欲哭無淚道:“他們……他們最近突然向窮苦百姓免費發放精鹽,還說無論是雪災,還是鳳南糧倉走水都是天尊對陛下濫殺無辜,欺壓百姓的懲罰。還說真武大帝乃天尊之徒,司命之神。”
    “那李韜便是真武大帝轉世,以精鹽來為受苦受難的天下百姓擺脫奴役,增強體魄,延年益壽。同時他也會一統天下,讓世間再無戰火,百姓們也都能豐衣足食,福壽延綿,從此過上好日子。”
    “一派胡言!簡直一派胡言!”
    朱元璋直接衝到他麵前道:“如此荒誕之言,他們也說得出口?”
    “陛下息怒!”
    宦官連忙道:“他們這是在有意蠱惑和蒙蔽大明百姓,隻要陛下立即戳穿他們的陰謀,他們必然無所遁形,百姓們也能幡然醒悟。”
    朱元璋不僅沒有回應,反而不受控製地向後踉蹌了幾步,臉色比鍋底灰還要難看。
    吳良也是倒吸涼氣,意識到失態的嚴重性了。
    李韜此舉不亞於釜底抽薪啊!
    他巧妙地將大明近來發生的事都給串聯了起來。
    然後又以廣施精鹽這種手段來收攬民心。
    偏偏精鹽確實能夠增強體力,延年益壽還尚待證實。
    這無疑增加了他是真武大帝轉世的說服力。
    考慮到劉伯溫被帶到天啟後,就一直在給流民發放精鹽。
    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力又很大。
    這顯然會讓更多信奉真武大帝的人,相信那兩個道士的說法。
    在大明眼下天災人禍交織的情況下,信奉真武大帝轉變為信奉李韜之人,肯定會以星火燎原之勢猛增。
    哪怕他們現在出手,估計都會影響整個大明了。
    大明真的要亂了。
    趙庸也意識到自己被李韜利用了,先是看了眼吳良,隨後又看向朱元璋道:“陛……陛下,那李韜妄想以此舉禍亂我大明,簡直癡心妄想!臣願帶兵前去平叛!”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看了他一眼,大聲道:“傳旨,趙庸辜負聖恩,肆意妄為,濫殺無辜,夷九族,以平民憤!”
    “……”
    趙庸一屁股癱在大殿上,六神無主地看向朱元璋,苦笑了兩聲。
    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也許他大難不死之時就應該想到這一點的。
    他對於這位九五至尊而言就是一個隨時可以利用,利用完了又隨時可以拋棄的棋子罷了。
    他沒有給自己求情。
    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
    滿朝文武也都沒有替他求情。
    包括他的女婿齊王。
    他們皆是心照不宣。
    大殿裏鴉雀無聲。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趙庸被拖出去以後。
    鳳翔侯張龍出列道:“陛下,為今之計,當快刀斬亂麻,調回大軍鎮壓。不然一旦讓他們起勢,後果不堪設想。”
    吳良攥起拳頭道:“現在看來那李韜讓趙雲、侯君集等人退出孟州,既是為了暫避鋒芒,也是為了誘軍向西,遲緩他們回撤的時間,真是打了一手好算盤!”
    想起前些日子還說過李韜年輕氣盛,朱元璋隻覺臉上被他扇了幾巴掌。
    他看向十四子,肅王朱楧道:“湯和等人回撤尚需時日,你速速代朕前去南部主持大局!”
    朱楧連忙道:“兒臣這就動身!隻要兒臣還有一口氣在,便不會讓那李韜的詭計得逞!”
    朱元璋想了想,又拍了一下自己的額頭道:“且慢,此事還是讓吳愛卿前去吧。”
    朱楧一臉懵逼道:“父皇,這……”
    金口玉言。
    又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給的成命,怎麽說改就改了?
    枉他剛才還大喜過望,以為自己被重用了呢。
    朱元璋搖頭道:“你做事沒什麽章法,尚需曆練。而吳愛卿有勇有謀,又執掌錦衣衛。此事背後定有李韜麾下的那股神秘勢力在推波助瀾,派他前往再合適不過了。”
    這是沒重用成,還被奚落了一番?
    看到幾個兄弟似乎都投來了嘲笑的目光,朱楧心裏那叫一個憋屈。
    不過不少宦海沉浮的老臣,都從此事中看出了一些苗頭。
    若是以往,陛下必然不會這麽做。
    在這個節骨眼上,這是有意防著諸王掌兵或者跟開國之將走得太近啊!
    這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
    可在陛下身體康健的情況下,他大可不必如此警惕。
    難道說……
    腦海中閃過某個猜測後,他們瞬間打消。
    隻是麵龐早已蒼白。
    “退朝!”
    朱元璋很煩躁。
    離開朝堂後,回到後宮,讓人攜密旨去孟州。
    做完這些,他突然往榻上一坐,劇烈咳嗽了一聲。
    一個老宦官急忙給他拍著後背道:“陛下,您消消氣,您可一定要保重龍體啊!”
    “無礙!”
    朱元璋伸手推了他一把,這才發現自己剛才用手捂著嘴的時候,竟然磕得滿手是血……
    “血!”
    老宦官嚇得魂飛魄散道:“禦醫,快傳禦醫!”
    “狗東西,喊什麽?”
    他氣得一腳踹出,結果人沒踹出,自己卻從榻上翻倒。
    腦袋還“磕”得咣當了一下。
    老宦官見狀,心驚膽寒的同時趕緊攙扶道:“陛下,您沒事吧?老奴罪該萬死,老奴罪該萬死!”
    朱元璋坐著緩了很久很久,隨後往榻上一躺道:“去……去傳王禦醫!切記,隻傳他!另外,速宣皇太孫入宮。”
    “喏!”
    老宦官離開了一會兒,王禦醫急匆匆趕來,給他把了把脈,旋即臉色大驚道:“陛下,您真不該離京的……”
    朱元璋有氣無力道:“無需多言,告訴朕,朕還能活多久?”
    王禦醫慌忙伏拜於地道:“您本就積勞成疾,離京後又遭寒氣入體,一直在強撐著,今日又急火攻心,已經快燈盡油枯了。”
    “你是想讓朕殺你?”
    “多則兩個月,少則半個月……”
    說出這話,王禦醫已是泣不成聲。
    走到門口的朱允炆恰好聽見,他直接大哭著撲到龍榻邊道:“不!這不可能!皇爺爺,這不可能!”
    “傻孫兒……”
    朱元璋微笑著摸著他的麵頰道:“朕的身子骨,還有誰比朕更清楚?朕本來還想著幫你擺平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交給你一個爛攤子,誰曾想那李韜如此陰險,竟拿真武大帝做文章,還把近來發生的所有事都給串起來了。”
    “終究是朕大意了,朕還是輕視他了。不過隻要朕還有一口氣在,朕就一定掃平民亂,把一個安穩的江山交到你的手裏。”
    “皇爺爺!”
    朱允炆一把抓住禦醫的手腕,怒吼道:“你無論如何也要救皇爺爺,不然我讓你們整個太醫院陪葬!”
    王禦醫咬著牙道:“臣一定竭盡全力。”
    ……
    孟州。
    中軍大帳。
    常遇春、李文忠、湯和、傅友德、沐英等人聚首議事。
    一斥候快速走進大帳道:“諸位將軍,天啟有變!”
    常遇春眉頭微皺道:“難道徐庶和袁天罡有所察覺?”
    斥候道:“他們不僅有所察覺,而且還突然動手了。我們安插在流民中的人,還有那些刺殺商賈的細作,全都被一鍋端了。”
    “怎麽會這樣?”
    常遇春不願相信道:“那些人很是分散,又潛伏得極好,他們即使發現了,也休想快刀斬亂麻。”
    斥候苦聲道:“是出了大量叛徒,他們發了瘋似的揭發,給了那雨化田一鍋端的機會。”
    “叛徒?”
    不僅常遇春,李文忠、湯和等人皆是麵色凝重。
    直覺告訴他們,此事不簡單。
    要知道為了能夠裏應外合拿下天啟,範增、賈詡等人都參與了。
    大明更是出人出力,耗費良多。
    潛入天啟的也都是經過他們精挑細選,忠於大明的。
    又怎麽會背叛?
    而且還是大量背叛!
    斥候硬著頭皮道:“末將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很震驚,不過在來的路上,末將得到消息,南部八州發生了叛亂。”
    “什麽?!”
    眾將不約而同地站起身,難以置信地看向他。
    斥候頭大如鬥道:“末將已經派人前去核實了,不過茲事體大,末將還是覺得必須得盡快告知諸位將軍。”
    “這次叛亂的起因是……”
    他把兩個道士如何傳道,如何利用李韜是真武大帝轉世,慫恿百姓造反的事,詳細地說了一遍。
    湯和臉色鐵青道:“鹽亂、劉伯溫、糧倉,原來這一切都是他精心算計好的,他真正的目的在於此!”
    “他這是要讓我們不戰而退啊,我們全都著了他的道了!”
    傅友德連忙道:“此事尚有疑點,我們也不要在這自己嚇自己,待核實了以後再說。”
    “隻能如此了!”
    幾人相互看了眼,皆是有種不好的預感。
    沒過幾天,消息核實了。
    又過數日,他們收到了密旨。
    看完密旨後,身經百戰的幾個大將似乎都變成了啞巴,誰也沒有吭聲。
    大概一盞茶的功夫後,李文忠才強撐著身體,萬分艱難地走了幾步道:“諸位,伐唐和平叛就交給你們了,本將在應天府等待你們的捷報!”
    他是皇帝的外甥。
    皇帝這個時候讓他回應天府,隻怕應天府有變。
    他相信這幾個大將都看出來了。
    好在他們都是皇帝的心腹大將,對皇帝忠心耿耿。
    即便應天有變,有他們掌兵,大明也不可能變天。
    待他走出大帳後,常遇春萬分不甘道:“我們終究沒能拿下天啟。失去了這個機會,再想攻打天啟,隻怕會難上加難。”
    湯和二話不說,拍了一下他的胸膛道:“說什麽呢?你常十萬什麽時候也變得這麽喪氣了?隻要有我們在,天啟遲早被拿下!”
    “走吧,八州之亂迫在眉睫,陛下又特命你我二人前去平亂,我們可不能辜負陛下對我們的信任!”
    常遇春心事重重地點了點頭,然後轉頭對傅友德和沐英道:“這裏就交給你們了。在內亂平息之前,二位當固守。”
    傅友德和沐英應了一聲,親自送他們離開。
    看到他們率軍走遠了,沐英低聲道:“這猛然間少了三十萬大軍,我們也隻能固守了。不過眼下最令人擔憂的恐怕既不是這三州,也不是八州之亂,而是……”
    “慎言!”
    傅友德一把捂住他的嘴道:“陛下春秋鼎盛,皇太孫又聰慧持重,應天府必定安然無事。”
    “但願如此。”
    沐英擠出一絲笑容,旋即號令大軍加強戒備。
    不出他所料,僅僅兩天後,趙雲和侯君集等人率軍從齊州攻入孟州,而且士氣鼎沸。
    他們雖然竭力應對了,但還是難以招架,隻得撤出孟州,固守騰州。
    結果騰州也沒守住。
    因為一個天大的噩耗徹底影響了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