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華(54)一更(盛唐風華(54)長安宮廷...)

字數:4855   加入書籤

A+A-




    安西在這一場雪來臨之前, 按說該沉寂了。這麽冷的天,積攢了足夠過冬的食物和柴火之後,一般情況下, 若不是沒有辦法, 百姓是不樂意出遠門了。像是龜茲城,若不是遇到大的佛節, 也就隻剩下當地的百姓。熱鬧自是不能比往日的。
    可今年有些不同, 各地的僧人來了,借住在城中大小的寺廟裏。然後排隊,在大都護府這裏領取度牒。
    沒有這玩意, 就是野僧人野尼姑。度牒是官府管的, 沒法子呀,寺廟若是大興, 官府是收取不了賦稅的!寺廟的田地不能收取賦稅,周圍的農戶寧願把田地托庇給寺廟做佃戶,更有就是可以躲避服各種勞役和兵役。時間長了,土地能兼並到叫人害怕的程度。
    所以呀, 曆史上出現過數次滅佛,不是非滅, 是宗教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害而非利。
    大唐吸取了隋朝的教訓,在禮部設立了一個‘祠部’,專管出家登記這個事。在長安,你想成為一個合法的出家人, 那就得辦理度牒。這度牒是要花錢的,花錢多少, 得看你或是你所在的寺廟的知名度,你的師傅和你們寺裏的大師傅們的知名度。但再是有麵子的, 也得繳納一兩千錢的。
    除了度牒,還得有戒牒,證明你是受了戒的。而戒牒上呢,你必須得有三師七證。就是三個師傅,七個人來證明你真的受戒了。
    僧尼想出門,這兩個人缺一不可。每過一個城池,或者是官道上的驛站,人家問你一聲:請問檀越可有度牒否?
    人家驗證無誤,給上麵蓋戳,證明你是合法進城的,拿著這個東西可以在城裏的寺廟裏掛單。然後走的時候,出城出關卡了,人家再蓋一個章,證明這個僧人在我們這個地界沒作奸犯科,就是合法的途徑了我們這裏。然後你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走了。
    若是沒有這些證明身份的東西,那對不住,官府就扣押你,或者你原路退回吧。
    當然了,不走官道也行,荒郊野外,你隨便竄。可如今這情況,荒郊野外有狼呀!官道還總有人過,野物不是沒法子,白天都不會靠近。相對安全!荒郊野外試試去,被狼吃了都沒人知道。
    這樣一個管理辦法,基本就能掌握在大唐境內僧人的情況。每個寺廟的規模和僧人人數,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每年,各個衙門都得把這個冊子匯總了,然後得給禮部報上來。
    相對來說,安西就管的鬆散了。原因嘛,無外乎是度牒得花錢。當地的僧人若是沒出去的打算,辦那個幹嘛?
    而今呢,安西大都護府免費給辦理,那誰不來呢?再加上,貴族希望僧人們出去替他們看管茶山,這可以避稅呀!那這肯定是要出去的。在不要費用的情況下,能辦理的都來辦理了。
    便不是龜茲的僧人,好似要趕很遠的路。可人家出門又不需要帶幹糧。就像是現在,這麽多僧人聚集在這裏,城裏的百姓都把家裏的吃的喝的拿出來,叫僧人隻管吃。林雨桐叫人給門口架上一口鍋,別的沒有,就是各種雜糧熬製的粥,這至少是熱的呀。
    然後僧人們就托著飯缽,心安理得的吃著任何人給的食物。
    這麽忙叨了一些日子,等雪落下來了,基本都辦理了度牒。
    安西一共有多少僧人呢?隻安西四鎮,就有一萬四千多僧人。可除了這四鎮,還有二十三個都督府,涵蓋了各個部落。
    這二十三個都督府所轄地的僧人統計完,一共統計了八萬九千七百二十一人。
    這就意味著,每三個人在養活了自己,養活了主家之外,還得再拿出一份來養活這些僧人。
    可有些事就是這樣的,咱看著百姓身上的擔子重,可篤信佛法的人卻不這麽覺得。他們覺得苦難是該受的,今生受了,來生就能過的好。於是心甘情願,把最好的拿出來奉養僧人們。
    林雨桐看著那麽一箱子的記錄,然後把冊子合上。
    四爺就說,“不要著急,這不是急出來的事!那兩千個孩子,先教著,潛移默化影響,終歸是會變的。”
    可我不想那種磨磨蹭蹭的方式。
    於是第二天,跑到千佛寺門口,支起了一個大大的帳篷,然後又支起了幾口大大的鍋。在門口熬藥。
    那藥味飄的,大和尚想聞不見都難。
    “殿下,您這是?”老和尚看著架勢,不是很能懂這位公主。
    林雨桐特別客氣,周圍那麽多百姓圍觀,沒法進寺廟拜佛,也好奇這是幹什麽呢。天冷了嘛,除了拜佛也沒別的事做,每天這裏的香火都特別旺。
    然後桐桐就煞有介事就說:“我昨晚做個一個夢,夢見觀音大士。”
    哦?大和尚的眼皮跳了跳,隻得收回之前的話,“那看來,殿下還是與佛有緣的。”林雨桐卻又搖頭,“在夢裏,觀音大士法相莊嚴,卻一語不發。半夜醒來,我就想著,大士是何意呢?是有何指點嗎?想了半晚上,我想明白了。大士救苦救難,其弟子隻能祈求大士救苦救難嗎?錯了。大士的弟子救的是別人的苦別人的難。若每個弟子,都能自救而後救人,此方為虔誠者。因而,我便來了。我知道天氣驟冷,百姓中許多人傷寒了。這裏有湯藥,不知道靈不靈。若是我對觀音的指點解對了,這湯藥該是靈的,一碗湯藥明兒必見好。若是我解的不對,想來也不耽擱什麽。”
    說著,就看向人群,“諸位可有傷寒者,家裏是否有傷寒者,能否過來試藥呢?觀音指點,靈不靈,一試便知!”
    話音一落,大師的嘴角都抽了。
    正要說話,結果就見一個十三四歲的姑娘小步的挪過來。
    林雨桐就笑,“姑娘不是傷寒,是家中有傷寒之人吧。”
    這姑娘隻能聽懂,但是不會說漢話。林雨桐取了一隻陶碗來,從最邊上的一個鍋裏舀了一碗藥,然後遞給這姑娘,示意她這個是給她喝的。
    這是治療婦科的,小姑娘來例假必疼。家裏應該是沒什麽人了,要不然不會叫這麽一個來了例假的姑娘出門的。這姑娘因著來了例假,也不敢進寺廟,因為不潔,她隻能跪在佛寺門口祈求菩薩賜福。
    這會子有藥了,湯藥肯定是燙的,但零下二十多度的溫度,稍微一猶豫,都能入口了。這姑娘喝的很慢,哪怕藥很苦,但還是這麽忍著喝完了。喝完了,林雨桐用這一隻碗又舀了一碗治傷寒的藥,“帶回去熱一下給病人喝,回頭把碗送過來就可以了。”
    這姑娘端著碗就走了,走了兩步手摸在肚子上,眼睛都亮了,嘴裏念叨著什麽,碗放在邊上,跪在地上對著林雨桐磕頭。
    林雨桐扶她,“不用這樣,先救己,有餘力便救人,要謝便謝菩薩的指點吧。”
    是!謝菩薩的指點。送走了這個,終於有人上前了。林雨桐隻用兩隻眼睛瞧病,這個有風濕,先給你一碗止疼的。叫她常去公主府門口領藥。那個咳嗽,給你一碗鎮咳的,也一樣,若是覺得咳了,請過去。這個上火了,給你一碗祛火的,睡一覺起來嗓子肯定不疼了,牙齦也不腫了。
    就這麽借著大和尚的地方免費送了一天的藥。
    第二天天還不亮,門口已經擁堵住了。因為這個藥管用了!這是菩薩顯靈了吧!
    四爺都不用去看也知道大和尚是什麽表情,叫桐桐這麽折騰一冬,就能把寺廟的供奉給斷了。除了貴族給他們供奉,普通的百姓……會覺得我信佛,我遵從菩薩的旨意,我有一碗湯,我施舍給乞兒,那是佛門弟子該做的。
    而且,桐桐是給予,佛寺是索取。這種情況下,誰的佛理更容易叫人接受呢。
    她特別光棍,這麽來了一下。可她身為公主,又以菩薩的名義行事,老和尚拿這種人怎麽辦?
    是!這法子見效快,是解氣了!可這麽下去,百姓就得拜你了,說你是菩薩轉世,來救苦救難的!那時候陶大有和其他的人該給朝廷上折子了。折子上必是會誇你的!可拿著這折子的大臣從中看到的是什麽?是你在收攬人心!
    若是如此,你在安西的時間可就長不了了。
    這真是打了四爺個措手不及,叫四爺不得不加快進度。
    首先,得去拜訪了大和尚。這次桐桐跟著去了。
    大和尚問桐桐,“這便是殿下心中之佛?”
    桐桐點頭,“我覺得佛是好的,佛在勸人向善。向善了,心有畏懼了,才能遵守朝廷法度。這在我看來,佛是有教化之功的。佛教化百姓,朝廷尊佛。但若是以佛之名,盤剝百姓,朝廷是不許的。朝廷從來不滅佛,滅的隻是人,隻是假借佛的名義壓在百姓頭頂的人。大師,興佛,朝廷不禁。百姓信佛,朝廷更不禁。但誰若是妄想以佛的名義,欺壓天下子民,朝廷就得禁。安西不足四十萬人口,便有十萬餘僧尼。大師,僧尼不是佛,是佛的弟子。百姓信佛,信眾亦是弟子。不能讓這個弟子去養那個弟子,若是如此,那便大謬了。朝廷可以給寺廟土地,寺廟的僧眾眾多,念經是修行,難道耕地不是修行?大師,佛有千麵,人亦有千麵。這一刻,我願以慈悲之麵對你。下一刻,我若舉起屠刀,那您也得信,這隻是我的另一麵而已。菩薩亦有金剛,僅此而已。”
    四爺:“………………”我想好好的跟人家談,你動不動威脅人家幹什麽。你這麽著,還叫我們怎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