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華(90)二更(盛唐風華(90)這三年...)
字數:8646 加入書籤
這三年, 林雨桐表現的也很溫和。她好似還真的很聽話,真的生孩子了。
被催生的第二年,她又懷了一胎!不意外, 本就打算在澤生四五歲的時候再生一個的。這一胎懷的是雙胎, 生了一對雙生子,李敬業給取名:安生, 泰生。
英國公到這一代, 終於有三個子嗣了,李敬業別無所求,真就盼著日子如現在這般, 安安生生的, 太太平平的,能一直這麽下去, 那就最好了。
是啊!誰不想安生太平的過日子呢?可這兩年,桐桐似乎嗅到了大變的氣息。
先是張文瓘死了,再是戴至德死了,這般的重臣宰相病故, 乃是朝堂的重大損失。這些可都是維護李唐統治根基一般的人物,任何一個的隕落, 對李治來說,都是權利的壓縮。再提拔上來的,可不如從太|宗朝一路走來的忠心了。
再下來是田仁會,此人是武德時期的老臣了, 走的時候八十有七!
像是許圉師這般被李治特意赦免回來的舊人,也沒了!看起來, 他們好似在曆史上都不大出名,可李治能安心, 正是因為各地都有這樣的臣子。當然,此人林雨桐是知道的!他的一個孫女嫁給了李白,李白的結發妻子許氏是此人的孫女。
這些人的死叫李治沉迷道教,四處尋訪得道仙人。可死亡的腳步還是一步一步的近了,郝處俊,這個曾經指責李治不該想著傳位給武後而不是子孫的人,也病逝了。
李治還沒回過神來,更大的噩耗傳來,“裴行儉裴公,歿了!”
劉仁眼淚唰的一下下來,“裴公,歿了。”
李治捂住胸口,大口大口的喘著氣。
林雨桐收到消息的時候也愣住了,“裴行儉沒了?”
林雨桐不無惋惜,她跟裴行儉之間,就安西的事務,雙方曾有過不愉快!可裴行儉哪怕是有過私心,也確實彈劾過自家,但從裴行儉一生的功績來看,他對大唐是有卓越的功勳的,對君王,也是忠心耿耿的。
這麽一個忠臣,在去年還能出征突厥,且大勝而歸,如今,卻也沒了。
四爺從外麵急匆匆的回來,“換素服,帶著澤生一同去。”
桐桐就叫人,“請世子換了素服便來,得去裴府。”
感情四爺不知道裴行儉沒了呀,那你說的是誰?
李敬玄嗎?跟了李治三十年了!兵敗被罷官,而今人卻沒了。
這邊的葬禮還沒辦完呢,南山上的小童便紅著眼眶下山了,“師姐,上山吧,師傅要飛升了。”
啊?
孫思邈被稱為老神仙,他也一直是老神仙,那麽大的年齡了,整日裏在山間奔走,不曾有老態,於是,也都忽略了,他老了,也是會死的。
林雨桐趕到的時候,孫思邈滿臉的絕汗!突然之間,桐桐的眼前似乎閃過一個老太太,她的臉上也有這樣的汗,那個畫麵一閃而過,她就來不及多想了,過去拉了老神仙的手,“師傅,若不是你,便沒有我們的今日。”
“可若沒有你,為師也不能這麽安然的在南山呆著。”就憑聖人訪道之心,自己隻怕早就遁入某處的山林,生死都不敢叫人知道吧。正是這個徒弟,哪怕是聖人也沒有為難。最後這幾年,能安然的在南山度過晚年,得了一善始善終,還有什麽不知足的。他指了指臉上,又把胳膊遞過去,“殿下號脈,再看看我這麵相,記住了!這樣的脈象不好找,這樣的麵相更難尋……這便是無病無災,人自然老去,自然死亡之相!醫者不可逆。”
林雨桐不住的點頭,“徒兒記住了!記住了。”
記住了就好!記住了就好!
笑著兩句話沒說完,無一句多餘的叮囑,便這麽沒了。
老仙長究竟多大歲數,無人得知!再是傳奇,可終究是走向了生命的終結。
四爺和桐桐出麵辦了老仙長的喪事!一個出家之人,喪事能怎麽辦呢?都是按照道門的規矩,給辦完了事。
當年的童兒又如同仙長在時一般,守在這個小小的道觀裏,身邊也帶著一個撿來的小小童子。他看著站在師傅麵前久久不願離去的殿下,勸慰道:“您回吧!我哪裏也不去,就在這裏守著,您要是想師傅了,再回來看看……”是啊!人生一聚,終要分離的。
林雨桐看了看這山林,問童兒,“山上也旱了吧,山泉都斷流了。”
是!
林雨桐就說,“回頭收拾收拾,先下山吧!瞧著這樣,今年怕是個災年!這一旱,山上就不好呆了。”
如今還成,等實在了沒法子,我再去。
也好!
從山上下來,她就下農田去看,土地幹裂,苗木已經出現黃葉了,大旱已經露了端倪。這就不能不進宮了,得從東都調運賑災糧食了。
桐桐的牌子遞進宮裏的時候,李治正不自在呢。
大唐接連隕落文臣武將,這叫李治隱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這種預感特別強烈。偏卻無處可排解!
結果桐兒進宮了。
如今不是早幾年了,早幾年桐兒隔三差五總來,不一定都是有事的!她是有事沒事都來瞧瞧,自從賢兒的事之後,桐兒就冷了心了。但凡進宮,不是她覺得有大事需要進宮,就是朝中有大事需要她進宮。
前者,是她主動進宮;後者,得宣她進宮。
而今,她主動來了,這必是有大事了。
“快請!”
林雨桐就進來了,李治能看見模模糊糊的影子,可一看影子也知道是她。能接近自己的女人如今隻有三個。一個是皇後,她來的時候前呼後擁的,排場極大。一個是太平,她一來就能聽到環佩之聲,丁零當啷的,異常的熱鬧。還有一個便是桐兒,她沒有排場,也沒有一身富貴的打扮,但她一進來,裏裏外外都開始屏息凝神,這大殿裏隻剩下她那沉穩的腳步聲。
見過父皇。
“桐兒,來!到阿耶跟前來。”
林雨桐起身坐了過去,直言道,“還得請母後來一趟,兒臣有要事。”
李治就說劉仁,“打發人請天後。”
人打發走了,李治才說,“孫道長去了?”
是!
“節哀吧!”李治歎氣,“朕以為得道真能成仙呢,可顯然道是道,仙是仙,這不是一碼事。朝中許多肱骨之臣先後離世,朕心裏甚是難過。突然就有一種天不助我之感。”
林雨桐能怎麽說呢?
她隻能道:“凡是氣候出現異常,多數年邁或是體弱之人就難熬過去。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李治愣了一下,“氣候有異常?”
“什麽異常?”
林雨桐還沒開口呢,武後來了,聽了一個尾巴,就開口問了一句。
“母後大安。”林雨桐起身見禮,武後順勢拉了她坐過去,“這麽熱的天怎麽進宮了?趕在天涼快了進宮多好,順便把孩子們都帶來,我跟你父皇可有些日子沒見了。”
林雨桐跟著落座,這才道,“因著有事,心急如焚,便不曾帶他們。”
“到底什麽事呀,這麽鄭重其事?半日都等不得?氣候有異,可是旱災之故?”
林雨桐點頭,“是!正是出現旱災了。”
武後就說,“這幾年,英國公所提議的水車,而今也鋪設了不少了,你覺得不足以應對這旱災?”
林雨桐點頭,“這次京畿道的旱災,比之當年皇兄監國時的旱災還要厲害上一些。因此,兒臣進宮就是要奏明此事!趁著河水還不曾斷流,速速從東都調撥賑災糧食,以應對這次大災。”
這話一落,武後的手就緊緊的抓住了扇柄,一直想離開長安,去東都洛陽,提了三次,聖人都不允!但是這次,是天助,這真是一次絕好的機會!
因此,她立馬道:“鎮國所言甚是,此時調撥糧食,有備無患。即可傳旨,調撥糧食,一備賑災之用。這消息得傳出去,得叫百姓們心安,知道朝廷有應對之策。”
李治點頭,“允!”
立馬擬折子用印,傳下去叫人去辦就行。
事成了,林雨桐就起身,“那兒臣就不多留了。”
武後抬手壓了壓,“鎮國莫急,本宮也正有一事要上奏聖人。”
林雨桐便不好走了,重新坐回去,就聽武後說,“聖人,這次無論如何要聽臣妾的,移駕東都吧。”林雨桐一愣,詫異的看武後。她是真會抓機會!
洛陽是武後的大本營,那地方李治一直不願意去。但是無奈,這不是趕上長安天災了嗎?
天災厲害,這意味著什麽?以為著糧價鬧不好得成十倍的上漲。
長安有大唐的整套機構,低層官員占大多數。還有戍守皇家的各種軍隊,人數極大!若是鬧起糧荒,缺不了皇家的糧食,缺不了世家的糧食,但是這些八成的朝堂低層官員怎麽辦?軍隊這般數量的人要吃飯,又怎麽辦?
黃河和渭河因為大旱,水位會越來越低,這就意味著水路運輸負擔不了這麽多人!
與其運來的糧食叫政府班子吃了,叫軍隊充當糧餉了,那就不如咱都走!那麽這糧食壓力就會驟減,這於賑災而言是有利的。
尤其是軍隊,皇家在的地方,這才需要大量的戍守。皇家若是不在,有一部分人保證長安不亂,這就足夠了。
以有限的運力,運送有限的糧食,咱走了,減輕的是長安的負擔。
林雨桐心裏歎氣,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占全了!武後這個提議存了私心,但是從賑災的角度看,武後這個安排又是妥當的。
從天時說,災情到這裏了,這麽安排合適。
從地利上看,洛陽四通八達,又是陪都,聖駕降臨不會勞民傷財。
從人和上來說,對武後是絕對有利的。
李治不是不明白武後的打算,但是考慮災情,哪怕對方存了私心,這個決定也得下。
武後又說,“況且,聖人封了泰山,咱們此去洛陽,封嵩山……以彰顯陛下之德!”
李治笑了下,還是沒言語。不過緊跟著,李治就歎氣,“去東都嗎?朕之前還想著,今年冊封太孫!”
是的!李顯去年娶了一位太子妃崔氏,娶進門之後不久就有喜了,今年正月,生下一子,為李顯嫡長子,取名重照。
而今,李治說要冊封李顯的嫡長子為皇太孫,什麽意思呢?
偏在這個時候提出來,這是要跟武後做交換嗎?
武後隻遲疑了一下,就笑道:“名分定下來,冊封之禮,等到了東都再辦是一樣的!災情如火,卻耽擱不得。”她答應下來了,冊立這個孫子為太孫。
這話一說,李治就歎氣,“那就叫人收拾吧,哪些人留下賑災,哪些人帶去東都……”
武後看桐桐,“這一路上你父皇的身體還得仰仗你,這又是大熱天的,又是長途奔波的,需得你看著。”
林雨桐皺眉,這個事得想辦法推脫了,但不急於一時!與其在這裏跟她爭論,不如等要走的時候裝一場病留下更合理。不是非賴著想幹什麽,而是有不得不留的理由。
她的不言語,武後以為她默認了,就又道:“回頭你還得去溫泉宮和慈恩寺去……”
明白,不能把李弘和李賢這兩個做過太子的人留在長安。
林雨桐明確的應承了這件事,李治馬上插話道,“叫桐兒留長安吧!賑災之事,無人看著,不能放心。”
武後遲疑了一下,這才道:“臣妾擔心您的身體。”
無礙!
武後便不再言語了,起身告辭。林雨桐跟著起來,李治就說,“叫你母後忙吧,你難得回來一趟,給朕摁摁肩膀,肩膀又酸又硬。”
是!
武後去忙去了,李治抬手把大殿裏的人都打發了。
林雨桐坐過去,知道這是有話要說。
李治看了看大殿,“等朕跟你母後走後,你要看好長安。不知道怎麽了,哪怕知道你母後的話很有道理,可是就是舍不得離開!這大殿以前呆的煩,可如今竟是舍不得了。”
林雨桐沉默了。事實上,李治活著走,卻沒能活著回來!他的生命也進入倒計時了。
武後說帶著自己,李治認為不用……那就賑災吧!賑災的事情更要緊,這也是自己不願意跟他們一起離開長安的原因。史料上記載,這次大旱,關中之地嚴重到了人吃人,易子而食的地步。可見,武後帶著李治走後,長安的賑災安排的並不到位。鑒於這一點,不管他們怎麽想的,她都會想辦法留下。
如今李治答應叫自己留了,那倒是省事了。
李治歎氣,看桐桐,“桐兒,咱們父女倆今兒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
林雨桐就看劉仁,劉仁一抬手,大殿裏走了個幹幹淨淨,整個大殿頓時就空了起來。她這才道,“您說吧,兒臣聽著呢。”
李治苦笑,“最近,朕常夢見小時候,那時候阿娘還在!國事有阿耶,家事有阿娘,我活的自由自在,別提多舒心了。後來,陰差陽錯,做了太子,做了皇帝,可好些年,朕已然不知道何為開心顏了。孩子,你別怨,生在帝王家,誰都是如此過來的!”他伸手攥著桐桐的手,這才又道,“為父知道,你心思正!為父也知道,你母後舍不得手裏的權利。而我兒你,到底是心軟,恪守孝道,不是非不得已,從不正麵頂撞你母後。我兒這般性情,為父心甚慰。為父這身子,近來感覺頗為不寧……再算算如今這壽數,孩子,阿耶總覺得自己快要去見你皇祖母了。這身後事,為父得考量了!真要是有那麽一天,怎麽辦?你母後身子康健,必是個長壽之人。等為父走了,你母必是要攝政的!顯兒那般,不是你母後的對手。他若聽話,萬事有你母後裁奪還好。他若不聽話,你母後怕是難容他!有個太孫也好,立個幼帝,你母後攝政。她若比朕多活十五年,那時候重照也成人了,少年帝王,有人輔佐,也能立事了。她若比朕多活二十年,時候重照都已然是青年了,一個暮年之人,如何是青年的對手,熬也熬死了!最多,她能比朕多活三十年,可三十年,她已是九十歲的老者,能嗎?不能的!有人其實跟朕建議過,說是學學漢武帝。漢武帝立幼便殺其母,防的是亂政。可你母後是攝政,不是亂政!這得說句公道話,那便是你母後在政事上頗有見解。她有主張,敢主張,且看事能明察善斷……從大唐的朝局考量,朕放心你母後,而不放心太子!朕願意你母後攝政,這是朕的意思。”
林雨桐明白,他說這些,是希望自己不要因為這個跟武後起衝突。
不得不說,李治心裏想的,都是對的!李顯不成,那就冊立個太孫!有太孫在,武後便是舍不得權利,那你就攝政!你在政事上有見解,朝事處理的也清明,那就你來嘛!等你老了,孫子也大了,把朝事交托到孫子手裏,這不好嗎?你攝政得一善終,江山傳承到孫子手裏,也不是給了外人。
這麽一想,竟是處處妥當。
便是沒有自己這個鎮國公主,李治也是這麽想,這麽安排的。李重照曆史上確實被冊封了太孫,後來因為‘照’與‘曌’同音,避諱改為李重潤!這孩子很倒黴,在曆史上是被構陷,說是他說張易之兄弟恣意進出內宮雲雲,惹的武皇大怒,拉出去給打了板子,因杖刑被活活打死了!當然了,此重照不是彼重照。那個重照的生母是韋氏,這個重照的生母是崔氏。
但不管是哪個重照,李治的安排都沒大毛病!
隻是他壓根沒想到:武後不想為後,她想要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