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提前行動
字數:7779 加入書籤
鹽政是國家管理食鹽生產、運輸、銷售及征稅的行政製度,周朝設“鹽人“專職鹽務管理。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首創“官山海“政策,確立食鹽官營製度。
漢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強化中央集權。
唐代寶應元年劉晏改革鹽法,實施民製、官收、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製。
宋元時期專賣製度持續強化,鹽稅成為國家財政重要來源。
明朝初期沿用元代鹽政體係,在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河東六大產鹽區設立都轉鹽運使司,下設分司、鹽課司、鹽場及批驗所等機構。
戶部則以山東清吏司為主,負責對全國鹽稅稽查與核銷。
所以,戶部十三清吏司雖然有對應的省分,但各清吏司其實也兼著其他職責,比如鹽稅核查、官員俸祿的發放等。
明初鹽政,循元舊製,洪武年間,為抵禦外患,籌備邊儲,仿宋折中之製而行“開中法”。
其法為由戶部出榜召商,令其輸糧於邊塞或其它缺糧地方,政府收糧機關登記所納糧數及應支鹽數,填給倉鈔。
商人持鈔投產鹽地運鹽使司換取鹽引,持引赴鹽場支鹽,運赴指定地區銷售。
開中法以場鹽官收為基礎,仍屬民製、官收、官賣、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製。
開中法的優勢在於節省轉運、充實邊餉、開發邊疆,故史稱“有明鹽法莫善於開中”的說法。
到了弘治年間,隨著朝廷國庫收入降低,朝廷財政始現捉襟見肘的境地,於是當時的戶部尚書葉琪奏請實施“折色法”。
其背景實際上是當時的鹽商因為地位低下,雖有錢有鹽引,卻換不到食鹽。
因為獲得鹽引的方法在當時有兩條,一是向邊境輸送糧食獲得鹽引,二則是向皇帝討要。
鹽商當然沒機會向皇帝討要,但是權貴可以,實際上當時侵占鹽商利益的就是大明朝的權貴。
他們依靠權勢從皇帝那裏得到鹽引,從鹽場獲得食鹽發賣,牟取暴利。
於是,鹽商的反擊就是鼓動葉琪上奏“折色法”,他們為朝廷直接支付錢財獲得鹽引,這樣皇帝再送鹽引,那可就等於是送出白花花的銀子。
而當時葉琪身為戶部尚書,自然隻考慮自身利益。
在戶部需要大量增收的情況下,折色不失為一個增加國庫收入的法子。
“開中法“改為“折色法“,即直接用白銀兌換鹽引,以此增加國庫收入。
但這種改革隻是短期內緩解了財政壓力,卻導致邊防軍糧供應癱瘓,商人不再運糧至邊疆,邊鎮缺糧問題日益嚴重。
實際上,折色法的上奏,葉琪從未考慮過邊鎮糧草該如何解決的問題,此舉導致邊防後勤保障徹底失效。
而到現在,大明鹽政麵臨最大問題還是在於私鹽。
私鹽其實就是灶戶所產餘鹽,不願意賣給鹽場,而是私下裏交易給私鹽販子。
說到底,還是利益使然。
實際上,此時大明食鹽產量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已經可以滿足國內需要,明初按戶籍售鹽的模式,確實已經不適用。
而且官府參與食鹽收購,其中貓膩就和每年收取賦稅一樣,官吏們總是能上下其手占足好處的。
此外,灶戶在少交常鹽後,隻會向官府售賣少量餘鹽,也導致官鹽不足,大量鹽引積壓。
這裏麵,不是商戶問題,多是隆慶朝以前官府每遇重大支出,往往都是向鹽商售賣鹽引籌集銀兩。
比如王守仁平叛時,官府府庫不足,他就直接抽鹽稅的方式,籌集銀兩招募軍士。
而這,不過是明朝對鹽商剝削辦法之一,讓他們承受本不該承受的成本。
而魏廣德考慮的,就是各大鹽場徹底退出食鹽市場,以後鹽場不再收售食鹽,把市場交給鹽商。
鹽商要參與食鹽的收購、運輸和發賣,必須競標獲得銷售地,上了名錄才算有資格收售食鹽。
而官府隻監督鹽商收購食鹽的數量和運到銷售地的數量,以監督的角度對不法鹽商進行懲處。
這其實是很大膽的想法,也是明末至清朝時期的辦法。
看似朝廷失去了對鹽業的掌控,但實際上監督權卻會讓鹽商更加小心謹慎,避免為謀求暴利而采用的不法手段被官府察覺,反而可以有效穩定鹽價。
魏廣德的想法其實和曹一夔對鹽政改革的想法是天差地別的,所以他花了不少時間才慢慢消化了魏廣德的提議。
“魏閣老,鹽場不管收鹽,這”
“提供專賣集市,灶戶帶鹽入市,鹽商如逛集市般自行選擇購買”
兩人在值房裏一問一答,對曹一夔擔心的問題,魏廣德耐心解答。
其實,最開始魏廣德是有成立交易所,以大明現在對食鹽等級分類進行現貨和期貨交易的,不過如此結果可能就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食鹽堆積如山,而人口稀少的區域可能無人問津。
所以,以食鹽為金融工具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而且,朝廷要的是地方上食鹽價格穩定,而不是大起大落影響民生。
自然,此法雖然可行,但卻根本不敢考慮。
畢竟,他是首輔,可不是金融寡頭。
“灶戶可依據商人給出的價格自行決定出售,他們隻需將足夠的食鹽運至集市,就算完成對朝廷的賦,商人采買食鹽運出集市時征收鹽稅。
這樣,也可以避免鹽商合謀壓低鹽價。
畢竟,他們需要按時運出食鹽供應地方,否則就是違規,鹽運司自然可以進行處罰。”
魏廣德繼續解釋他對鹽政改革的設想,大明有兩淮鹽場、兩浙鹽場、長蘆鹽場、河東鹽場、福建和山東鹽場,號稱大明六大鹽場,占據大明食鹽產量大半。
兩淮鹽場設有泰州、通州、淮安等分司,鹽場總計超過30個。
兩浙鹽場設有嘉興、鬆江、寧紹等分司,鹽場總計超過35個。
長蘆鹽場設有滄州、青州分司,鹽場數量也在20個以上。
山東鹽場也設有2分司,鹽場數量在15個以上。
與其它鹽場相比較,明朝北疆鹽場規模較小,鹽場數量較少。
魏廣德選擇讓長蘆鹽場為試點,重要原因就是長蘆鹽場負責直隸周邊食鹽供應,如果出現問題,朝廷也能及時處理。
至於山東、福建等鹽場,規模多少有些偏小,長蘆鹽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是用來做改革的合適目標。
“回去好好想想,擬個章程,不要怕出錯,有錯就改,有壓力,往我這裏推就是了。”
魏廣德送曹一夔出內閣的時候,對他語重心長的說道。
鹽政改革是魏廣德上任後第一個改革目標,張居正執行的那些決策,大抵是不會變的。
其中雖小有過失,但大體上還是不錯,可以繼續執行下去。
而且實際上,因為魏廣德參與了張居正改革的探討,對張居正改革中犯下的過錯,他是能提出來修改就修改,實在改不掉的則根據輕重分別處理。
有些政策在明年,肯定是要廢掉的,但大部分不會動。
魏廣德送走曹一夔回到值房,蘆布手裏拿著一份文書站在門口,見他過來遞上文書說道:“老爺,兵部先前送來的,大軍暫時在濟州島休整,釜山那邊水師已經出發前往佐渡島。”
“沒有戰報送來?”
魏廣德接過文書,多問了一句。
“還沒有,暫時還未和倭寇交戰。”
蘆布小聲說道。
就是因為沒有戰報,所以兵部的人送來文書後,他才沒有第一時間進去打攪自家老爺和巡鹽禦史的交流,而是等人走後,他才拿出來。
“如此甚好。”
魏廣德點頭笑道,隨即拿著文書走進了值房。
幾萬大軍東征,保密能做到如此,他是真的很滿意。
不過,這樣的心情到下午的時候就樂不起來,因為倭國的錦衣衛傳遞回最新的情報,倭國似乎已經覺察到大明的動向。
“怎會如此?”
依舊是在他的值房裏,隻不過人變成了劉守有。
“從目前看,應該是釜山那邊出了問題,有人走漏了消息。
最新得到的情報看,倭國知道在釜山的水師目標就是佐渡島,其他的似乎還不知情。”
劉守有站在魏廣德下首,垂著頭答道。
“能察覺到對佐渡島有企圖,自然也會想到其他。”
魏廣德淡淡開口說道,“情報給濟州島送去了嗎?”
之前魏廣德已經和劉守有說了,倭國情報一式兩份,一份送京城,一份直送軍前,不管有用沒用,戚繼光那裏至少得知曉才好。
而戚繼光也是在那時候才知道,錦衣衛一直都有對倭國的情報刺探。
“已經送了,他應該是昨日就收到消息。”
劉守有低頭說道。
“給兵部遞個話,把情況說下,至於濟州島那裏,我們就別管了。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讓戚繼光自行決定好了。”
魏廣德看到情報,最先想到的就是縮短大軍在濟州島逗留的時間,盡快登陸倭國本州島,分散倭國趕往佐渡島的兵力,同時東海水師一部提前北上支援佐渡島。
那裏盛產的金銀實在太誘人了,光是那每年幾萬兩的黃金就價值不菲,還有大量白銀。
就算針對石見地區的進攻失敗,隻要能控製佐渡島,大明這次的軍事投入也能收回成本,還有的賺。
而且占據佐渡島,以後還可以以此為北海水師的一個據點。
依據已經收集到的情報,佐渡島是個不凍港,冬天是不會被封凍的。
這和東海水師探查到北海周邊情況不同,那裏許多地方冬季都會結冰,不利於水師過冬。
魏廣德依稀記得好像說奴兒幹那片地方是個有不凍港的,叫什麽符拉迪的,但是東海水師的探險船隊並沒有發現。
實際上這也是魏廣德被後世忽悠了,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不凍港。
海參崴,也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每年有四個月的封凍期,隻是封凍厚度較薄,可以用破冰船解除封凍狀態,讓船隊可以出海。
但那是多少年以後的事兒了,現在魏廣德能知道的,北海周邊的不凍港,就隻有佐渡島。
在內閣魏廣德做出放手的決定時,濟州島中央一處官邸裏,戚繼光也召集了劉綎、陳璘等將領商議。
昨日錦衣衛情報送到濟州島後,他就通知了軍中將領,讓他們思考一晚,今日就要給出答案。
“明日全軍出發,進攻石見地區,既然倭寇已經發現水師對佐渡島的覬覦,想來很快也會加強海防。
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最快速度登陸倭國,搶在他們發現之前完成朝廷的命令,占據石見地區。”
劉綎開口說道。
“和倭寇搶時間,他們現在都把防禦重點放到佐渡島,或許水師也會調集前往那裏,我們登陸倭國本州將更無障礙。
至於佐渡島,如果東海水師兵力不足,南海水師可調集部分船隻支援。”
鄧子龍開口說道,他負責指揮南海水師,這個時候他說話最合適。
“這個不必,昨晚徐喬安徐都督來我營帳商議,淩晨時分他已經帶東海水師一部前往佐渡島支援。
之前計劃在登陸時南海水師和東海水師圍殲倭國水師,目前看來計劃有變,戰場可能出現在佐渡島附近。
不過,也不是壞事兒。”
說到這裏,戚繼光起身。
隨著他起身,下麵的將領紛紛起身,大堂裏響起一片甲葉碰撞之聲。
“大家都意識到了,時間不等人,不能按照計劃在這裏休整幾日,攻倭必須盡快展開,避倭國在加強海防。
傳本將令,今日水師做好準備,明日一早,南北兩軍登船,進攻倭國本州島。
一切,按預定計劃進行,若有拖延、膽怯者,本官嚴懲不貸。”
“末將遵令。”
隨著戚繼光軍令下達,大堂裏眾將官都紛紛俯身接令。
其實一切早有計劃,調撥的運兵船和作戰的戰船,那都是分開的,戰船護衛運兵船登陸,擊敗倭國水軍。
這次唯一的變化就是護衛北軍的戰船數量減少一半多點,因為被徐喬安帶去了佐渡島。
按照得到的情報,織田氏家族緊急會議上做出的決定是派九鬼水軍主力支援佐渡島,剩餘一部則入駐對馬島,監視朝鮮,同時派出密探進入朝鮮刺探軍情。
隻不過,他們似乎還沒有確定明國的攻伐行動,所以並未把消息傳遞給毛利、島津等家族,隻有織田氏重臣此知道消息。
這,也就給了大明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