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開封急遞

字數:5657   加入書籤

A+A-




    開封,宮城。

    後苑承香閣內,郭威斜倚軟塌,手拿兩份剛剛送來的奏疏細細閱覽。

    沒看幾行字,郭威隻覺眼睛酸澀發幹,兩側太陽穴隱隱脹痛,急忙放下奏疏揉捏額頭,緊閉眼麵帶痛楚。

    德妃董氏帶著宮女送來一碗參湯,見郭威頭疼病發作,趕緊快步上前站在軟塌後,微涼的手輕輕按揉在郭威額頭。

    郭威睜開眼,四目相對,董氏笑容溫柔。

    閣房寧靜,郭威閉目養神,麵色愜意,頭痛感在德妃的溫柔撫慰下漸消。

    董氏是鎮州常山人,自幼因戰亂與家人走失,隨流民裹挾逃往潞州,被潞州一名牙將收養,直到十三歲那年,在其兄董瑀多方尋訪下才找到她的下落,得以與家人團聚。

    董氏先嫁同鄉劉進超為妻,後劉進超在與契丹人作戰時戰死,董氏寡居於洛陽。

    董氏和郭威的繼室夫人楊氏是同鄉,楊氏常聞董氏賢德之名,回鄉時常去探望,一來二去倆人遂成好友。

    天福十三年,楊氏在太原養病,臨終前向郭威提到董氏,說董氏賢惠,持家有道,可以聘為正室。

    楊氏不久後在太原病逝。

    郭威隨劉知遠從太原起兵,南下途徑洛陽時,想起楊氏臨終囑托,帶上聘禮前去求見董氏,一見之下發覺這婦人美貌端莊,溫婉賢淑,果然有大婦風範,甚為喜愛。

    去年開封大亂,董氏因為隨兄長董瑀一家出城遊玩,得以僥幸逃過一劫。

    郭威建立基業,相繼追封元妻柴氏為聖穆皇後,繼室夫人楊氏、張氏為淑妃、貴妃,冊封董氏為德妃,掌管後宮。

    番茄

    前些年董氏小產過一次,大夫診斷傷了身子,今後難以生育,郭威倒也不在意,依然對董氏寵愛有加。

    “官家可好些”董氏柔聲道。

    郭威坐起身子,拍打額頭笑道:“好了,一點不痛。你這雙巧手比元景潤的銀針還管用。”

    董氏關切道:“官家還是召元老太醫入宮來診診脈,再為官家施針診療。”

    “嗬嗬,再說吧。元景潤年紀大了,朕也不忍心折騰他。”

    郭威不以為意,拿起兩份奏疏再度翻看。

    “少被朱秀這個混小子氣兩次,比元景潤給朕紮十次銀針都管用。”

    郭威看罷,又好氣又好笑,把奏疏扔一旁,接過溫熱的參湯一飲而盡。

    董氏拿著絲帕為他擦拭嘴角,抿嘴笑道:“官家罵朱秀最凶,但文武百官裏,也最寵信他。”

    郭威笑罵道:“那混小子和大郎、重進親如兄弟,年紀又最小,朕自然也拿他當作子侄一般。

    可這小混蛋著實不安分,淨給朕惹麻煩。”

    郭威指著兩份奏疏:“這是薛居正和王令溫送來的,你猜怎麽著李璟小兒竟然想招攬朱秀,想把朱小子留在江寧為唐國效力!

    嘿嘿為此,李璟還要下旨賜婚,把唐國太傅周宗嫡女嫁給朱秀為妻!

    這混小子還挺招人稀罕,起初朕還擔心他在江寧吃苦受罪,現在看來,混小子日子好過哩!朕白替他操心了!”

    董氏驚訝不已,看了眼兩份奏疏,卻沒有伸手去拿。

    她想了想,笑道:“依臣妾看,朱秀那孩子是重情重義之人,不會做出背主忘恩之舉。

    官家看重他,年紀輕輕就給他封侯拜官,他又跟大郎、重進相交莫逆,絕不會受李璟誘惑轉投唐國的。”

    郭威摩挲著頜下紮手短須,虎目微眯:“朱秀一家眼下就在江寧,他若是此刻轉投唐國,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董氏怔了怔,還是搖頭笑道:“臣妾還是不相信朱秀會投唐。”

    郭威笑了笑,對一名侍奉在側的宮人吩咐道:“宣魏仁浦!”

    宮人匆忙下去傳旨。

    董氏起身道:“臣妾先回宮準備晚膳,官家記得回宮用膳。”

    郭威笑嗬嗬地答應了。

    董氏剛走出幾步,又回身道:“官家,此次采選入宮的女子,有京兆、河南、開封三府之地的官宦之女三十二人,良家女五十四人,臣妾打算從中擇優挑選出二十七人,正式冊封為采女

    等人選議定後,臣妾再把名單送來,請官家決斷。”

    郭威又拿起兩份奏疏,渾不在意地笑道:“些許小事,你自己做主就好,無需問朕。”

    董氏屈膝福禮,遲疑了下,又低聲道:“大郎離家已有半年,也不知他在澶州過得好不好臣妾想著,官家可否在中秋之前召大郎回京,也好家人團聚”

    郭威看了她一眼,淡淡道:“澶州軍務繁重,片刻也離不得他,等過些時日再說吧。”

    董氏不敢再勸,眼眸裏有些失望,低聲道:“是臣妾考慮欠妥,官家莫怪”

    再度福禮後,董氏帶著宮女離開閣房。

    郭威放下奏疏,看著董氏身影走遠,神情淡然,不知道在想什麽。

    過了會,魏仁浦匆匆趕來。

    敘過君臣之禮,郭威把薛居正寫的那份奏疏遞給他,笑道:“李璟小兒倒也狡猾,他擔心朕趁著唐國出兵南楚之際,對淮南用兵,竟然想搞什麽兩國會盟,共結盟好”

    魏仁浦快速看完奏疏,笑道:“此時兩國達成議定,共結盟好,不光對唐國有利,對我大周同樣有利,臣以為可行。”

    郭威冷笑道:“結盟就不必了,太過虛假,兩國就以通商名義達成暫時約定,開放淮河商路,雙方沿淮河各自撤兵百裏。

    去年李璟不是派人入朝,要求購買一批軍馬朕可以批給他,不過要用太湖稻米和蘇州絲繡來換,而且要比去年的價格上漲三成!”

    魏仁浦笑道:“唐軍在南楚戰事膠著,急需補充戰馬,李璟雖然不忿,但也隻能咬牙接受。”

    “哈哈朕就是要趁火打劫!他不是跟朕討要河朔馬嘿嘿朕給他就是了,不過要在其中混雜三分之一的隴右駑馬,李璟小兒愛要不要!反正這些馬從形體上相差不多”郭威狡猾大笑。

    “官家這筆買賣做得劃算!”魏仁浦也撚須笑了。

    魏仁浦又道:“說到馬匹,前兩日南陽王、彰義軍節度使安審琦上奏說,原州馬場今年新出欄戰馬三千餘匹,品種優良,堪比上等河朔馬。”

    郭威高興道:“原州馬場隸屬於隴右牧馬監,原本都已經荒棄,沒想到朱秀這小子折騰幾年,竟然又把馬場給折騰活了。”

    魏仁浦笑道:“朱秀不但擅謀,對於內政也有獨到見解,他在涇州三四年,整個彰義軍治下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州馬場、青石嶺采石場、平涼火器作坊、牧場、涇州陽晉川鹽廠,這些全都是朱秀一手建立,如今可都是我大周在河西最重要的官營作坊。

    京兆鹽監下轄各處鹽場,如今采用了朱秀獻出的石鹽精煉法,每年白鹽增產可達十萬餘石,往後還有增加!

    三司使李轂已經準備全麵推廣石鹽精煉法,相信明年我大周鹽產量可以再上一個台階。

    用不了多久,大周治下將再無鹽荒之困。”

    郭威意味深長地道:“朱秀之才於國有大利,一旦他轉投唐國,於朕、於大周而言,都是一筆難以估量的損失。”

    魏仁浦拿著那份奏疏道:“官家是說,李璟有意招攬朱秀一事嗬嗬,以臣之見,此事不足為慮。

    朱秀身陷牢籠,必定想方設法自救,以他的機敏狡猾,自然能想到假意投效換取李璟信任,而後再趁機出逃。

    官家可不要忘了,以朱秀的性子,在危難關頭,他是不會逞強裝硬骨頭,及時服軟求饒才是他的一貫作風。”

    郭威捋須大笑:“知朱文才者,魏道濟也!”

    魏仁浦笑道:“官家無需多心,這些不過是朱秀的緩兵之計,臣相信他已有脫身之法。”

    郭威點點頭,不置可否。

    又商談了一會有關河北和兗州方麵的事務,魏仁浦起身準備告退。

    “朕聽太平宮太監張規來報,說是昭聖太後染疾,你代朕前去探視,如果太後病情嚴重,速速報朕知曉。”郭威叮囑道。

    “臣遵旨。”魏仁浦揖禮。

    李太後雖然明麵上和官家和解了,但兩個人的關係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郭威以今朝皇帝的身份去見前朝太後,也著實別扭尷尬,所以迄今為止再沒踏進過太平宮一步。

    魏仁浦猶豫了下,拱手道:“再過兩月就是中秋,官家可要召一批節鎮將領入朝述職”

    郭威淡淡一笑,魏仁浦言下之意,是問他能否召澶州柴榮入京。

    “不用了,下旨撫慰各地節鎮就可。”郭威平靜地說道。

    魏仁浦低頭揖禮:“臣明白了。”

    目送魏仁浦走出閣房,郭威起身走到禦案前,提筆蘸墨,稍微沉吟一會,在一張雲龍金箋紙上疾書。

    寫完,快速瀏覽一遍無誤,郭威將金箋紙卷起塞入竹節筒,用火漆封口,蓋上印戳。

    “傳令武德司,飛馬急遞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