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聯軍討董
字數:5723 加入書籤
臘月的雪花在飄,橋瑁的信使在跑,兗州、豫州、荊州、徐州各地回信的信使也在跑。
雖然書信往來頻繁,但沒人想當出頭鳥,包括發檄文的橋瑁。
橋瑁是兗州東郡太守,七月份的時候受何進召喚,領兵兩萬趕往洛陽,後來何進反悔,傳令讓其退兵,他雖然停步,但沒回東郡,一直駐兵在洛陽東邊百裏之處的成皋縣。
跟他差不多情況的還有河內太守王匡,隻不過王匡比較老實,接令之後就退回河內郡治懷縣了,那裏是黃河北岸,距離洛陽一百五十多裏。
這兩位都不敢率先打出討伐董卓的旗號,怕被滅。
所以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此時的曹老板雖然三十五了,但仍舊是愣頭青一個。臘月下旬,曹操於陳留郡己吾縣立旗討董,率麾下五千人馬悍然西進。
他是這個時間段唯一一支,公然起兵討伐董卓的部隊,距離洛陽隻有四百多裏,駐紮在洛陽周邊的騎兵,隻需四五天就能衝過來滅了他。
又過了六、七天,曹操向西北方向行軍一百六十多裏,抵達陳留和司隸交界的酸棗縣的時候,接到了陳留太守張邈的書信,讓他就地停駐,等待友軍前來匯合。
張邈和他弟弟,徐州廣陵太守張超,帶領五萬大軍趕到酸棗的時候,已經是初平元年的正月初了。
初平是190年正旦之時新改的年號,漢獻帝的第二個年號。
其後幾天,兗州刺史劉岱、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陸續帶兵到來,橋瑁也從成皋退回兗州,酸棗聚集了兗州、徐州聯軍十五萬人,七人歃血為盟,推舉琅琊太守袁紹為盟主,打出旗號,誅除國賊,扶助天子。
宣布起兵討董!
雖然袁紹沒來,但不耽誤他們認袁本初當老大。
此地距離洛陽三百裏,距離安平軍駐守的黎陽一百六十裏。
聲勢很大,但劉襄聽到探子回報的時候,覺得這幫人都是蠢貨。
特別是橋瑁。
成皋向西二十裏就是旋門關,那是洛陽的東麵門戶,趁著還是友軍,出奇兵奪下關口,以本部兩萬大軍據雄關而守,把前來攻打的敵軍拖成疲兵,等後續盟友趕到,自可一戰破敵,然後直取洛陽。
大事可成!
就算不打旋門關,成皋東麵四十多裏就是敖倉,那是河南尹最大的糧倉,是支撐東線和北線戰事的重要補給基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不明白嗎?
偷襲它呀!
帶著兵馬大搖大擺的後退兩百裏,去參加酸棗會盟是個什麽鬼?
告訴董卓,你趕緊準備好,老子們要來揍你了?
劉襄被他的腦回路震驚了,趕緊調關羽領前軍所部,進駐黎陽,調張遼領左軍所部進駐東郡頓丘縣。
加強黃河防線。
安平軍調動的時候,酸棗聯軍止步不前,傳信各地,其他各路兵馬開始響應。
河東太守王匡擁兵兩萬,在懷縣起兵。
豫州刺史孔伷調動大軍三萬,在穎川起兵。
後將軍袁術殺南陽太守張谘,兼並其部曲,聚兵五萬,起兵討董。
最搞笑的是劉表,出兵五萬,聚集襄陽,嘴上說是響應聯軍討董,可襄陽在袁術大軍的屁股後麵,與司隸根本不搭界。
看起來不像討董,反倒是有幹掉袁術,奪回南陽郡的意思。
可劉表的真實目的沒人在意,隻要能壯聲勢,聯軍來者不拒,美中不足的是,盟主袁紹沒來,隻發信表達了一下口頭支持。
不論如何,關東聯盟聲勢大震,三十萬大軍耀武揚威。
如果不是他們駐兵不前的話,劉襄也得被他們唬住。
而董卓是真的被唬住了,三十萬大軍從東、南兩麵威脅洛陽,最近的地方隻有一百多裏,他有點慌,趕緊召集幕僚商議對策。
眾人議論半天,決定遷都。
遷都不是臨時起意,去年就有遷去長安的想法,還專門征召了民夫修繕城池、宮殿。
第二天,董卓在朝堂宣布遷都,罷免了太尉黃琬、司徒楊彪,斬殺了周毖、伍瓊,這才壓住了眾臣的反對之聲。
“群情洶洶啊,一個一個的,都不安分。”下朝之後,董卓心中憤怒,外有關東聯軍要討伐他,內有朝臣在反對他,這內憂外患的,他的火氣蹭蹭的往上冒。
得給這些人一個震懾!
想到此處,他開口問道:“弘農王的郎中令是誰?”
“啟稟相國,是李儒。”
“傳令,賜毒酒,命他送與弘農王。”董卓冷哼一聲,你們不是要扶劉辨複位嗎?老夫先殺了他,看你們還能打著誰的旗號反我。
初平六年,正月十二,董卓鳩殺少帝劉辨。
皇帝劉協下詔,時局動蕩,大戰將起,無法修建陵墓,安葬於城郊空陵之內,諡號懷王。
安葬劉辨的墓地,原本是趙忠為自己修建的,因為洛陽動亂,趙忠棄屍荒野,那裏就空置了。
董卓沒什麽異議,他著急推進遷都之事。
“劉艾,命你帶陛下和百官先行。牛輔,把洛陽及周邊所有人全部遷往長安,燒毀房屋,堵塞水井,堅壁清野。”
“遵令!”
兩人剛走,蔡邕就來求見。
“這老倌可不常來,請進來吧。”董卓有些意外,他留蔡邕在身邊,主要是為了牽製劉襄,打不得罵不得,幹脆就不管了,隨便幹什麽,隻要不走就行。
蔡邕四平八穩的走進正堂,行了個禮,開口問道:“聽說相國要遷都了?”
他從董卓自稱相國的那天開始,就沒上過朝,心煩,消息滯後了很多。
“伯喈也是來勸我的?”董卓眉頭緊皺,有點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這人殺不得,現在關東聯軍鬧得正歡,要是劉宜程再打過來,那就得準備逃跑了。
“那倒不是。”蔡邕現在對朝政無可奈何,女兒和女婿多次來信相勸,讓他什麽也不要管,他決定聽勸,反正想管也沒用。
念及於此,他表明來意:“吾想問問,相國怎麽安排東觀、蘭台的藏書,這些書籍可不能損毀。”
“哈哈哈哈。”董卓心懷大暢,不是反對自己的,好,好啊,太好了,省了個大難題啊,他高興的說道:“伯喈想怎麽處理便怎麽處理!”
“那相國得給我派車。”
“好,本相給你調撥五百輛大車可好?”
蔡邕搖搖頭:“遠遠不夠,宮內收藏書籍的地方有東觀、蘭台、石室、仁壽閣、宣明殿,宮外還有太學、辟雍、靈台,還有先帝建立的鴻都門學,那裏也有不少藏書。吾大致估算了一下,最少也得八、九千輛大車才能夠用。”
“多…多少?”董卓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他知道宮裏藏書不少,所以直接開口調撥大車五百輛,這樣的車隊能拉百萬斤重量了,幾十萬卷竹簡、帛書都能拉走。
結果蔡伯喈翻了十好幾倍,有這麽多書嗎?
他忍不住報怨道:“某家到哪給你找那麽多大車去?洛陽還得移民遷都,哪有這麽多車輛拉書?”
“自武帝開始,三百餘年不斷的收集、整理、校訂,千萬卷藏書,隻多不少。這都是前人的心血,不可毀棄,會被後人唾罵,遺臭萬年的。”不是為了這些書籍,蔡邕早就離開洛陽了,每日徜徉於書海之中,實乃人生大樂。
董卓也有點撓頭,這問題解決不了啊,資財、糧草、人口比書重要多了。
“伯喈,遷都之事繁雜無比,而敵軍最近的地方離洛陽隻有一百多裏,隨時能夠兵臨城下,本相實在是顧不上了啊。”
他擺事實講道理,要說服蔡邕,不想把關係鬧得太僵,現在可不能招惹劉宜程。
關東聯軍能不能隨時趕到洛陽,這是兩說,真惹急了劉宜程,他絕對能做到隨時兵臨城下,當初在涼州救援自己的時候,那可是兩日夜奔襲四百多裏。
現在他最近的駐兵之地,距離洛陽隻有百餘裏,黃河還沒解封呢,說不定明天一睜眼,他就帶著騎兵衝到了城外。
那還遷個屁的都!
等著被關東人圍死吧!
董卓有點擔心的看著蔡邕,這位愛書如命的名聲,他也是知道的,就怕這老倌發飆。
“相國不要了?”蔡邕沒生氣的意思。
董卓揉了揉下巴上的胡須,這反應不對啊。
“伯喈何意?”
“相國若是不要這些書籍,那不如送給我女婿,讓他想辦法拉回去,總比損毀了強。”
董卓被氣笑了:“哈哈,在這等著我呢,好你個蔡伯喈,不愧是人家的外舅啊,就是向著女婿,你倒是挺會找機會的呀,趁火打劫啊你,這可不是君子所為吧?”
蔡邕歎息道:“相國能拉走的話,吾自不會說什麽,可眼看著就要損毀了,吾舍不得。那是前人三百多年的心血,是記錄了聖賢智慧的瑰寶,怎能舍得損毀了呢?”
他極其鄭重的長揖到地,哀聲說道:“求相國留此瑰寶於世,使之傳承後代,聖賢微言大義,不可絕後也!”
“本相把這些瑰寶送給劉宜程,那他能給我什麽?”董卓笑得奸詐,一堆廢物能換來不少的好東西啊,得虧蔡伯喈提醒,否則就浪費了。
“吾甘願隨相國去長安為質,絕不逃跑。”蔡邕隻能壓上自己,他不能幫女婿答應別人的條件。
“不夠。”
董卓想要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