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給新朝找個吉祥物,真正與長安漢庭抗禮!

字數:14747   加入書籤

A+A-




    “咦?”

    二人閑聊片刻,劉辨皺了皺眉,試探性問:“奉孝,你來尋孤,所謂何事啊?”

    郭嘉這才猛然想起:“幸虧殿下提醒,否則嘉險些耽誤了正事。”

    劉辨坐正,擺手示意道:“有何事,直言即可。”

    郭嘉停頓片刻:“殿下,據嘉了解,新皇登基需要以三公奏,拉開登基大典的序幕,在得到答複‘可’後,登基大典正式開始。”

    “可是......”

    郭嘉細眉微蹙,輕聲道:“殿下似乎沒打算設三公位。”

    劉辨蹙眉:“這......”

    與此同時,他心中暗問:“老師,必須要設三公嗎?”

    軍師聯盟解釋道:“按照正常的登基流程,自然是要以三公奏《尚書·顧命》拉開新皇即位的序幕,但如今情況特殊,自然按照特殊情況處理。”

    “況且。”

    軍師聯盟強調道:“負責禮儀的史子眇都沒有說這一點,擺明了無關緊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辯爺不是新皇即位,而是正位回宮。”

    嘶—!

    劉辨倒抽一口涼氣:“那郭嘉這是何意?”

    軍師聯盟回答:“郭嘉既然提到了此事,肯定有他的用意,辯爺試探一下即可。”

    劉辨深以為然地點點頭。

    旋即。

    他目光落在郭嘉身上,好奇詢問:“孤的確沒打算設三公位,至於登基大典如何,孤全權交給史子眇負責了,奉孝提及此事,莫非意有所指嗎?”

    “殿下。”

    郭嘉神色淡然,一揖作禮:“三公不僅僅是官職,更是一種象征,如果咱們南陽漢庭沒有三公,其勢必落於長安漢庭下風,恐為董卓恥笑。”

    劉辨自然明白三公的象征意義:“奉孝此言在理,不過,如今登基在即,孤又從何處尋個有分量的三公出來?”

    言至於此,郭嘉綻出一抹會心的笑容:“殿下,說來還真是巧了,就在今日,弘農楊氏的楊彪,出現在了咱們南陽。”

    當初,董卓決定遷都時,楊彪、黃琬極力勸阻,惹怒了董卓,因此被罷免了官職,便再沒了音訊,不曾想竟忽然出現在了南陽。

    劉辨眼神放光:“弘農楊氏,楊彪?”

    郭嘉肯定地點點頭:“沒錯,正是此人。”

    值得一提的是。

    漢末時期不止袁家一個四世三公,還有一個四世三公,便是號稱關西孔子的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的傳承,應該從其先祖赤泉侯楊喜開始。

    想當年,劉邦曾下懸賞,能得項羽之首級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於是,在項羽倒下的那一刻,他的首級便成了香餑餑。

    漢軍將士如惡狼一般瘋搶。

    而最終......

    郎中騎王翳(yì),獲得項羽頭顱。

    其屍身則被分成了四塊,分別由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搶得。

    劉邦遵照承諾,將五人盡皆封侯,五分封地。

    楊喜則以赤泉侯,成為弘農楊氏之祖。

    當然,楊喜雖是楊氏家族得奠基人,但真正讓楊氏揚名天下的,乃是其曾孫,漢昭帝時丞相楊敞。

    而楊敞還有另一個顯赫的身份,乃是史學大家司馬遷的女婿。

    司馬遷家族世為太史,詩書傳家,能夠與司馬家結親,足以證明弘農楊氏,已經實現了由武人,向簪纓世家的轉變。

    而其家族傳至東漢。

    弘農楊氏在楊震手上複興。

    楊震年少好學,博覽群書,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學者。

    其時,儒生將其當作偶像,送給他一個響亮的稱號:

    關西孔子!

    當然!

    楊震最出名的,絕非是其儒學,而是留下了“四知”的美談。

    當年,他在就任太守的路上,途徑昌邑縣,縣令王密乃是其在荊州刺史任上察舉的茂才。

    王密有心報恩,於是深夜拜訪,以黃金十斤贈與楊震。

    然而,楊震勃然大怒,堅決不收:“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卻還堅持:“暮夜,無知者。”

    楊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王密羞愧而去。

    《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簪纓冠蓋之旅,自此開啟。

    其子楊秉繼父“四知”之後,又留下一句名言:

    “我由三不惑:酒、色、財也。”

    楊秉之子楊賜,更是在漢靈帝時期,將司空、司徒、太尉之位,輪番坐了個遍。

    而其子楊彪,在罷黜之前,更是為司徒,同樣是三公。

    不過......

    其雖是四世三公,但與袁家的陰謀野心不同,弘農楊氏開創的,乃是高潔正直的家風。

    縱觀漢家曆史,即便它再昏聵,再腐朽,對楊氏再絕情,弘農楊氏始終沒有放棄過漢家江山,楊氏族人對漢室朝廷,始終都是忠貞不二。

    “你的意思是......”

    此前,通過曆史學家的講解,劉辨對於漢末世族有個淺顯的認知。

    尤其對於郭嘉提到的弘農楊氏,更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象。

    “殿下。”

    郭嘉揖了一揖,鄭重道:“如今咱們南陽漢庭,可以拜楊彪為三公,那麽至少在氣勢上,完全不輸於長安的漢庭。”

    “更為重要的是,楊彪在天下士人心中,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咱們南陽漢庭有他當三公的話,對於士子將更具有吸引力。”

    劉辨微蹙著細眉。

    表麵上,他已經陷入沉思,但實際上,卻在跟軍師聯盟溝通:“老師,郭嘉說得還挺有道理的,咱們是否考慮,要把楊彪拉進朝廷?”

    “可如果把他拉進朝廷的話,這麽大的世族,最終會不會成為像是汝南袁氏一樣的害蟲,畢竟三公可是有征辟權的。”

    “當然!”

    劉辨有自己的顧慮:“最為重要的是,一旦弘農楊氏出現在南陽漢庭,必然會成為百官之首,他若是結黨營私,這可就不太好辦了。”

    雖然,劉辨穿越至此,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但他經曆的事情,卻是非常的坎坷,更加明白世家豪族的恐怖,對此頗有忌憚。

    即便弘農楊氏的聲望再好,但其權力、聲望擺在那裏,很難不保證他會發展成為像是袁隗那樣的陰謀者。

    當然!

    這一切全都隻是劉辨自己的臆測而已。

    但對於軍師聯盟而言,這根本就不是問題:“辯爺能夠這麽想,專家還挺欣慰的,畢竟思考問題的層次不一樣了,這是很大的進步。”

    “不過......”

    軍師聯盟一個神轉折道:“縱觀弘農楊氏在漢一朝,始終沒有出現過辯爺的那種情況,所以這一點,暫時不必擔心。”

    “至於弘農楊氏以後會不會成為袁家那樣的陰謀者,聯盟裏的專家表示,他壓根沒有這個機會,辯爺登基以後,可以把三公的辟除權廢掉,或者加點限製條件。”

    “三公若是沒有了辟除權,在士人中的影響力,必然大幅度降低,對於辯爺的南陽漢庭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楊彪就成為吉祥物、代言人了。”

    嘶—!

    劉辨恍然大悟,猛吸一口涼氣:“聽專家的意思,可以把楊彪吸納進來,當咱們南陽漢庭的吉祥物?”

    軍師聯盟極其肯定地道:“換成別人不行,但是楊彪的話,完全沒有問題,畢竟弘農楊氏的門風,對於皇權是忠貞不二的。”

    “殿下!”

    “殿下?”

    此刻,郭嘉見劉辨長久的沉默,不由心急,試著呼喊。

    劉辨聽到聲音,這才怔回神來:“奉孝啊,此事你與史子眇商議過了嗎?”

    郭嘉一揖:“屬下豈敢擅自做主,殿下若是同意,再與史子眇商議不遲。”

    對於郭嘉的回答,劉辨非常滿意,他緩緩點頭,旋即招呼道:“來人。”

    吱呀—!

    從朱彤推門而入,欠身拱手:“殿下。”

    劉辨直言道:“速速喚史子眇過來,孤有要事相商。”

    朱彤拱手:“喏。”

    旋即。

    躬身退出大殿。

    不多時,史子眇趕來正殿,趨步上前:“微臣史子眇,參見殿下。”

    劉辨大手一揮:“起來吧。”

    史子眇頷首:“謝殿下。”

    劉辨擺手示意其一旁落座,旋即開門見山:“史太常,孤今日喚你前來,乃是有事相商。”

    史子眇欠身拱手:“殿下旦言無妨。”

    “是這樣的。”

    當下,劉辨便把楊彪的事情,和盤托出,詢問道:“不知史太常以為如何?如今流程是否已定,可能增加否?”

    距離登基稱帝,僅僅隻剩下兩天而已。

    在這種時候,史子眇特定的登基流程,肯定是已經準備好的,如果不征求意見,隨意修改流程,隻怕會比較難辦。

    不過......

    史子眇卻是眼神驟亮,欣喜若狂:“殿下,若能有三公授璽,自然再好不過。”

    劉辨微蹙著眉:“哦?不影響咱們的流程嗎?”

    史子眇搖頭:“其實,這個過程是必須的,在下隻是想讓唐瑁代勞而已,若是有真正的三公在,自然更加合乎禮儀。”

    登基大典的兩個重要流程,分別是讀策文與授璽禮。

    尤其是授璽禮,更是皇權正統的象征。

    南陽漢庭何以能與長安漢庭抗衡?

    最關鍵的,不正是有象征正統的傳國玉璽嗎?

    也因此!

    史子眇可以省去別的流程,但是絕對不會省去授璽禮。

    《續漢書·禮儀誌》中記載:“讀策畢,以傳國玉璽綬東麵跪受皇太子,即皇帝位。”

    劉辨暗鬆口氣:“隻要不影響流程即可。”

    “奉孝。”

    “在。”

    旋即,劉辨轉向郭嘉:“剩下的事情,便交給你來辦了。”

    郭嘉揖了一揖:“殿下放心,交給在下便是。”

    待二人出了正殿,直播間網友立刻沸騰起來:

    “臥槽!這是要直播登基稱帝的節奏,可不是電視上演的。”

    “說真的,我都已經熱血沸騰起來了。”

    “楊彪授傳國玉璽給辯爺,牛逼plus!”

    “沒錯!辯爺南陽漢庭最關鍵的,就是傳國玉璽,自然要正規一些。”

    “別的都可以省去,但這個授璽禮,絕對是要隆重的。”

    “有一個能撐得住場麵的三公,的確是必須的。”

    “如果董卓知道楊彪去了南陽漢庭,估摸著非得氣死不可吧?”

    “氣不氣死不知道,但肯定不會好過。”

    “哈哈哈!”

    “......”

    此刻,即便是軍師聯盟裏的專家,都不由地為之激動:“辯爺,咱們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從明天開始,就準備登基流程吧。”

    “恩。”

    劉辨頷首點頭,長出了口氣:“說真的,我隻在旅遊區裏,穿過皇帝的衣服照相,但還沒有真正穿過大漢皇帝的冕服。”

    軍師聯盟輕聲道:“等明天試試就知道了,皇帝的冕服最是複雜,每一個地方都非常有講究,尋常人根本搞不清楚。”

    “從冕服的顏色、穿法、冠冕、衣裳、鞋履、佩綬等等,各有講究,絕非現代社會中,旅遊景區裏拍照穿的可比。”

    “根據曆史學專家的解讀,皇帝冕冠......”

    “......”

    *****

    宛城。

    川流不息的街上。

    一個身穿素色中衣,外罩淡藍色圓領袍的少年郎,從旁邊酒肆中走出來,衝著背手而立,一臉嚴肅的中男人,搖了搖頭:

    “父親,還是沒有空房間,全都滿了。”

    少年郎臉色有些惆悵,這已經是他們走過的第八家酒肆了:“或許,宛城裏麵已經沒有可以住的地方了,要不咱們去城外找找?”

    “城西白河亭有驛館。”

    少年郎記得非常清楚,輕聲道:“咱們可以去那裏碰碰運氣。”

    中年男子無奈,長歎口氣:“怕是也隻能如此了,走吧,修兒。”

    少年郎點點頭:“恩,趁著天色尚早,趕緊離開這裏,否則一旦宵禁,能否出了城門,那便不得而知了。”

    可是......

    他們尚未走幾步,便被一支兵馬包圍在中間。

    二人正驚詫時,隊伍閃開條路,從裏麵走出個翩翩公子。

    “潁川郭嘉,見過楊公。”

    郭嘉揖了一揖,態度非常恭敬。

    沒錯。

    眼前的中年人,正是前司徒楊彪。

    而其身旁的少年郎,正是楊彪之子楊修。

    楊彪皺了皺眉:“你是潁川郭嘉?”

    郭嘉點點頭:“沒錯,正是在下。”

    “目前是弘農王帳下謀士?”

    “楊公明鑒。”

    郭嘉倒也沒有廢話,直言道:“殿下知楊公您到了宛城,特意吩咐在下,讓在下務必要將您請到太守府。”

    天下哪有那麽巧合的事情。

    弘農王想要登基稱帝,他楊彪正好送上門來?

    嗬嗬!

    這擺明了是要投靠新朝的節奏。

    郭嘉自然也懶得廢話,直接相邀,再好不過。

    不等楊彪開口,一旁楊修便沒好氣地道:“你們的速度未免也太慢了吧?我跟我爹都來這裏近半個時辰了,你們才出現。”

    “若是再晚上片刻......”

    楊修盛氣淩人,瞥了眼郭嘉道:“我們或許就出了宛城,離開這裏了。”

    郭嘉倒是不動聲色,輕飄飄一句話,直接懟了回去:“現在離開,損失的可是你們。”

    “修兒,不得無禮。”

    楊彪這才瞪了眼兒子,轉而朝郭嘉一揖:“殿下,可安好嗎?”

    郭嘉頷首點頭:“多謝楊公掛念,殿下一切安好。”

    楊彪呼口氣:“如此,老臣便放心了。”

    “楊公。”

    郭嘉倒也懶得再廢話:“殿下還在太守府等著,咱們還是抓緊時間去吧。”

    楊彪肯定地點點頭:“好,勞煩奉孝,頭前帶路。”

    郭嘉頷首:“固所願也,不敢請爾。”

    當即。

    大隊兵馬頭前帶路,郭嘉、楊彪一行,緩緩跟進。

    沿途百姓紛紛駐足側目,議論紛紛:

    “沒想到,連弘農楊氏都來了。”

    “咱們南陽漢庭的分量真足。”

    “前司徒楊彪?有點意思。”

    “連楊司徒都來了?”

    “這回董卓要氣瘋嘍。”

    “......”

    在眾人的議論聲中。

    楊彪等人一路趕回太守府。

    此刻。

    劉辨正在殿中等候。

    “報—!”

    忽然,殿外響起悠悠一聲傳報。

    劉辨抬眸望去。

    但見,侍衛朱彤推門而入,欠身拱手:“殿下,前司徒楊彪到了。”

    劉辨擺手道:“讓他進來。”

    朱彤拱手:“喏。”

    沒一會兒。

    楊彪來到殿中,趨步上前,欠身拱手:“微臣楊彪,拜見弘農王殿下。”

    劉辨揮手,朗聲言道:“起來吧。”

    楊彪這才直起身子:“謝殿下。”

    當他望向上首端坐的弘農王時,那尊威嚴的姿態,已經跟他印象中那舉止輕挑的模樣,完全不一樣了。

    尤其是那雙略顯深邃的雙眸中,彷佛自帶著王者一般的氣勢,即便是宦海沉浮了數十年的楊彪,也不由地為之心悸。

    隻一眼!

    便讓楊彪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之感。

    這種感覺,哪怕是當年在雒陽皇宮上朝時,麵對先帝,都不曾有過的敬畏。

    劉辨的身材雖然不夠高大,但身上卻散發出一股君臨天下的王者氣息,而這才是一個帝王最核心的潛質。

    “楊公,坐下吧。”

    劉辨擺手示意其一旁落座。

    “謝殿下。”

    楊彪再次感謝。

    旋即。

    側身到一旁,款款落座。

    劉辨深吸口氣,倒也懶得跟楊彪廢話,朗聲道:“楊公,你自被董卓罷黜以後,便消失了蹤跡,如今忽然出現在南陽,這應該不是巧合吧?”

    楊彪豈敢隱瞞,當即頷首點頭:“聽聞殿下在雒陽尋得傳國玉璽,老臣是特意來南陽,尋殿下的。”

    “哦?”

    劉辨驚歎楊彪的誠懇:“既如此,你可願意留在孤身旁?”

    楊彪鄭重拱手:“老臣願助殿下一臂之力。”

    劉辨試探性地問道:“楊公啊,且容孤問一句,你是因為被董卓罷黜,這才不得已選擇南陽漢庭,還是當真覺得孤更能成大事?”

    不得不承認。

    劉辨的這個問題有些犀利。

    如果是因為被董卓罷黜,這才不得已選擇南陽漢庭,必然會讓弘農王生氣,楊彪絕不可能這麽回答。

    但是......

    即便回答弘農王能成大事,恐怕也難以討其歡心。

    畢竟,楊彪來之前,是做過功課的。

    陰少府被遣送回南陽的事情,他多少有些耳聞。

    弘農王這麽問他,難保沒有挖坑的意思。

    “這......”

    楊彪略一沉吟,輕聲道:“不知殿下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劉辨自然不假思索:“當然是真話。”

    楊彪作揖,極其懇切地道:“我弘農楊氏世食漢祿,發誓忠君報國,可長安漢庭已經被奸賊董卓竊據,獨霸朝綱,為禍天下。”

    “微臣......”

    楊彪略一停頓,輕聲道:“微臣於長安漢庭,的確是報國無門!可自打聽聞殿下在雒陽全殲董卓殘部,得天相助,斷橋扭轉局勢,又與雒陽殘廢之中,獲得傳國玉璽。”

    “微臣自知殿下才是真正的天選之子,因此便收拾行禮,帶上妻兒,離開了弘農,直奔南陽來尋殿下。”

    “其實,就在進入太守府之前,微臣都在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在踏入正殿的這一刹那,微臣覺得此行,便是得天指引,方才至此。”

    言至於此,楊彪拱手抱拳:“殿下,微臣深切地認為,隻有殿下您,才真正可能令大漢中興,長安漢庭聲勢雖壯,但卻垂垂老矣,難獲新生。”

    劉辨淡然一笑。

    不管楊彪說的是不是真的,這番話聽著的確舒心。

    當然。

    他也不計較楊彪是不是真心投靠。

    畢竟,在將來的新朝,會對三公的權力加以限製,楊彪充其量隻能是南陽漢庭的吉祥物,能把他的作用發揮出來即可,至於真心與否,劉辨完全不在乎。

    “難得你有這片赤誠之心。”

    劉辨長出了口氣,饒有興致地點點頭:“孤便拜你為太尉,總領新朝武事,繼續為大漢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其實,劉辨想要拜楊彪為上公太傅,畢竟這個職位,充其量隻是個榮譽虛職而已,實際職權非常小,很難幹預到朝政。

    可是......

    在登基大典,三公奏拉開序幕後,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流程。

    劉辨要將具有神聖意義的漢室重寶斬蛇劍,授給代表百官的太尉,並且告令群臣,意在對群臣的勸勉。

    基於此,劉辨方才提拔楊彪為太尉,這樣可以令登基大典更加正式,對於長安漢庭的震懾力,同樣可以發揮到最大。

    楊彪欠身拱手:“微臣定為陛下效死命。”

    劉辨擺手:“起來吧,不必多禮。”

    楊彪:“多謝殿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