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招人厭的一家

字數:5081   加入書籤

A+A-


    言傳身教,李福安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耕作的辛苦,還領著他們在田間地頭觀看真正的農民耕作,總是要親身體驗才會有深刻的感受。

    一塊小小的田地,從春到秋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收獲時的幸福,然而他們卻沒有從農民身上看到收獲時的幸福。

    “稅賦,當一個農名承受的稅賦,超出了可以承受極限,如何能開心的起來。”

    李福安負手立於田間,看著孩子們說到,幸福的收獲,卻收獲不到幸福。

    “稅賦不能少一些嗎?”

    孩子們看著自家收獲的糧食大部分被作為農稅收走,僅留下一點點終於忍不住問到。

    “國以農立,糧食作為稅收,國家有了足夠的稅賦才能發展,招收士卒,築城,修路,興建水利,都要靠稅賦支持。

    你們看到這些農民,不僅要種糧交稅,還要參加國家的建設,他們要修渠灌溉農田,修路,築城,戰時還要應征參軍去打仗。

    他們是收入最少的人,是生活過的最艱苦的人,但他們是參與國家建設最多的人,富戶,權貴是不需要參與的,一則他們數量少,參與了也沒用,二則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可以讓他們無需繳納稅賦。

    國家的稅賦需要大量的農民來支撐,所以人口關係到國家稅賦收入,人口多了,收的稅賦就更多了,但是對於農民來說,家裏人口多了,糧食就更不夠吃了,生活會更加艱難。

    農民貧窮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是稅賦的主要來源,做的最多,得到的最少。”

    “這不公平。”

    “哦?不錯!說到點子上了,看來你們已經理解了,的確,這很不公平,他們養活了整個國家,除了讀書,遊玩享樂,歌舞飲宴,其他的工作他們都做了,卻連吃飽肚子都做不到,這是世間最不公平的事了。”

    “為什麽?為什麽會這麽不公平。”

    “哈哈,因為啊,有像我們這樣的人存在啊!你們看,我們每天可以悠閑的度日,讀書,遊玩,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不種糧食,我們也有糧可吃,不造房卻有屋可住,我們有錢買糧,有錢請人造房。

    農民沒有錢,他們種的糧很重要,每一個人都需要,但是糧食卻不值錢,不能為他們帶來足夠的收入,除了繳納國家的稅賦,他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賺取一點微薄的收入養活自己。”

    “我們,是我們的存在才讓他們生活貧困的嗎?為什麽會這樣。”

    “嘿嘿!我們什麽都不做,卻吃的多,吃的好,你們看,虎妞,虎仔,每天肉食不缺,但是農民一年都未必能吃到一口肉食,瞧瞧你們身上的衣裳,光鮮漂亮,再瞧瞧農民。”

    “糧食為什麽不值錢,糧食不是很重要嗎?每一個人都要吃,為什麽就不能讓糧食值錢,這樣農名不是就也有錢了。”

    “哈哈哈!嗬嗬,為什麽?嘿!糧食值錢了,我們這些不事生產的人怎麽辦?我們買不起糧食可怎麽活,當然了,我們很有錢,也買的起,即便糧食再值錢我們也吃的起,但是世間不止農民貧窮,還有更多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同樣收入微薄,吃不起值錢的糧食。”

    “給他們更多的收入,不就有錢了嗎?”

    “哈哈!那樣的話,我們怎麽辦,我們的錢給了做工的人,買了值錢的糧食,我們就變得沒錢了,我們可怎麽活,沒錢歌舞飲宴,我們要賺錢,沒時間讀書遊玩,我們的富貴日子過不成了可怎麽辦。”

    “這樣不就公平了嗎?”

    “是啊!這樣公平了,可是你們會這樣想,但是還有更多的富戶,權貴不會這樣想啊!每日遊玩,飲酒作樂,還有花不完的錢,吃不完的糧食,這麽好的日子,他們可不會分給別人。”

    “不對!這樣的國家是不對的,不公平的,一定有辦法的對嗎?”

    “不錯!的確有辦法,那要你們去發現,好好讀書,書中有無數先輩們總結的經驗,道理,你們會找到辦法,讓大家都公平生活的方法,好好努力吧!”

    世間從未真正公平過,也不會有真正的公平,人類社會隻要還存在階級,就不會有絕對的公平存在,階級對立自誕生便存在了。

    上位階層隻要能多看一眼底層生活的黎民,他們的生活就能過的好一些,他們沒有企盼自己能和上層的人公平對立,隻要能相對過的好一點就已經很滿足了。

    能活下去,就已經能讓底層的人老老實實的幹活,養活上層的人,不起事端,能夠過的舒服一些就能讓他們感恩戴德,滿心歡喜,吃飽穿暖對他們來說就是盛世,他們的要求其實真的很少,很小。

    孩子們會怎麽去想,去理解,李福安不知道,道理因人而異,每一個人對於道理的理解都不同,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世間道理,世間如此的多資多彩便在於這世間沒有相同的兩個人。

    因為思想的不同,人們會有分歧,會有爭論,會有國家,會有戰爭,人心貪婪,欲壑難平,永遠無法滿足,總在追求更高的目標。

    潛移默化,李福安和學宮的先生們,努力的將真理掰開揉碎,講述給孩子們,講述給學宮的學子們,世間不會有絕對的公平,但是通過努力,卻是可以建立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讓大家都能安心的生活。

    稷下學宮再次興盛起來了,有了李福安的錢財是支持,技術支持,學宮擺脫了對國家的依賴,獨自發展,真正的成為專門研習學術的地方,一年多來學宮找回了眾多各家的知名學者,招收了數量眾多的學子。

    現在的稷下學宮,比之以往更加的純粹,一心隻為讓世間變得更美好而努力,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更多的人,將更多的人拉進學術圈子,研究更加高明的學術課題,更加完善的社會理論。

    孩子們是真的長大了,不僅是身體上,心理上也更加成熟,每天生活在學術氛圍濃厚的稷下學宮,想不受到影響也難,學宮每天都會有眾多大大小小的辯論,一個小小的話題,都有可能引起一場激烈的辯論。

    理不辨不明,對於學子間的辯論,學宮沒有去製止,甚至還會去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去辯論,學術辯論隻會讓學術更完善,讓道理更明白,讓更多的人接受。

    不僅學子會辯論學術道理,先生們同樣會因為理念的不同產生激烈的辯論,每一次先生之間的辯論都會引起廣泛關注,不僅是學宮的學子,還有社會各界也在關注辯論的結果。

    但是會有結果嗎?不會的,辯論的初始便是因為不同的理念而產生的摩擦,理念和認知的不同,讓人們對於一個道理的理解產生分歧,辯論的結果隻會讓雙方吸取教訓,彌補自身理論上的不足,卻是不足以讓對方改變理念。

    大道殊途同歸,百川匯流入海,不論各自持有的理念有何不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社會製度更加完善,讓百姓生活更加輕鬆幸福,這是辯論的初衷,也是辯論的目的,同樣也是稷下學宮再次興盛起來原由。

    稷下學宮正在源源不斷的吸引各國頂尖的學者前來,更有眾多的學子慕名前來遊學,這裏的規模已經開始不能滿足需求了。

    冬去春來,萬物複蘇,稷下學宮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建,眾多的亭台樓閣,學社房屋緊張的建造,新的一年可以預料到,將會迎來更多的學者,學子,如今的稷下學宮已經超越了,曾經最輝煌的時期。

    有了足夠的財貨支持,同時齊國對於學宮也是采取放任的態度,學宮的發展完全是根據需要,不停的擴大規模,最初對付各國才能之士的想法,現在已經不需要了,這些才能之士主動跳入了學宮,還不會引起各國的猜忌,非常完美。

    學宮隻需要提供住宿的場所,就會有無數的才能之士甘願入甕,諸子百家爭豔,為了讓別人認同自家的學說,各家費勁心力總結先輩的文章理論,通過不斷地辯論,發現自身的不足,不斷的添加修改自家的學說。

    這個時代的學術沒有後世各類學派的狹隘,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時代,諸子百家都在盡心盡力完善自家學說,希望自家學說能夠應對各種辯駁,他們摒棄門戶之見,積極的吸納更多更好的理論充實自家學說。

    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各自的側重點,都有博采眾長填充自家不足之處,家家不同,卻又家家雷同,僅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真理,當真是華夏文明百花齊放的時代,諸聖同台,先賢輩出。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李福安的生活十分的充實,每天帶著孩子們穿梭在一個個的辯論會場,觀摩各家辯論,耐心的解答孩子們的提問。

    在稷下學宮,李福安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屬於不能招惹的類型,哪家要是不開眼惹上了李福安,他絕對能懟的對方啞口無言,沒有那門學說真的能完美的自洽,總會有不足之處,李福安就能利用對方的不足懟到他們懷疑人生。

    因此對於李福安解讀各家學說講給孩子們聽,各家沒有任何的意見,也不敢有意見,他愛怎麽講就怎麽講,各家就當沒聽見,該幹啥還幹啥。

    就是李福安領著的三個孩子也是不能招惹的存在,受到李福安的影響,他們的求知欲非常的高,因為他們想要知道的在李福安口中都能獲得答案,理所當然的認為別的先生也同李福安一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他們不知道的。

    然而當他們從孩子們口中聽到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無數個為什麽時,他們崩潰了,這家的小孩太討厭了,一家人就每一個是好的,大的欺負人,連小的也欺負人,實在是過分,惹不起總躲得起,於是李福安帶著孩子們出現在那裏,那裏就會變得和諧完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