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退入南京城①

字數:5320   加入書籤

A+A-


    1937年11月8日,日軍兵分兩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軍之第九、十三、十六師團主力尾隨我國左翼部隊沿滬寧線西進;一路以第十軍之第六、十八、一一四師團和國崎支隊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結,企圖切斷我軍退路。

    11月中旬,我第二十三集團軍劉湘部共五個師、兩個獨立旅奉命千裏迢迢由四川趕赴廣德、泗安、長興一線,迎擊侵略軍。與此同時,第五十七軍某部從河南直赴前線,該部第一一二師和由上海撤下來的第一○三師奉命固守江陰,以江陰要塞為依托,阻敵繼續西進。

    11月30日,廣德失守,日軍逆向南京右側背迂回,形成對南京東南至西南麵的包圍。

    12月1日,江陰要塞失守。4日,日軍完成了對南京東麵的包圍。

    這樣,南京的第一道防線———江寧、牛首山、淳化、湯山、龍潭之線暴露在敵軍的麵前。

    國軍自決定固守南京後,將在寧的教導總隊、首都警備部隊和由上海戰場調回南京正在整補的第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軍以及第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師編成衛戍軍戰鬥序列,同時又命第二軍團徐源泉部由湖北星夜兼程開赴南京。我軍投入南京保衛戰的總兵力共十餘萬人。

    12月8日晚,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第一線守軍退守複廓、戰垣陣地繼續抵抗,同時采取措施,決心背水一戰。9日起,敵軍結束外圍戰開始進攻南京城。

    南京城的外圍戰持續到了12月7日,由於敵我力量太過懸殊,需經我中華將士血拚,最終不得不退入南京城。

    光華門是當年中國守軍抵禦日寇最頑強的戰場之一。

    粵軍第66軍和83軍相繼退入南京城。兩支部隊均傷亡過半。

    好在兩支部隊能互相照應,且都集結在雨花台至光華門一帶,準備堅守抗敵。

    上官若雲的九五八團被部署在雨花台與光華門的中間。此時全團尚有三百多人。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他們都知道南京保衛戰很難取勝,遂抱有必死的信念。

    上官若雲對封天宇說:“宇弟,南京城是塊絕地,三麵接陸,一麵臨水。如今三麵均被日寇占領,隻有頑強守住城垣,才能阻敵於一時。打死一個是一個,打死一個夠本,打死兩個賺一個。”

    封天宇說:“大哥,也不必那麽悲觀。南京城既是六朝故都,又是國府的首府所在地。蔣介石絕不會輕易放棄。我們在南京城堅守,援軍隨時可到。”

    “但願如此吧!”上官若雲說。

    1937年12月7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由於中日力量懸殊巨大,日軍一路打到南京城外,很快攻下了紫金山和雨花台等一線的陣地。

    日軍第九師團主攻南京光華門,他們很快就來到了南京光華門前。

    在這裏,中日兩國軍隊又陷入了激烈的戰鬥之中。由於中國軍隊抱有必死之心,雖力量懸殊,亦奮力血拚,雙方一度陷入僵局。

    日軍不斷補充兵力,國民革命軍第71軍第87師361旅從一線陣地撤回,誓死守住光華門,旅長陳頤鼎是這場戰鬥的指揮者,他率領著361旅殺得日軍心驚膽戰。

    位於南線左翼的光華門是南京明城牆內城十三座內城門之中的一座,也是京城的正門,在明朝時原名為正陽門。

    1931年,辛亥革命軍江浙聯軍從此進入南京城,光複南京,為了紀念,國民政府將其改名為“光華門”,意味著光複華夏之意。

    當年光華門城門之上的匾額便是國民政府檢察院院長於右任所題寫的。

    南京的城牆高達20米、寬13米,一般的山炮沒有辦法擊破。

    但從地形上來看,光華門確實是容易攻下。所以,國軍將戰鬥力最強的教導總隊安排在此處鎮守。

    城牆後就是百姓,不能再退了!

    日軍本以為攻下光華門易如反掌,他們首先發起了衝鋒。

    國軍士兵憑借著城牆優勢,居高臨下打擊敵人,很快將進攻之敵擊退。

    日軍加大了兵力投入,動用了大量重型兵器,想要在光華門上硬是攻出一個口子來。

    根據日軍戰報《第9師團作戰經過概要》之中的記載,自從12月11日開始,日本動用了150毫米榴彈炮、105毫米加農炮等重炮部隊在城牆上炸出了突破口,大量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之下發起攻擊。

    戰鬥十分慘烈,日軍一度占領了光華門,他們在戰車的掩護之下突破第87師第259旅的陣地,已經攻入光華門內100多米。

    幾小時後,第87師第259旅旅長易安華帶一個團發起反擊,第361旅旅長陳頤鼎也帶領2個營夾擊光華門前的日軍。

    接來下是8個小時的惡戰,戰況一時呈膠著狀態。

    但這時戰況對我十分不利,四周的房屋因為戰火全部變成一片廢墟。

    易安華衝在前線,頭部、手臂和腰部多處負傷,部下擔憂他的安危,他卻道:“我是堂堂中國軍人,絕不偷生而負國負民。”

    易安華因為重傷犧牲在光華門城下。

    同樣犧牲的,還有兩名中校參謀、兩名營長和30多名連排長和數百名士兵。

    麵對日軍的坦克,國軍沒有克製的武器,僅憑血肉之軀。

    激戰中,士兵們想到了一個玉石俱焚的辦法。他們先去砍樹,等到日軍坦克開來的時候,兩個人一人抬著一端,潛伏在附近。

    在坦克靠近之時,他們抬著樹樁衝出來,一個人端著,一個人將木樁戳進坦克的履帶之中。另外幾個人則會在這個時候爬上坦克,掀開蓋子,將手榴彈扔進去,或者直接抱著炸藥包撲倒在敵人的屐帶上,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種方式非常有用,但是每毀掉一輛坦克,就意味著幾名國軍士兵必然犧牲。

    日軍數量越來越多,國軍被迫組建了敢死隊。

    敢死隊手上隻有大刀和手榴彈,在日軍到來之時,他們從城牆藏兵洞裏衝出去和日軍肉搏。所有敢死隊成員無一幸免全部陣亡。

    麵對源源不斷的日軍裝甲車和連番轟炸,易安華和陳頤鼎和幾百名士兵以大量犧牲為代價,阻擋了進攻的日軍,擊斃日軍第36聯隊第一大隊隊長伊藤善光少佐。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上官若雲奉命增援光華門。在與敵人肉搏的時候,封天宇的七星寶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光華門一戰,日軍第九師團被殲滅500多人。

    南京失守之後,日軍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日本親王朝香宮鳩親自前往光華門,在聽聞了光華門之戰的情況之後,震撼於中國軍人的英勇,感懷日本數百軍人的慘死,於是他在光華門門外設置了香案,祭奠中日兩國在這次戰役之中死去的軍人。

    當時的媒體是如此報道光華門之戰:“敵遺屍500餘具,僅10人生還。我軍士氣悲壯,人人抱必死之心,敵圖唾手而得南京之夢想,已遭受第一次之嚴重打擊矣。”

    因敵我實力極大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1937年12月12日,日軍的坦克攻破南京城防,南京淪陷。

    13日淩晨5點,日軍第9師團一部進入南京光華門。在當時拍攝的一張照片上,我們依舊可見硝煙滾滾,在坦克的身後,光華門城牆之上,還留著四個大字——誓複國仇!

    當時拍下這張照片的是日本記者,他是試圖炫耀日本的武力。可萬萬沒有想到,他會留下了這樣悲壯而不屈的曆史景象。

    當日軍的大部隊進入光華門之後,幾個躲在城門洞之中的日本兵趕緊跑了出來,想要迎接他們的勝利。

    然而已經被中華門之戰折騰得精疲力竭的日本士兵們,在看到滿身塵土、四肢殘缺的自己人從城牆洞之中鑽出來,因為過度緊張馬上上去用刺刀將這些日本殘兵給刺死了。

    在查明這些日本人的身份之後,日軍本欲封鎖這個醜聞。而這些士兵之中恰好有一名是《福岡日日新聞》的記者北山國雄,他的記者證件後來被搜了出來。

    北山被誤殺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日本國內,國內一片嘩然,認為日軍在光華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恥辱。

    1938年2月,朝香宮鳩親王回到日本,因為光華門一戰給他的震撼太過強烈,他將自己的茶室改名為“光華”,專門以此茶室招待貴客。

    4月,日本另一位親王東久邇稔彥也前往光華門吊唁。

    這是南京保衛戰之中最血性、最頑強的戰鬥之一,當年守護著守軍生命的堡壘隻剩下了殘垣斷壁。

    如今的光華門已經看不到“門”了,四周是南京市民運動休閑的城市綠地。

    如今的南京也不需要這一道門去守護一城百姓的周全。因為我們強大的祖國就是一堵堅固的門。任人宰割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2006年,南京市政府正在進行“月牙湖五期”環境整治之時,發現了一處民國時期的磚築堡壘遺跡。很快,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這兩處堡壘是以明城牆為依托建造的城防工事,磚石都是明城牆的石磚。雖然現在隻留下了殘垣斷壁,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經曆戰爭的痕跡。經過專家考證,這處堡壘正是1937年侵華日軍進攻南京之時,光華門血戰所留下的遺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