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鐵軍第一師①
字數:10903 加入書籤
1941年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重新組建新四軍,下轄第1至第7師和1個獨立旅,第1師由活動於蘇中地區的原蘇北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編成。
抗戰初期,按照國共兩黨合作協議,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由湘鄂贛邊、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地區紅軍遊擊隊合編組建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
由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地區的紅軍遊擊隊合編組建新四軍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
支隊為旅級建製,下轄2個團,實力在2000人左右。盡管部隊人數不多,裝備落後,但他們是經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磨練和考驗而保存下來的精華,抗戰意誌堅定,戰鬥力很強。
1938年夏,第1、第2支隊先後從皖南出發,向蘇南敵後發展。
粟裕帶領先遣支隊打響了新四軍江南抗日的第一槍--韋崗伏擊戰。
此後,兩支隊聯手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9年1月和9月,2支隊3團和1支隊1團奉命調回皖南軍部,3支隊6團則調換到蘇南,2支隊也成立了新3團。
當時,1、2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並抽調部隊分別成立了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跨江北上,展開於揚州、泰州、儀征、六合一帶。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並,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
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率主力進入江北江都,與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會合,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領導人不變。
部隊整編成3個縱隊,9個團,共7000餘人,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原1支隊1團和2支隊3團這兩個老團全部損失,殊為可惜。
2月,奉中央軍委命令,以蘇北指揮部組建新四軍第1師,原指揮陳毅升任新四軍代軍長,副指揮粟裕任1師師長,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原3個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2、3旅,全師組建之初共1.2萬人。
第1旅,旅長兼政委葉飛,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下轄第1、2、3團和特務營。
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下轄第4、5、6團和特務營。
第3旅旅長陶勇,政委劉先勝,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下轄第7、8、9團和特務營。
從以上曆程和演變看,新四軍成立之初的4個支隊,有兩個編進了1師,最老的9個團中,1師還保留有3個,即1旅1團(老3支隊6團)、2旅4團(老1支隊2團)、3旅7團(老2支隊4團)。
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時,為迅速組成新四軍新的領導機關,原蘇北指揮部即作為新四軍軍部的部分基礎,留給1師師部的,連粟裕在內官兵共24人,顯得特別精幹、靈活、有效率。
1師番號上叫師,實際上已是軍的建製。
部隊整編尚未就緒,1月11日下午,日軍以飛機17架空襲我鹽城。
同時,日軍3000人占領我黃橋,不久又占曲塘、海安、東台等主要城鎮和交通幹線,開始了對我蘇中地區的“掃蕩“。
2月上旬,國民黨蘇魯皖邊遊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部1萬餘人在泰州公開投敵,通電就任偽軍“第1集團軍總司令“,其部由泰州經興化向東北,日軍由東台向北,合擊鹽城。
2月18日,新四軍1師分三路出擊,19日即連克薑堰、石家垡、蘇陳莊,20日攻克泰州城。
李長江猝不及防,士無鬥誌,兵敗城破,扔下佩劍,翻牆脫逃。新四軍乘勝追至界溝、塘頭。
三天作戰,殲偽軍3000餘人,並接受兩團偽軍反正。
打垮李部時,日軍逼近泰州,1師迅速撤出戰場,各旅以團為單位,分散到農村,避敵鋒芒,另以主力一部轉移至東台以北,打擊北犯日軍。
日軍雖先後占領了我海安、東台、泰州三城及其沿線許多集鎮,也占領了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統治的興化等地,但夥同李長江合擊鹽城的計劃被打破了。
討李戰役和第一次反“掃蕩“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叛國投敵的民族敗類和日本侵略者,警告了投降派、親日派。
蘇中抗戰軍民受到勝利的鼓舞,為深入農村開展根據地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1年4月,蘇中軍區成立,由新四軍1師機關兼,粟裕和劉炎兼任司令員和政委。
當時蘇中軍區下轄第3、第4軍分區和蘇中行政委員會警衛團、泰東警衛團、聯合抗日司令部等(以後相繼組建了第2、1、5、6軍分區)。
粟裕,14年後新中國首次授銜時為第一大將,此時作為華中抗日根據地一個重要戰略區的領導者,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1師活動的蘇中地區,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麵積約2.3萬平方公裏,人口800多萬。
這裏臨近南京、上海,扼製著長江下遊北側航運通道,盛產糧食、棉花、食油、海鹽等重要戰略物資。
沿江城鎮有紡織、加工等現代輕工業,商業興盛,財源豐足,境內係平原水網,河流縱橫,公路交錯,交通便捷,曆來是官僚資本江浙財團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
但淪陷後卻成為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後方和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基地。
粟裕認為,蘇中的抗日鬥爭,不僅要求得軍事鬥爭的勝利,而且應把蘇中建成基本根據地,而不是遊擊根據地或遊擊區。
這個認識成為粟裕領導蘇中抗日鬥爭全過程的指導思想。
他又分析,日軍在蘇中的部隊原是第17師團的一個聯隊,分布於沿江和沿通揚運河的南通、如皋、靖江、泰興、揚州,並沿大運河北伸至邵伯、高郵一線。
偽軍僅有南京汪精衛“國民政府“所轄之偽綏靖軍第3、第6兩個師,分駐於揚州、南通。
1941年春,日軍從江南調來獨立第12混成旅團接替第17師團一個聯隊在蘇中的防務,以加強對新四軍進攻的力量。
這個旅團的旅團長是南浦襄吉少將,直轄5個步兵大隊和1個特種兵大隊,共5600餘人,武器裝備好,戰鬥力比同等的日軍部隊強些,有單獨執行戰略任務的能力。
但它所要占領的區域是整個蘇中,兵力顯然過於單薄,為彌補兵力不足,便對國民黨軍隊施行誘降、壓降政策,拉攏國民黨武裝當偽軍,以達到戰略上控製蘇中的目的。
而國民黨部隊為了各種目的,除小部武裝尚保留國民黨旗幟外,大部與汪偽合流,叛國投敵。
從1940年底到1941年3月,國民黨軍啟東地區的徐承德部,泰州地區李長江部,以及蘇北的楊仲華部等,先後率部投敵。
他們被編為偽第1、第2兩個集團軍。這樣就使蘇中、蘇北偽軍迅增到13個師、3個旅、42個正規團和11股雜牌部隊,共達3.7萬餘人。
1師和蘇中軍區初建時,黨政軍係統在思想上、組織上、作戰方法上,工作作風上與即將到來的嚴重鬥爭形勢還不相適應。
部隊的許多幹部特別是團以上幹部,雖曾經曆過三年遊擊戰爭的鍛煉,但挺進蘇北以後,在反磨擦作戰中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對於遊擊戰反而生疏了。
地方工作的重心還在城鎮,還沒有來得及深入農村。全區人心比較動蕩,社會上層愛國人士和廣大工農基本群眾為1師能否生存、能否堅持蘇中抗日鬥爭而擔憂。
粟裕決定,要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頓挫敵偽的進攻,抑製其囂張氣焰,堅定幹部、群眾的抗日信心?
同時要預計到今後鬥爭形勢將日益尖銳,轉好思想彎子,不失時機地將工作重心由城鎮轉向農村,主動尋找戰機打擊日軍。
其作戰方法由運動戰轉向遊擊戰,並以遊擊戰為中心,實行組織形式、領導方法、工作作風等各方麵的轉變。
4月中旬,1師為了掩護蘇中根據地建設,發動了對日軍的攻勢作戰。
首先在3分區向泰州、靖江地區之日偽據點發起攻擊,連克古溪、蔣垛、蘇陳莊、大泗莊、孤山、老莊頭、姚家垡等據點。
在姚家垡戰鬥中,擊斃日軍泰興城防司令以下20餘人,生俘日軍2名。在興化梓辛河伏擊戰中,擊沉日軍汽艇1艘,殲敵一個小隊,生俘日軍2名。
1942年3月,根據中共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指示,蘇中軍區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劃分為4個軍分區(地區),由第1、第2、第3旅分別兼第3、第2、第4分區。
1分區包括江都、高郵、寶應3縣,2分區包括興化、東台、台北、泰東4縣;3分區包括泰興、泰州、如西、靖江4縣;4分區包括如東、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啟6縣。
總的來說,以遊擊戰盡量遲滯敵偽的進攻行動,推遲其占領時間,以掩護根據地工作;對於基本區域和重要基點,則應采取各種有效戰法,堅決與敵人爭奪,使其久占企圖不能得逞,以改善我軍態勢,保障基本區的相對穩定。
反“掃蕩“與反“清鄉“鬥爭,貫穿於1師整個抗戰曆程,特別是反“清鄉“。
1師成立之初,就打破了日偽第一次合擊。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戰爭初期的勝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
於是日軍在華中調集第15、17師團和第11旅團之各一部,接替第12混成旅團在長江北岸及運河沿線各據點的防務。
日軍集中第12混成旅團之全部及李長江偽軍共17000餘人,於7月20日由東台、興化、射陽、陳家洋四路再次合擊鹽城,再次妄圖摧毀我新四軍軍部。
蘇中軍民全力以赴,協助第3師、鹽阜區進行反“掃蕩“。
遵照軍部的統一部署,1師1、3旅在第3、第4分區選擇敵偽的要害狠打。
1旅圍攻泰興、薑堰,攻克古溪、黃橋、季家市、蔣垛等據點,斃傷大量敵偽軍,並突然以主力回攻泰州,予敵12旅團部以強烈震撼。
3旅襲擊林梓、餘西、金沙、北劉橋敵偽據點,一個月作戰10餘次。
2旅在鹽城以南,對自東台北犯鹽城之敵節節抗擊,予以殺傷和殲滅;敵占鹽城後,2旅又轉到其側後,破壞鹽城至東台敵交通線,打擊其來往部隊,阻止敵偽在鹽城、東台間建立聯絡點。
並在伍佑、劉莊、白駒、西團、小海作戰,以連為單位層層阻攔進攻之敵,擊沉敵汽艇20餘艘,後又乘敵占領鹽城後倉促回兵之際,攻克裕華鎮,活捉日軍7名,全殲秦南倉據點之偽軍。
日寇痛感蘇中區抗日軍民的威脅,不得不暫時放棄摧毀我新四軍軍部的企圖,轉而南下尋殲我蘇中主力部隊,企圖首先控製蘇中。
自此以後,蘇中區一直成為華中日寇進攻的一個重點。
1941年8月13日,日偽軍集中1萬餘人,由南通、如皋、海安、東台等據點出發,對我蘇中進行第2次大“掃蕩“。
全區軍民已預有準備,廣泛開展了反“掃蕩“,與各路敵人糾纏、遊擊。
這次反“掃蕩“,我軍連續作戰42晝夜,戰鬥130餘次,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活捉日軍14名,偽軍800名,毀敵汽艇30餘艘。
敵人占領了我李堡、栟茶、掘港等一批集鎮。敵兵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淫掠,根據地群眾遭受摧殘,心中抗日烈火更旺。
圍繞著1師和蘇中區機關活動的基本區東台三倉鎮,敵我兩方反複爭奪,前後多達7次,每次均以敵人失敗而告終。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41年12月9日,潘家撇之日軍石井大隊及偽軍700多人,乘敵我在如東豐利作戰之時,分兩路進占三倉。
我以第2、3、7共三個主力團及抗大9分校,將進攻之敵全部包圍於三倉,經晝夜激戰,予以重大殺傷。
可惜我火力不足,黎明時敵人突圍竄逃。
這一年,1師共作戰300多次,斃傷日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偽軍近4000人。日偽占據了幾乎全部城鎮,控製了主要水陸交通線,安設了大小據點340多處,以據點和交通線為脈絡,控製了據點附近和交通幹線兩側的大部分農村。
但中共、新四軍在不斷勝利的鬥爭中贏得了時間,推遲了不少地區偽化的進程,限製了偽化的區域,保持了回旋餘地較大、相對穩定的基本地區,還不斷深入敵占區活動,開展遊擊戰爭,襲擾、打擊日偽。
蘇中抗日根據地仍控製全區土地麵積的47%,人口的60%,並在接敵的邊緣區逐步建立起敷衍日偽而主要為我們服務的“兩麵性政權“。
1942年6月,日寇鑒於對我蘇中根據地進行的全麵“掃蕩“、分區“掃蕩“、乘虛躍進、交通政策等都沒有收到效果,再次變換方針,吸取華北鐵壁合圍和蘇南“清鄉“的經驗,開始對我蘇中地區進行“清剿“(“機動清鄉“)。
從6月到10月,先後對我4分區、3分區、1分區開展了3期“清剿“。我各分區緊密配合,機動作戰,數月中先後進行的較大戰鬥有石港攻堅戰、海門襲擊戰、如西反擊戰、二窎殲滅戰等。
在南通夏家渡戰鬥中,我第3旅7團一舉殲滅日軍南浦旅團52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以下110名,俘虜3人。該團被新四軍軍部授予“老虎團“稱號。
1942年9月,1師和蘇中區實行精兵簡政,對全師(軍區)部隊進行統一整編,各旅保留一個主力團(即第1、4、7、52團),並予以充實加強。
其餘主力團實行地方化,與各縣團合並,成為地方團的骨幹力量。
這次整編,使軍區有主力在手,隨時可以對重要方向實施突擊,而各分區、各縣也都有較強的武裝作為機動兵力,配合區遊擊隊和民兵,擔負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
進入1943年,是蘇中抗戰最艱難的日子,日偽在蘇南繼續推行“清鄉“,在浙東進行“清鄉“試驗,而將“清鄉“重點放在我蘇中根據地。
日軍首先選擇臨江瀕海、易於分割封鎖、對日偽威脅最大的我4分區,作為“蘇北第一期'清鄉'實驗區“。
並劃定天生港、丁墊之線以東,丁墊、馬塘、南坎之線以南,東至黃海,南至長江為“清鄉“區範圍。
除調集偽第22、32、34師外,日軍還從蘇南抽調了第60師團2個大隊、116師團1個大隊和部分憲兵,以及大批“清鄉“警察、特工和偽方行政人員,進駐“清鄉“區內各集鎮和重要村莊。
沿“清鄉“區邊沿,日偽軍構築了長達175公裏的竹籬笆封鎖圈,每隔一定距離構築碉堡、瞭望哨,派兵駐守。
封鎖了長江岸邊大小口岸,僅留少數孔道,派兵把守。占領了沿海集鎮,封鎖了海上與陸上交通。
日偽計劃用6個月時間完成“清鄉“,妄圖在“清鄉“區內徹底消滅我黨我軍,肅清一切抗日勢力和“敵對分子“,建立起徹底的偽化統治。
關於日偽“掃蕩“和“清鄉“的區別,前者是一種突然性的短時間的軍事行動,是為了給某一個區域的中國部隊以打擊,以求得暫時安寧和擴張占領區。
後者則是長時間的軍事和政治相結合並以政治為主的動作,不僅以優勢兵力打擊、驅逐抗戰力量,而且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特務各方麵力量一起使用,妄圖徹底消滅抗戰力量,使抗日根據地完全偽化。
從本質上來說,“清鄉“比“掃蕩“更殘酷,更難對付。
如何反“清鄉“,蘇中頭腦非常清醒,決不能再采用蘇南6師“合法鬥爭、隱蔽堅持“的錯誤方針,而是必須堅持原地鬥爭。
以公開武裝鬥爭為主,充分發揮主力部隊的骨幹作用和主力團隊、地方團隊、武裝民兵“三結合“武裝體製的威力。
眾誌成城之下,日偽為時6個月的第一期“清鄉“失敗,但敵人緊接著搞“延期清鄉“,采取高壓手段,推行“三光“政策,形勢更加嚴酷,一些地區群眾情緒一度低落,鬥爭陷入被動。
我方則采用各種更巧妙的鬥爭手段,更複雜的鬥爭方式,繼續作更分散、更艱苦的頑強鬥爭。
加強偽軍工作,分化新舊兩派。對於日軍,利用南浦旅團與60師團的矛盾,對於老對手打擊適可而止,以抑留他在蘇中單獨與我糾纏。對主持“清鄉“的60師團,則著力打擊。
此外,對於敵人費力建造的竹籬笆封鎖線,抗戰軍民不斷對其破擊,規模最大時,曾集中起4萬餘人在100多公裏封鎖線上同時動作。
在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掩護下,在各級幹部帶領下,人民群眾鋸倒電杆,收繳電線,挖毀公路,火燒籬笆。
一眼看不到頭的衝天火光,劈劈拍拍的竹子爆裂聲,鬥誌高昂的人群呐喊聲,嚇得日偽軍躲在碉堡裏一動也不敢動,眼睜睜地看著苦心經營的竹籬笆被毀壞殆盡。
鋤奸鬥爭,軍區規定對“國人皆曰可殺“的漢奸、特務就地處以極刑,並把執行權授予區級以上政府和民眾團體。
並從軍隊和公安部門抽調了一批政治堅定、機智果敢、有作戰經驗的同誌,配備短槍,組成精悍的武工隊,深入據點,鎮壓日偽“清鄉“的重要人員。
僅4、5兩月全區不完全統計,共處決特務、漢奸274人。蘇南調來的“清鄉“隊員,被我捕殺半數。敵人原擬續調蘇中的兩個“清鄉“大隊,未敢再來。
許多偽“清鄉“人員請長假、開小差或躲在南通城裏不敢上任,使日偽失去了耳目、手足。
另外,還有反保甲、反抽壯丁、反維持、反自首、反偽捐等多種形式的鬥爭,蘇中4分區打破了敵人從1943年4月到1944年2月的“第一期清鄉“、“延期清鄉“、“高度清鄉“,終於度過了最嚴重困難的局麵,堅持了4分區原有陣地。
僅1942年9月至12月的9個月中,4分區黨政軍民共作戰2100餘次,斃傷日軍609人、偽軍1840人,俘日軍5人、偽軍3461人,鎮壓漢奸、特務1465人。
我軍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3旅傷亡近千人,縣、區、鄉三級黨政幹部犧牲208人,群眾被殺害上萬人,至於財產損失更是難以統計。
許多軍民受到日寇滅絕人性的殘害,如活埋、剝皮、“點肉燈“、“吞火龍“,“醃鹹肉“,“灌肚肺“、戳鋼針、上電刑等等,但他們堅貞不屈,表現了中華兒女的偉大氣節。
與4分區反“清鄉“鬥爭交錯進行的還有全區的全麵反“掃蕩“。敵人的“掃蕩“,以1943年春秋兩季在2分區進行的兩次規模為最大。
其中秋季大“掃蕩“日軍出動了七、八千兵力,還配以偽軍四、五千人,企圖消滅我軍主力。
我主力部隊和地方兵團選擇適當時間、地點機動作戰,襲擊日偽後方和薄弱據點。充分發揮民兵的作用,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致使敵人的每次“掃蕩“都以失敗告終。
1943年是蘇中抗日根據地敵情最嚴重、鬥爭最艱苦的一年。全區軍民英勇無畏,頑強奮戰,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終於獲得了反“掃蕩“、反“清鄉“的雙勝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