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字數:9985   加入書籤

A+A-




    就像《新四軍軍歌》裏寫的一樣: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在長達8年的時間裏,新四軍對敵發起了無數次大小戰役,有力的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

    時隔幾十年後,這些經典的戰役,依然值得我們去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1938年7月10日的新塘戰鬥,此戰鬥是一個經典的伏擊戰。

    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部分部隊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設伏。

    10日上午,9輛載著日軍100餘人和重武器的汽車從南京向新塘駛來。日軍一進入新四軍的伏擊圈,即遭到猛烈襲擊。

    日軍下車頑抗,激戰約半小時後,日軍從句容縣城和湯山鎮又派出援兵500餘人,並在汽車、坦克、騎兵和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逼近。

    新四軍並沒有戀戰,打掃完戰場遂迅速轉移。

    此次戰鬥持續約1小時,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而新四軍無一傷亡。

    這雖是一個小戰鬥,但整個戰鬥過程(包括打掃戰場)步驟緊湊、幹淨利落、一氣嗬成。

    1938年8月新四軍在皖南小丹陽一帶粉碎日軍“掃蕩”的戰鬥。

    8月22日,日軍為保護京(南京)滬(上海)、京(南京)蕪(蕪湖)鐵路的交通運輸,集中4500餘人,在20餘架飛機及坦克、大炮掩護下,分八路向安徽當塗縣小丹陽、雞籠山一帶新四軍駐地進攻。

    新四軍第2支隊以小部兵力進行阻擊,主力在小丹陽對敵一路給予打擊後,跳至外線,對當塗之敵和南京、江寧縣陶吳鎮等地日軍進行襲擊。

    第1支隊發動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對京杭、京滬、句容、丹陽等鐵路、公路展開破襲。

    至8月26日,日軍被迫退卻。此次戰鬥共擊斃日軍20餘人,擊傷30餘人,繳獲噴煙筒60餘個、軍用品一批,並收複了小丹陽、薛鎮、護駕墩、橫溪橋、桑園鋪、博望等地,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這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戰役,戰場上瞬息多變。但整個戰役期間,新四軍協同作戰默契、各個環節絲絲入扣,並且做到了新四軍無傷亡。

    1939年1月新四軍的首次長途奔襲戰鬥更是奇巧。

    1月18日,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由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領,從江蘇省高淳縣與安徽省當塗縣交界地區踏雪冒雨出發,長途奔襲安徽省蕪湖日軍飛機場附近的偽軍據點官陡門。

    20日傍晚到達當塗縣亭頭鎮,即派小分隊封鎖南北通路,監視黃池鎮、青山街的日軍。

    突擊部隊以木船、繩索渡過青山河,然後跑步奔襲,於21日淩晨4時抵近官陡門,衝進偽軍據點。

    此次戰鬥,從開始攻擊到解決戰鬥約8分鍾,連同清掃戰場總共不足半小時,全殲守敵300餘人,其中俘57人,繳獲機槍4挺、長短槍70餘支。

    1940年5月14日三官殿伏擊戰,新四軍挺進縱隊剛返回江都大橋吳家橋地區,日偽軍300多人分三路從仙女廟出發,向大橋地區猛撲。

    隨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大部分日軍被消滅。

    這次戰鬥共斃傷日偽軍40餘人、俘虜20餘人,繳獲各種重武器近百件,彈藥近萬發,軍用物資能裝60輛大車,極大支援根據地抗戰,新四軍此役大獲全勝。

    1945年12月的高郵戰役,是新四軍對日本侵略者的最後一戰,也成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

    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數月,高郵日軍仍拒絕向新四軍繳械投降。

    12月19日至26日,華中野戰軍第七、八縱隊、新四軍華中軍區,對拒不投降的日軍堅決予以消滅。

    此戰,新四軍全殲日軍高達1100餘人、偽軍4000多人,繳獲各種火炮80餘門、槍6000多支。

    此役徹底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最後的日軍據點,殲敵戰績居華中新四軍抗日戰爭之最。

    還有很多對日戰鬥或者戰役,有的規模不大,但是意義卻非常重大,無論是正麵戰場還是敵後戰場都有效的阻擊了日軍的進攻,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勢如破竹的初期勝利,讓侵華日軍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日偽軍企圖仿效頑固派國軍,再製造一個“皖南事變”,決心集結江南和蘇中的重兵突擊摧毀新四軍軍部。

    1941年7月,日軍調集駐蘇中的南浦獨立混成旅團(直轄5個大隊和1個特種兵大隊)全部、第15師團和第17師團各一部共計7000餘人,附屬偽軍第1集團軍(原國軍蘇魯戰區遊擊縱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8個支隊投敵改編)和第2集團軍(原國軍江蘇保安第8旅旅長楊仲華率部投敵改編)1萬餘人,共計17000餘人,配屬100多艘汽艇(部分為改裝架設機槍的裝甲汽艇),出動200多架飛機,對新四軍軍部所在的鹽阜區實施第一次大規模“掃蕩”。

    日偽的“掃蕩”計劃是:先攻占鹽城,再轉向鹽阜區,以一部進占湖垛後北進,占領東溝、益林,再繼續向北,與占領阜寧的另一路會合,進攻碩家集。

    7月11日,日偽軍出動飛機對鹽城狂轟亂炸,7月18日再次出動飛機轟炸。

    7月20日,日偽軍從南線的東台、興化,北線的寶應、陳家洋四路水陸進攻,企圖一舉摧毀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

    7月22日,日偽軍攻占鹽城,接著以鹽城為中心,對四麵地區進行“清剿”,並控製水陸交通要道,實施分割封鎖。

    7月28日起,日偽軍將重點轉向阜寧、東溝、益林地區,並占領了阜寧。

    新四軍軍部一麵命令第3師黃克誠部積極與敵作戰,一麵命令蘇中主力繼續攻擊敵後方,以策應蘇北反“掃蕩”。

    遵照軍部指示,新四軍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粟裕趁敵後方空虛,命令所屬各旅主力和各分區地方武裝主動出擊,發起以“拔據點”為主的攻勢作戰,以策應蘇北的反“掃蕩”,救援軍部。

    第3旅陶勇部襲擊林梓、餘西、金沙、北劉橋敵偽據點,1個月作戰10餘次,在南通、如皋境內連克金沙、馬塘、石莊等據點。

    泰興獨立團奔襲位於長江之濱的偽軍重要據點天生橋,一舉攻克,威逼長江敵交通線。至此三分區內敵偽據點大部分被攻克,共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

    第2旅王必成部在鹽城以南,對從東台北犯鹽城的日偽軍節節抗擊,予以殺傷和殲滅。

    日偽軍占鹽城後,第2旅又轉到其側後,破壞鹽城至東台敵交通線,打擊其來往部隊,阻止敵偽在鹽城、東台間建立聯絡點,並在伍佑、劉莊、白駒、西團、小海作戰,以連為單位層層阻攔進攻之敵,擊沉敵汽艇20餘艘。

    鹽城的日偽軍倉促回兵之際,第2旅趁機攻克裕華鎮,活捉日軍7名,全殲秦南倉據點之偽軍。

    第1旅葉飛部在泰興、海安、泰州等地區相繼發起攻勢作戰。繼7月23日攻克蔣垛後,接著強攻處於分區腹地的古溪據點。

    經徹夜激戰,先殲據點內守敵偽第1集團軍李長江部第23師1個團的2個營,再圍殲西寺廟之敵團部和直屬隊,廟內敵人棄守逃竄,被配合我軍作戰的民兵追擊,敵副團長在逃命時落水斃命,我軍完全攻占古溪。

    7月30日,第1旅乘勝收複黃橋。8月2日起,第1旅又接連攻克季家市、加力、孤山等據點。

    接著第1旅主力圍攻泰興城,占領其四關,泰興守敵告急,但在北線“掃蕩”的南浦襄吉仍不願回師,繼續“掃蕩”新四軍鹽阜地區。

    第1旅決心攻其必救,以主力猛攻南浦第12旅團的旅團部所在地泰州城,入侵鹽阜區的南浦襄吉擔心老窩有失,不得不暫時放棄摧毀新四軍軍部的企圖,於8月初南撤回援泰州,將“掃蕩”鹽阜地區的大部兵力轉向蘇中地區進行報複。

    8月初,第1師調動日偽軍回援目的已達,即撤泰州、泰興城之圍,向三分區腹地古溪、營溪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應敵。

    在日偽軍回援蘇中之際,北線的蘇北新四軍部隊展開反擊。8月7日,軍部特務團開至鹽城以西,擔任牽製敵人的任務。

    9日第3師與第1師各一部分5路向鹽城反攻,相繼收複湖垛、上岡等地。雖然鹽城外圍的據點未能攻克,但據守的日偽軍恐慌告急。

    10日軍部特務團轉到黃營子、劉家橋、小北集地區活動,同時,軍部命令各部隊停止追擊,轉為在根據地內肅清土匪、打擊敵據點下鄉部隊和出擾的部隊。

    16日,日偽軍主力退回鹽城固守。

    新四軍第1師、第3師南北呼應、協同作戰,在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下,使日偽軍戰線拉長、顧此失彼,最後隻能退居於鹽城等少數要地。

    新四軍則乘勢清掃那些深入根據地的敵據點,粉碎了日偽軍針對軍部的第一次“大掃蕩”。

    8月底至9月初,日偽軍參加“掃蕩”的部隊陸續撤返至原駐地,未能達到殲滅軍部的企圖,對鹽阜區的大“掃蕩”就此收場。

    此次反“掃蕩”戰果:與敵作戰135次,斃傷日偽軍1932人(其中斃傷日軍1100人),生俘日軍15人、偽軍1074人,擊沉擊毀敵汽艇30餘艘,繳獲平射炮2門、輕重機槍15挺、步槍1123支、子彈2萬餘發。

    此外,破路345華裏。新四軍傷亡1000人。

    時至1944年春,日偽軍在蘇中地區進行所謂的“淸鄉”已近一年,在這一年之間,敵我鬥爭態勢顯現出如下階段性:

    1943年4月至9月,在新四軍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以公開武裝鬥爭為主,達到堅持原地鬥爭的目的”的方針指導下,新四軍主力跳出敵人“淸鄉”區,尋求戰機,發動攻勢,配合留在“淸鄉”區內的縣團、區隊、短槍隊和民兵等武裝,展開遊擊戰。

    並發動廣大群眾反對日偽“淸鄉”人員的編組保甲,使日偽“第一期淸鄉”“未能如期完成”。

    1943年10月至年底,日偽實行“延期淸鄉”,他們接受前6個月“淸鄉”的教訓,采取“以遊擊對遊擊”的方法,組織“武裝特務突擊組”,配合日偽駐軍,小股活動,改穿便衣,冒充我方人員,誘騙群眾,捕殺幹部,血腥鎮壓,企圖割裂人民群眾與新四軍的關係,使我軍民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群眾情緒也受到影響。

    這年冬天,是“淸鄉”區內形勢最嚴重的時期。

    針對嚴重的形勢,粟裕肯定了前幾個月反“淸鄉”的勝利,指出“淸鄉”區內群眾情緒隻是長期鬥爭中的疲勞現象,應堅定勝利信心,堅持武裝鬥爭為主,以秘密鬥爭、合法鬥爭等方式為輔,適時運用各種靈活、巧妙的鬥爭手段,繼續作更分散、更殘酷、更艱苦的鬥爭,直到最後勝利。

    1944年初,日偽陰謀對我蘇中第軍四分區進行“高度淸鄉”的同時,對我第一、第三軍分區進行“擴展淸鄉”,對我第二軍分區進行“強化屯墾”。

    嚴峻的形勢麵前,粟裕認為:“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一直是蘇中領導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即使在蘇中鬥爭形勢最嚴峻時也沒放棄過,並一直注意為反攻做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物質上的準備。

    現在敵人正在作垂死掙紮,戰爭進行到了轉折關頭,作為戰區的指揮員,必須正確估量形勢,把握時機,積極主動地推進形勢的發展。

    設若判斷失誤,輕率從事或優柔寡斷,都會對全局造成不利的影響。為此,我開始把領導重心由以堅持為主轉為發展為主。”

    1944年2月,中共蘇中區委在東台三倉河召開擴大會議,分析形勢,研究新一年的戰鬥任務。

    會議認為,蘇中黨政軍民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反“淸鄉”、反“掃蕩”、反“屯墾”取得了很大成績,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根據地得到發展與鞏固,地方武裝已能獨立堅持原地鬥爭,主力部隊隨時可以機動作戰。

    但是蘇中當麵日偽軍力量仍然強大,鬥爭依然艱苦,各軍分區被分割的局麵尚未改變。因此,有必要進行一次戰役,創建一塊穩定的根據地,便於移駐領導機關,集中幹部整風和輪訓部隊。

    會議認為,蘇中具備了發展局部攻勢作戰的條件。會上,粟裕提出發起車橋戰役的建議,狠狠打擊日本鬼子,吹響反攻號角。

    早在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軍部駐地黃花塘參加整風會議和匯報工作,9月返回蘇中時,帶少數參謀、測繪人員和一個連,有意識地選擇路線,穿行於車橋、曹甸據點的邊沿區、敵占區,對沿途地形、敵情進行實地調查。

    在臨澤以北的團寨,又與第18旅旅長兼第一分區司令劉先勝探討了這個地區的特點和軍事地位,逐步醞釀構成了以攻取車橋、涇口為目標的戰役構想。

    車橋、涇口地區,地處淮安以東,寶應以北,是為淮寶地區門戶。

    粟裕認為,攻取車橋、涇口有三個有利:一是可以擴大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塊根據地之間的聯係。

    二是這裏是日軍駐揚州第64師團和駐徐州第65師團的結合部,該兩部平時配合就不好,戰時更難以協調,我軍應充分利用這一弱點。

    三是我軍得手後,日軍兩部都會因為是邊沿區而推諉觀望,便於我獲得一個穩定的地區。

    至於戰後會不會遭致敵人報複,粟裕認為:“我在全麵分析了形勢後,認為日軍已是窮途末路,在我發起攻勢作戰後,難以對我進行大規模報複‘掃蕩’,即便有些小動作,在我有所準備的情況下,影響也不會大。”

    此議得到與會者的一致同意。

    在隨後召開的團以上幹部會議上,對三個作戰方案進行深入的討論:1、先攻涇口,後打車橋;2、同時攻擊涇口和車橋;3、先攻車橋,後取涇口。

    粟裕說:“執行第1方案,雖背靠(新四軍)第3師地區,便於我軍運動和開進,但不久前我攻擊涇口末克,敵偽防備甚嚴,而且即使攻下涇口,還需再攻車橋,付出代價較大。

    第2方案,不僅兵力分散,而且如一處攻擊不得手便會陷於被動,甚至使整個戰役失利。

    第3方案的優點是明顯的,首先,打下車橋後,敵人可能放棄一大片地區,我們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戰役效果;其次,車橋處敵中心地區,是敵人的心髒,工事堅固又有日軍駐守,敵人自以為安全,而敵人認為安全的地方,正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這是戰爭的辯證法,我們可以采取掏心戰術,隱蔽接敵,突然進攻,必能收出奇製勝之效;再則車橋周圍的地形也較有利於我。為此決定選擇第3方案。”

    車橋坐落在澗河(又名菊花溝)兩岸,東西長1公裏,南北寬不足1公裏,河道上有五座橋梁,俯瞰全鎮,形如“車”字,因此得名。

    鎮中駐日軍1個小隊,約40餘人,偽軍1個大隊,約500餘人,日偽軍加高圍牆,拓寬外壕,架設鐵絲網,修建了53座碉堡,構成了綿密的交叉火力網。以車橋為中心,在外圍還有十幾個堅固據點相拱衛。

    新四軍第1師決定集中第1、第7、第52團和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軍分區特務團等5個團兵力,攻堅打援並舉,堅決攻克車橋,同時殲滅來援之敵。

    在組織指揮上,第1師前方司令部與第一軍分區司令部暫時合並,組成野戰司令部。副師長葉飛負責戰場指揮,粟裕掌握全局。

    以第3旅第7團及教導團、四分區特務團各一部攻取車橋,第7團主攻。

    以第1團、三分區特務團1營和第1旅特務營2個連為打援第一縱隊,由第1團團長廖政國指揮,攻殲兩淮來援日軍。

    第52團以及一分區地方武裝為打援第二縱隊,由18旅旅長劉飛指揮,攻殲寶應、高郵等地來援日軍。

    1944年3月5日淩晨1時50分,攻擊車橋的戰鬥發起,第7團分南北兩路,利用夜暗越過敵人外圍據點,直插車橋。

    突擊隊以隱蔽迅猛的動作,越過外壕,架起雲梯,突入圍牆,大部隊跟進,僅25分鍾攻克圍牆所有碉堡,並突入鎮內,分割攻殲各個日偽軍營地。

    中午全殲大土圍中的偽軍1個大隊,午後集中火力攻擊日軍駐守的小圍和碉堡,戰至黃昏,殲日軍1個小隊大部,殘敵退入大碉堡頑抗。

    當日下午,日軍第65師團第72旅集結700餘人的兵力,分為4批次,乘汽車沿淮安至車橋的公路,向車橋增援。

    15時,第1批援敵240餘人乘7輛汽車進入韓莊、蘆家灘我伏擊陣地,第1團3營輕重火器突然開火,將敵壓迫至韓莊。

    此後,又有兩批援敵竄入韓莊。當晚20時,第1團2營和三分區特務營組成的突擊隊向韓莊發起攻擊,與敵進行白刃戰,日軍企圖向東北草蕩突圍,被分割為數段。

    22時,1團1營發起攻擊,全殲竄入草蕩之敵。6日淩晨,第4批援敵120餘人,又進入韓莊,與殘敵會合,在我軍打擊下,不敢再戰,逃回周莊據點。

    同時,曹甸、塔兒頭方向來援之敵100餘人,也被我擊退。

    6日晨,車橋之敵逃竄,戰役勝利結束。

    此戰殲日軍大隊長以下465人,內俘24人,斃383人,傷58人;殲偽軍483人,內俘168人,斃212人,傷103人;繳獲92步兵炮1門及大批武器彈藥。擔任車橋攻堅任務的新四軍第1師第3旅第7團傷亡148人。

    我軍乘勝擴大戰果,以多路小部隊挺進邊區,迫使日偽軍放棄曹甸、涇口、塔兒頭、周莊等10餘個據點,解放了淮安、寶應以東縱橫50公裏的地區。

    車橋戰役完全達成戰役目的,打亂了日偽軍“擴展淸鄉”“強化屯墾”的計劃,進一步溝通了蘇北、淮南與蘇中根據地的聯係,擴大了新四軍第1師的機動範圍,震懾了日偽軍,提高了群眾的抗日信心,增強了我軍攻堅和野戰的作戰能力。

    粟裕將軍在晚年談到車橋戰役意義時說:“後來我能夠帶一個旅渡江南下到浙西天目山地區去,如果沒有車橋戰役的勝利,這樣大的部隊進行戰略機動是很困難的。所以說,我之所以能夠帶一個旅南下,是同車橋戰役分不開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