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中國遠征軍①

字數:9461   加入書籤

A+A-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宣布時日作戰,抗日戰爭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意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

    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鬥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國家:英國、美國、蘇聯、中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製定的《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

    1941年9月2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美英三國會議,簽訂了英美向蘇提供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和貸款、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協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戰,中國也向德意日宣戰。其他一些國家也向軸心國家宣戰。

    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腦倡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

    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讚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

    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

    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

    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到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後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

    太平洋戰爭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呢?

    由於日軍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於是想從“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尋求出路。

    1940年7月,日本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成立,東條英機任陸相,鬆岡洋右任外相兼拓務相,日本公然提出建設“大東亞秩序”(共榮圈)。

    其範圍除包括日、“滿”、華外,還包括南方各地域(東南亞、印度、大洋洲)。

    1940年9月25日,日本進入印度支那南部(今越南),跨出其南進第一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融為一體,中國與美、英、蘇結盟,共同對日、德、意宣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同時日軍狂炸香港、關島、菲律賓、新加坡,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爆發。

    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日,蔣介石即召集中常委特別會議,商討成立聯盟問題,當日,蔣介石即約見美、英、蘇三國大使,將書麵建議交予三國,提議中、美、英、蘇、澳、荷等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

    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同日,蔣介石照會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建議訂立聯盟作戰計劃,由美國領導執行。

    12月2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簽訂聯合國家宣言,約定加盟國用全部力量對抗法西斯國家,不與敵國締結單獨之停戰協定。

    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侵略之26國,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簽署聯合國家對軸心國移動共同行動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此成立。

    1941年12月23日,中、英、美三國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初步決定中英聯合防衛滇緬路,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美由此結成軍事同盟。

    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阿卡迪亞會議,商討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問題;

    美英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提議組織設立中國戰區。

    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提議組織中國戰區,包括安南和泰國國境,由蔣介石任最高統帥。

    1942年1月2日,蔣介石複電羅斯福,接受組織中國戰區的提議,中國戰區設立聯合作戰參謀部。

    3月8日,蔣介石委任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中國戰區成立後,中國的對日抗戰正式納入世界反法斯陣線,擔負起東南亞的抗敵使命。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積極準備“南進”,東南亞諸國為英屬殖民地,此時英國感到威脅,開始尋求與中國的抗日合作,但直到戰爭爆發也不同意中國派軍入緬作戰。

    1942年1月4日,日軍從泰國攻入緬甸境內,至1月31日,日軍擊退英印軍,占領毛淡棉,英方才於2月3日請求中國軍隊入緬。

    由於中國戰區的範圍包括東南亞諸國,對於英國的請求,蔣介石深感責無旁貸。

    1942年3月12日,中國正式編組“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由衛立煌為總司令,杜聿明為副總司令(杜後代理總司令),轄第5、第6、第66軍。

    3月11日,蔣介石命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征軍第5、第6軍,後任命羅卓英為遠征軍總司令。

    中國軍隊入緬,原先是為了保衛滇緬路(昆明至仰光),首要戰略目標為固守仰光。

    但英軍在日本的猛烈進攻下喪失信心和鬥誌,形成了節節敗退的局麵。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

    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中國遠征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曆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國遠征軍是1942——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打通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

    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曆時10個月,在高山峽穀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裏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

    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

    滇緬公路於1938年底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

    1939年冬,日占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

    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麵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

    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

    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隻好停留在中緬邊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

    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麵,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

    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曆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裏,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棠吉)收複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勳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

    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

    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

    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

    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穀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

    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製定了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10月新30師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

    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

    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占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占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糾集其15軍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增援牽製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

    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

    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

    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

    而日軍對緬甸的占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麵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

    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鬆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複鬆山。

    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衝,至9月14日光複騰衝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

    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複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

    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

    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

    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

    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反攻緬北、滇西曆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

    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麵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曆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麵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製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曆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日本在中緬印戰區投入兵力總計30餘萬,被殲滅18萬5千餘人。

    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頁,壯哉中國軍人,壯哉中國遠征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