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中國遠征軍③
字數:10481 加入書籤
在同古重創日軍後,史迪威與杜聿明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
他們打算在西線英軍配合下,遠征軍以一部在緬甸中部平滿納一帶,誘使日軍1至2個師團進攻;待日軍進入預設陣地時,遠征軍主力圍而殲之。
但此時的英軍,被小日本嚇破了膽,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還不要臉地要求遠征軍接管防區,並派出一個師,掩護其撤退。
這給了小日本以可趁之機。
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
在此日軍僅僅以兩個聯隊,便圍住了7000多人的英軍第1師。
英軍繼續發揚“不要臉”的精神,厚著臉皮請求遠征軍前往營救,中方不計前嫌,派出了新38師前往營救。
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親自指揮下,經過激烈戰鬥,殲敵一千二百多人,成功救出了英軍及被日軍俘虜的記者、美國傳教士等五百多人,甚至被日軍繳去的大量武器,也悉數歸還英軍。
孫立人將軍,因此奪得了英帝國司令勳章和美國豐功勳章,以及蔣介石頒發的四等雲麾勳章。
但是由於英國人的自私,仁安羌大捷並沒有改變大勢,而且更為糟糕的是,未能統一指揮權的遠征軍再次陷入困境。
為西進喬克巴當還是防禦棠吉,史迪威和杜聿明吵得不可開交。
英軍本性不改,一如既往地“坑”,活脫脫就是寓言中的“中山狼”,在未知會聯軍友軍的情況下,迅速撤入印度,中國遠征軍大部無奈經野人山回國。
遠征軍第一次出征時10.3萬人,傷亡的5.648萬人,大部分就是犧牲在了野人山,其中包括了戴安瀾師長。
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取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惟一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跡。
因為新38師113團在劣勢情況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於我軍的敵人,救出十倍於我軍的友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堅強。
當時緬甸整個戰鬥形勢,就盟軍方麵來說:左翼為國軍第6軍,當麵之敵為敵第18師團;正麵為國軍第5軍,當麵之敵為敵第33師團。新38師在曼德勒,無形中有東西策應的任務。
4月14日,由於英軍第1師防守馬圭(Megwe)吃緊,危及盟軍右翼。新38師的112團和113團先後奉命開往納特曼克(Natmauk)與巧克柏當(Kyaukpadaung)兩地布防,負責支援英軍掩護正麵國軍的側背。
曼德勒衛戍的任務,隻留下114團的兩個營擔任。114團第1營留在臘戍擔任飛機場的警戒任務。
為攻占緬甸重要的產油區及發電基地仁安羌,日軍33師團作出周密計劃。
其第213聯隊及師團配屬部隊從正麵進攻馬圭,215聯隊佯攻,掩護214聯隊繞到英軍後方,占領仁安羌油田鎮區,切斷英軍歸路。
將英軍第1師和戰車營的1部,包圍在仁安羌北麵一帶地區。並用一個大隊的兵力飛快占據拚牆河(Pinchong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軍的增援。
當時在拚牆河北岸和敵作戰的英軍,不過隻是少數步兵和裝甲旅戰車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難保,無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圍的部隊。
4月17日,在馬圭北撤的英軍第1師主力及第七裝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危急萬分。
英軍統帥斯利姆將軍聽說中國軍隊趕到巧克柏當後一到113團駐地,便簽下手令,讓劉放吾團長立即馳援英軍。
劉團長接到斯利姆命令後隨即請示孫立人師長,孫師長再上報重慶參謀本部,經過一個半小時協調後同意前往救援英軍。
113團在團長劉放吾帶領下由英軍汽車輸送,在17日的黃昏時分,到達拚牆河北岸部署與日軍作戰。
17日當晚就展開了猛烈的戰鬥。
18日拂曉起,戰鬥更烈,孫立人將軍親自從曼德勒趕往飄貝指揮部請命指揮,再趕往仁安羌前線。
由於擔心負責具體指揮部署的團長劉放吾會出現前日受命時的遲疑,斯利姆起初心有猶豫。劉放吾立即帶其前往營部、連部視察部署,炮火隆隆中劉團長鎮定自若,露齒而笑。
斯利姆在回憶錄《Defeatintovictory》一書中說到:“隻有優秀及精明幹練的軍人,才能在槍林彈雨中麵無懼色。”
遂放心讓其部署安排。
正午12時,拚牆河北岸敵軍已被肅清,英方催請我軍立刻渡河攻擊。
當時我軍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敵軍又是居高臨下,我軍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勢稍一頓挫,敵人可能立即窺破我軍實力。
這樣一來,不但不能達成解救英軍的任務,並且可能把113團陷入危險境地。
因此,孫將軍決心暫時停止進擊,令113團在黃昏以前用盡各種方法把當前的敵情和地形偵察清楚,再利用夜間去周密布署,準備在第二天拂曉進行攻擊。
英軍第1軍團長斯利姆將軍(Lt-Gen.W.J.Slim)對於孫將軍這樣計出萬全的籌劃,雖然表示十分欽佩,但怎樣才能使他的被圍部隊立刻解救出來,卻是他更焦急的一個問題。
因為他接到被圍的第1師長斯高特將軍(Maj-Gen.scott)的告急無線電話,報告被圍官兵已經斷絕了兩天的水糧,無法繼續維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圍,便有瓦解的可能。
所以斯利姆將軍要求孫將軍無論如何要立即渡河攻擊援救,不能等到明天。
後來孫將軍一再的解釋利害,並且請他打電話通知斯高特師長務須再忍耐一天。
19日,東方魚肚白色還沒有出現,攻擊便開始了,破曉時,左翼部隊將敵軍第一線陣地完全攻占,戰鬥轉進到山地裏,敵軍不顧一切猛烈反撲,113團已得的陣地,三失三得。
在敵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我軍必須要處處防備敵人偵知我軍實力,所以用種種方法,設置疑兵,虛張聲勢。
又用小部隊進行擾亂突擊,更教敵人無從判斷我軍的虛實;主攻部隊利用山炮,輕重迫擊炮及輕重機關槍的掩護,反複肉搏衝殺。
第3營長張琦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弟兄們眼看著自己的長官壯烈地倒了下去,含著眼淚,前仆後繼地拚死衝殺上去,一直衝上了油田。
此時,山凹裏,油田邊,都積起了一堆一堆的屍丘。
這一場火網中夾著白刃肉搏的大戰,從午前4時繼續到午後3時,日軍終於被擊潰。
下午五時,槍炮聲漸漸地稀遠,敵人顯然是在加速往後撤退。
我軍首先將被俘的英軍、美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解救出險,並將奪回被敵人搶去的英方輜重汽車100多輛,交還英方。
接著英軍第1師的步兵、騎兵、炮兵、戰車部隊等7千餘人和1千多頭馬匹都在我軍的安全掩護下,從左翼向拚牆河北岸退出。
三天的苦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現在一路對著我們的官兵,個個都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
更有許多軍官壓製不住感激的熱情,抱著我們的軍官跳了起來,友情的高揚已經到達了頂點。
日軍防衛廳《緬甸作戰》記載19日下午荒木部隊(213聯隊)及師團直屬部隊陸續趕至,原田部隊(215聯隊)於20日淩晨趕到仁安羌。
此時日軍的兵力增至三個聯隊合計約1萬3千餘人,33師團主力集結於仁安羌,但其圍殲英軍及趕在油田區被破壞之前占領的作戰任務均告失敗。
因連日追趕天氣酷熱及缺水,日軍也疲憊不堪暫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兩軍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對峙。
孫立人師長本欲調112、114團前來仁安羌反擊日軍,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羅賓遜通知當前緊急情況,即令取消戰鬥將部隊撤到巧克伯當。
此時日軍亦隨時伺機反撲,如此一來我軍孤軍滯後形勢非常嚴峻。
孫師長果斷令增援趕至的112團在仁安羌油田和拚牆河兩岸設伏,以掩護疲憊的113團撤退至巧克柏當布防。
部隊遂逐步撤離仁安羌安全轉進至巧克柏當。
仁安羌大捷據二檔檔案戰報記載,113團將士共解救英緬第1師7000餘人,英軍俘虜及美傳教士、隨軍記者等500餘人突圍。
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檔案“新38師緬甸之戰概述”及“仁安羌戰役戰鬥傷亡統計表”兩份檔案上記載斃敵700餘人,我113團陣亡兵員204人(長官15人、士兵189人)、傷318人(長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傷亡總計500多人。
據軍委會參謀團團長林蔚戰後上報電文和重慶《大公報》1942年4月21日報導記載“此役日軍傷亡五百餘,我軍僅傷亡百餘”。
《緬甸作戰》記載其33師團自赴緬作戰以來(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計陣亡730人,未計傷員。
另據日軍判斷,英軍在此次戰鬥中四個車載步兵營、一個坦克營、兩個炮兵營遭受毀滅性打擊。
仁安羌大捷後,英軍逐步向印度轉移,新38師由仁安羌轉移到巧克柏當附近,掩護英軍撤退。
仁安羌的捷報,驚動英倫三島,並迅速傳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國的讚譽。
孫立人將軍後來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國會勳章”,在頒發頌詞中寫道:“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苦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的指揮殲滅強敵,解救英軍第1師之圍,免被殲滅,後複掩護盟軍轉移,於千辛萬苦之中,轉戰經月,從容殿後,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英皇喬治六世授予“帝國司令勳章”、中國政府獎給“四等雲麾勳章”各一枚。
團長劉放吾獲得“六等雲麾勳章”、“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勳章”各一枚並記大功兩次。
此戰陣亡的113團第三營營長張琦亦被盟軍追贈“銀星勳章”一枚。
副師長齊學啟、參謀長何均衡等和各營營長分別獲得嘉獎。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92年4月訪問美國時,特向當年率團具體指揮部署解救英軍、定居在美國的93歲的劉放吾團長致以親切慰問,感謝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戰役中,拯救英軍的功績。
仁安羌大捷,在軍事上來說是一個奇跡,國軍是以少勝多,以客勝主,以寡救眾。
這一仗,不但表現出中國軍隊是有嚴格的訓練和旺盛的士氣,更表現出中國的指揮官有卓越的將才,有優高的判斷能力,有超人的戰術眼光,有膽大心細的斷然處置。充分發揚了中國軍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葉以來,中國軍隊在境外第一次挫敗日本軍隊的經典戰鬥;作與盟軍協同作戰的成功範例,鼓舞了在艱苦條件下抵禦日本侵略的國人信心。
二是證明凶悍的日軍不是不可戰勝,在訓練有素裝備齊整的前提下,中國軍人戰鬥力甚至強於日軍,並成為遠征軍第一期入緬為數不多的亮點之戰。
三是成功解救英軍得到英國人尊重,使中國軍隊撤到印度後受到禮遇,扭轉以前盟軍對中國軍隊的偏見,為其後在藍姆伽開設訓練營訓練部隊提供不少潛在方便。
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時裝備主要為美方提供,給養則由英方供給,為日後的反攻創造有利條件。
四是解救出的這支英緬第1師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參與了兩年後的英帕爾-科希馬會戰,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一雪前恥。
英帕爾會戰的結果則直接關係到駐印軍緬北反擊的成敗。
由於同期日軍在國內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1號作戰(即豫湘桂大會戰),國內戰場一度極其嚴峻,正是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西、緬北戰場的全麵勝利穩住了後方戰況並打通援華交通命脈,使得我們的民族渡過了那一段最艱難的時期,贏得抗戰的最終勝利。
遠征軍中的新38師和新22師撤退到了印度,加上經“駝峰航線”空運來的10萬學生兵,組成了中國駐印軍。
駐印軍在印度的蘭姆伽基地,接受全方位的美式軍事訓練以及裝備全套的美式武器,為反攻緬甸積蓄力量。
1943年3月,新38師的第114團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拉開了中國駐印軍反攻的序幕。
準備就緒後,新38師攻克於邦,新22師攻下孟關後,兩師會師又攻下瓦魯班,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等於給這個小日本的王牌,剃了光頭。
接著新22師、新38師、新30師、第50師,在美軍的配合下,攻占了緬甸北部重鎮,部隊進入休整。
這期間,將新1軍擴編為新1軍和新6軍兩個軍。其中新1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為孫立人;新6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是廖耀湘。
中國駐印軍在蘭姆伽訓練的同時,國民政府也在厲兵秣馬,完成了5個軍的編練和裝備。
當中國駐印軍反攻幾個月後,滇西的遠征軍也開始了進攻,第20集團軍率先強渡怒江天險,翻越高黎貢山,向占據在騰衝的侵華日軍發起反攻。
騰衝戰役曆時42天,全殲日軍3000餘人,以全勝戰績收複騰衝。
最為艱苦的當是鬆山戰役。日軍在此地經營時間較長,構建了滾龍坡、大埡口、鬆山、小鬆山等7個碉堡群。
而每個碉堡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可謂是易守難攻。
為此,滇西的遠征軍在6月到9月,先後發動9次攻擊,輪換4個師參戰,最後以傷亡1萬餘人的高昂代價全殲守敵。
此戰也被小日本稱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的“玉碎之戰”。
最終,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的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
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麵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曆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942年10月14日,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八師擊破日軍第十八師團一部,攻取新平洋,進入緬北。
12月攻占於邦。
1944年初,新編第三十八、第二十二師分別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關和瓦魯班。
日軍退守傑布山隘,憑險頑抗。新編第二十二師在新編第三十八師與美軍第五三。七支隊(兩個營)策應下,經14天戰鬥,攻占長達10公裏的傑布山隘(參見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
日軍殘部向孟拱河穀撤退。隨後第五三、七支隊與新抵達太克裏地區的新編第三十師、第五十師各一部混合編為中美突擊支隊,繼續向密支那挺進,新編第三十八師向高利前進。
退守孟拱河穀的日軍得到增援,據守高利、英開塘及卡盟等地。
4月末,新編第二十二師在新編第三十八師一部配合下向日軍攻擊,經月餘苦戰,於6月19日將上述各地全部攻克。
接著,新編第三十八師向孟拱急進,新編第二十二師由西側向孟拱迂回(參見孟拱河穀戰役)。
此時,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由滇西栗柴壩至雙虹橋間渡過怒江,經月餘激戰,攻克馬麵關、北齋公房、江苴街等日軍據點,迫近騰衝外圍。
第十一集團軍為支援第二十集團軍作戰亦以一部渡過怒江。
5月22日,遠征軍根據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迅速攻占騰衝、龍陵與駐印軍會師緬北,打通中印公路的電令,以第二十集團軍為右集團攻擊騰衝,以第十一集團軍為左集團攻擊龍陵、芒市。
6月初,第十一集團軍對日軍發動全麵進攻。第七十一軍主力渡過怒江,向龍陵進攻,激戰至21日,雙方形成對峙。
第五十師在芒卡附近接替新二十二師任務後,向南進攻,在萬好擊破日軍一部繼續向茂羅前進。
英印軍第三十六師一部向喬梅方向前進。攻克南坎後,新編第三十八師、新編第三十師分別向芒友、老龍方向進攻。
新編第三十八師連克滇緬路(從昆明起經南坎到臘戍)沿線殘餘日軍據點,27日攻克芒友,與遠征軍會師,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從雷多起經南坎到昆明的統稱)。
新編第三十師在新編第三十八師一部支援下,經過50餘天的戰鬥,於3月8日攻克臘戍,續向康沙追擊,27日與第五十師一部會合。
第五十師另一部與英印軍在喬梅會師。殘餘日軍向景東方向潰退。至此,戰役結束。
緬北滇西戰役,曆時一年半,盟軍以陣亡31445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兩萬五千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極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大反攻。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麵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
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
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盟國的輿論對中國軍隊也有了客觀的認識,美國《皇冠》雜誌在報道緬北反攻的評述中說“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美國《皇冠》雜誌,1944年11月號。]滇西緬北的勝利為提高中國國際地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