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寒凝大地發春華”
字數:8934 加入書籤
1939年1月,受中原局指派,李先念率領一支160餘人組成的獨立遊擊大隊,自河南竹溝南下,跨越豫鄂邊界,在中原地區開創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9年5月,李先念將幾部分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獨立支隊挺進團,成為豫鄂邊區的第一支新四軍主力團隊。
6月中旬,又將各部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
1940年初,在遊擊支隊的基礎上組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1941年4月5日,挺進縱隊再次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其司令部設在大悟山白果樹灣。
在整個抗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堅決執行黨的全麵抗戰路線和戰略決策,依靠鄂豫邊區人民群眾開展遊擊戰爭,逐步壯大為5萬正規軍和30萬民兵的抗日武裝力量。
在他們的努力下,建立了以大悟山為中心的9萬多平方公裏抗日民主根據地,實現了從四麵八方對日軍在華重要據點武漢的戰略包圍,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1939年,李先念率獨立遊擊大隊160餘人,從河南竹溝南下,進駐安陸趙家棚,著手創建安(陸)應(山)孝(感)3縣抗日根據地。
同年5月,獨立遊擊大隊、湖北省抗日遊擊大隊和黨領導下的應山地方武裝合編成新四軍挺進團(這是第一次整合),它是新四軍在鄂中的第一個主力團。
6月中旬,京山養馬畈會議後,挺進團又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這是第二次整合)。
“趙家棚,是李先念南下敵後,在鄂中開創的第一塊抗日民主根據地。”
談起這段曆史,安陸市檔案館副館長郭世鴻娓娓道來:趙家棚抗日根據地長期成為連接豫南、鄂中、鄂東等根據地的戰略要地,對鄂中黨組織創建鄂中抗日根據地產生重大影響,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於安陸錢衝國家古銀杏森林公園內的臘樹灣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舊址,主體建築由兩棟百餘年曆史的清代民居組成,翹角飛簷,粉牆黛瓦,十分寧靜清幽。
踏進這個三進兩院、左右對稱的院落,參觀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工作和生活的舊址,記者瞬間被帶入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麵對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規劃組建新的鄂豫邊區黨委,統一管理豫南、鄂中、鄂東地區黨的工作及抗日武裝。
1940年1月,三地區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這是第三次整合)。
3月,李先念率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進駐臘樹灣。
在這裏,李先念指揮了著名的三次平壩保衛戰。
平壩是錢衝西南、大洪山南麓的一個山間小鎮,是溝通京山、安陸、隨縣、應城等縣的樞紐重鎮。
控製平壩就切斷了安陸日軍與京山日軍據點之間的聯係,威脅日軍從鄂西北至武漢交通線的安全。
1940年7月至10月,日軍先後集中近3000兵力,向平壩一帶發起3次較大進攻,企圖占領平壩。
但在挺進縱隊的英勇抗擊下,粉碎了日軍優勢兵力的進攻,鞏固了以白兆山為中心的京(山)安(陸)抗日民主根據地,為爾後的遊擊戰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根據地。
彭家祠堂位於安陸市王義貞鎮唐僧村,當年因規模宏大,在抗戰時期成為新四軍的重要活動場所,是豫鄂邊區八一軍政幹部大會召開地和新四軍五師的建軍地。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並宣布取消新四軍的番號。
“寒凝大地發春華”。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軍,並確定將新四軍部隊整編為7個師。
其中,活動在鄂豫邊區的豫鄂挺進縱隊編為第五師(這是第四次整合),李先念任師長兼政治委員。
1941年4月5日,李先念率部於彭家祠堂正式向全國通電就職,宣告新四軍第五師正式成立。
從4月10日起,部隊一律使用新番號,下轄第十三、十四、十五旅3個正規旅及第一、第二兩個地方遊擊縱隊和區黨委警衛團,全師總兵力1.5萬多人。
3月26日上午,記者一行冒著大雨,從大悟縣城出發後,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路向南行駛,來到白果樹灣村,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及司令部舊址坐落於此。
白果樹灣位於大悟縣芳畈鎮東部,因村前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樹而得名。
新四軍第五師組建完畢後,司、政機關和中共鄂豫邊區黨委機關以及五師主力部隊相繼由白兆山和京山八字門遷移至大悟山北麓禮南(現大悟縣)悟峰一帶山村。
“灣前灣後群山環抱,重巒疊嶂,樹木蔥茂,進可攻、退可守,如同插在華中日寇腹心的一把利劍。”大悟縣檔案館副館長王斌介紹。
1941年4月底,正值仲春季節,新四軍第五師來到大悟山。
她們駐紮在依山傍水的滾子河、新屋畈。大悟山處處響亮著《新四軍軍歌》:
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這歌聲充分展示了新四軍第五師來到大悟山的喜悅心情。
至此,新四軍第五師定軍大悟山,司令部設在白果樹灣,鄂豫邊區黨委機關設在楊家壪,鄂豫邊區行政公署設在南衝徐家壪。
這些機關和部隊在李先念、陳少敏等人的領導下,創建了以大悟山為中心的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在孤懸敵後的處境中,新四軍第五師始終高舉抗日大旗,頑強戰鬥,成為華中抗日根據地抗日救國的中堅力量。
其間頑軍、日寇和偽軍多次對大、小悟山根據地發起圍剿、掃蕩,都被英勇的新四軍和人民群眾突圍、擊潰和殲滅。
大悟山紅旗不倒、革命不息,第五師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勝利。
夜襲孝感城、激戰侏儒山、粉碎日軍“鐵壁合圍”戰術……新四軍第五師成立之後,在根據地內廣泛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軍,共對日偽作戰1260餘次,擊斃擊傷俘虜日偽軍4.37萬人,為實現對武漢的戰略包圍、贏得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革命的火種愈燒愈烈,紅色血脈流淌不息。
從1941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新四軍第五師從一個近1.5萬人槍的獨立的遊擊兵團,發展為擁有5萬正規軍和30萬民兵的強大的人民武裝力量。
其地跨5省的鄂、豫、皖、湘、贛邊區根據地,建立了7個專區,38個縣級政權,成為新四軍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根據地,並成為我黨在全國的幾大戰略區之一。
巍巍大悟山,見證著先輩的果敢和智慧。
走在革命老區的大地上,青山層巒疊嶂,草木茂密蔥蘢。
以白果樹灣為中心約方圓5公裏範圍的11個自然村中,分布有革命遺址22處。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五師建起了報社、航空隊情報站、印鈔廠、消費合作社、造紙廠、卷煙廠、毛巾廠等。
記者懷著景仰的心情走進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房屋為磚木結構,大小五間。屋旁也有一棵白果樹,枝繁葉茂。門前一條小河,四季不涸。
“在這裏,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運籌帷幄,率領全體將士,依靠人民群眾,先後抗擊了15萬日軍和8萬多偽軍。”講解員的介紹裏充滿了自豪。
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入口,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任質斌的雕像肅立,旁邊“N4A(新四軍)”的標識閃閃放光。
館內,一張張珍貴的曆史圖片,一件件陳舊的革命遺物,一本本泛黃的革命書籍映入視線,革命鬥爭的艱辛曆程、老區人民的忠誠勇敢、革命先烈的堅定信仰,令人肅然起敬。
如今,這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每年近30萬人來此緬懷革命先烈。
“一寸山河一寸血。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珍惜。”講解員真摯的講述動人心弦。
1988年,李先念專程到闊別43年的白果樹灣視察。
擔任過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主任的任質斌①逝世後,骨灰撒放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大悟山上。
山間梯田縱橫,茶園連綿,炊煙嫋嫋。灣中小橋流水,老樹古井,青磚黛瓦。
依托豐富的紅色遺址和自然風光,如今的白果樹灣,已是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成為集紅色旅遊、鄉村度假、野外體驗、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鄉村休閑度假基地。
站在那棵飽經滄桑的白果樹下,王斌說:“五師能發展成5萬雄獅,靠的就是敢闖敢幹,敢於擔當。學史力行,我們要從五師抗戰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烽煙滾滾唱英雄,我們的戰旗美如畫!
離開白果樹灣時,記者深情地向那棵古老的白果樹行注目禮。
“趙棚鎮位於安陸市東北邊陲,是全省27個重點革命老區鄉鎮之一,這裏紅色曆史資源豐富。”3月25日,在介紹革命老區趙棚鎮時,安陸市趙棚鎮黨委書記周紅兵這樣說道。
趙棚鎮是安陸、應山交界的小集鎮,是大悟山到白兆山和京山八字門的要道。
在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開創了鄂中第一塊抗日根據地,領導和指揮了人民的抗日鬥爭。
本章介紹一首詩背後的“千塘百壩”運動。
晴和跨馬越山巔,壩上霓裳舞更妍;
馥馥他時驂五桂,源源此際話雙泉。
峰高萬壽層層秀,燭秉千秋日日燃。
有誌乘槎看麵目,暫將樂興寄前川。
——《賀汪公壩建成》
“千塘百壩”運動,是五師和鄂豫邊黨委在鄂豫大地上發起的著名的事件。
“千塘百壩“運動中,新四軍第五師與當地群眾共同修建的“汪公壩“,成為當代“為人民服務”的佐證。
“汪公壩“如今依舊為安陸農業生產發揮著重要作用。
3月25日,在趙家棚抗日烈士陵園文物陳列室,記者聆聽了講解員劉曉月講述《賀汪公壩建成》一詩的由來。
安陸市檔案館副館長郭世鴻補充道:汪公壩,是以原安應縣委副書記汪立波姓氏命名,位於趙棚鎮合山村,至今還在福澤當地百姓。
河水清澈綿綿,兩岸綠草悠悠。當日,記者在合山村委會副主任周桃玲的帶領下,一睹如今汪公壩的風采。
周桃玲介紹,汪公壩為周邊村民蓄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1年,安應地區連續發生大旱83天,莊稼絕收,老百姓生活極其困苦。
1942年8月,安應縣委決定在全縣修建1000口塘,100座壩,縣委副書記汪立波為指揮長。
安應縣的“千塘百壩”運動,得到邊區和五師領導的高度重視與關懷。李先念親臨水利工地並參加勞動。
他說:“修塘築壩這辦法好,既修了水利,又渡了荒年,是合乎人民要求的,今後要推廣。”
後來,中共鄂豫邊區黨委從邊區銀行撥出300萬元邊幣給安應縣作為水利經費。
安應軍民經過兩個多月的奮鬥,共修壩106座,挖搪1063口,被稱為“千塘百壩”運動,為發展根據地農業創造了條件。
其中,著名的就有汪公壩。
安應縣“千塘百壩”運動的消息,傳到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解放日報》和延安廣播電台都作了報道。
在“千塘百壩”慶功會上,安應縣縣長黃曙晴吟詠了《賀汪公壩建成》一詩,描繪千塘百壩竣工後的山清水秀,抒發根據地軍民戰鬥豪情。
新中國成立後,李先念時刻牽掛著老區人民,1988年4月,他再次回到趙棚鎮時,還問及汪公壩是否還在發揮效益。
五師和鄂豫邊區在抗日戰爭中功勳卓著,在中國革命史上彪柄史冊,她還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大悟山下熊家河的劉秀英老人,幾十年來,家裏的杉木箱底一直藏著兩套新四軍戰士的舊軍裝,她一直盼望著那兩位戰士來拿走他們的軍裝。
這兩套舊軍裝,有著一個動人故事。
那是1944年5月8日,新四軍第五師的兩名戰士在返回駐地的途中,不幸被國民黨頑軍的一支小分隊盯上。
敵人有的想開槍,有的想抓活的,聲音驚動了正在菜園裏的劉秀英。劉秀英見兩名戰士處境危險,顧不上拿菜籃,抄著小路,撒腿就往村裏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鄉親們。
劉秀英回家後拿了一袋幹糧就往外走,剛走出大門,與跑來的兩個新四軍戰士正好碰麵。
兩位戰士氣喘籲籲地說:“大嫂,我們是五師的通信兵,有緊急情報要向首長報告,沒想到被頑軍跟了上來,我們犧牲是小事,可司令部的情報是大事啊!”
劉秀英一聽,連忙把兩戰士引進家裏,給他們換上了農民服裝,藏好軍衣,拉過夾牆的隔板,把兩個新四軍戰士從後門送到了北山密林。
當兩個戰士要她一起走時,她堅定地說:“你們快走吧,別管我,情報要緊。”
頑軍小分隊搜查到劉秀英家時,麵對凶殘的敵人,劉秀英早置生死於度外,她抱定一個主意,不論敵人怎樣問,總是不吭一聲。
窮凶極惡的頑軍分隊長暴跳如雷,一槍托砸向劉秀英的頭部,她頓時眼冒金星,昏死過去。
正當頑軍準備用水澆醒劉秀英再度審訊時,突然,不遠處傳來“叭!叭!”兩聲槍響,頑軍以為新四軍大部隊來了,頓時如驚弓之鳥,迅速向東撤去。
其實,這兩槍是一位民兵打的。當他看到劉秀英受此拷打時,急中生智打了兩槍,目的是為了把敵人引開。
待劉秀英蘇醒過來時,她已被回村的鄉親們抬到家裏的床上。當她得知新四軍戰士安全脫險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換下來的兩套舊軍裝,後來被收藏在博物館,成為大悟山區人民群眾當年在戰火硝煙中,舍生忘死保護人民子弟兵的曆史見證。
兩套舊軍裝承載的軍民魚水深情,必將在大悟山區代代傳承。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任質斌(1915—1998),山東即墨人。1932年參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央蘇區反帝總同盟代理主任,《紅色中華》社秘書長、社長、總編輯。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曾任中共隴東特委常委兼慶陽、鎮原縣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曆任豫鄂邊區黨委副書記,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大隊信南第三團隊政委,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副政委,中原軍區第二縱隊政委。1946年6月,率部參加中原突圍。解放戰爭時期,曆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宣傳部代部長、中共山東分局城工部部長、中共淄博特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共山東分局秘書長,中共青島市委書記,中共山東分局副書記,山東省政府秘書長,中共中央第四中級黨校校長,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秘書長。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80年後,任國家文物總局局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2年後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8年去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