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驤案》_第457章 叛亂

字數:3433   加入書籤

A+A-


    洪武十八年,秋。浙西,鎮江府丹陽縣。

    鎮江府位於應天以北一百五十裏。本來屬於直隸布政使司治下。洪武十一年劃歸浙江布政使司。這裏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元末群雄爭霸時這一帶曾是張士誠的地盤。

    月黑風高。丹陽縣東城城門。上千個瘦骨嶙峋的百姓手持鋤頭、鍘刀潛伏於城牆外。城內看守城門的是丹陽縣衙的十幾名壯班衙役。

    不多時,一個身穿七品官服的人來到了城門前。此人是丹陽縣令,沈放。沈放是洪武四年殿試的三甲進士,跟吳宗伯、郭翀是同年。

    城門下當值的班頭見沈放來了,拱手道:“沈縣令,您要出城?”

    沈放點頭:“打開城門。”

    班頭連忙命人搬開了城門的門栓,轉動絞索打開城門。在城門打開的一瞬間,城外的那上千百姓一窩蜂似的湧入城內。百姓當中為首的是個七旬老者,旁人都喊他張叟。

    十幾名壯班衙役見狀大驚,紛紛拔出腰刀,護在沈放麵前。

    沈放卻絲毫不慌,他命令十幾名壯班衙役:“給我放下手裏的刀!否則別怪大周義軍手下不留情!”

    壯班衙役們無奈,隻得將腰刀丟棄在地上。

    張叟走到沈放麵前,拱手道:“沈縣令,縣北三鄉還走得動的鄉親們都來了。”

    沈放高聲道:“諸位鄉親,自此刻起我不再是大明的丹陽縣令沈放!我是大周義軍都元帥沈放!你們這就隨我入城,打開官倉,取走官糧賑濟鎮江府八縣的饑民!另外城內為富不仁的士紳有六位。他們深宅大院裏的錢糧,咱們可以盡管取用!”

    一千多名“大周義軍”聞言個個歡欣鼓舞。

    沈放又高喊一聲:“張叟乃是大周皇帝張士誠的親生父親,大周的太上皇!今後我們要效忠於太上皇,恢複大周基業!都跟我走!取糧去!”

    洪武十八年九月初八。鎮江府丹陽縣令沈放造反,擁戴當地人張叟為“大周太上皇”,建立“大周義軍”,攻掠鎮江諸縣。鎮江百姓群起響應。僅三日,義軍即發展至三萬人。又五日,攻陷鎮江府!

    消息傳到應天,舉朝嘩然。

    乾清宮。洪武帝正在召開禦前會議。

    刑部尚書王惠迪稟奏道:“聖上,鎮江府毗鄰應天,竟發生了亂匪造反之事。臣以為應當及時派兵鎮壓!”

    兵部左侍郎王誌一向跟兵部尚書俞綸不和。他趁機向俞綸發難:“兩月前小股倭寇登陸浙東,俞部堂調鎮江衛前往鎮壓。當時臣就覺得殺雞用了牛刀,小題大做。若鎮江衛的七千兵馬尚在駐地,形勢也不至於發展至此!亂匪絕攻不下鎮江府!”

    俞綸啞口無言。

    剛剛接替劉仲質的禮部新任尚書趙瑁道:“聖上,亂匪假借張士誠的名義造反,朝廷若不派大軍鎮壓,恐今後其他各省會有心懷叵測之人爭相效仿!還有,亂匪頭子竟是我大明的縣令!不知吏部當初為何沒有識破他是個用心險惡之徒,竟委了他做七品正堂。”

    趙瑁亦在借著這件事攻擊自己的政敵——吏部尚書餘熂(xi)。

    餘熂連忙解釋:“啟稟聖上,吏部考功司半月前查得沈放在丹陽縣令任上玩忽職守、縱容不法,已經開了革職文書送到了丹陽。想來沈放是因為被朝廷革職,懷恨在心。這才糾集刁民造反的!”

    戶部右侍郎郭桓開口:“聖上,鎮江是北方秋賦押送入京的必經之路。臣讚同兵部王侍郎、禮部趙部堂的建議,朝廷應及早派兵平叛。”

    洪武帝陰晴不定的看著一眾臣子們吐沫星子亂飛。他心頭存有一個大大的疑問。他這個大明天子就是造反出身。他比誰都清楚,華夏百姓性格溫順,但凡餓不死就不會去造反。大明開國這些年,廣西、雲南、貴州等地雖屢有小規模的叛亂,都是因為那些地方太窮,老百姓實在吃不上飯,才鋌而走險造反的。鎮江府是出了名的魚米之鄉,怎麽可能一下冒出這麽多反民?

    跟洪武帝抱有同樣疑問的還有殿下侍立的錦衣衛北鎮撫使常歌。

    郭桓見洪武帝沒有表態,提醒他道:“聖上,若不及時派兵鎮壓,一旦亂匪們劫了北方的秋賦,朝廷的秋賦就會變成叛軍的軍餉!他們必將趁勢做大,後果不堪設想!”

    洪武帝終於作出了自己的決斷:“命前軍都督同知徐輝祖停止丁憂,暫時奪情,率金吾前衛、虎賁左衛一萬五千將士前往鎮江平息叛亂。另外......命錦衣衛北鎮撫使常歌為監軍欽差,一同前往。另外郭桓,戶部要立即撥給金吾前衛、虎賁左衛開拔所需軍餉。”

    郭桓叩首:“臣遵旨。”

    眾臣散去,洪武帝唯獨留下了常歌。

    洪武帝問:“知道朕為什麽讓你跟著徐輝祖去鎮江平叛麽?”

    常歌答道:“知道,聖上是想讓微臣查清楚,為何鎮江的百姓會造反。”

    洪武帝笑道:“果然是聰明人。平叛是重要的事,搞清楚為何會發生叛亂同樣重要。對了,蔣瓛給朕上了一道密折,說錦陽郡主賓食吳宗伯以前與匪首沈放過從甚密。”

    常歌連忙替吳宗伯辯解:“吳宗伯對聖上忠心耿耿,絕沒有參與沈放的叛亂!”

    洪武帝道:“朕當然相信朕的妹夫。這趟去鎮江,你帶上吳宗伯。最好能勸動沈放投降。那些叛亂的鎮江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朕輕易不願意對他們趕盡殺絕。”

    洪武帝有著截然不同的兩麵。他對待官員嚴苛無比,嗜殺官員成性。對待百姓卻一向仁厚。這或許與他的出身有關。他是貧苦百姓家的孩子,對當官的天生有一種仇視感。對百姓天生有一種親切感。

    常歌回了家,對宋盼兒說:“我要跟隨輝祖去鎮江平叛,你快給我收拾幾件衣服。今夜我要隨大軍連夜開拔。”

    宋盼兒驚訝道:“平叛?哪兒有叛亂?”

    常歌道:“鎮江府。就在聖上眼皮底下。快去幫我準備吧。”

    常世勳湊了上來:“爹,帶著我一同去吧!讓我也見識見識戰場是什麽樣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