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日朝大海戰
字數:10782 加入書籤
孟昭德返回居城名古屋是1597年(慶長二年)7月31日了,在此之前,他一直身在瀨戶內海三原城,也是小早川隆景的居城裏,在這裏他陪伴著西國第一智將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而後頒布了太閣的恩旨和朝廷的嘉許,小早川隆景被追贈為左大臣,和孟昭德並列東流最高權力機構的次席,臨死前,小早川隆景看著身邊的孟昭德,還有隨行而來的五奉行(尤其是石田三成所派遣的心腹)部下,一句話都沒有說,他知道,隨著往日的梟雄們漸漸死去,剩下的諸位大名已經顯得越發礙眼,他不能在這個時候給孟昭德帶來哪怕一絲一毫的麻煩,更不能讓這位仁慈忠厚,他心中最應該統治東流,帶給東流全國上下一千六百多萬百姓幸福和和平的明主受到一絲猜疑,於是雖然有滿肚子的話語,小早川隆景還是人生最後一次顯示了他不同於常人的氣魄和度量,天生的政治家才華,在生命的盡頭一言不發,終於緩緩閉上了雙眼,享年六十五歲。
小早川隆景死後,朝鮮戰場上還能夠正經指揮作戰的大將就隻剩下立花宗茂一人了,雖然秀吉欽點的主將還是加藤清正,可此番他再來,一是考慮到熊本城正在修葺用錢之際,二是自己無緣無故被小西行長排擠,還被分走了一半國土,所以越發出工不出力,再加上秀吉考慮到第一次征朝,加藤清正基本是堵了東牆堵西牆,分身乏術,就把最有戰力的第二兵團分為兩支,讓加藤清正和鍋島直茂各自為戰,算是兩支救火隊,結果這讓英勇善戰的鍋島直茂和謹慎仔細的加藤清正徹底分開,反而最適合的搭檔要各自手忙腳亂去了。
在海軍的掩護下,陸軍共十四萬(含小幡持和民夫)陸續開抵釜山港,其中第一兵團是加藤清正的一萬人(不含民夫等),第二兵團是小西行長的一萬四千人,第三兵團是主動請纓,要求戴罪立功的黑田長政一萬人,第四兵團是鍋島直茂的一萬兩千人,第五兵團是島津義弘的王牌薩摩軍一萬人(本人後期才到,有詳述),第六兵團是長宗我部元親的一萬三千人,第七兵團是蜂須賀家政的一萬一千人,不過負責留守名護屋城,第八兵團則合並了淺野長政的護糧隊五千人,另有毛利秀元的西國軍三萬五千人,共計四萬人,鎮守釜山港。
和第一次的直接登陸不同,這一次洋軍鬥誌昂揚的都是海軍部隊,因為不計最後的損失,畢竟陸軍曾一度橫掃朝鮮全境,九鬼嘉隆等人率領的海軍卻是丟盔棄甲,敗得一塌塗地,這個號稱最善於利用軍功積攢政治資本的水軍大將何曾受過如此侮辱(第一次對西國水軍除外),所以早在四月動員大會,他就提出要死戰求生,為了麵子和武士尊嚴,不惜犧牲性命!
在這樣眾誌成城的誓師麵前,老天也真給了九鬼嘉隆麵子,朝鮮水軍在失去了李舜臣之後,又遭受了第二次打擊,號稱最會玩弄權術,最會排除異己的元均大臣就任四道水軍總使,此人初一上任,三天內發布了十九道命令,撤換了總共四十餘個艦船艦長級別的武將,徹底將四道水軍的權力抓到了自己手裏,而四道水軍的戰鬥力則也終於從還有一點降到了完全失去。
7月17日,洋軍海軍先頭部隊突破了朝鮮海軍的水上哨探,安宅船船陣用鐵炮轟開了一條血路,將第一第二第三三個兵團成功送入釜山港,此時已經就任朝鮮都元帥(三軍總司令)的朝鮮陸戰第一名將權粟(幸州大傑,兩次影響或者說改變日朝戰爭命運)聞訊後火冒三丈,他命令元均快速集結四道水軍,出釜山外海截擊東流海軍,阻止他們把更多的洋軍送到家裏來。可元均畢竟不是廢人,做到四道水軍總使(按照當時朝鮮戰力考慮已經是海軍總司令了)也不是平白無故的,所以此人還有些手段,即為情報,他早就知道東流海軍的規模,也知道九鬼嘉隆的厲害,所以他假裝生病,拒絕了權粟的命令,讓四道水軍按兵不動,不可出戰(筆者之所以說權粟兩次改變日朝戰爭命運,這第二次就是筆者自己的觀點了,第一次的幸州大捷是有目共睹的,至於這第二次,可做個假設,如果元均不出兵,朝鮮水軍就不會全軍覆沒,李舜臣就不會帶著十八艘船去打九鬼嘉隆,就不會大勝之後追敵不力,就不會反過來被包圍,就不會被流彈打死,李舜臣不死,就能重建朝鮮水軍,日後明清開戰,皮島的大明水軍就不會孤立無援,越孤立無援,大明就要越重視能守住這孤島牽製女真的將領,這樣袁崇煥和毛文龍的矛盾就越大,最後一個被殺一個被淩遲,大明也終於國破,如果當時朝鮮水軍主力尚在,何須毛文龍耀武揚威,也不會引得袁崇煥小肚雞腸,擅殺大將最後自己也同歸於盡,至於說朝鮮水軍本身,自李舜臣帶十八船大破洋軍後,就再沒建設過,還是那寥寥幾百人,而朝鮮全國因為兩次戰爭人口銳減六成,當初的一支艦隊三次襄助大明海上剿匪的光輝從此無法繼續,自此,明亡清興,而朝鮮也從尚能一戰的附屬國便為案板魚肉)。
數日後,元均畏戰的消息傳到權粟的耳朵裏,他作為三軍總指揮,自然要做出個樣子給底下人看看,於是權粟親自去往四道水軍總寨,原文記載便是“粟以鞭鞭打元均,脅迫其出戰。元均被迫出擊,在漆川梁海戰中遭到洋軍襲擊,大敗身亡,水軍步卒沒十之八九”,而此番設伏引誘元均的竟然是第一次統領海軍的孟昭德麾下大將藤堂高虎。
原來孟昭德自三原城陪伴小早川隆景之後,秀吉就幾番思索過征朝軍的安排,其中陸軍已經是盡力抽調了自己的嫡係和三代武將,除了那些尾大不掉的大名不能用之外,已經是最合理的搭配,而海軍則不然,九鬼嘉隆自視甚高,加藤嘉明戰意軟弱,這兩人搭檔,不說穩妥能戰,就是內部也存在很深的裂痕,為了緩解這種局麵,秀吉想到了孟昭德,和當初冊封直江兼續為山城守一樣,秀吉認為,孟昭德麾下肯定有善戰水軍的將領,隻要把他拉出來,不但可以壯大秀賴日後的人才隊伍,還能削弱孟昭德的實力,至於孟昭德和德川家康的對比關係,秀吉深信,就算削弱了孟昭德,隻要前田利家和上杉景勝還在,三人盯一人,總不會有問題的,所以秀吉就遣使去問候孟昭德,是否有能統帥水軍的合適人選。
按說孟昭德麾下,馬上步下兵器水戰,樣樣全通的肯定是軍師阿倍秀明,可他是孟昭德左膀右臂,離開不得,而且阿倍秀明文弱一些,真正立於無險可守之地,孟昭德也頗不放心,秀明之外,孟家的智將還有尼子長秀,果心居士,藤堂高虎等人,其中尼子長秀狂放不羈,果心居士孤僻自傲,隻有藤堂高虎為人看似謙和,善於周旋說和恩怨,是家中人人喜歡的模範武士,孟昭德考慮到這點,所以點了他的將,算是深合豐臣秀吉的心思,給加藤嘉明和九鬼嘉隆找一個粘合劑,讓他們少生矛盾,而還有一點眾人所不知的則是,孟昭德在發展造船業的同時,也秘密訓練了自己的水軍,而藤堂高虎則正是孟家水軍的總指揮,此番終於有一個借別人的兵馬練自己的將領之機會,孟昭德何樂而不為呢!
藤堂高虎接旨赴任,因為無兵無船,所以就直接去了釜山,到那裏已經是海軍突破朝鮮封鎖線之後,元均拒不出戰之時,在聽取了兩位大將的講解後,藤堂高虎對目前局勢有了個初步的了解,於是他說道,“兩位大人,高虎初來乍到,無兵無權,按說不敢開口,可既然大敵當前,我們又隸屬水軍,當一戰大勝洗初戰之恥,所以高虎就要冒昧進言了。”比之九鬼嘉隆的粗野氣魄,加藤嘉明還是很有些涵養的,見藤堂高虎如此謙虛,加藤嘉明忙讚許道,“藤堂大人過謙了,別人不知,我和安公(九鬼嘉隆的別號)還是知曉的,孟家筆頭,四位公子的授業恩師,孟家右席軍師,你的見解,無論如何都要聽一聽的。”
藤堂高虎笑了笑,對著加藤嘉明和九鬼嘉隆鞠了一躬,方才開口道,“此番朝軍懼戰,隻怕上麵要有怪罪,一次戰爭之結果諸君不想再提,這便朝軍一定輕視我等,那朝軍水軍主帥乃新任之人,我看他不戰是怕了二位大人的威名,心中卻也還是有一絲僥幸,若能避開二位大人,為何不戰?所以我們不妨就舍他一個機會,讓他以為避開了二位大人,而後誘他出戰即可,屆時他自己想戰,又有上麵的催促,我料十成他會出戰的!”九鬼嘉隆一聽哼了一聲道,“什麽我料,屆時,高虎啊,你怎麽和左府大人一樣,滿嘴的文鄒鄒,你痛快點好不,就說怎麽打!”藤堂高虎笑道,“安公莫急,我當細細講來,若論當下局勢,最好的法子就是看準兩年來朝軍沒有恢複元氣,兵源和口糧緊缺,咱們放出話去,就說有一百萬石糧草要送來釜山,兩位大人見茲事體大,將由九鬼大人親率五百艘戰船去相迎,這樣釜山空虛,隻剩加藤大人和少量部隊鎮守,而後著得力人手出釜山誘敵,讓他一戰得勝,輕敵驕兵,我們再尋一處設伏,則大可破敵!”
九鬼嘉隆搖搖頭道,“不行!咱們總共就六百艘戰船,若出去這麽多,那哪是誘敵,真的就空虛了!被一戰拿下釜山港,你我都要切腹的!”加藤嘉明聞言覺得有理,也不解的看著藤堂高虎,藤堂高虎笑道,“絕非如此,兩位大人,那朝鮮水軍奪得一空港何用?他不怕我們大軍返回,在港口全殲他麽?所以若能誘出朝鮮水軍,則他誌在奪糧,但看那朝軍水軍統帥,必是一謹小慎微之人,若要他長驅直入,遠離軍港上百海裏,不給他點甜頭隻怕不行,高虎不才,卻敢斷言,隻要在釜山港附近,他能一戰得勝,而後他必定東來,絕不會就近奪取釜山港,屆時我們在茫茫大海上找一處設伏,讓他有來無回!”兩人聽罷,這才半信半疑,決定好歹也試一試,不過最後顧慮釜山港的安危,沒有帶走五百艘而是帶走了一半,三百艘安宅船,並放出了近幾日洋軍將有大批軍糧抵達釜山的消息。
這個消息果然傳到了權粟的耳朵裏,他在元均軍中狠狠鞭打了元均後,就坐鎮此地監督,元均皮肉吃痛,還受到了王室的斥責,認為他不配水軍總使的差事,烏紗帽的緊要關頭,元均也顧不得許多了,隻能咬著牙真帶四道水軍全部主力殺出了軍港,按照情報奔釜山而來。8月19日,元均主力在釜山以北十海裏處遭遇了高橋統增的水軍和正在趕往戰場的島津義弘坐船,兩軍偶然相遇大戰一場,島津義弘雖然奮勇,全身而退,可還是折損了戰船十餘艘,士卒三五百人,這樣的戰績在李舜臣手裏就和沒有一樣,可元均已經滿意了,帶著島津氏的戰旗,他便開心的返回了軍港。
視察了班師而回的水軍艦隊後,權粟突然動起雷霆怒火,原來將近七成的水軍艦船,官兵衣甲不濕,槍炮硝煙不濃,火藥絲毫未動,等於大部分部隊連參戰的機會都沒有就勝了,洋軍既然這般好打,元均還如此倉促的就撤出戰鬥,實在是太損朝軍的麵子,也放棄了一個奪取釜山港的大好機會。權粟在軍前再忍不住了,要求元均滾回船上,立刻出擊,不然當時就撤了他四道總使的職務,並且如藤堂高虎所料,權粟出於對國力的考慮和軍糧的需求,要求元均放棄釜山港,去伏擊洋軍運糧隊,元均無奈,隻能硬著頭皮三日內兩次出戰!
8月23日,朝軍艦隊離開閑山島,直奔東南海域,到了傍晚時分,朝軍艦隊開到離釜山港不遠的絕影島,累了一天的朝軍將士正準備休息,忽然海平線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洋軍艦隊,約三百餘艘,元均大驚失色,顧不得部下遠來疲憊,下令全軍迎擊,洋軍遲不出現早不出現,就在朝軍最疲弱的時候出現,不能不說朝軍的動向其實一直都在九鬼嘉隆等人的掌握之中,麵對正前方的九鬼嘉隆,元均的水軍先頭連打了三個衝鋒都铩羽而歸,正此時,朝鮮水軍的側翼又出現了藤堂高虎和脅阪安治各自率領的五十艘戰船,徹底堵住了朝鮮水軍的退路。此刻正值西北風急,朝軍逆風作戰,弓箭不能射出,火矢不能點燃,在洋軍優勢兵力麵前,近三十艘朝軍大型戰艦被很快擊沉,元均嚇得魂飛魄散,躲在船艙裏下令全軍急撤,如此用兵,一會全軍攻擊一會全軍撤退,毫無章法可言,朝軍上下將士不明所以,多有船頭船尾相撞堵塞,陷入一片混亂,藤堂高虎等人見狀大喜,雖隻有五十艘戰艦,可還是催兵猛攻。
生死關頭,元均急令敢死猛士縱火焚燒船體擋住九鬼嘉隆,自己和剩下的部隊一路突破兩翼後撤,敗軍終於僥幸退往加德島,此時已經損失水軍三千餘人,艦船上百艘。退到加德島之後,朝軍上下又累又渴,紛紛跑到岸上找水喝,不料此時洋軍早在岸上布好埋伏,正等著朝鮮人往口袋裏鑽,朝軍士兵剛上岸就聽到一聲炮響,猛將島津義弘為報無緣無故遭海上截擊之仇,率三千勇士殺入朝軍陣中,如猛虎撲羊一般,一個衝鋒過後,朝軍就見識了九州之鬼薩摩兵的英勇,四百名朝軍士兵丟了腦袋,剩下的也都丟盔棄甲逃回船上!
元均無奈,隻好領兵再退,一路潰退到巨濟島北岸的漆川梁才敢停下來歇口氣,可能是老天爺真的看不上這位糊塗將軍,竟然連他最後一絲智慧也全數收走了,按說打架也好,打仗也罷,一連輸了幾陣,那傻子都該清楚,此時最安全的就是家了,可元均竟好像忘了回家的方向一樣,就把全軍停在了漆川梁,不進也不退!也沒發布任何一道命令!
漆川梁是位於巨濟島和漆川之間的一道狹窄水域,多有淺灘,非常不適合船身高大的朝鮮戰船行駛或停泊,部將們為此數次進言,要求水軍轉停其他海域,可根本連元均大人的麵也見不到,就連三軍總指揮權粟聽聞海上大敗之後,出動陸軍沿海岸尋找搜救,也竟然得不到一絲消息,不知道元均在哪。就這樣,權粟和九鬼嘉隆兩邊都在找,一時間還真的都找不到朝鮮水軍和元均,讓元均帶著數千殘兵在漆川梁一待就是七天!
9月5日,洋軍海上哨探終於發現了元均的蹤影,並開始集結準備消滅朝鮮水軍,五百艘洋軍戰艦在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藤堂高虎,脅阪安治和島津忠恒的率領下悄悄從安骨浦出發,一路逼近漆川梁,同時島津義弘率陸軍三千從加德島移至巨濟島西北角,要從陸路會同水軍夾擊朝軍,第二日淩晨,還在睡夢中的朝鮮水軍忽聽三聲炮響,四周頓時火光衝天,喊殺聲不絕,朝鮮軍知道這是洋軍到了,人人抱頭鼠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就是趕緊跑,哪裏人少去哪裏,整支朝鮮水軍還沒接仗便已潰敗!
五百艘日艦沒遭到任何抵抗,就順利衝入漆川梁,洋軍跳上朝軍艦船見人便殺,然後焚毀船隻,混亂中的朝軍毫無還手之力隻能任人宰割,部分朝鮮外沿哨探部隊退至巨濟島,可被洋軍外圍艦隊堵截,數百人紛紛跳船,希望遊上岸逃生,卻不幸受到早已等候多時的島津義弘熱情款待,全軍覆沒,看著整個海平麵此起彼伏的熊熊烈火,鍋島直茂之子鍋島勝茂竟然還詩興大發,作了一首詩來抒發感情!
待到天明紅日,戰事終於結束,朝鮮四道水軍全部覆沒,無一人生存,元均的坐船本來一度衝出了包圍,可終於被眼尖的加藤嘉明發現,一炮轟在了桅杆上,戰船擱淺,船上的士卒搶先逃命,都被包圍殺死,元均則落入加藤嘉明之手,被推到島上當即問斬(也有說直接讓小卒砍死了,符合洋軍作戰的傳統,梟首立功),而除此之外最讓朝鮮人民痛哭流涕,數日無法忘懷的,便是四道水軍副總使,朝鮮水軍第二名將,李舜臣的左膀右臂,四道水軍中唯一沒有被罷黜的李舜臣嫡係,另兼全羅道水軍使的李億祺將軍戰死,李億祺將軍自文祿之役開始,被李舜臣賞識檢拔,就一直追隨其左右,文武雙全能征善戰,立下赫赫戰功(有一個韓國電影天軍,說一幫現代軍人護送核彈頭然後突然被時空漩渦拉到了文祿的前十年,他們在那裏發現了李舜臣,不過那時候李將軍隻是個倒賣人參的走私販,他們一邊幫助訓練李舜臣,一邊鼓勵他振作,最後在女真人入侵一處村莊的時候,李舜臣終於覺醒,煥發了軍人血性,一舉擊敗女真人,最後女主角帶著核彈返回了現代,一幫軍人中活下來的兩位從此追隨李將軍,參加了對日大海戰,其中一個原型就是李億祺),是朝鮮水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戰死代表著日後海上戰局的責任將都落在李舜臣一個人頭上!
朝鮮水軍全軍覆沒後,隻有慶尚道右水使襄楔率領的十二艘戰船因為對於元均早已心灰意冷所以沒參加大戰和撤退而得以保全,這十二艘船就成為了日後李舜臣重新振興朝鮮水軍的本錢,可惜的是,李舜臣即便如此還是深恨襄楔的臨陣脫逃行為,在他人生落幕的大戲露梁海戰之前,他得知襄楔又打算逃跑,出軍前,李舜臣便斬了襄楔祭旗,包括將領在內,朝鮮水軍至此真的是全軍覆沒了(露梁海戰除了新招募的水勇外,都是李舜臣的老王牌龜甲船)。
元均和三道水軍總使全數戰死,有資曆的老水手隻剩下不到200人(12船),在這個危急關頭,李氏王朝還不算特別糊塗,一道恩旨傳入天牢,朝鮮水軍戰神李舜臣再次出山,繼任朝鮮水軍四道總使!而同一時間,洋軍的陸軍部隊開始向北進攻,一個月間王京以南大片土地淪陷,南四道又落入洋軍之手,戰火瞬間蔓延至鴨綠江畔,李氏王朝上書求援,大明再次發兵入朝!
和上次援朝不同的是,一代名將李如鬆此時已經犧牲,就在豐臣秀吉決定發動慶長之役的當月,大明北方韃靼部落南下入侵,李如鬆一麵調集西北軍和薊遼軍兩麵合圍,一麵自己率輕騎迎擊,數萬韃靼騎兵敗退,李如鬆率軍深入,不幸中伏,李如鬆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麵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堅持了兩個時辰,最後陣亡於撫順的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其二弟李如柏,三弟李如梅,此時一人得病賦閑,一人已經被言官彈劾,說他拒敵不前(誣陷神箭小李廣,天理何在),被罷免一切官職,可憐李成梁座下李門三虎,從此人才凋零(二十餘年後薩爾滸大戰李如柏再次出征,出師不利後恨言官口舌無情,在自宅中自殺身亡),大明失卻萬裏長城!
沒了李氏三虎,明神宗便派山東右參政楊鎬(名人啊)為僉都禦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為尚書,總督薊遼和保定軍務,經略禦倭,至於打仗方麵則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共馬步騎八萬人,分批入朝。大明軍隊入朝後,馬上扼守住王京南麵的幾處咽喉要塞,此時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兩支人馬一東一西,正向虎望山而來,而麻貴僅僅有七千五百人駐守於此,情況十分危急。麻貴審時度事,立即派遣副將解生與朝鮮的都體察使李元翼一起在稷山設伏,竟然擊敗洋軍,迫使小西行長退守井邑,加藤清正退守蔚山,陸上局勢才暫時緩解。
王京守住之後,李舜臣便放了一半的心,他知道,此番洋軍重來,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氣勢,若要戰就要立刻戰,絕不能等到洋軍久駐生惡之時,那樣朝鮮人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於是李舜臣把船廠中僅存的六艘龜甲船取出,連接倉促改造的十二艘戰船,共龜甲船十八艘,和自己的舊部近千人,閃電出航,偷襲東流海軍,而戰場就設在鳴梁一帶。
熟悉朝鮮水域的李舜臣知道,在鳴梁和珍島碧波亭之間,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峽,這裏是最適合以少勝多的地方,李舜臣和十八艘戰船先期抵達此地,乘退潮時派人設置了鐵索與木樁,靜候東流人。反觀東流海軍在打敗元均艦隊後,企圖在朝鮮水師重建之前將其徹底摧毀,所以犯了和元均一樣的錯誤,連續作戰疲於奔命,在九鬼嘉隆的布置下,藤堂高虎率領三百三十三艘戰船和兩萬陸軍從蘭浦出發,準備趁漲潮時進入鳴梁海峽,向朝鮮水軍發起攻擊。
大戰當前,李舜臣將許多民船偽裝成戰船,列於水營戰船之後以迷惑敵人,自己則親率十三艘龜甲船引誘敵人駛入鳴梁海峽。藤堂高虎雖見鳴梁一帶水流湍急,可也不得不前往,不然拒敵不前之罪,他就要切腹的,但剛剛追擊上去,果然就被伏兵把船隊攔腰截斷,一場惡戰之後,李舜臣率領船隊擊沉洋軍指揮船和其他戰船兩艘,洋軍共三名水軍將領被擊斃,陣形大亂!這時鳴梁已開始退潮,海水湍湍東流,朝鮮戰船趁勢猛攻,藤堂高虎招架不住(畢竟沒打過水上實戰),隻好順流東撤,但又被鐵索和木樁擋住去路,朝鮮戰船抓住有利戰機,奮力衝殺,擊沉洋軍艦船三十六艘,斃敵四千餘人,藤堂高虎命令摧毀已經無法行駛的戰船,壓沉了鐵鎖,才堪堪逃命,此一戰至此結束,李舜臣重創了東流艦隊。
聽聞李舜臣複出,九鬼嘉隆和加藤嘉明也一陣撓頭,又見李舜臣隻用十幾艘龜甲船就打敗了藤堂高虎,知道此人鬥誌尚在,所以也沒怪罪高虎,可從此海軍龜縮釜山一帶不敢出,導致水陸並進無法實現,洋軍攻勢頓減,加藤清正等人也隻好在南四道一帶或進或退,和明朝聯軍展開了拉鋸戰。
三軍如此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直到1598年(慶長三年)3月間,明朝財政吃緊,明神宗下令務必在今年結束戰事,明政府任命的平倭總督邢?和經略楊鎬於是先後趕到,並帶來了最後的步兵共一萬九千人,此時朝鮮戰場上明軍總數已經達到了九萬七千人,人數上已經超過了洋軍作戰部隊的總和,在商議之後,楊鎬說服了麻貴,準備三路進兵,收複釜山。麻貴與楊鎬分別督率左右兩軍,先打南四道的樞紐,王京向釜山的交通要道蔚山,可惜楊鎬嫉賢妒能,又無臨敵指揮的才華,被蔚山守軍黑田長政所部牽製近一月,麻貴雖然連戰連捷,可越打側翼就越危險,也隻好等候楊鎬,收起了攻勢。
蔚山告急後,身在南四道巡視安撫的鍋島直茂和鍋島勝茂父子立刻帶兵北上,九州兵團加入戰局,局勢立刻產生了變化,楊鎬一戰折損了十幾員偏將,部下指揮陷入混亂,無奈隻好退兵,被鍋島直茂和黑田長政合兵一陣追殺,損失無數。敗報傳到北京,明神宗氣的火冒三丈,當即罷免了楊鎬,另派萬世德為欽差,但準許麻貴為專權專斷,臨機自決,這樣才最終決定了日朝明三國戰爭的結局。有了實實在在的軍權之後,麻貴一反常態,和先前楊鎬在的時候,他力爭固守不同,此番他急令眾將出擊,並收攏了北部所有明軍主力,共計劉?,陳?,董一元和自己的西麻軍四萬人,分四路進攻洋軍,而麻貴自己則主動承擔對加藤清正的進攻任務。
陸軍最後之戰一觸即發之際,海軍也迎來了扭轉乾坤的一戰,上一次鳴梁海戰,雖然李舜臣大敗藤堂高虎,可是終歸乃傷其十分之一,比之六百艘戰船的總和,更是連洋軍總數的十五分之一都不到,這便還不能解除洋軍的威脅,所以李舜臣在加緊訓練水勇,修繕龜甲船的同時,也積極上書朝廷,請求朝廷聯絡大明,讓大明水師前來助陣,兩個月後,大明旨意轉回朝鮮王京,已經卸甲歸田的老將軍鄧子龍就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大明水師出發來助李舜臣!如此中朝兩位水師名將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相聚在一起,登上了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場,並雙雙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捍衛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土的完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鄧子龍因為心急戰事,所以在接到調令之後,就分派部下去水軍調度戰船,自己則從北京城直接騎馬趕赴朝鮮,路上隨行護衛的士卒抓到了幾個鬼鬼祟祟的女真人,鄧子龍和他們閑聊幾句,發覺其中一人英姿颯爽,頗有見識,喜歡異常,又見他器宇軒昂不似偷雞摸狗之輩,便不疑他是洋軍奸細,放了他離去,此人返回家後,不日就得知鄧子龍戰死的消息,垂淚之餘將鄧子龍的牌位請入本家本族的香堂世代供奉,成為他家滿門女真人中唯一吃到香火祭祀的漢人,這個被鄧子龍放走的人名字叫做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放著還未死去的鄧子龍和李舜臣不提,放著還未大敗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長,毛利秀元不說,此時正值1598年(慶長三年)8月初,日朝戰爭的水陸兩大戰役爆發之前,有一個人熬不住了,這個人就是東流最高權力執掌者豐臣秀吉,早在七月間他就斷絕了一切葷腥和補品,每日隻能靠清湯和冰水度日,熬到8月1日,天下梟雄的秀吉明白,自己應該放棄了,看著身邊隻有五歲的豐臣秀賴,秀吉緊急召喚豐臣係將領,五大老和五奉行趕赴伏見城,安排後事,接到消息的前田利家,德川家康,孟昭德都心中一愣,可很快就冷靜下來,從容收拾行裝,前田利家帶來了村井又兵衛,德川家康帶來了本多正信,孟昭德帶來了阿倍秀明,可以說三人心裏都清楚,是戰是和,是天下太平還是又起紛爭,東流的未來二十年將如何,就在太閣的葬禮上當有定論了!
至此筆者的太政大臣傳之昭德將軍便要進入最後一部了(筆者自己有分,可起點隻有一章一回這樣的格式,所以每部書叫什麽隻能筆者自己知曉),這最後一部目前排提綱大概是五章,按照伏見奪權,征關東,定陸奧,平九州,天下歸心來寫,字數不限,比如三大戰役為了清楚,寫明白即可,不求章節整齊,也許是五萬字一章也許是三萬字,或者“起兵,進兵,收兵”,一章三回兩萬字足矣,也可能越寫發現越要說明的東西多,那就超十萬字都說不定。
可以說,整個太政大臣傳完全偏離曆史,但是最精彩的部分終於到了,在此感謝各位讀者朋友從始至終的支持,讓筆者自己也很驚訝,就是第一次寫書竟然就寫到了結局,沒有TJ,我說實話沒想到,可能還是那句話吧“讀者就是寫書人的一切源動力”,筆者承認,功力還不夠,題材也不夠吸引,沒有一個良好的“戰績”,但是支持到現在還有百餘位讀者在,筆者已經竊喜,可能這就是胸無“大誌”吧,在此對於一直堅持讀書,支持筆者直到今日的讀者朋友們表示最深的十二萬分的感謝,另外敬請期待,希望各位讀者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下去,目送這本太政大臣傳的最後收官!謝謝!(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