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回征服關八州
字數:9189 加入書籤
(’
1604年(慶長八年)10月10日,德川家康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緩步走入天守閣內,在西江戶城官邸區召見了諸位臣屬,在席間,無一人開口,所有人都眉頭緊鎖,雙手握住,緊閉雙眼,咬牙切齒,所有人都預料到了,今日的會議將是釘上恥辱柱的會議,將是德川氏日後百年甚至千年曆史上特書大書的一筆,此時的德川家,江戶城西陲全數陷落,關八州隻有東邊的幾個附庸,佐竹氏,蒲生氏,結城氏還在抵抗,然而隨著甲府,信濃,駿河,上野,武藏等國陷落,真田昌幸,藤堂高虎,上杉景勝,細川忠興,前田利長等部陸續開往關東平原,結城秀康除非有天神下凡之力,能一人掃平十萬敵軍,不然德川氏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毋庸置疑。
德川家康身著一襲黑色和服,三葉葵大喇喇的繡刺在左右雙肩之上,他合膝坐下,眼看堂下諸臣,半晌後嗬嗬的笑了,對著眾人說道,“四十多年前,在座的諸位或者諸位的先祖隨著家康離開了駿府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建立起了岡崎城的新城之圍,用了三個月,那時候有的家臣沒房子,還沒建好,就住一起,老夫記得,最初忠勝是跟著老夫住的,還有康政他們,因為早晚要有房子的,所以把舊宅分給了正信他們,處理政務麽,總要有張台子寫寫字啊,這都四十多年了...時光太快了,諸位,你們伺候老夫太久了...是時候了...終須一別啊。”
堂下諸臣聽罷無不啜泣,許多人嗚嗚哽咽,還有人噌的站起身來,大吼道,“城內還有半年存糧,上萬勇士,我們和孟昭德拚了!”德川家康聞言笑了笑,揮揮手讓起身的人坐下,繼而說道,“吾非不想一戰,可惜不能一戰了,諸位,家康活了六十多歲,什麽都不怕,當年和信長公亦敵亦友,周旋十餘載,後來抵抗豐臣氏,也未曾落於下風,今日師弟他總攬全局,開創孟氏幕府,揮灑天下雄兵隻為除我而後快,我也未曾懼怕,一戰再戰,直至今日,諸位,家康無所畏懼,你們也一樣,都是好男兒!可惜...家康這一生隻恨天命,從不與天命鬥爭,我半生戎馬,少年弱冠複立家業,劈荊斬棘乃是九天諸神助我,今日氣數已盡,家康不願再和天鬥,也不願關東好男兒再灑熱血,就此作罷吧!”
諸臣聞言皆心如刀絞,可惜無法抗辯,隻能各自掩麵,嗚嗚哭泣,德川家康頓了一頓,繼而說道,“今生今世,家康足矣,一介城主恢複立國,坐擁三分天下,位居內大臣,登堂入室,遙領群雄,可惜師弟他與我同門同宗(孟昭德認歸源氏),天無二日,必須折損其一,師弟比我,行政用兵皆不落下風,今日一鬥落敗,我與他誰人為君,皆百姓之福也,諸位不必哭泣難過,當慶幸亂世之終結,治世之生平,日後孟氏幕府治理天下,諸位當殫精竭慮,忠心侍之,家康無子嗣後代,爭來天下又有何用,望諸位理解則個,我意已決,請諸位諒解,江戶城不得再受塗炭,我欲和師弟和談,結束這兩年之戰。”
諸臣更是痛哭不止,無人能夠開言,最後德川家康緩緩起身,點名道,“板倉勝重,家康命你為總務,出城和師弟談判,請求他保存諸位家臣的性命,還有全城百姓,家康自幼子戰死,世子出家之後,已經生無可戀,願意全憑他處置。”板倉勝重忙起身答道,“屬下...屬下敢不盡力!必拚死保護德川氏尊嚴,絕不容失!”德川家康點了點頭,道了聲辛苦,便轉身離去。
第二日,板倉勝重率家臣十名出城,往江戶港去見孟昭德,孟昭德聽聞德川家康有意修好罷兵,與阿倍秀明商議,在大寨之內林立刀兵,請來板倉勝重相見,三人在中軍大帳見麵,板倉勝重跪倒口稱將軍殿下,複又起身,孟昭德看著他說道,“勝重,今日局麵如斯,為何師兄不妥當出城,與老夫親自麵談,江戶城被圍,兵疲將寡,糧草見底,難道還要故意拖延,打算哪裏還有救兵不成?”板倉勝重不卑不亢的答道,“主君位居內大臣,當日被將軍殿下無故裁撤,可官家的體麵不能自此丟了,今日主君命我前來和談,派遣使者乃禮儀也,江戶城內還有帶甲一萬,糧草三年之數,百姓十萬左右,豈可主君貿然出城,若將軍殿下遷怒無辜百姓,主君不能不理,隻有將軍殿下先行赦免無辜之人,方能天下太平。”
孟昭德聽罷嗬嗬發笑,搖頭道,“非也非也,此非和談,乃投降是也,勝重,你不必效仿上古說客,和我擺弄伶牙俐齒,實話實說,老夫有意罷兵,從此天下太平,至於這罷兵的方式,開城獻降也可,強攻入城也可,若說帶甲一萬,老夫這裏還有雄兵二十萬,若說糧草三年,老夫這裏有火矢百萬支,江戶城十萬百姓,是從此免除刀兵之苦,還是一夜被大火吞沒,全看師兄的德行,不在老夫的舉止,若要分析時局,勝重,你比誰也清楚,此地之局,談無可談,若要降,就降,若不降,就打,老夫隨你,你明白了麽?”
板倉勝重自然知道德川氏這時候麵臨的是什麽情況,雖然直江兼續不爭氣,打不過結城秀康,但孟昭德隻要用五萬人圍城,剩下五雄大名和本部兵馬偷襲後背,結城秀康不出一月必敗,所以什麽要挾的話也不用講,孟昭德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要就投降,不然打也給你打下來,最後板倉勝重隻能歎口氣,回複孟昭德道,“卻不知將軍殿下對於您的同門如何?我家大人畢竟在最後一刻願意歸順,免除一場惡仗,這對幾十萬將士,和幾十萬家庭都是幸事,此乃德行否?屬下以為乃天大的品德,將軍殿下,這一點能否成為我家主君無罪的理由?”
孟昭德笑著問道,“你說吧,要什麽?”板倉勝重言道,“移封一國之地即可!”孟昭德哈哈大笑,搖了搖頭,板倉勝重又言道,“三萬俸祿,一城之主,隻為保存尊嚴!”孟昭德又搖了搖頭,板倉勝重倒吸了一口冷氣,咬了咬牙,斬釘截鐵的說道,“複官內大臣,閑居京都,不問政事,領三千石俸祿可否!”孟昭德剛要表態,阿倍秀明突然起身,手中拂塵在孟昭德麵前一擺,阻止他說話,自己說道,“若是加封內大臣,則當日罷免便是做錯了,將軍殿下初立幕府,豈有錯招,不妥不妥,三千石給不得,一千石也給不得,使者大人,不必如此一步步退讓,實話實說吧,活命與否隻看將軍殿下旨意,其餘一切免談,秀明狂妄,擅自引用將軍殿下說話,談得便談得,談不得打也要入城!”
板倉勝重早料到會是這種結局,可他不忍主君性命就葬送在自己手裏,聽罷之後幹脆心一橫,噗通跪倒在地,對著孟昭德哀求道,“將軍殿下!主君他年近古稀,膝下無子侍奉,已經無法再有作為,亦無心爭鬥天下,為何不能看在同門之誼,放他一條生路,屬下什麽也不要了,情願替死,用自己一條賤命,換取主君他的生還啊!”孟昭德無言以對,阿倍秀明則快步走下台階,走到板倉勝重麵前,大聲斥責道,“好大膽的賊子!將軍殿下本有心赦免德川家康,可惜你糊塗至極,今日偏偏送了他的性命!”板倉勝重聞言大驚失色,顫抖著身軀,抬頭看著阿倍秀明,說道,“屬下未曾言語失當,也不見衝撞將軍殿下,何來拖累主君,請先生明言!”
阿倍秀明指著他罵道,“天下大定,隻有小撮人為非作歹,就是因為尚有擁躉,所以將軍殿下才不放心,你明明白白說的,可以為德川家康替死,這般生死相隨,本來將軍殿下打算赦免罪人,現在也不能了,就是背上罵名,可為了天下蒼生從此不再經受戰亂之苦,也不敢放生,你說,是不是你的舉止失當害了德川家康!”板倉勝重聽罷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沒想到自己忠義之舉,竟然惹來禍事,他急的麵紅耳赤,生怕真如阿倍秀明所說一樣,無可挽回了,這時候孟昭德開口道,“既然有心救助師兄,老夫不會不依,不過軍師說的有理,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師兄隻要一日不能遣散家臣,一日身邊還有敢死效命之士,老夫就不能允他,不為別的,隻天下人從此仍在左右搖擺之間,實在大不利也,隻有忠心歸順,才能刀兵入庫啊,勝重,你明白不明白?”
板倉勝重這才恍然大悟,突然起身,正了正衣冠,對著孟昭德深深鞠了一躬道,“板倉勝重,才疏學淺,為臣子十餘年不得耀眼功績,然回顧過往,自信謹小慎微,未曾出過紕漏,不論文職武功,皆可管轄百餘人上下,請將軍殿下聖目獨裁,賞賜屬下一碗飯吃,德川家康孤陋之人,枉與天鬥,今日落得此敗陣,屬下請纓還城,說動有識之士為幕府效力,從此歸順朝廷,那些冥頑不靈者,自當從此不來相見將軍殿下,在城內自絕,隻德川家康一人,請將軍殿下看在他年近古稀,頭腦遲緩,言語拙笨,百無一用的份上,賞賜他一處民宅,三畝薄田,讓他自力更生,苟延殘喘去吧!”
孟昭德和阿倍秀明對望一眼,目的終於達到了,孟昭德此時快步走下台階,雙手扶住板倉勝重,哈哈大笑道,“如此深合老夫之意,好好好,有勝重相助,日後一方大員之才,天下何愁不能富足,民生何愁不能安定,就請勝重辛苦一趟,返回城內,老夫知道,江戶城內豪傑眾多,自然有不甘淪為賊寇,願為幕府效力者也,至於師兄他麽,老夫並不是小肚雞腸之人,隻要他願意安居樂業,身邊沒有了那些蠱惑他的佞臣,老夫自在名古屋為他安排一處宅院,早晚請安,同門之誼永不相負!”板倉勝重聽罷鬆了口氣,跪倒謝恩,告辭孟昭德和阿倍秀明,轉身離去。
回到江戶城後,板倉勝重把意思一說,德川家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參照孟昭德過往的手段,豐臣秀賴這個小娃娃都活不了命,自己這個胸懷韜略,天下數一數二的梟雄,師弟豈會輕饒了自己,可又一想,自己的兒子在京都出家,也沒有傳出孟昭德虧待他的消息,究竟是等自己到齊了一起下手,還是孟昭德真的讓人如此難以捉摸,放人和殺人標準不一,看著滿城的將士,德川家康第一次站在寬厚之君的立場上思考起問題來,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在人世,近看十年是無望了,自己都鬥不過孟昭德,更何況秀忠呢,若能留下許多家臣效忠幕府,將來他們是否會成為自己子嗣後代的助力,我德川氏還有否爭奪天下的機會?
經過一番痛苦的權衡,德川家康走出了寢室,在偏廳接見了家中幾位重要的家臣,比如酒井家的酒井家次,菅沼定盈,板倉勝重等,和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幕府根基已深,老夫撼無可撼,今日之事必了解於此,不過老夫嫡孫聽聞已降世兩月有餘,他尚在繈褓中,未來不知如何進退,希望幾位看在老夫的麵子上,像對待老夫一般日後提點與他,幕府更迭督主,不知二代三代有無孟昭德之賢良,若太平盛世,我那可憐孫兒大了,也請與他說知今日實情,不必耿耿於懷,枉費天下安寧之日,若...若唐人盡失人心,則還可一圖之,老夫這番苦心,你們理解麽?”
板倉勝重聽罷垂淚道,“屬下理解,主君字字珠璣,屬下豈敢忘懷,隻是路漫漫,人生苦短,若少主年長後,不知實父實母,又當如何?”德川家康知道板倉勝重這是在暗示自己,孟昭德可能找人撫養秀忠之子,隱瞞他的真實身份,於是歎口氣道,“若如此,雖我家香火不得繼,可總世上少了一位鬱鬱之人,也算個人之幸事,那便隨他去了,我子秀忠如能得善終,自有他的作為,若不得...那我嫡孫少知一事總安全一分啊!”幾位家臣聽到此,再也忍耐不住,嗚嗚痛苦起來。
德川家康見狀也拂袖顏麵,抽泣不止,最後一眾人哭罷,德川家康見隱約中還有人打算效忠於自己,不準備投靠孟昭德,他便暗自咬了咬牙,遣散了眾人,隻留下板倉勝重說道,“師弟他遣返你和我說話,看似開恩,許你帶人投降,效忠幕府,我隻要入名古屋安居,就可以免死,實際上是借此機會試探,看看兵敗如山倒之際,我德川家康還有多少號召力,如半數家臣不降,誓死追隨於我,則家康必死,家康年近古稀,死不足惜,卻要一定連累京都的孩兒和我那孫,德川氏香火後繼,還是日後再圖,都不能因此而徹底斷絕機會,所以我擬定自盡,你要心中有數,待我死後,規勸臣下!”板倉勝重聽罷如五雷轟頂,磕頭不止道,“主君萬萬不可,屬下已經說動大將軍,他願意饒您一命,主君何必如此輕生棄世!”
德川家康搖搖頭道,“隻有我死,才能救德川氏一脈,日後我孫還要長大成人,今日我自盡,他明日便會少一分對幕府的仇恨,是和是反,才能應對自如,我不想日後被師弟借口除掉,讓我那孫無法不報仇,當不當反也要反,那時德川家便要覆滅了,你且記住,那些人不願出仕幕府就罷了,你必須投靠師弟,幕府內,就請你多多費心,照顧我孫兒了。”板倉勝重聽罷,大嚎如喪考妣,半晌後,君臣才依依惜別,德川家康繼而遣退所有近侍,獨自走入江戶城天守閣內,召見了自己的幾房側室,和她們宣稱孟昭德大赦,無人領死,又準備酒食慶祝,實際暗藏毒藥,最後一批婦孺毒發身亡。
料理自己的家屬女眷後,德川家康換上嶄新的素服,將一生摯愛之刀劍整齊列於麵前,對著它們拜了三拜,道了聲辛苦了,而後取出紙筆墨硯,寫下一封書信,將之折疊放於刀劍之上,向窗外眺望,最後看了一眼藍天白雲,取出黃金五枚,逐個吞下肚子,片刻後,腸胃絞痛,贅如附驥,肚爛而死。源氏血脈,三河人,朝廷敕封內大臣,關八州實領關十一州大名,征戰一生力敵武田信玄,豐臣秀吉,號稱戰國第一能忍,第一善於權術周旋,太原雪齋禪師大弟子,幕府將軍孟昭德師兄,德川竹千代家康,死於江戶城,享年六十一歲。
德川家康死後,江戶城上下哀嚎一片,板倉勝重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手呈家康遺書和屍體去往江戶港投降,孟昭德聞訊大喜,然麵顯悲色,命江戶城內駐軍出城駐紮,全數家臣回府待命,孟憲文率北寧軍先期入城駐防,板倉勝重為議和首功,當即加封民部大輔,入閣內府,並派遣使者,往各地招降,而後他又打開書信,隻見上麵德川家康親筆寫道,“合合分分幾十年,我與師弟皆老朽矣,今日天下不複三分,大局已定,幕府盛世有目共睹,師兄螳臂當車,自知罪責難逃,不願師弟再費心思,故而自盡,兩不相見,我之後人,此時已誕生世上,雖入治世太平,卻難保其平安一生,若榆木凡蠢,量師弟無礙爾,若三分天資,恐師弟寢食難安,今日家康自羞自愧,吞金而亡,道遍武家恥辱,將來之日,縱有千軍萬馬,而無人臣服吞金避世之主,望師弟諒解為兄一片苦心,這自毀名望可換得治世下一俗子之苟且,回首往事,駿府城下,我與師弟把酒言歡曆曆在目,試問一生,我虧欠師弟甚多,願來世秉燭長談,君子之交,再無爭鬥爾,家康遺筆。”
孟昭德讀罷書信,默然無語,半晌後才對身邊阿倍秀明說道,“師兄一生算計精準,今日也不差了,老夫得知他死狀死訊,心內大安,他也猜得到,如此心機,老夫雖恨之,卻也不得不敬佩之,老夫擬善待師兄嫡孫,好生撫育,不知先生以為可否?”阿倍秀明沉思片刻後道,“如此一招,看似留有後患,實則將軍殿下之胸襟開創千古絕唱,治世太平,乃在殿下之力,後世之君若有為,何人反之,即便宵小作亂,若後世英才,亦不足懼,今日將軍殿下已開創萬世之功業,留名青史百代傳揚,不與一嬰兒為難,更彰顯非凡,至於三五十年後,總有後人盡孝盡忠,留待他們去吧。”
孟昭德點頭稱是道,“老夫戎馬一生,官場沉浮,已經背上無盡罵名,毀譽參半,實在不願再為難一繈褓孩兒,都為後世做盡了又如何,太祖聖皇帝洪武先君算無遺策,也得今日大明之腐朽,先生所言甚是啊,後人自有後人福,老夫不便多慮。”兩人達成共識,於是大張旗鼓,厚葬了德川家康,雖然葬禮風光,可一任大名,天下內大臣,竟然在府內吞金而亡,連剖腹的勇氣都沒有,立時載入史冊,永世不得翻身,然其內情,乃大勇大智,犧牲一己名望,保全三代血脈,卻不為外人知了。
11月1日,江戶城肅清完畢,孟昭德正式起兵入主,在此指揮關八州收複戰役,東陲結城秀康同一日自盡身亡,佐竹氏和蒲生氏帶兵投降,當年實際和蒲生氏鄉早有密約,孟昭德並未為難他的後人,反而官俸不減,入京居住,佐竹氏則下野為民,沒收領土,由於忌諱佐竹氏之英武,且兼之負責看護東北,防範關東的直江兼續非佐竹氏對手,恐日後生變,孟昭德在1605年(慶長九年)還是找了個借口,以佐竹氏反抗新政,吞並土地為由,將之問罪,從此佐竹氏真正散於鄉間,沉淪不見蹤跡。
12月,關東十一州各地皆平定,孟昭德留下孟憲文帶兵三萬,負責推行新政,檢量土地,拆除城防,搬遷富戶豪族分居他處,算是熟悉幕府政務,自己則和五雄大名一路從東海道返回名古屋城,在名古屋城休整三日後,孟昭德便率軍十萬上洛,麵見天皇陛下,陳述了剿匪平叛的經過。此時的天下,已經十有八九落入孟氏之手,天皇也不得不低頭,自然嘉獎不斷,孟昭德乘機上書天皇,要求出使大明朝,稱臣納貢,永世修好,不複出現當年兩征朝鮮,民不聊生之境地,天皇自掃門前雪,當然不在乎這些,對孟昭德百依百順,於是乎,1605年(慶長九年)3月,孟氏幕府第一批使者團遠渡重洋,抵達大明朝京師北平,上奏大明天子,明神宗此時早不執政,內閣統一擬票,通過建議書,東流孟氏幕府正式向大明朝稱藩見禮,大明敕封孟昭德為東流國王,永世繼承不斷(史實,曆史上德川家康是1616年對大明稱臣,所以幕府歸幕府,德川家康卻是個例外,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稱王的東流掌權者,並非征夷大將軍,佐政可見德川家康死前三個月對各地的書信落款,皆稱王命如何如何)。
1605年(慶長九年)6月,九州使者抵達,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等人對孟昭德二次宣誓效忠,上貢稱臣,不過一不帶人質,二不來朝見,孟昭德知道,隻有打回來的才是自己的,還有那個死守著老基業的毛利氏,更加可惡,多年來一聲不吭,實際養兵待戰,不過既然大家都退一步,孟昭德也不敢在剛剛征發天下兵馬苦戰兩年後就迅速開戰,他假意加封,命加藤清正為九州鎮守使,島津忠恒為四國鎮守使,並試探性的賞賜了毛利氏許多金銀,才算暫時作罷。
7月,孟昭德召集天下大名,藤堂高虎,真田昌幸,上杉景勝,細川忠興,加藤嘉明,前田利長,直江兼續等人前來相見,在名古屋城一則宣布了這些年來改革的成效,二則頒布了幕府的政令,進一步收繳了地方大名的權柄,在會上,孟昭德提出了新式的職權架構,徹底改變了戰國時期土地割據製度,豪族稱王稱霸的局麵,在這之前,孟昭德更是先期收繳了兵權和城池,比如一國一城令,交由幕府官員往各地監督執行,軍隊也交由幕府官員往各地實行整頓和改編,名義上是為了避免太閣時期的匟兵情況,實際上是要正式組建幕府軍,杜絕大名造反的可能性。
為了盡快通過這一製度,在取得了上杉景勝和真田氏父子的支持後,孟昭德又對其他大名百般體恤,最後除了加藤嘉明,前田利長不置可否,孟昭德的嫡係皆表示同意,於是孟昭德成功與各地豪雄達成共識,說出了他心中那個埋藏已久的願望,將之付諸實際。首先,天下藩國共六十六個,更名為縣,仿照上古州界區分,每縣設立巡檢使一名,由原地甲行政令接替,相同於知縣,又根據地緣要素將六十六個縣歸攏,劃分州級行政級別,依次是奧州(南北陸奧),羽州(出羽和津輕),越州(越後,越中),登州(能登,加賀),野州(上野,下野),東州(常陸,上總,下總,安房),相州(武藏,相模,伊豆),甲州(甲府,駿河),信州(北信濃,南信濃),海州(遠江,三河),京州(尾張,美濃,飛驒),江州(越前,近江),伊州(伊賀,伊勢,誌摩),丹州(若狹,丹波,丹後),平安州(山城,大和,河內),南定州(和泉,紀伊),津州(攝津,淡路),但州(但馬,播磨),雲州(出雲,伯耆,因幡,美作),備州(備前,備中,備後),石州(石見,安芸),門州(長門,周防),讃州(讃岐,阿波),土州(土佐,伊豫),豐州(豐前,豐後),築州(築前,築後),肥州(肥前,肥後),薩州(日向,薩摩,大隅)共二十八個州,設立都州務安撫使一名,司政按察使一名,備庫左衛使一名,相當於知州,副知州,兵備,都州務安撫使由原藩國藩政監督擔任,備庫左衛使由原守護司代官擔任,司政按察使由幕府指派,其中名古屋城定為京師,歸屬京州地緣,然獨立行政,設都衛府務奉行一名,相當於首都市長,京都,二條禦所,伏見城劃歸為王京,為天皇所在之西京,用於區分京師,設立王京守護代都務奉行一名,由源氏血脈抽取能者居之,外人不得染指。
這之外,比如對馬等外海島藩,統一指揮,興建軍港,作為幕府海軍基地,監視西海,北海,東海三處,居城名護屋舊城,第一任海務監督由淺井井賴擔任,8月下旬,從各地大名手中檢拔人才,還有幕府直拔,總共有一百五十人分別前往各地任職,孟昭德將政權牢牢的抓在了自己手中,且先期駐防的各地軍隊也陸續匯報,一國一城令接近完成,於是孟昭德下令,將原藩國一城更名為縣府,在新劃分的州境之內選擇一城池再升格,擔任州衙,處理本州政務,並駐守城防部隊,且州衙級別為五百人,縣府級別為兩百人,超出上限私募兵源者,斬!
忙忙碌碌,慶長九年這個幾乎沒有大戰的一年即將過去,就在五雄大名以為一切都結束了,準備穩妥閑居名古屋之時,孟昭德的改革之核心要素這時才浮上台麵,隨著暗地裏對毛利氏,加藤氏,島津氏的征伐之備戰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孟昭德同一時間頒布了真正影響孟氏幕府二百餘年的政令,進行了軍事和政體的改革,而在這之中,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