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回太政大臣之位
字數:9013 加入書籤
(’
1605年(慶長九年)11月,孟昭德率阿倍秀明,藤堂高虎,上杉景勝,真田昌幸,細川忠興,直江兼續,加藤嘉明,前田利長,孟憲平,和世子孟憲文從名古屋城出發,去往京都,秘密下榻京都奉行府(現王京守護代都務奉行府),這一次來,一不是大張旗鼓的上洛,炫耀幕府權柄,二不是備戰,聯絡大阪城商家,民眾無人知曉,究竟為了什麽,公卿們惴惴不安,天皇陛下得到消息後,也整日不得安生,不知道孟昭德這個唐人這次又要玩出什麽花樣來。12日,孟昭德派遣藤堂高虎先期約見公卿眾中的頭腦人物,八條宮智仁親王,此人乃是正親町天皇之子誠仁親王的第六子,生母是勸修寺晴右之女新上東門院(藤原晴子),幼稱六宮,其兄長就是大名鼎鼎的織田信長養子,五宮邦慶親王,這位二十六歲的親王知書達理,眉清目秀,是東流上流社會最受矚目的政治新星,由其在秀賴出生前,他一直擔任豐臣秀吉的養子,雖然沒有繼承權,可也登上過政治舞台,人麵頗廣。
在孟昭德和德川家康大戰於關東之際,王京其實也不安定,後陽成天皇受不了孟昭德的冷漠和德川家康的無力,幾次決定下台,希望隱居,可他的兒子政仁,也就是未來的後水尾天皇此時尚小,還不到十歲,所以後陽成天皇就看上了本身才能出眾,而且還做過豐臣氏養子,和各地大名都有過交往的六弟,然八條宮智仁親王卻多次拒絕,這就暴露了他個性中的一個弱點,雖儒雅,翩翩君子,卻迂腐,且膽小,這樣做不但放棄了一次皇權受到尊敬的機會,而且埋下了和自己侄子之間的矛盾,此時的政仁還在玩耍期間,一個孩子天天被人嚇唬,你馬上就要搬走了,你叔叔要接替你爸爸,沒你什麽事了,這讓他的陰暗麵迅速膨脹,多年後,叔侄倆的矛盾終於爆發,此題外話,帶過不表。
這次相見,智仁親王懷著小心謹慎的心情,和藤堂高虎茶話言談,一邊試探性的問著藤堂高虎,你究竟來幹什麽,藤堂高虎喝罷一碗茶後,笑而不答,起身鞠躬離去了,這時,他帶來的貼身近侍走上前來,揭開了自己的頭巾,納頭便拜,之後起身,智仁親王這才認出,這近侍不是別人,正是征夷大將軍孟昭德本人。智仁親王忙還禮,緊張的說道,“將軍...將軍你...這麽樣子來,是為什麽?”孟昭德點點頭,好似從智仁親王口中聽到了別的問題一樣,哦了一聲答道,“有過,曆史上有過廢黜天皇的先例,不是沒有的,比如逼他退位,說他失德等等。”
智仁親王聽罷渾身一震,大汗淋漓,不顧身份,起身嗬斥道,“你!你要幹什麽!你...我...我們把...我們把征夷大將軍都給你了,你還不滿足!”孟昭德對於智仁親王的憤怒好似渾然不知,又所答非所問的說了另一句話,“老夫肯定會力保天皇尊貴,親王多慮了,老夫怎麽會廢黜天皇呢,你多慮了,以後不用再問這個問題。”智仁親王被說得滿頭霧水,心想我沒問你要不要廢黜天皇啊,是你自己一直自言自語啊,可心裏已經平靜下來,慢慢坐下後,低聲道,“這...這自然是大將軍的忠心,不知道將軍此番來,找本王有何要事?”孟昭德這才第一次聽真了親王的問題,嗬嗬笑道,“是做臣子的要麻煩天皇陛下啊,雖然老臣有直奏天皇的權力,但是天皇尊貴,乃諸神後代血脈,老臣凡夫俗子,不敢多番叨擾,所以冒昧來見親王,請親王從中幫助。”
智仁親王點點頭,原來是求自己辦事啊,可轉念一想,自己能幫他什麽,天下百姓,土地,軍隊都在他手裏,自己要啥沒啥,可別是陷阱啊,於是小心的問道,“不知道將軍所求何事,本王能否辦到?”孟昭德笑道,“辦得,辦得,親王一定辦得,老夫所要的非常簡單,其實就是兩件事情,沒有陛下的手諭,就不合法,有了就合法,如今亂世終結,哎,老夫不敢狂悖,所以許多大事,要陛下一錘定音啊。”智仁親王這就放心了,原來是手諭的事情,那無非是官位啊,爵位啊,反正去歲上洛,他和幕府已經達成協議,每年歲幣上貢三十萬貫,公卿每家八萬貫,得了好處,為之幫幫忙,也是應該的。
智仁親王問道孟昭德何事,孟昭德答道,“也是兩件天皇陛下都知道的事情,不過是辦好了,現在要收尾而已,其一,本國與大明近在咫尺,當年太閣在時,受封東流國王,他怒斥而不應,兩征朝鮮,生靈塗炭,前番老夫上奏天皇,依允大明的條件,罷兵修好,開放互市,咱們不要什麽土地了,想和大明做生意,換取天朝糧產,布匹,瓷器等物。”智仁親王應道,“這是好事,將軍不動刀兵,富國強民,開放海商,皇兄是同意的,不知道有何問題?”孟昭德歎氣道,“老夫乃是唐人血脈,雖歸於源氏,然總有宵小說三道四,所以這般和大明國的外交事務,老夫都是謹小慎微,先上奏天皇,天皇許可方才去談,現在談成了,也要請天皇陛下手諭,親自同意,老夫方能執行。”智仁親王聽罷還頗有些意外,沒想到這孟昭德非但沒有出賣主權,反而步步小心,尊敬了天皇,也為國民爭取了實惠,當日出使之前,條框都是上呈天皇禦覽過的,自然無所謂,於是智仁親王痛快答應,盡快請天皇頒旨。
第二件事孟昭德又說道,“另外,老夫考慮年事已高,有鑒於當初太閣在世之時,還有先君信長公,或者父子同喪,或者父死子幼,乃至戰亂不止,亂世晚二十年方能終結,實在大弊端也,所以老夫想上奏天皇,讓出征夷大將軍之位,交由世子憲文掌管,如此老夫百年之後,也可放心,政權不會動蕩,天下依舊太平啊。”智仁親王點點頭,對此事也無所謂,畢竟都是孟家一家子的事,總不能讓渡給外人,父傳子正常事,生之死之天皇總要同意的,於是一口答應。
見智仁親王應允,孟昭德又道,“至於老夫賦閑,請天皇陛下如此書寫,其一,老夫讓渡征夷大將軍之職,由老夫指定繼承人,如此日後成為定規,宵小之輩不能借權柄操縱廢立,其二,老夫賦閑後,體恤由幕府出旨意安善,則曆代將軍不會再麻煩天皇陛下,其三,老夫擬議更變執政官位大小,剝奪京都幾位官僚的權限,王京今已定名,每年上貢不斷,天皇陛下身邊不該再有幕府之臣子叨擾,若這三條,天皇陛下可以答應,老夫願意出經費百萬貫,擴建禦所王宮,不知可否?”智仁親王一聽大喜,修繕皇宮,除了當年織田信長撥款十萬貫,太閣上貢三次共計五十萬貫外,基本無人操心,多少年都無人這般關懷,現在孟昭德不但每年上貢,而且直接要求為天皇擴建皇宮,這麽實惠的事情換取為幾個不成文的規矩正名,智仁親王自然同意,愉快的答應下來。可惜這位二十六歲的年輕人,卻遠不知其背後的深意,這樣輕快的就掉入了孟昭德的陷阱之中。
12月,孟昭德一行人啟行回京,同時帶走了天皇陛下的諭旨,孟昭德抵達名古屋的當日,各地驛站已經快馬將消息公布天下,傳令兩京和二十八州尊奉,當月下旬,孟昭德根據天皇第二道諭旨的旨令,宣布本人辭任幕府征夷大將軍之職,就任太政大臣,領源氏宗族之長不變,征夷大將軍交予孟憲文執掌,並加封京師都衛府務奉行,並要求所有大名向孟憲文宣誓效忠。
這之後,孟昭德在詔書中的陷阱才浮上水麵,孟昭德根據詔書中所寫的允許幕府安善卸任大將軍,並由現任大將軍指認後任者兩條做出指示,從此後非孟氏三子後人,不得繼任幕府征夷大將軍之職,且幕府大將軍卸任或者死亡後,由幕府繼任者追封名號和諡號,並在美濃開辟源氏一族孟家園陵,開始修繕自己的陵寢,從此將幕府的政權更迭抓在了自己的手裏,不允許天皇再說一句話了(史實,二元政治的初衷也是在此)。
1606年(慶長十年)1月1日,在這一天,太政大臣孟昭德親自為孟憲文帶上了象征征夷大將軍的繡虎純黑平式冠,百官對孟憲文三拜九叩,口稱孟氏萬歲萬萬歲,第二日,孟昭德坐鎮名古屋城,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請出了天皇陛下的第一條諭旨,派人當著天下臣工的麵,通讀了一遍,這些東西五雄大名不必說,就是外樣大名好似加藤嘉明他們,還有指派往各地的知州知縣都耳熟能詳,早先傳閱諭旨的時候就已經記住了,今日還讀一遍,是為何呢?哪知道諭旨剛剛讀罷,身為幕府第一臣子的山下政文就走上觀禮台,大聲的宣布了一個決定,“太政大臣孟昭德殿下,遙領天皇陛下旨意,不得有違,自今日起,與大明永世修好,稱藩通商,即日起,拜領東流國王之位!百官叩首,恭賀大王登基!”
話音剛落,如同炸雷一般,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許多派往外地的知州知縣,都是各地大名麾下能臣,對孟昭德隻是委而侍之,其實不論孟昭德多麽禮賢下士,他們還是鄙視此人的唐人身份,背後都口稱唐人,從不稱呼其封位,現在孟昭德來此一招,真個忤逆悖亂,要翻了天了,許多人躁動不已,甚至有的暴跳如雷,脾氣大的差點起身痛斥。眼看情況要有失控,突然五雄大名齊齊起身,向前走了幾步,而後齊齊拜倒,大聲說道,“臣等恭迎大王登基,大王千歲千歲千千歲。”各地郡掌雖然不服孟昭德,可東流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稍有良心,還能存活於今日,穩妥擔當家臣的人都不敢蔑視自己的老主,見老主臣服,出於禮數也好,出於習慣性也好,他們隻能勉強拜倒,口稱大王千歲。
見騷動彈壓下去,孟昭德穩坐觀禮台大位,對山下政文使了個眼色,山下政文忙乘熱打鐵,對台下高聲喝道,“自今日起,王命受封,奉旨登基,從此往來公務,需上稱王駕千歲,疏漏者定斬不饒,王命自稱為孤,本國再有行文者,需減增筆畫一筆,避免忌諱,犯忌者定斬不饒,另王駕千歲襲領幕府政權,更迭各級官署職權,名稱,皆有天皇諭旨,諸臣工行禮,跪接天皇旨意!”於是乎,天下臣工老老實實,跪著聽旨,山下政文就把第二道旨意取出,念了一遍,天皇當日在智仁親王的勸解之下,同意了孟昭德更變官職名稱和職權,實際是想著將王京收歸皇室指揮,卻不知孟昭德用放棄王京的指揮權,換得了洗牌天下的大實惠,而且天皇若是能預見到一個月後發生的事情,知道孟昭德其實連王京都沒有放棄,那一定腸子都悔青了。
山下政文剛要誦讀,孟昭德突然起身攔住,示意他先不要念,自己緩緩開口道,“孤王襲領東流國王一職,實在有愧,奈何和平大計,與大明朝永世修好,通商富民,不得不應允,另外天皇陛下諭旨,孤王十個腦袋也不敢不尊啊,所以勉力為之,孤王雖然是源氏一脈,可稱王確實突兀,乃開創曆史之先河,所以孤王議定,此東流國王四字斷不敢接,請幾位卿家從長商議,換替王號,東流國三字從此封存,後世子孫,不得使用,違令者天人共誅之!”如此看似推脫謙虛,實際一句話把後代不斷接替王位就過度出去了,再有人反對也不成了。孟昭德頓了頓,繼而說道,“孤王為天下之太平,出讓家督和征夷大將軍,拜領太政大臣,又得天皇陛下天恩,許孤王自封自賞,重整官吏架構,孤王不敢借此獨斷,實際要用它為天下臣工多盡一份心意,政文他本要念出更變,不過孤王考慮,上三位太過尊貴,便有孤王自己承擔吧。”
說到這孟昭德大喝一聲,“阿倍秀明,藤堂高虎,上杉景勝,真田昌幸,細川忠興上前聽封。”五人似排練好了一樣,齊齊答道,上前跪倒聽封,孟昭德大聲道,“正一位攝政關白,為義兄生前拜領,孤王承繼他的江山,不敢冒犯亡者,著令封存此位,永世不得有人繼承,尊奉香火,遙拜義兄千年,從此後,正一位分立五席,名曰公,阿倍秀明,為幕府大計,任勞任怨,征戰天下,百戰百勝,實幕府頂梁支柱也,覲封定國公,封邑十萬戶,世襲罔替,入王家祠堂供奉。藤堂高虎,追隨孤王多年,忠心耿耿,教育輔佐世子及幾位公子多年,頗多建樹,執掌京都,民生安樂,實輔弼重臣也,覲封安國公,封邑十萬戶,世襲罔替,入王家祠堂供奉。上杉景勝,孤王親傳弟子,青出於藍,文武雙全,施政嚴謹,愛民如子,德行操守天下無出其右,實治世楷模也,覲封興國公,封邑十萬戶,世襲罔替,入王家祠堂供奉。真田昌幸,與孤王相知於危難之際,對孤王不離不棄,治軍賞罰分明,孤王每每出兵,留守後方,井井有條,實幕府基石也,覲封輔國公,封邑十萬戶,世襲罔替,入王家祠堂供奉。細川忠興,大儒之子,學貫古今,聰明練達,父子二人幾次掌握乾坤,坐鎮京畿,安撫亂局,為天下太平出力頗多,實幕府恩公也,覲封護國公,封邑十萬戶,世襲罔替,入王家祠堂供奉。”
五人聽罷齊齊謝恩,且王爵雕龍用赤紅,公爵繡蛟用青色,當場發放五人冠服。台下其他臣工這才恍然大悟,難怪孟昭德襲領王位,開創曆史第一人,他們也不反對,原來是早有商議,五個人也一躍成為尊貴之人,覲封國公,成為公卿貴族團體,最要命的還不是世襲罔替,而是入王家祠堂祭祀,這在多少年間都是隻有天潢貴胄和公卿上家少數人才有的榮耀,就是當年平氏掌國,也隻有少數幾人被天皇點名,才風風光光搬家,入祠王家的,這一手,孟昭德在天皇和大名之間選擇了後者,雖然兵行險招,但是大勝而歸。
這之後,孟昭德又宣布,從一位太政大臣不變,規定隻有孟昭德後人血脈可以襲領,且必須同時承接王爵,看似太政大臣低了五雄國公一頭,卻在王爵上勝了一筆,輕輕鬆鬆就表明了公爵隻是爵位,並非權柄,架空了這五個國公,省的日後子嗣無能,濫封恩典,造成國公亂政。正二位原為征夷大將軍,左大臣,右大臣,加上正一位和從一位,就是所謂的上三位殿上人,隻有這三位官職可成為殿下,孟昭德對此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廢除左大臣和右大臣,還有從二位的內大臣封號,征夷大將軍獨占正二位官職,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改變,征夷大將軍所掌,乃天下兵權,和海軍全部,是武官之首,隻有孟氏後人可以擔當,卻非幕府主掌,幕府主掌者前番已經提出,冠王位,覲封太政大臣者主之,所以征夷大將軍至此名副其實,成了孟氏幕府的軍委主席,而不再是幕府督主的代名詞,台下眾人中隻有孟憲文五味雜陳,自己好好得到的督主之位,瞬間就沒了,還是在老爸手裏,自己雖然掌握天下兵權,可惜還不是要聽老爸調遣軍隊。
封賞完上三位之後,孟昭德複歸本座,山下政文便開始將中央官職(幕府)和地方官職(州縣)一盡誦讀,依次是,從二位中書執筆大臣,相當於宰相,輔佐王位處理天下政務,為文官之首,比武官之首征夷大將軍低了一階,彰顯幕府重武輕文,體恤武士之意,恰恰和宋朝,明朝重文輕武相反,台下武士這才好受許多。正三位內務卿,掌管孟氏血脈後世生死,起居,供養,相當於孟家內部的大管家,位高而無權,多由本家人擔任,臧庫檢閱使,掌管天下土地,錢糧,賦稅的保管和支出,一把鑰匙在手,身後全國財富。
從三位共十五個官職,文官一邊是東流延續至今的二官八省製中的八省首席,分別是戍部省,長官衛戍巡防都提調,負責名古屋三城以及內衛的巡防和治安工作,是八省唯一掌兵之人,式部省,長官式部正官,執掌文官任免等一般人事的部門,並負責調查文官的事務成績,民部省,長官民部正官,管理地方戶籍,收繳租稅,交通,建設等工作,治部省,長官治部正官,處理外交事務,高官的戶籍管理,監督寺社佛閣等處人員的禮儀,也裁判庶民的婚姻訴訟,兵部省,長官兵部正官,管理武官的人事調動,所有州縣的兵馬,城池完善和修備,並負責錄用和記錄各地的兵源身份情況,刑部省,長官刑部正官,管理訴訟,審理,判決,和刑罰的執行,大藏省,正官大藏正官,管理諸官廳的收支,監察和調整諸州縣的稅負,貨幣,金銀,物價,宮內省,長官宮內正官,總管皇室的收支,衣食,雜務等宮中之事,是裁撤了京都奉行,京都守護代等等職務後的替代品。
武官一邊有七席,孟昭德將二十八州六十六縣的兵馬控製在總數兩萬一千六百人,這就造成了第一,各地閑散浪人過多,無從安置,第二,各地打造軍備物資為生的匠人無從生活,第三,一旦好似戰國那種動輒上萬人的一向宗鬧事出現,無力剿匪,所以孟昭德按照天下七道安置了七隻部隊,這七隻部隊的大將居住在名古屋,一旦有戰事,便領走兵符,才可抵達當地調兵,平日的軍隊訓練,和物資籌備都由兵部省指揮,和七大將無關,而這七員大將雖然官階和八省同級,卻因為沒有虎符,隻能聽從兵部調遣,如此擁兵自重的事情將不會再發生,直到哪一任家督放出兵權而不收回方才為止。
這七道分別是,貫穿東北群山和信濃群山的天下第一道東山道,駐兵多由東北和甲府等地招募,人數兩萬五千,名喚踏山越軍,大將為鎮東都督。貫穿越後,越中,北陸,直達越前的北陸道,駐兵多由上杉氏雉刀兵為核心,配合真田氏六文錢輔助,人數兩萬,名喚臨海軍,大將為鎮北都督。世人耳熟能詳的,經過擴建,貫穿關東全境的東海道,駐兵由孟氏嫡係,北寧軍,天龍軍,五色軍等組成,軍力最為上乘,齊備鐵炮,大炮,弓弩,長槍,太刀,戰馬,屯於名古屋城,設立左衛右衛兩大營,除此外還吸收各地兵源中最佳者,總數七萬人,名喚京師近衛軍,大將為殿前馬步兵總督使。以京都為分割線,其左即為西國,細川氏,宇喜多氏,毛利氏的舊國,按照南北,將長條國土分為兩道,北麵山**,南麵山陽道,暫定由加藤嘉明原部署和細川忠興原部署,選拔優秀者從軍,一路向北駐紮,一路向南,各有一萬五千人,名喚望海軍和靠山軍,大將為鎮國都督,鎮軍都督。貫穿整個四國島的南海道,駐兵多由海軍中優秀陸戰者和原立花氏,長宗我部氏等浪人組成,共計八千人,名喚定海軍,大將鎮南都督。貫穿整個九州島的西海道,暫定由未來肥後軍和薩摩軍組建一支部隊,人員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五千上下,名喚虎神軍,大將鎮西都督。孟家自此收編天下軍隊和浪人,東流一千九百萬人口,擁軍十七萬左右,比之大明一億三千多萬人口,駐軍八十萬,已經算極盡人之能事矣。
正四位文職八席,武職三席,文職分別是都東北全州查辦,都北陸全州查辦,都關東全州查辦,都京畿全州查辦,都四國全州查辦,都東海全州查辦,都九州全州查辦,蝦夷巡檢使,武職分別是左近衛大將,右近衛大將,負責提點左右二衛兵馬,並重點操練,官兵巡檢績效都使,負責巡查天下各地軍團操練和軍備情況,隸屬於兵部,和兵部大輔一樣,是八省中唯一大輔之外的屬部副手。
從四位文職十一席,武職七席,文職分別是衛戍巡防副都管,式部大輔,民部大輔,治部大輔,兵部大輔,刑部大輔,大藏大輔,宮內大輔,內廷學祭酒(皇家大學校長,非常重要的職務),左督察府長官左京大夫(負責督察八省行為,向王爵報奏檢舉),右督察府長官右京大夫(負責督察各地州縣施政,向王爵報奏檢舉),武職分別是安東都督,安北都督,殿前馬步兵副兵官,安國都督,安軍都督,安南都督,安西都督。
正五位文職三十席,武職二十八席,分別是二十八州文官武官。另有文職內廷學掌廷(皇家大學常務副校長)和中書掌印大臣,所謂掌印大臣,便相當於副宰相,執筆之後無印信不得實施,雖然官階和中書執筆大臣相差甚遠,然位輕權重,恰恰好無法興風作浪,卻又製衡了執筆大臣的權力。這之外還有從從五位到正七位幾百個官職,比如八省少輔,平北都督,平西都督等七軍牙將,還有六十六縣縣官,各道督察,各省主事,以及世子府一應講師和侍衛等,孟昭德與山下政文,阿倍秀明苦心安排,才算劃分清楚權力結構,並妥善安排了數百名各地大名臣僚,不至於失業。
當庭,孟昭德又立即任命了官員安排,下等官吏和中等官吏不計,上等的為如下人士,世子孟憲文領征夷大將軍,定國公阿倍秀明領中書執筆大臣,曳馬縣侯山下政文領臧庫檢閱使,岡崎縣侯增田長盛領中書掌印大臣,米澤縣侯孟憲平領內務卿,岐阜縣侯孟憲傑領衛戍巡防都提調,安國公藤堂高虎領式部正官,護國公細川忠興領民部正官,興國公上杉景勝領治部正官,輔國公真田昌幸領兵部正官,金伬縣侯前田利長領刑部正官,江之島玄一領大藏正官,板倉勝重領宮內正官,安樂侯竹中重門領內廷學祭酒,長忠侯尼子義忠領京師近衛軍殿前馬步兵總督使,瀨戶長治領左近衛大將,天野長興領右近衛大將,仙台縣侯直江兼續領踏山軍鎮東都督,小穀縣侯淺井輝政領臨海軍鎮北都督,天野正定領望海軍鎮國都督,岡山縣侯加藤嘉明領靠山軍鎮軍都督,阿部定秀領定海軍鎮南都督,山下奉龍領虎神軍鎮西都督,安東隆盛領官兵巡檢績效都使,以心崇伝領左京大夫,天草時秀領右京大夫。
如此大會全部結束,與會者皆大歡喜,雖然孟昭德襲領王爵,可大封群臣,五人為公,十二人封侯,剩下的再次也為縣令一級,掌管往日一國,雖隻有一城居住,可也貴為國主之廣闊,不過獨缺世襲罔替而已,想想從來沒當過國主城主,現在陡然而富,還不知足麽!於是齊齊拜別孟昭德,口稱王駕千歲,或者轉回名古屋城,或者往各地上任去了。1月10日,孟昭德將幕府政令速速遞交天皇禦覽,並隨之附上自己的決定,五個國公商議後,按照一字一意為曆代王駕請封,因當年年號為慶長,孟昭德有匡扶社稷,拯救萬民,振興國家之才,所以孟氏幕府第一任督主孟昭德,從此便被人成為興慶王又源氏宗族長者孟昭德領太政大臣殿上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