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翟太守大興義兵攝皇帝驚惶應對

字數:13132   加入書籤

A+A-


    1

    西羌叛亂剛剛平定不久,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大郡東郡,又爆發了以郡太守翟義等人為首,起兵反叛攝皇帝王莽,公開聲討攝皇帝王莽,擅權的大事。

    東郡太守翟義等,舉兵反叛朝廷,天下震動。官吏百姓,人心惶惶,恐懼不安。全國動亂的端倪,越發明顯。

    2

    東郡太守翟義是成帝宰相翟方進之子。當時,翟義正擔任東郡太守,把東郡治理得路不拾遺,一向很得東郡民心。

    東郡太守翟義,作為享受漢朝廷恩典的前宰相翟方進的兒子,一直以忠於大漢皇帝為旗幟,維護君權的神聖。

    翟義對攝皇帝王莽,罔顧天心民意,倒行逆施地進行改製,在朝廷專權,試圖謀逆的行為,很是怨恨不滿。

    此時,王莽的貨幣改革,弄得天怒人怨。對王莽治理,怨恨不滿的官吏百姓,日漸增多。

    翟義見形勢,對反莽越來越有利,就與他姐姐翟茵的兒子,自己的外甥,上蔡人陳豐等人密謀,準備集合誌同道合的英雄豪傑,出兵討賊,驅逐王莽,立劉氏宗族子弟為帝。

    翟義與外甥陳豐,秘密商議,義憤填膺地說道:

    “孩子啊,我們翟家,幾代人都享受著,漢朝廷的恩賜,我常思,報答皇恩。

    如今,新都侯王莽,代理皇位,稱攝皇帝,向全國發號施令,違背了先皇的恩惠。

    王莽故意在皇族中,挑選一個幼年孩子,稱為‘孺子’,封為皇太子;假托周公輔佐成王的作法,以試探天下人心。

    舅舅預料,我們大漢王朝,如今可說是,危在旦夕,王莽的篡位之心更加明顯。他最終,必然會取代我大漢王朝,自立為帝。如今的種種跡象,已經非常顯著了。

    而今,皇族衰弱,外戚專橫,西京長安以外,又沒有一個強大的封國,可以與王莽抗衡。天下人全都低頭,順從新都侯王莽的權威,沒有人能夠想到,去挽救國家的災難。

    我有幸,是先宰相的兒子,如今又是,一個大郡的郡守,父子都深受大漢王朝的厚恩,有義務為國家,討伐叛賊,驅除奸佞,使國家重歸安定。

    我打算,發動軍隊西進,誅殺不應當代理皇位的人,而另行選擇輔助,一個賢明的皇族子弟,繼位皇帝。

    即使到了最後,翟某不自量力,事情最終不能成功,但為國而死,身雖埋葬,名卻長存,我還可以,無愧於先帝於地下。

    如今,我準備立即行動起來,反抗謀逆的假皇帝。孩子啊,你肯追隨我嗎?”

    陳豐那時,才剛剛十八歲,他勇猛強壯,而又年青氣盛,抱著耿耿忠心,對舅舅翟義說道:

    “舅舅一心為國,驅逐謀逆之臣。孩兒怎麽貪生怕死,能夠不為國家鏟除奸佞助力呢?舅舅請放心,孩兒願意幫助舅舅,組織青年壯士,配合舅舅出兵。”

    陳豐一口答應了舅舅翟義的要求。有了幫手,翟義信心更足,於是抓緊時間,尋找誌同道合的盟友。

    不久,東郡太守翟義,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劉信的弟弟武平侯劉璜等人,誌同道合,秘密結成了聯盟,決心用武力,反抗攝皇帝王莽的擅權誤國。

    2

    起先,東郡太守翟義,與外甥陳豐、東郡都尉劉宇秘密商議,把嚴鄉侯劉信、劉信的弟弟武平侯劉璜等,作為外援,抓住立秋都試的大好機會,掌控郡縣大軍,發動反叛行動。

    居攝二年(公元7年)立秋日這天到了,按照漢朝廷曆來的規矩,東郡開始舉行,一年一度的,檢閱地方軍隊的秋閱大典都試。

    東郡太守翟義,與外甥陳豐、東郡都尉劉宇,抓住都試有利時機,果斷采取了行動。

    觀縣縣令王卓,不肯跟隨翟義反叛。翟義率領親信的部屬將領,當即斬殺了觀縣縣令王卓,用以祭旗。

    觀縣縣令王卓被殺,東郡官吏將士,皆驚恐不已,隻得選擇,投降翟義。

    東郡太守翟義,遂趁機控製了本郡所轄的戰車、騎兵、弓箭手等奔命部隊,兵威強大。

    接著,東郡太守翟義,又與嚴鄉侯劉信、武平侯劉璜兄弟配合,征召郡中勇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反抗大軍。義軍部署訓練將帥,準備直接派郡縣軍隊,攻擊京師長安,直搗王莽老巢。

    3

    嚴鄉侯劉信的兒子劉匡,當時接替,被哀帝陷害至死的東平王劉雲,受封為新的東平王。

    得知東郡太守翟義,與父親嚴鄉侯劉信,在東郡舉義的消息,東平王劉匡,也起兵響應,參與了翟義率領的反抗大軍。

    不久,東郡太守翟義,與嚴鄉侯劉信的軍隊,以及劉信的兒子東平王劉匡的東平國衛戍部隊,合兵為一處,共同擁立劉匡之父嚴鄉侯劉信,為大漢皇帝。

    東郡太守翟義,十分清楚,宣傳聲威的作用。於是,東郡太守翟義,乃自稱大司馬,兼柱天大將軍,以號令天下。

    討伐大軍,發布文告,通報各郡、各封國,檄文指出:

    “布告天下官吏百姓:

    攝皇帝王莽逆賊,罪惡滔天!他不僅擅權誤國,還用鴆酒,毒死我大漢孝平皇帝,自己代理皇位。

    攝皇帝王莽的險惡麵目,已經昭然若揭,就在於篡奪我大漢朝廷的皇位,顛覆大漢社稷。

    現在,聖明的天子,已經在東郡,正式即位,當共同代天行罰,懲治惡賊叛逆!

    望我大漢忠臣孝子,仁人誌士,賢明士大夫,順應形勢,群起響應新君號召,滅亡王莽這個,篡奪皇位的大漢逆賊!”

    大司馬,兼柱天大將軍翟義的文告,發布以後,全國各郡、各封國,都知道了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起兵反莽的消息。

    天下震動,民心騷然,反莽力量,迅速集結起來。

    當翟義的討莽大軍,抵達山陽(河南省修武縣)之時,反莽大軍的人馬,已經有十餘萬人,聲勢更加浩大。

    攝皇帝王莽,麵臨一場巨大的挑戰。

    4

    京師長安,未央宮白虎殿旁邊的攝皇帝宮裏,侍中王邑,正在向攝皇帝王莽,稟報翟義叛軍的軍情:

    “攝皇帝陛下:

    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聚眾反叛,正準備進犯京師,京師長安騷動,形勢萬分危急。

    請攝皇帝下旨,及時應對。

    男奴發現,反賊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首倡的這次反叛,規模大大超過了當初,安眾侯劉崇兄弟,發動的叛亂。

    長安三輔的趙朋、霍鴻等亂臣賊子,也趁火打劫,響應反賊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發動反叛行動,直接威脅京畿三輔的安全,形勢十分危急。

    請攝皇帝陛下,盡快下旨,予以剿滅。”

    聞聽前宰相翟方進的兒子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領導的這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叛,攝皇帝王莽大驚失色,有些驚慌失措。

    為了挽救麵臨的危局,王莽故作鎮靜,決定緊急召集自己的親信大臣,前來商討對策,於是急忙吩咐王邑道:

    “侍中大人:

    請立即通知太保大人,羲和大人,太中大夫嚴大人,禦史大夫甄大人,右將軍大人等諸位大人,前來攝殿,協商緊急軍情。”

    得到東郡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以及趙朋、霍鴻等人發動反叛,聲討自己的消息,王莽寢食難安,驚慌失措,急忙心急火燎地向王邑下令道。

    “謹遵攝皇帝陛下旨意。”侍中王邑,急匆匆地走了下去,去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平叛事宜。

    5

    聽到東郡翟義、嚴鄉侯劉信父子起兵的消息,王莽驚惶不安,憂心如焚,一時之間,焦頭爛額,不知所措,連飯都吃不下了。

    未央宮白虎殿旁的攝宮中,王莽焦躁不安地走個不停,絮絮叨叨地對著侍衛大臣叫喊道:

    “這可怎麽辦啊?這可怎麽辦啊!予將怎樣設計,去剿滅這幫無法無天的叛賊呢?”

    麵對東郡的反叛,攝皇帝王莽憂心忡忡、焦頭爛額、驚惶不安的表現,也迅速傳到了太皇太後陛下耳朵裏。

    長樂宮裏,太皇太後王政君,對侄子王莽,麵對反叛束手無策的焦慮處境,非常同情,感慨地對身邊的侍從胡遜,胡寶寶等說道:

    “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哀家雖然是一個女人,也知道攝皇帝,必定會因翟義、劉信的反叛,而惶恐不安,嚇得要死。

    今天的情形,不容樂觀啊!哀家一定要叮囑巨君,保持冷靜,不要亂了陣腳。”

    6

    聽到王莽的召喚以後,王氏至親太保王舜,侍中王邑,丕進侯王尋和親信大臣右將軍甄邯,禦史大夫甄豐,羲和劉歆,太中大夫嚴尤等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地到了攝皇帝攝殿裏,與攝皇帝王莽一道,商量平叛之策。

    看著攝殿中,濟濟一堂,王莽的焦躁情緒,稍稍緩解了一些,漸漸終於鎮定了下來。

    王莽走到大殿中央的位置,臉色嚴肅地坐下,與文武大臣緊急商議,準備任命自己的的親信同黨,前去討伐反叛的翟義、劉信。

    還好,與親信大臣的商議,十分順利,王莽重新恢複了自信。王莽威嚴地看著庭下的眾臣,信心十足地發布攝令道:

    “諸位卿家:

    朝廷不幸,叛逆叢生,禍亂天下,殘害眾生。劉崇剛滅,翟義又起。逆賊不滅,天下不寧,縱賊不除,禍亂不盡。

    予決定,迅速派兵,誅滅惡賊,惡賊不盡,不許收兵。

    茲任命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為奮武將軍;

    光祿勳、成都侯王邑,為虎牙將軍;

    明義侯王駿,為強弩將軍;

    春王城門校尉王況,為震威、虎賁將軍;

    宗伯、忠孝侯劉宏,為奮衝將軍;

    中少府、建威侯王昌,為中堅將軍;

    中郎將、震羌侯竇況,為奮威將軍。

    七位卿家,由你們各人,自己選擇部屬將領,挑選良辰吉日,準備出軍討賊。

    予建議諸君,最好選擇,函穀關以西地區的將領,擔任校尉和軍吏,以免將領們,臨陣脫逃,投降叛逆,擾亂軍心。

    至於士卒的選擇,最好由你們的部下將領,在函穀關以東地區的郡縣,進行選擇。

    予將給予你們充分的權力,讓各郡臨時召集的地方部隊,同歸你們指揮調遣。

    諸位愛卿,務必要立即出軍,向翟義、劉信這夥反叛惡賊,發動攻擊,迅速將叛賊斬殺殆盡,不給叛逆,以任何喘息之機,以免賊勢猖狂,難以收拾。”

    7

    “萬歲!萬歲!攝皇帝萬歲!臣等對天發誓,一定誓死報國,痛殲逆賊,報答攝皇帝恩德!”

    虎牙將軍、光祿勳、成都侯王邑等七位大將,聲嘶力竭地向攝皇帝王莽,呼喊發誓完畢,就欲領旨而去,做率軍東征的準備。

    安排妥當虎牙將軍、光祿勳、成都侯王邑等七位大將討伐翟義的方略之後,王莽的心裏,還是有些忐忑不安,不夠安穩。

    群臣似乎知道王莽心理,沒有立即退下,而是目不轉睛地看著王莽,等待王莽下一步的安排。

    此時,王莽看著堂下,見大臣們正目不轉睛地看著他,王莽的心裏,不覺又有些發怵,更加憂慮擔心了:

    “哎呀,予的部署,還沒有達到萬無一失的地步。怎麽令人放心呢?”

    王莽始終還是擔憂不已。思考一會,攝皇帝王莽,就又下旨叮囑強調道:

    “諸位:

    翟賊勢大,久在上郡,深得民心,況且兵精糧足,賊勢猖狂,諸君萬萬不可大意,中了盜賊詭計。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馬到成功,請以下大臣聽令。

    茲任命太仆武讓,為積弩將軍,駐防函穀關,防備盜賊偷襲京師;

    將作大匠、蒙鄉侯逯並,為橫野將軍,駐防武關,防備盜賊騷擾京師;

    羲和、紅休侯劉秀(劉歆),為揚武將軍,駐防宛城(南陽郡城),防備盜賊向南攻擊。

    希望諸君,時刻保持警惕,高度警覺,防備叛軍的突襲,保衛京畿以及各個大鎮安全,不給叛賊任何機會。

    請問諸君,還有什麽疑問?”

    “男奴等,敬聽攝皇帝陛下旨意,定將剿滅盜賊,凱旋而歸。”虎牙將軍王邑等眾臣答應道。

    王莽聽了,十分滿意。分撥妥當,布置周密,王莽這才鬆了一口氣,下令道:

    “請諸君立即行動,各司其職,不要辜負朕的信任。”

    8

    事實證明,王莽的擔心和憂慮,不是多餘的。翟義、劉信在東郡(河南濮陽)聚義,影響很大,郡國騷動。

    就連天子腳下,京城長安三輔附近地區,對攝皇帝王莽的治理,不滿的官吏百姓,聽到翟義、劉信在東郡起兵的消息以後,也已經群起響應。

    自茂陵以西,直到汧縣,共二十三縣,盜賊一齊爆發。民眾紛紛起兵,響應翟義、劉信義軍。

    王莽得知消息,心裏更加憂慮。

    9

    其時,槐裏縣(廢丘縣,今陝西興平市)男子趙朋、霍鴻等人,趁官軍東征,郡縣守軍,兵力弱小之機,也紛紛起兵抗暴,自稱大漢除逆將軍,率軍四處突擊,打家劫舍,攻擊官府官軍。一時之間,所戰皆捷,聲勢浩大。

    趙朋、霍鴻趁勢率軍,攻擊、焚燒官府,擊殺了右輔都尉翟馳及斄縣(戶縣-陝西省武功縣)縣令王光等,兵臨城下,直接威脅著西京長安這個京畿要地。

    京師長安,震動不安。

    見三輔郡縣守軍,急急敗退,西京長安就在眼前,趙朋、霍鴻等信心百倍,於是召集部下將領,會商說道:

    “諸位:

    如今,朝廷的眾將和精兵,已經全部東征東郡,京師長安的守衛,十分空虛,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我們可以乘虛,直接進攻長安,擒賊擒王,捉拿王莽這個篡賊,擁立宗室子弟為王,恢複漢室!”

    部下義軍首領,深以為是,紛紛讚同。

    計議已定,除逆將軍趙朋、霍鴻等,立即親自率領主力大軍,向京師長安,迅速挺進。

    趙朋、霍鴻統領的反抗大軍,很快如滾雪球般壯大,迅速增多到十餘萬人。

    義軍一路放火攻擊,京師長安未央宮的前殿,都可以見到城外趙、霍軍隊的火光。

    長安城裏的大臣軍民,聽到城外義軍將士,震天動地呐喊高呼的聲音,一個個恐懼不寧,膽戰心驚,擔心義軍攻入城池。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430

    此時,攝皇帝王莽,知道官軍主力東征,西京城裏空虛,憂心忡忡,寢食不寧,更加憂慮,京師長安的防衛。

    王莽於是下令,加強西京防衛,任命常鄉侯王惲,為車騎將軍,駐防平樂館;任命騎都尉王晏,為建威將軍,駐防城北;任命城門校尉趙恢,為城門將軍,接應各城門守軍。

    車騎將軍常鄉侯王惲等將領,接受旨意,都統率自己的軍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時時刻刻防範,義軍的突然襲擊。

    王莽認為,消極防守不是辦法,還要主動征剿。

    接著,王莽又任命衛尉王級,為虎賁將軍;大鴻臚、望鄉侯閻遷,為折衝將軍,率領在京城長安募集的軍隊,向西反攻趙朋、霍鴻等,勒令他們,盡快剿滅叛賊。

    王莽再下旨,任命太保、後承、承陽侯甄邯,為大將軍,擔任總司令,在高帝廟裏,接受象征最高軍權,可以專斷誅殺的斧鉞,全權統率指揮,全國的平叛軍隊。

    於是,太保、後承、承陽侯、大將軍甄邯,接受王莽旨意,率軍駐紮在長安城外。

    大將軍甄邯,在自己的虎帳之中,左邊執持著皇帝的符節,右邊把握著軍令的斧鉞,嚴陣以待,開始對平叛官軍發號施令。

    左輔王舜和右拂甄豐等,則親自率領,皇家禁衛軍隊,不分晝夜,在宮殿內外,認真巡查,嚴密地戒備。

    11

    為了穩定人心,王莽每天,都要親自抱著皇太子“孺子”(劉嬰),到郊外的皇家宗廟祭壇,禱告祭祀天地神靈。

    在祭壇前,王莽集合群臣,信誓旦旦地向大臣們宣稱道:

    “諸位大臣:

    從前,周成王年幼,周公代替君主,處理國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怨恨,挾持祿父,發動叛變。

    而今,翟義也挾持劉信,反叛作亂,危害郡國,情形與當年周公的遭遇,何其相似啊!

    連古代的大聖人周公,都還怕這種事情,畏懼別人流言,何況予王莽這樣渺小的人呢!”

    群臣畏懼王莽權勢,都諂媚王莽,為王莽歌功頌德說道:

    “敬愛的攝皇帝啊:

    如果朝廷,不遭受這次大難,怎麽能夠顯示,攝皇帝陛下,你的聖德和高潔的情操呢?”

    王莽聽了,十分滿意,但還感覺意猶未盡,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忠心耿耿。

    12

    居攝二年(公元7年)十月十五日,王莽仿效《周書》的形式,撰寫了一篇《大誥》,向天帝神靈禱告說道:

    “天帝神靈庇護,神靈保佑,國家有難,更顯忠臣。

    予恭恭敬敬地稟告上蒼,當翟義反叛的文書,傳到京師的那天,劉姓皇族子弟,在京師的俊傑四百人,民眾的賢者,九萬男子,為了保家衛國,都自動聚集起來,拿起兵器,對天宣誓,效忠大漢朝廷,誓死捍衛京城。

    予不度德量力,謹依靠這些俊傑和賢人士大夫,保衛大漢皇家繼承人,建立千秋功業。

    臣子王莽,恭敬地聆聽昊天上帝的旨意。”

    13

    王莽深知危難當頭,穩定人心的重要作用,於是恩威並用,繼續大打宣傳攻勢,安撫人心。

    王莽一方麵下旨,派大夫桓譚等,前往全國各地,將自己暫時攝理皇帝,但最終一定會把朝廷大權,歸還皇太子孺子的心意,曉喻全國軍民,爭取民心支持。

    另一方麵,王莽不敢有絲毫懈怠,迅速調集朝廷精銳重兵,鎮壓反叛。

    14

    王莽種種不懈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率領的官軍,訓練有素,兵精糧足,武器精良。

    翟義、劉信義軍,雖人多勢眾,卻都是地方郡縣的民兵、王府衛士和招募的流民,大多是一些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

    攝皇帝王莽派遣的平叛大軍,在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的率領下,節節勝利,最終順利地抵達了陳留郡的淄縣(河南省考城縣)前線。

    見官軍兵強馬壯,士氣十分旺盛,反抗軍首領翟義、劉信、劉璜等,膽戰心驚,有了畏懼之意,立即布置大軍,迎擊官軍,準備一舉擊潰討伐官軍。

    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遵照王莽旨意,也想一股作氣,平定翟義叛亂。

    於是,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率領官軍主力,與義軍的先鋒部隊,武平侯劉璜進行了一場會戰。

    義軍出師不利,武平侯劉璜受挫,義軍無法抵禦,節節敗退。

    官軍士氣大振,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遂趁勢揮軍,大破翟義義軍,陣斬義軍的先鋒武平侯劉璜等義軍名將。

    反抗大軍受挫,士氣頓衰,四散逃亡,軍隊潰散,將士們爭先恐後,向後方基地逃竄。

    15

    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將軍,見官軍初戰大捷,大喜,立即派人向王莽匯報前線大捷的消息。

    官軍大捷的消息,迅速傳回了西京長安,王莽大喜過望,心裏安定了許多。

    攝皇帝王莽,於是以攝皇帝的名義下詔,獎勵有功之臣,車騎都尉孫賢等立功將士五十五人,皆被封為了列侯,就在軍中,授予車騎都尉孫賢等立功將士爵位,並大赦天下。

    官軍得勝授獎以後,官軍的士氣,更加旺盛。

    於是,虎牙將軍王邑等七位官軍將領,率領官軍主力,繼續向前挺進,用精銳部隊,圍攻翟義義軍的根據地圉城(河南省杞縣)。

    居攝二年(公元7年)十二月,朝廷大軍圍困圉城數月之後,終於大敗翟義,攻陷義軍基地圉城,義軍潰敗,再也不能集結。

    柱天大將軍翟義,與嚴鄉侯劉信等反抗軍將領,見大勢已去,已經無力回天,無可奈何,隻得放棄基地圉城,率領殘餘的軍隊,向後方逃亡。

    柱天大將軍翟義,率領殘軍,終於逃到了固始(河南省淮陽縣)邊界。

    官軍那肯放過翟義呢?繼續發動猛烈攻擊,翟義軍再次失敗,反抗大軍,徹底潰敗,再也無法集結。

    柱天大將軍翟義受傷,被官軍捕獲,被押解到淮陽國所屬的陳縣,施以五馬分屍的酷刑,在市上梟首示眾處死。

    而嚴鄉侯劉信等,趁亂化妝,隻身逃離,僥幸逃脫了官軍追捕,沒有被官軍捕獲。

    但自此以後,嚴鄉侯劉信,隱姓埋名,流落天涯,不知所蹤。

    居攝二年(公元7年)十二月月底,柱天大將軍翟義、嚴鄉侯劉信、武平侯劉璜等人,在東郡發動的反對攝皇帝王莽的反叛行動,宣告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