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隗季孟心存猶疑 馬文淵據理力爭

字數:22891   加入書籤

A+A-


    1

    轉眼之間,就到了建武四年(公元28年)的十一月,此時已經是寒冬臘月,天氣十分寒冷。

    北方,西北,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南方各地,也是天色陰沉,寒氣逼人。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一月十九日,劉秀不顧寒冷的威脅與凜冽寒風的折磨,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冒著風雪,前往南方的平叛前線,進行巡視安撫,禦駕抵達宛城(南陽市)。

    劉秀一行,駐蹕郡府,坐鎮郡城宛城,親自調兵遣將,指揮諸將,部署南方各州郡的討伐戰事。

    成年累月的戰事,無休止的征討,早已使漢朝廷君臣煩心不已,憂鬱不堪。

    那種對戰爭的厭惡、反感之情,常常籠罩在劉秀的心裏,劉秀恨不得盡快結束戰事,早日一統天下。

    劉秀一直希望,讓武力打擊與和平安撫攻勢,招撫與分化等手段,緊密結合的方式,去招撫各種割據勢力。

    但依然有不少的割據反叛勢力,仗恃自己的兵力強大,並不服輸,試圖頑抗到底,與洛陽建武皇帝,逐鹿中原,一決雌雄。

    早些時,劉秀就曾經下旨,授命幽州牧朱浮等地方官員將領,希望他們,能夠用書信、安撫等和平方式,說服北方的燕王彭寵等反叛勢力,回心轉意,和平解決北方問題。

    然而,事與願違,燕王彭寵的怨怒,似乎更加強烈,彭寵不自量力,一直死不改悔,欲與漢朝廷,頑抗到底。

    眼見安撫的和平攻勢已經無效,劉秀隻得下旨,命令建威大將軍耿弇擔任主將,率領征虜將軍季遵等漢軍將領,加強對燕王彭寵等反叛勢力的攻擊。

    同時,劉秀還采用反間計,用懸賞封爵,高官厚祿等誘惑手段,去引誘燕王彭寵內部的人叛離,從內部去分裂和打擊彭寵,迫使彭寵的陣營,發生巨變,達到攻心為上的目的。

    然而,從現實的效果看來,漁陽郡的城池,十分堅固,漁陽郡軍民,效忠燕王彭寵,漢朝廷徹底解決北方燕王彭寵的問題,似乎還遙遙無期。

    劉秀見狀,不得不另想對策,於是把漢朝廷工作的重心,放到穩定後方,處理南方戰事上來,率先平定南方各股反叛勢力。

    2

    到了此時,南方戰場,征南大將軍岑彭統領的漢軍,圍攻楚黎王秦豐,據守的都城黎丘,已經有三個年頭了。

    在這三年時間裏,漢軍總計斬殺了秦豐的部屬將士約九萬餘人之多。

    楚黎王秦豐,殘餘下來的武裝部隊,不過隻剩下一千餘人了,而且,黎丘城裏的糧食,又快用盡。

    但楚黎王秦豐,依然負隅頑抗,拒絕向劉秀歸降。

    見楚黎王秦豐,已經彈盡糧絕,不可能再有多大作為,劉秀遂決定,改變自己的戰略部署,改變主要的進攻方向。

    於是,劉秀下旨,命令建義大將軍朱祐,代替征南大將軍岑彭,擔任漢軍主將,率領破奸將軍侯進、輔威將軍耿植等將領,繼續對楚黎王秦豐的都城黎丘,進行圍困。

    劉秀下旨,另行安排征南大將軍岑彭等將領,去接受新的討伐使命,開拓新的戰場。

    征南大將軍岑彭,接受劉秀的命令,迅速休整軍隊,準備接受,新的戰鬥任務。

    其時,漢軍主將建義大將軍朱祐,率領破奸將軍侯進、輔威將軍耿植等將領,繼續圍攻楚黎王秦豐於黎丘,破其將張康,於蔡陽,斬殺了秦豐大將張康,秦豐的處境,更加艱難。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二月二十日,劉秀禦駕,抵達黎丘前線。

    劉秀擔憂過度傷害官吏百姓,於是派禦史中丞李由,持璽書前往黎丘城,招降楚黎王秦豐,做最後的和平努力,希望楚黎王秦豐,放棄抵抗,歸順漢朝廷。

    楚黎王秦豐,自知必死,負隅頑抗,還口出惡言,辱罵漢軍將領和朝廷使節,始終不肯歸降。

    劉秀引軍還都,授建義大將軍朱祐,以進軍方略,建義大將軍朱祐,用計攻克黎丘。

    建義大將軍朱祐,遂領計而行。

    此時,征南大將軍岑彭統領的漢軍,已經休整完畢,正在待命,準備接受新的任務。

    果然,沒有多久,劉秀見黎丘等地已經無虞,於是命令征南大將軍岑彭,積弩將軍傅俊,率領各自部屬的主力部隊,向南攻擊,進攻周成王田戎的基地夷陵(湖北省宜昌市)等地。

    在楚黎王秦豐即將覆滅之後,周成王田戎,首當其衝,又將迎來漢軍的強大攻勢。

    3

    隨著漢朝廷攻占和控製的州郡,越來越多,劉秀在中原地帶的治理,也日益穩定,逐步走上正軌。

    遠在西蜀一隅的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耳聞目睹天下的變局,眼見天下形勢,朝著洛陽漢朝廷越來越有利的方向發展,終於如夢初醒,如有芒刺在背,倍感漢朝廷的嚴重威脅。

    征西大將軍馮異,完全平定關中、穩定長安三輔的消息,也迅速傳到了西蜀成都。

    公孫述蘧然清醒,愧悔不已,對著弟弟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大驚道:

    “哎呀,諸位兄弟,劉秀野心,不可小覷。

    占據關中諸地之後,劉秀豈能夠心滿意足、不思進取呢?大事不妙,洛陽漢朝廷,可能對我們西蜀,開始用兵,不得不防啊!

    朕準備立即召集帝國大臣將領,商議迎敵方略。”

    弟弟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也深有所感,讚同道:

    “陛下言之有理!未雨綢繆,方為上計。建武皇帝的野心,我們帝國君臣,豈能夠不嚴加防備呢?”

    第二天,舉行朝會,成家帝國君臣,開始研討局勢,商議應對之策。

    朝會開始,公孫述率先開言,警告軍師大司徒李雄、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等大臣將領道:

    “諸位愛卿:

    我們在西蜀,休養生息,過了好多年安穩日子。朕愛惜民力,憐惜百姓,一直不願意勞煩官吏百姓,大動刀兵。

    所以,一直延誤至今,沒有舉行北伐,直搗黃龍,回歸帝都,這是朕的失策。

    如今,關中、中原逐步平定,洛陽建武皇帝,恐怕不會給我們,韜光養晦、養精蓄銳的機會了。

    關中馮異,正在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欲對成家帝國不利。洛陽建武皇帝,給予朕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威脅也越發臨近了。

    朕十分擔心,洛陽皇帝收拾了中原的賊寇流民,下一個輪到的,也許就是我們成家帝國了。

    如果我們成家帝國,隻是被動地采取守勢,依靠險要,不思進取,那隻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最終,我們的成家帝國,是一定會被洛陽皇帝消滅的。

    如今,洛陽皇帝咄咄逼人,我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必須見招拆招為是。

    請問諸君,有什麽可以指教朕的,請不吝賜教。”

    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十分謙虛客氣地詢問大殿上的文武大臣道。

    軍師、大司徒李雄,當仁不讓,首先出班上前,向公孫述獻計說道:

    “陛下高瞻遠矚,憂慮得很對。益州險要,地方遼闊,沃野千裏,乃天府之國,中原皇帝,一直垂涎欲滴。

    臣以為,我們成家帝國,以西蜀益州一州之地,對抗中原皇帝,恐怕沒有多少勝算。

    為今之計,我們隻有利用,天下還未大定的有利形勢,積極招募四方勇士,賢明士大夫,為我效力。否則,不思進取,貪圖安逸,隻能夠坐以待斃。

    西州隗囂,雖然口口聲聲號稱,歸附了洛陽建武皇帝,實則二心不定,首鼠兩端,坐觀成敗。

    臣以為,當務之急,就是派遣一個能言善辯之士,前往西州,向隗囂曉以利害,說服隗囂來歸。

    如此,洛陽漢帝,就有了腹心之憂,必不敢貿然,率軍南下,侵擾成家帝國。

    我們尋找時機,伺機北伐,逐鹿中原,豈會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呢?

    陛下一代英傑,堯舜之君,聰明蓋世,雄才偉略,豈能夠俯首稱臣,屈居在那個舂陵皇帝之下呢?”

    公孫述一聽,大為欣賞,笑逐顏開,頷首稱讚軍師、大司徒李雄的建議說道:

    “大司徒大人,不愧為國之棟梁,蕭何張良一般的英傑,與朕是英雄所見略同。

    當初,朕就未雨綢繆,派遣使節,以高官厚祿,去拉攏隗囂,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無奈隗囂執迷不悟,一心一意,忠於洛陽建武皇帝,讓朕的不懈努力,一直沒有取得好的成效。

    看樣子,朕必須繼續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用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才能夠說服隗囂前來結盟,應對洛陽建武皇帝,隨時可能對我們成家帝國,發動的襲擊了。”

    “陛下英明睿智,言之極當。”軍師、大司徒李雄,再次向公孫述建言道,“臣私下以為,如果西州隗囂與我們成家帝國結盟,我們成家帝國的被動形勢,必將大為改觀。

    陛下,恕臣直言無忌。先前,我們堅守西蜀險地,以待敵疲的策略,似乎有些太過保守。西蜀沃野千裏,但百姓不足,我們還是應該采取,先發製人,以攻為守的戰略為好。”

    聽了大司徒李雄誌存高遠的諫言,公孫述頓時雄心勃發,勇氣倍增,哈哈大笑幾聲,當即拍板下旨決定道:

    “哈哈哈哈!大司徒言之極當。坐以待斃,苟且偷生,豈是英雄豪傑本色。

    先哲聖賢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了一統天下,平息幹戈,造福百姓,光耀後世,朕即使是死,也要幹一番轟轟烈烈,壯懷激烈的大事。

    朕意已決!

    朕將立即下旨,命令大將,兵分兩路,率軍討伐。一路從漢中出發,首先奪取關隴諸地,一路沿長江而下,占據荊楚、吳越之地,形成包抄中原之勢。

    然後,朕再禦駕親征,指揮主力大軍出關,依托長安三輔以及函穀關之險,威脅東都洛陽,與舂陵建武皇帝,逐鹿中原,一較雌雄,徹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勢,最終一統天下。”

    一見公孫述拍板,決定北伐,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等大臣將領,盡皆失色。

    公孫述大弟弟大司馬公孫光,急忙出班上前,阻止公孫述的討伐決定,嘲笑大司徒李雄的建議說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軍國大事,必須聽從將領意見,不可聽從書生的迂腐之語。臣提醒陛下,不可被一介書生誇誇其談的紙上談兵所誤,以致勞師遠征,危害國家大計。”

    公孫述發怒,拒絕大弟弟大司馬公孫光的諫言道:

    “大司馬休言,不要阻撓國家統一大計。大司徒大人所言甚善,依托險阻,僥幸圖存,蠅營狗苟,偏安一隅,雖然能夠,保得一時平安,卻非長久之計,有負朕平生之誌。”

    見公孫述發怒,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等大臣將領,皆不敢出言阻止。

    廷議不歡而散。

    4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二月,成家帝國公孫述,頂住成家帝國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將軍侯丹、任滿、呂鮪、李育、程烏等大臣將領的阻力,一意孤行地下旨,決定發兵北上,攻擊駐守關中的馮異西征漢軍。

    成家帝國的大臣將領,皆知曉漢朝廷和自身成家帝國的實力,十分擔心恐懼。

    朝會之時,小弟弟大司空公孫恢,於是以氣候不宜為借口,再次向公孫述諫言,勸阻大兄公孫述道:

    “陛下:

    如今的西蜀,雖然已經溫暖如春,沒有多少寒意,但北地的天氣依然十分寒冷,到處風雪交加,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宜大軍作戰。

    請陛下暫緩執行,北伐使命。等待來年春天,春暖花開之時,再行討伐不遲。”

    公孫述固執己見,拒不接受,駁斥小弟弟大司空公孫恢的意見,依然下旨北伐道:

    “大司空大人: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縱敵不誅,必將遺患無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乃兵法要義。

    如今,朕的武裝部隊數十萬人,已經在漢中郡集結,軍伍整齊,士氣旺盛。

    朕在漢中南鄭等地,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糧秣和輜重,以備戰時之需,為將來接收西京、東都,做好了充分準備。

    朕的十層樓那麽高的戰艦,也已經建造完畢,可以沿長江而下,直搗荊楚吳越。

    天下各州牧,各郡守的印信,朕也已經,鑄造成功。就等關隴、北方郡國歸附,備置地方官吏,進行守衛了。

    如此重要的國家大事,怎麽能夠如同兒戲,半途而廢,枉費大臣將領的不懈努力呢?”

    公孫述聲色俱厲,當庭大聲斥責小弟大司空公孫恢道。

    在公孫述的腦海中,充滿勝利的渴望,仿佛天下統一,已經在公孫述的眼前,觸手可及,唾手可得了。

    小弟大司空公孫恢,見公孫述勃然大怒,一意孤行,要立誌北伐,不敢再說,隻好悻悻地退了下去。

    於是,成家帝國,做好了北伐的準備。

    5

    當初,更始帝二年(公元24年)秋天之時,更始帝下旨,派遣自己的部將柱功侯李寶、益州刺史張忠等玄漢將領,率領兵眾萬餘人,侵掠蜀、漢,想迫使蜀郡太守公孫述,歸順玄漢朝廷。

    然而,蜀郡太守公孫述卻認為,蜀地地勢險要,沃野千裏,百姓富庶,人心歸附,玄漢朝廷對他無可奈何。於是,公孫述開始萌生了自立為王的想法。

    得知柱功侯李寶、益州刺史張忠統領玄漢軍來犯,蜀郡太守公孫述不敢怠慢。

    蜀郡太守公孫述,就派他的弟弟公孫恢等將領,領軍在綿竹反擊,攻擊玄漢軍,大破柱功侯李寶、益州刺史張忠統領的漢軍,將玄漢軍隊徹底從西蜀趕走。自此以後,公孫述威震益州。

    不久,蜀郡太守功曹李熊,知道公孫述割據一方的雄心,於是進言,建議公孫述道:

    “主公:

    現在四海洶湧不安,兵革不息,平民百姓、士大夫們六神無主,惶惶不可終日,渴盼明君保護。

    主公如今占據千裏之地,控製的地方,十倍於過去的湯武。在下以為,主公如能奮威德,以投合天時地利,就可以成就霸王的事業,光耀後世了。

    在下建議主公,立即更改名號,以順應民心,鎮撫天下,安撫百姓。”

    功曹李熊此言,大合公孫述的心意。公孫述怦然心動,大笑著對李熊說道:

    “功曹大人說得極是!本太守也曾經認真考慮過這件事,功曹大人的話,深深地啟發了我。”

    於是,公孫述與部屬,開始積極謀劃,割據一方的戰略。

    不久,公孫述認為時機成熟,就開始自稱為蜀王,定都成都,開始對西蜀以及周邊的郡縣,發號施令。

    蜀地肥沃富饒,兵力精強,遠方的百姓士大夫,多去歸附。就連西南的蠻族小國邛國、笮國的酋長,也都紛紛派使節,前往成都,向蜀王公孫述,貢獻方物,表示歸順。

    蜀王軍師司馬李熊,不滿足於公孫述隻是在西蜀稱王,再向蜀王公孫述,提出稱尊的建議道:

    “大王啊:

    現在山東饑饉,人庶相食,遭到兵災屠滅的城市,很多很多,城邑都成了一片丘墟,千裏不見人煙。

    蜀地沃野千裏,土壤肥腴,果實所生,雖不耕種,也可飽腹。女工紡織之業非常興盛,製作的衣服,可以覆蓋天下。

    名貴木材竹幹,器械之富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運輸之便。

    北麵據有漢中,阻塞褒、斜的險要;東麵扼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塞;地方數千裏,戰士不下百萬。

    見到有利時機,大王則出兵,而擴大自己的地盤;無利,大王則堅守蜀地,而從事於農業。

    東麵可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麵順著江流,以震荊、揚。所謂擁有,天時地利等一切成功的條件。

    現在你蜀王的聲名,已聞於天下。而名號未定,有誌之士,都在狐疑觀望,不肯歸順。

    臣以為,大王應當立即登上皇帝大位,使遠方之人,有所依歸,滿足百姓士大夫的希望。”

    蜀王公孫述,認為稱帝還不成熟,自謙道:

    “軍師大人啊,帝王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本王功德淺薄,怎麽能夠,輕易承當得起呢?”

    李熊見公孫述不肯接受稱尊,於是繼續說服公孫述道:

    “大王啊,臣以為,天命沒有一定的規律。老百姓歸附能者,能者承當起使命。大王你的心裏,究竟還在懷疑什麽,如此猶豫不決呢!”

    聽了李熊的勸說,蜀王公孫述越發心動不已。

    這天夜裏,公孫述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衣仙人,對公孫述說道:“八厶子係,十二為期。”

    公孫述大吃一驚,從夢中驚醒。

    醒來之後,公孫述急忙搖醒了身邊熟睡的妻子蜀王妃,迫不及待對自己的妻子,講述自己的夢境說道:

    “王妃啊,本王做夢顯示的預兆,可謂是大吉大利啊!雖然貴極,但恐怕年祚甚短,愛妃以為,究竟如何處置為好呢?”

    妻子蜀王妃非常坦率地猝爾說道:

    “大王啊,如此吉兆,大王還猶豫什麽呢?臣妾聽聖人有言,早晨聽到了道,即使晚上死了,也還可以呢!何況大王,還有十二年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呢!”

    恰巧第二天早上,有侍從報告公孫述說道:

    “大王啊,昨晚夜間,有光芒耀眼。臣等發現,原來是有龍,出於王府殿中。是何預兆,請大王請法術師占卜。”

    公孫述大喜,急請法術師占卜,果然大吉大利。

    公孫述更加堅定了稱尊的信念,原發堅信顯示的這些符瑞。

    早上,公孫述因而急急忙忙地召集自己的部屬聚會。

    公孫述首先向自己的部屬,宣示了自己的夢境和黃龍出現的吉兆,然後,公孫述展示自己的掌心的紋路字符,對自己的部屬宣示說道:

    “諸君:

    請看本王掌紋,豈不是公孫帝三字碼?”

    軍師李熊、弟弟公孫光、公孫恢等近臣,紛紛上前,觀看公孫述的掌紋,皆以為神。眾皆匍匐在地,向公孫述齊呼“萬歲!”

    自此,見部屬心悅誠服,紛紛擁戴,沒有任何異議,公孫述稱帝的決心已定。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自立為天子,號“成家帝國”,崇尚白色,建立年號,為“龍興元年”。

    自此,成家帝國,在西蜀正式宣告建立。

    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庚即下旨,任命軍師李熊,為大司徒,任命其大弟公孫光,為大司馬,小弟公孫恢,為大司空,改益州為司隸校尉府,改蜀郡,為成都尹。

    不久,越巂郡蠻族部落首領任貴,殺了新莽任命的越巂郡大尹(郡守)等地方官吏,而占據了越巂郡割據,歸降公孫述為臣。

    公孫述還派遣官員將領,四處攻城略地,招降地方官員,努力擴充成家帝國的地盤。

    大將侯丹,攻打白水關,北守南鄭;大將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據扞關關。

    自此,所有益州之地,盡歸成家帝國公孫述所有。

    自從更始帝敗亡以後,劉秀正忙於經營山東的事務,沒有能力去西伐諸雄。

    關中豪族大姓呂鮪等豪傑,擁有兵眾達萬,卻不知自己歸屬何方為好。

    於是,呂鮪等豪傑,轉而投奔西蜀的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公孫述下旨,任命呂鮪等豪傑,為將軍。

    統一益州之地後,公孫述更加雄心勃勃。

    與大司徒李熊等大臣將領商議以後,公孫述下令,大作營壘,陳列車騎,講習戰射,會聚兵甲數十萬人,在漢中各地,積聚糧食金銀,在漢中首府南鄭,修築宮殿,做好北上東下,逐鹿中原的準備。

    6

    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到公孫述、大司徒李熊等成家帝國君臣,終於醒悟過來,已經悔之晚矣。

    不想,後來的局勢發展,卻令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有些始料未及。

    更始帝敗亡以後,中原形勢,很快發生逆轉,主動權掌握在了建武皇帝劉秀之手,征西大將軍馮異,已經占據了關中,牢牢地控製住了關中之地,長安三輔,不再是無主之地、英雄逐鹿之所。

    公孫述一統天下的如意算盤,最終無法實現。公孫述為自己的遷延猶豫,錯失良機而愧悔不已。

    7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二月,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聽從大司徒李熊的建議,不顧大司馬公孫光、大司空公孫恢等部屬大臣將領的反對,派遣部下大將李育、程焉等西蜀將領,率領大軍數萬人,進屯陳倉(陝西寶雞市)。

    大將李育、程焉等西蜀將領統領的成家帝國軍隊,跟據守陳倉的流民首領呂鮪等人聯合,向東挺進,企圖奪取長安三輔(大長安)土地,進而占領關中,為進軍東都洛陽做好準備。

    但此時,公孫述的良機已經消失,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漢征西大將軍馮異,可不是一個好惹的家夥。

    聞聽公孫述,派遣西蜀軍隊,入侵關中,漢征西大將軍馮異,毫不客氣,立即冒著風雪,率漢軍迎擊入侵之敵,大破進屯陳倉的成家帝國北征兵團。

    成家帝國大將李育、程焉等,無法抵禦征西大將軍馮異的猛烈攻擊,損失慘重,隻好帶領自己的敗兵,向漢中(南鄭)撤退。

    此時,西州上將軍隗囂,統領的西州大軍,也前來支援漢軍,配合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一道向西蜀軍隊反擊。

    隗囂、馮異的聯軍,繼續對成家帝國軍隊,發動攻擊,大破據守陳倉(陝西寶雞市),已經歸順了公孫述的流民首領呂鮪等將領的軍隊。

    關中各地民眾堡寨,見成家帝國軍隊失利,而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統領的漢軍,實力強大,而又秋毫無犯,紛紛轉向,歸順了漢征西大將軍馮異。

    公孫述的成家帝國軍隊,在陳倉、漢中等地,遭受嚴重挫折,隻好狼狽撤退。

    自此以後,劉秀在關中的勢力,更加鞏固,幾乎無人能夠撼動漢朝廷在關中的治理了。

    8

    經曆偷襲關中的失利,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更加清醒,越發認識到了,獲得西州隗囂支持的重要性。

    於是,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接受軍師大司徒李熊的建議,不斷用高官厚祿,金銀珠寶,去利誘隗囂等西州人士,試圖拉攏西州上將軍隗囂,與西蜀成家帝國結盟,共同與洛陽漢朝廷抗衡。

    成家帝國公孫述,多次遣使,前往天水郡(甘肅省通渭縣),拜見隗囂,以“大司空”、“扶安王”等至高的官職與爵位,去誘惑和爭取,隗囂的歸順。

    然而此時,西州上將軍隗囂,心如磐石,效忠洛陽漢朝廷的態度,依然十分堅決。

    隗囂不僅拒絕了公孫述,對他的高官厚祿的誘惑,而且還“乃斬其使,出兵擊之,連破述軍”。

    成家帝國皇帝公孫述,與隗囂決絕,有了西顧之憂,更加不敢向北,向中原用兵了。

    9

    此時,西州上將軍隗囂,派出西州軍隊,協助征西大將軍馮異,反擊公孫述,屢建功勳。

    得到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報告,劉秀心裏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對著太中大夫來歙等侍從大臣說道:

    “諸君:

    形勢大好。

    西州上將軍隗囂,傾向洛陽漢朝廷,無疑增加了漢朝廷獲勝的籌碼。

    朕再也無西顧之憂,得以全心全力地,去消滅關東的各個割據勢力,保障新興漢朝廷的穩定了。”

    太中大夫來歙,急忙提醒劉秀道:

    “陛下:

    臣以為,事情恐怕還沒有那麽樂觀。隗囂心中,也許會有自己的小算盤,最終目的,是想在隴右稱霸,設法保全自己西州的實力,增加自己的籌碼而已。請陛下不要掉以輕心,應該加緊時間,說服隗囂前來洛陽,朝拜陛下才是。”

    劉秀會心一笑,讚揚來歙道:

    “多謝太中大夫大人提醒。朕也心知肚明,知道隗囂心中的小九九。但隻要能夠,穩住隗囂,哪怕隻是隗囂暫時的支持和擁護,也會為漢朝廷最後的成功,贏得先機和時機。

    到時候,天下大定,四海稱臣,士庶心向漢室,西州還能夠有什麽作為呢?”

    君臣研究妥當西州隗囂問題的處理,劉秀再無腹心之憂,如釋重負。

    於是,劉秀親自謄寫手書,寫信給西州上將軍隗囂,讚譽隗囂立下的功勳,安撫西州上將軍隗囂道:

    “季孟先生:

    得知閣下出兵,協助征西大將軍馮異,反擊公孫述,建立卓越的功勳,劉秀十分欣慰。

    因為思慕將軍的仁義和才幹,愛慕將軍你的德義品行,所以,劉秀一直盼望,能夠與將軍,深深結納,並希望能與將軍,有不拘形跡,促膝談心的機會。

    回想從前往事,文王(姬昌)已經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但依然服事殷商(紂王),並向商朝廷納貢稱臣。

    如今最最明顯的問題是,劣馬與鉛刀,就是用盡全身解數,依然是白費力氣,也不可勉強扶持而用,強力而為。

    我幾次受到了將軍,超過伯樂聲價十倍的惠顧和關照,心中一直感激不盡。

    蒼蠅隻能飛數步之遠,但如果能夠附在駿馬的尾巴之上,就可以超過群蠅了。

    所以,我劉秀這匹駑馬,如果有,能承季孟看顧一眼的無上榮耀,如同當初伯樂相馬的情形,劉秀就感到十分的榮幸榮耀了。

    你我被阻於盜賊之間,不能經常問候,實在遺憾不已。但將軍操守高潔,忠厚有禮,扶持傾倒,解救危困的品行,令人深深佩服,劉秀一直敬慕不已,渴望結交。

    如今,將軍在南麵,能夠低檔住公孫述的西蜀軍隊侵擾,在北麵,抵擋住了羌人以及匈奴人的擾亂。

    南北兩個方向,都賴將軍的大力扶持,而最終得以妥善保存,將軍功勳卓著,何人能夠相比呢?

    是以關中地區馮異的西征大軍,得到你數千百人的大力支援,才最終能夠,得以在長安三輔立足。

    如果不是將軍的大力支援與不懈努力,恐怕京師長安及其鹹陽地區,早已落入賊兵之手,已經被盜賊占領了。哪裏有如今,安寧和平的局麵出現呢?

    將軍的貢獻,實在是難以言盡。深願劉秀與將軍,依然能夠,精誠合作,一同為天下蒼生盡力,早日恢複天下太平。

    現在,關東的寇賊,往往屯聚,誌在求得廣遠。劉秀一向沒有閑暇,所以暫時無力,南下討伐,沒有機會,在成都閱兵,與公孫皇帝鬥智鬥力。

    假如公孫皇帝,親自到漢中北征,侵犯漢中、三輔地區,劉秀很想借用將軍的軍馬,與公孫皇帝,一決雌雄,看看最終鹿死誰手。

    劉秀深願得到,季孟將軍的大力支持,使我們的力量,能夠與公孫皇帝的力量,旗鼓相當,彼此匹敵。

    如果劉秀的願望,能夠實現的話,那就是蒙老天賜福,也正是計算將軍功勞,割土封爵,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管仲曾經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從今以後,劉秀與將軍之間,希望都能用,親筆書信往來,用手書互相溝通,不要輕信旁人,離間謠言的挑撥和中傷,影響我們之間,兄弟一般的關係。

    書信草草,難以言盡,劉秀的誠摯心意。

    惟願將軍,一切如意,我們共同努力,一同成就安邦定國、複興大漢、安撫百姓之誌!”

    讀到劉秀的親筆書信,隗囂感慨不已,心向洛陽的誌向更加堅定,隻是缺少一個有利的契機。

    從此以後,劉秀對西州上將軍隗囂的恩禮,也更加隆重深厚,無人能夠相比。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633

    轉眼之間,就到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的正月。劉秀更加意識到了西州諸君的重要,於是決定,趁熱打鐵,著力加強與西州隗囂的聯係,爭取隗囂早日歸順。

    不想,好事多磨,劉秀的努力,最終遭遇了一場嚴重挫折,幾乎斷送了以前所有的努力。

    11

    太中大夫來歙,與隗囂的僚屬馬援等,早就與隗囂相知相識,與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關係,十分友善深厚。

    起初,馬援與拒蜀侯周遊等使節一道,俱奉西州上將軍隗囂的命令,出使東都洛陽,查看漢朝廷君臣的為人處世。

    不料,拒蜀侯周遊,至西京長安以後,卻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變故。拒蜀侯周遊,在侍從的保護下,居然在西京長安,被自己的仇家所殺。

    馬援的此次出使,從此留下了陰影。

    太中大夫來歙,深謀遠慮,知道拒蜀侯周遊被殺以後,十分憂慮,擔心此事,挑起事端,打亂與西州盟好的計劃。

    於是,太中大夫來歙,就拒蜀侯周遊遇害之事警告劉秀,並深謀遠慮地向劉秀提出建議道:

    “陛下:

    當初,拒蜀侯周遊與馬援等西州賢明士大夫一道,千裏迢迢,前來東都拜見陛下。

    不料,行至西京長安以時,拒蜀侯周遊卻毫無征兆地,被自己的仇家所殺,隻有馬援一行,得以覲見陛下。

    臣以為,作為季孟的最要使節之一的拒蜀侯周遊,在西京長安被仇人所殺,非同小可,恐怕會引起季孟的誤會。

    而拒蜀侯周遊的親弟弟周宗,恰好是季孟麾下,最最信任的大將之一雲旗將軍。

    恐怕周遊的弟弟雲旗將軍周宗以及家人,會因為大哥拒蜀侯周遊被殺之事,產生猜疑和怨恨,認為其中有什麽陰謀詭計。

    臣請求陛下,允許臣與馬援等西州使節一道,前往隴西天水,去向季孟和雲旗將軍周宗好好解釋。

    一則,可以向季孟宣喻,陛下招納賢才之意;二則,可以向雲旗將軍說明大哥被殺的真相,聊解思兄之念,消除猜疑與誤會,以免旁生枝節,破壞國家大計。”

    聽了來歙的建議,劉秀也認為拒蜀侯周遊被殺事態嚴重,恐怕會引起雲旗將軍周宗等西州士大夫的猜疑和誤會,於是同意道:

    “太中大夫言之有理。朕以為,拒蜀侯無緣無故被殺,恐怕是成家皇帝,行使的陰謀詭計,試圖挑撥離間,朕與季孟的良好關係。

    朕殷切希望,利用太中大夫、文淵等賢明士大夫,與隗季孟的特殊親密關係,來加強彼此的聯盟。

    如果季孟和雲旗將軍周宗等西州士大夫,猜疑和誤會朝廷,那就大事不妙,恐怕會對國家不利。

    朕非常讚同太中大夫的意見和建議。

    此事耽擱不得,請太中大夫立即‘持節’,護送文淵一行,返回西州。以免拒蜀侯周遊被殺之事,再起波折,破壞朝廷與西州關係,危害朕一統天下的大計。”

    劉秀敏銳,很快意識到了拒蜀侯周遊被殺之事的嚴重性。

    於是,劉秀下旨,再次派遣自己的表哥太中大夫來歙“持節”,護送傾向於漢家的隗囂愛將馬援等使節,回到隴右地區,說服隗囂,堅定心向漢室的決心。

    12

    隗囂度量恢宏,寬厚愛人,與馬援、來歙等西州士大夫的關係,一向十分親厚,誌趣相投。

    那一天,得知馬援跟著太中大夫來歙等皇帝使節從東都洛陽平安歸來,隗囂大喜。

    隗囂下令,在西州天水郡的上將軍府裏,親自接見馬援,以及來歙等漢朝廷使節,舉行宴會,招待諸位士大夫。

    晚上,盛宴結束,隗囂招呼馬援單獨留下,與馬援一道,同榻而眠,暢談天下大勢。

    馬援剛剛坐好,隗囂就有些迫不及待了。

    於是,隗囂就漢朝廷內部真實的情形,以及馬援在東方聽到的各種傳聞和消息,及漢朝廷治理京師和地方方麵的措施得失等等,詳細谘詢馬援,事無巨細,無所不問。

    馬援也十分坦誠,就他自己的觀察,了解與判斷,向隗囂一一交流匯報,以供隗囂的谘詢,幾乎無話不談。

    13

    馬援與隗囂交談良久,已經到了深夜,依然意猶未盡,沒有絲毫睡意。

    見隗囂睡眼朦朧,有些倦意,馬援急忙停止,無邊無際的閑聊,回歸正題,開始對著隗囂,暢談對於漢朝廷君臣的總體印象。

    雖然離開劉秀,已經有很多時日,馬援心中,依然對劉秀等漢朝廷君臣,滿懷敬仰之心,情不自禁地讚揚劉秀道:

    “主公啊:

    臣到東都洛陽以後,先先後後,建武皇帝接見了臣十數次(十四次)之多。臣與建武皇帝相處,十分融洽,幾乎是毫無芥蒂,無所不談,沒有忌諱。

    趁每次與建武皇帝,飲宴間交流談論,建武皇帝的神態和態度,都很隨便,隨和,推心置腹,坦白誠懇,無所隱瞞,沒有一點君王的架子和傲慢不遜的神氣。

    我們常常是從早到晚,天南海北,無所不談。

    建武皇帝其人,深謀遠慮,極為聰明,才能出眾,文采斐然。他的智慧極高,可謂智勇雙全。

    馬援以為,遍觀天下的英雄豪傑,還沒有一個人,能夠與建武皇帝的才幹謀略,相匹敵的。

    建武皇帝為人,心胸坦蕩,深謀遠慮。做事言談,開誠布公,沒有什麽隱瞞。

    尤其是建武皇帝的度量恢宏,胸懷闊大,不拘小節的個性,大抵跟高祖皇帝,極為相似。

    建武皇帝,當初曾在京師太學學習。他所讀的書極多,深通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見聞也很廣,但卻虛心好學,禮賢下士。

    處理政事,建武皇帝遵循製度規矩,一秉大公;其經學之淵博,文章辭辯,前世君王,無人能夠與之相比。”

    聽著馬援,對劉秀高山仰止的讚譽,隗囂心裏酸溜溜的,很有些不是滋味。

    隗囂有些不耐煩了,竭力忍住心中的怒火,繼續問馬援道:

    “文淵啊,聽你對建武皇帝的讚揚,這個建武皇帝,簡直是亙古未見的大聖人,千古一帝了。

    文淵啊,你所說的這些讚譽建武皇帝的話,是否有些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呢?

    照你看來,建武皇帝與高祖皇帝相比,究竟如何呢?誰要更勝一籌呢?”

    馬援還沒有注意到,隗囂問話時候的臉色與語氣,似乎已經有些不悅了。

    馬援繼續帶著崇敬、誠懇的語氣,對隗囂講道:

    “主公啊,以臣的判斷,建武皇帝似乎不如高祖皇帝。

    高祖皇帝的性格,是無可無不可,沒有什麽可以,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仿佛天帝神靈入地,無所不能。

    而建武皇帝呢,卻非常喜歡,處理日常的行政事務,判斷、處理政務,能恰如其份,不走極端。

    他的動作,言語,欲望,需求,都很有節製;建武皇帝本人,又不喜歡飲酒,縱情聲色。

    無論是對待成功,還是對待失敗,建武皇帝都能夠,經常保持比較清醒冷靜的頭腦。”

    隗囂一聽馬援對劉秀的讚譽,心裏更加不高興了,實在已經有些,忍受不住,聽不下去了。

    隗囂不耐,怒氣衝衝地對馬援問道:

    “文淵啊,照你這麽形容,難道建武皇帝,比高祖皇帝還更要高明得多了嗎?

    為什麽你又說,建武皇帝,不如高祖皇帝呢?這不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嗎?”

    馬援這才意識到,他對劉秀的誇讚,已經嚴重地傷害到了隗囂的自尊,觸怒了隗囂心靈中的那片隱秘的禁地。

    馬援見隗囂不悅,急忙向隗囂解釋道:

    “主公啊,請您不要生氣。微臣與建武皇帝接觸不多,這隻是微臣的片麵了解,一知半解的粗淺認識而已!

    建武皇帝的做法,也許隻是一種表象,糊弄臣而已,不過是想沽名釣譽,收買人心罷了!

    微臣今天,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實地告訴主公,不過是僅供主公的參考而已,請主公不要在意。”

    馬援急忙辯解道。

    隗囂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急忙撫慰馬援道:

    “文淵啊,你也不要把我的話,太放在心上。我隻是有些看不過意,你對建武皇帝的過分的誇讚而已,心裏才有些生氣啊!

    我今天,酒喝得有些多,已經有些疲倦了,睡意已濃。我們就拋開這個話題,改日再談吧!”

    馬援也有些不高興,陰沉著臉對隗囂說道:

    “好吧!主公。微臣今晚,就不打擾主公好好歇息了。文淵要告辭回去了!”

    隗囂敏感,看出了馬援的不高興,急忙向馬援解釋並挽留馬援道:

    “怎麽啦?文淵啊!難道你聽了我的話,生氣了嗎?我隗囂並不是心胸狹窄,聽不進逆耳之言的人啊!

    你留下來,我們繼續一起歇息談天吧!”

    馬援害怕言多必失,哪敢留下,急忙拒絕道:

    “不了,主公,多謝主公好意。主公你整天操勞大事,運籌帷幄,實在是太辛苦了。馬援不願意,影響主公你的休息!

    我們改日有空,再交流對這些個問題的看法吧!”

    馬援說完,急急地向隗囂告辭離去。一種不祥的隱憂和預感,一團陰影,開始在馬援的心中,揮之不去。

    實際上,馬援的預感,並不是杞人憂天。此時,隗囂左右的部屬將領雲旗將軍周宗等西州士大夫,對隗囂一心與洛陽漢朝廷交好,並不看好,已經開始影響著隗囂,左右著隗囂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