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局勢動蕩思良計 虛心納諫安社稷

字數:22584   加入書籤

A+A-


    1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那個肅殺的冬季,終於過去了,漢朝廷君臣,又迎來了充滿勃勃生機,充滿希望的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的春天。

    回想多年來的局勢發展,遭遇的種種艱難險阻,劉秀撫今追昔,感慨不已。

    大亂的局麵,剛剛得以平定。漢朝廷官吏百姓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安定,有了一些起色和改觀,大漢帝國普通的黎民百姓,也才剛剛過上,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日子。

    不想如今,漢朝廷度田的善政,卻在徇情枉法、貪贓納賄的貪官汙吏的操縱之下,違法亂紀、貪得無厭的豪族大姓的左右之下,變成了暴虐黎民的苛政暴政,這是劉秀,始料未及的。

    自去年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再次頒布度田法令以來,劉秀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靜。

    煩惱的國事與家事,糾纏在一起,劉秀煩憂不已,鬱鬱寡歡,痛心而又惱恨。

    煩心事,是一件接著一件。

    大司徒韓歆父子,以及大司徒歐陽歙,兩任大司徒的被逼自殺;瘟疫,饑饉的流行;度田遭受的嚴峻挑戰;貪官汙吏的猖獗與貪婪;天下百姓的騷動不安,反叛的消息,不斷從各地傳來;宮廷內皇後與諸妃的矛盾,日漸升級。種種不順的煩心事,都令劉秀,憂心忡忡,不得安寧。

    2

    此時,劉秀已經被國事、家事,弄得焦頭爛額,日夜憂愁,常常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但劉秀依然下定決心,要把度田法令,土地改革等國策和措施,不折不扣地堅決執行到底,隻因這些國策和措施,關係著國家的安危和漢朝廷的長治久安。

    實際上,自西漢末年、新莽以來,土地和奴婢問題,就一直牽動著朝廷的命脈,刺激著朝廷君臣,那根敏感的神經,考驗著朝廷君臣的集體智慧。

    到了如今,漢朝廷君臣,更加清楚,王莽新王朝的最終覆滅,歸根到底,其實都主要是因為,以土地分配等涉及大眾切身利益的主要問題,沒有得到,合理和妥善的解決所致。

    王莽隻充分照顧到了,以王氏家族為首的新權貴的利益,卻沒有尋找到一條,能夠平衡,各階層利益,為利益各方,都能基本接受的妥協之路。

    而劉秀並不願意看到,自己在同一的土地分配、釋放奴婢等問題上,像王莽一樣,犯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何況,劉秀充滿自信,堅信自己,也不是一個容易被失敗、挫折所擊倒,輕言放棄的人。

    即使土地分配、釋放奴婢等問題,會觸動大土地所有者,這些既得利益者的一些根本利益,會遭受他們的拚命對峙與反抗,但為了漢朝廷江山社稷的長遠前途著想,為了漢朝廷的長治久安,無論情況如何複雜,無論會麵臨多大的阻力和壓力,都必須要和他們,戰鬥下去,迫使他們做一些讓步。

    不如此,下層黎民百姓的苦難與怨憤,將會愈多,漢朝廷的江山社稷,也必然走上覆滅。

    3

    實際上,劉秀一向厚待自己的部下,以柔治國,很少處理和懲罰王公大臣,功臣宿將。

    此次大刀闊斧,嚴厲地處罰徇私舞弊,違法亂紀者,可說劉秀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雖然已經妥當處置完,宗室大臣南陽郡太守劉隆、與大司徒歐陽歙等朝廷重臣,在度田之中,枉法徇私的事情,但劉秀依然感到,震驚不安與惱怒氣憤。

    劉秀常常同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等親密戰友,反思自己施政的失誤,感觸頗深地對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說道:

    “仲華,次元啊:

    想不到朕一心依靠的官吏團體,充滿信任的大臣官吏,是如此的貪腐不堪啊!

    想不到朕的基層郡縣的官吏機構,是如此的腐敗無能,令人擔心憂慮啊!

    想不到朕的一心為民著想的善政,居然會變成,擾民侵民的苛政暴政,這是完全違背了,朕當初的設想和心願啊!”

    想到自己與民謀利的理想,中興帝國的夢想,都要依靠這些官吏團體,去認真執行,劉秀深感懊惱,沮喪不已,也有些不知所措,雄心頓失。

    “由此看來,”劉秀繼續感觸頗深地說道,“朕光有美好的治國夢想,愛民如子的情懷,實在是不行啊!

    如果製定實施國策,不充分考慮到,各方利益的均衡與協調,不充分考慮,各項政策實施後,各階層人士的不同反應;不充分考慮到,政策可能產生的結果,甚至是後遺症或者消極後果,都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啊!

    由此看來,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製度的設計,和朝廷的建設問題啊!

    不花大的力氣,整頓和治理,官僚機構隊伍,製衡他們的權力,再好的理想與國策,都會在各級官吏們,追求他們各自最大最高利益的驅使下,變成擾民、乃至害民的苛政、暴政啊!

    現在看來,先賢們心中,早就擁有的擔憂,預料中可能產生的惡果,並非是他們的杞人憂天之舉,實在是曆史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啊!

    施政不當,用人不當,必然會最終導致朝廷的動蕩與覆滅,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如今,老天已經用日食、民變、天災等變異,來警示我劉秀理政的失誤錯謬了。

    而我劉秀,如果再不醒悟,豈不是也會麵臨,王莽當年那樣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嗎?”

    看見皇帝孤獨無助,為國事思索,沉吟,有些沮喪和灰心的樣子,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也非常不安。

    高密侯鄧禹,急忙安慰劉秀道:

    “陛下:

    都是臣等無能,沒有能夠幫助陛下,輔佐好陛下啊!”

    劉秀急忙回答道:

    “仲華,次元啊,怎麽能夠怪你們呢?你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是朕用人不當啊,與你們何幹呢?

    仲華,次元啊,你們一向足智多謀,國事處理,還是多給朕出出主意吧!

    臣子們一向諂媚朕英明睿智,朕一個人的智慧,怎麽能夠對抗天下人的智慧呢?”

    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急忙答應道:“多謝陛下信任。我們一定盡心盡力,協助陛下,完成定國安邦的大業。”

    有了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的承諾和襄助,劉秀心裏,稍稍踏實。

    4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九月,劉秀懲處,度田貪腐枉法的鐵拳,再次高高舉起。

    又有河南尹張伋等,涉及度田不實的郡守十餘人,被有司大臣指控,負責丈量農田之時,包庇豪強,欺淩弱小,徇私舞弊。

    劉秀再次下旨,嚴懲不貸,河南尹張伋等貪官汙吏們,統統被逮捕下獄,全部處死。京師、地方官吏,為之顫栗。

    5

    然而,劉秀的嚴刑峻法,懲治度田中存在的貪腐和徇情枉法,並沒有解決,土地改革上存在的根本問題。

    度田不僅沒有解決,無地少地百姓,複員士卒,無地流民,釋放奴婢渴望土地的根本利益訴求,反而激發了社會潛在的更多的矛盾,激起了豪強大姓們的反抗,迫使劉秀,不得不考慮,適當地修改,度田政策,讓政策,更加合符現實實際。

    6

    不滿朝廷度田政策的豪強大姓們,依仗自己的宗族家兵,借機對抗,抗拒度田法令。

    他們不斷地煽動,中小地主,以及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流民、士卒、奴婢,發動叛亂,武力對抗,阻撓朝廷度田政策的順利實施。

    一時之間,天下喧囂嚷嚷,大亂在各地爆發開來,眼看就會危害漢朝廷的根基,產生新的動蕩。

    麵對著大亂多發,頻繁發生的危局,劉秀度田的思想,開始有些動搖了。

    劉秀心裏十分清楚,這些民變,其實是代表,地方豪強勢力的地方大姓、家族軍隊,對度田的武力抗拒。

    如果朝廷,依然遷就忍讓,不采取強有力的反擊舉措,借機控製和解散,豪強地主的家族武裝,徹底削弱瓦解他們的家族勢力,則更大的後患,就會隨時降臨。

    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地方勢力將會急劇膨脹開來,甚至達到,尾大不掉的地步。

    那時,漢朝廷中央的威信,就會大打折扣,地方割據的局麵,就會再次降臨,時局動蕩的場景,也會再次出現。

    思之再三,權衡利弊,劉秀還是決定,用恩威並用的方式,瓦解各地叛亂,使天下,重歸安寧。

    劉秀下旨,把深得剿撫精髓,而又與中原各州郡的豪強大姓地主,沒有多大聯係的隴西郡太守馬援,調回京師洛陽,擔任虎賁中郎將(虎賁武士指揮官),協助自己,破解危局,瓦解各地對抗度田的地方反叛勢力,甚至來一個釜底抽薪或者斬草除根。

    7

    那時,馬援擔任隴西郡太守,已經整整有六年時間。在這六年時間裏,馬援把隴西郡,治理得井井有條,路不拾遺。羌人、漢人各族之間,也和睦相處,隴西郡一片安樂祥和之景。

    起初,馬援在隴西任職時,就向劉秀上書,建議朝廷,像過去那樣,鑄造和使用五銖錢,疏通流通環節,發展地方經濟,保障朝廷的根基。

    東漢朝廷建國之初,由於戰亂的影響,商業十分蕭條,國家對五銖錢的恢複和使用,並不十分迫切。

    而在河西走廊地區,由於受戰爭的影響,相對較少,又處於東西交匯之處,所以,商業較為繁榮。在那裏,百姓就較早使用五銖錢,用於貿易和交換。

    而漢朝廷當時直接控製的地區,戰亂平息後,地域雖然漸漸擴大,商業也漸漸發展起來,但運用金銀,布帛,粟米等,作為中間交換物,也能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形勢。

    因而,朝廷官員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到,使用五銖錢的便利和對於交換貿易的重要作用。

    當馬援的奏章,轉到了三府太尉、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公府後,三公府官吏,都一致認為,使用五銖錢,沒有什麽好處,事情就這樣擱置起來了。

    回到朝廷擔任中郎將以後,馬援專門從三公府裏,尋找到了他先前,給劉秀的奏章。

    馬援看見奏章上麵,有三公府大臣們的十餘條非難意見,於是他就立即,向劉秀上書,就疑難意見,一一加以解釋,並再次具表上奏,建議朝廷,重新鑄造和使用五銖錢,認為恢複五銖錢,有利於貿易流通的功能。

    劉秀仔細研究,認為馬援的建議,具有真知灼見,終於接受了馬援的建議。

    就像馬援所預料的那樣,五銖錢的使用,大大地方便了商業和貿易,天下從貨幣的統一中,得到了諸多利益。

    五銖錢的鑄造和使用,不僅徹底改變了,王莽末年,貨幣改製失敗後,貿易流通領域的混亂狀態,而且促進了漢朝廷經濟、商業的發展和繁榮。

    經曆恢複五銖錢的使用這些事,馬援更加得到了劉秀的信任。自回到京師以後,馬援多次被劉秀召見,接受皇帝的谘詢。

    8

    一天,劉秀特意下旨,把中郎將馬援,召見皇宮,共同研討對國事的看法,並表達了他心中,對度田失策的懊惱和後悔。

    劉秀用欣賞敬慕的眼光,看著睿智幽默的馬援。

    隻見馬援的須發,光亮整潔,雙目炯炯有神。他的容貌光鮮,相貌堂堂。

    劉秀心中的讚賞,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稱讚馬援道:

    “文淵愛卿啊,你真是真的股肱之臣!你對國事的建言,總會令朕,深受啟發,受益頗深。

    每次你與朕,侃侃而談,太子、諸王以及朕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不注意傾聽,忘記疲勞的。

    你尤其善於陳述,前代所發生的事情,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你都能描繪得,栩栩如生,身臨其境。

    你又善於,兵書戰策,每次論兵,你都能與朕,不謀而合。前不久,你建議恢複五銖錢,更是令天下百姓,倍感便利,受益頗深。

    如今,朕特地把你招進皇宮交流,就是想聽聽,你對度田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現在天下攘攘,民變又起。是不是朕的施政欠妥,以致天怒人怨呢?是不是應該,立即放棄度田法令呢?”

    馬援爽朗地大笑了起來,對劉秀說道:

    “哈!哈!哈!感謝陛下,如此看重和稱許微臣!

    臣的那些卑微的見解,都是陛下的英明睿智的教誨,以及陛下的時常影響所致,微臣有什麽功勞呢?

    至於度田問題,臣深深明白,陛下這是為了,天下人的長遠利益,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富強繁榮,才寧願,蒙受罵名,去進行這項,開天辟地的宏偉改革。

    陛下啊,朝廷製定的任何國策和改革措施,實際上都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問題,不可能令所有人,都統統感到滿意,必然會影響或者損害,某些人的利益。

    何況,陛下如今的度田,的的確確會實實在在損害,那些豪強地主們的巨大利益呢?

    所以,豪強地主們,為了他們自己的私利,狼狽為奸,相互勾結起來,聯合抗拒陛下,向陛下施壓,希望陛下改變,已經製定好的度田國策,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的問題是,如果朝廷不進行這樣,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土地變革,就會讓天下更多的百姓,對朝廷不滿意,就會使百姓的怨恨,更深,更加損害,大多數百姓的利益,更會危及大漢的江山社稷的永固。

    度田不實,編戶遺漏,帝國的賦稅,將從何而來呢?怎麽能夠滿足,帝國建設的需要,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轉呢?

    可恨的是,那些王公貴族,文武大臣,地方官吏,豪強惡霸,他們一個個,鼠目寸光,看到的隻有,他們自己眼前的利益。

    他們根本就不能體會到,陛下這樣做的深遠意義;他們隻是為了他們各自的私人利益,就拚命地反對和阻撓陛下的政令實施,甚至動用武裝,與陛下為敵。

    卻不知,陛下的度田,核實編戶,其實是為了,稍稍調整一下利益格局,減輕普通百姓的負擔,發展經濟,為了天下人更大的更深遠的利益著想的深謀遠慮的決策啊!”

    馬援很是理解劉秀,一心為國的心思,對著劉秀,侃侃而談道。劉秀一聽,非常欣慰,急忙讚揚道:

    “愛卿深得朕心。

    朕並不是隻是為了,皇家的利益,而是為天下蒼生著想啊!真實的情形,的確如此!

    所謂君無戲言。朕如果不堅決實行度田,怎麽能向天下貧苦的百姓交差呢?

    怎麽能夠履行,朕當初對複員將士,無地少地百姓所作的分配土地的承諾呢?

    如果朝廷沒有大信,怎麽能夠治理,江山社稷呢?”

    劉秀十分感慨地說道。

    “陛下深刻地體諒百姓,照顧孤弱百姓的利益,實在是皇恩浩蕩,微臣也十分感激欣賞!

    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姓能夠獨占,能夠獨自享有的。

    沒有土地和田宅,你叫天下百姓,何以為生?民之不生,你叫社稷如何獨存?

    臣發自內心地衷心讚賞和支持,陛下高瞻遠矚的度田國策。

    再大的困難,微臣相信,憑借陛下的英明睿智,大臣的同心協力,是一定都能夠克服的!”

    馬援讚頌劉秀度田的決策道。

    “有了愛卿的支持,朕倍感欣慰。

    朕有時覺得,在做出一個重大決策之時,朕真的是無依無靠,誠惶誠恐,孤獨萬分。

    需要朕自己,去獨立承擔,做出這個決策的好壞後果,深恐出現一絲錯誤。

    實際上,處理國家大事時,如果不能夠,集思廣益,沒有大臣智囊,替朕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朕分憂,朕就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朕想以一人的智慧和力量,與天下人對抗,鬥智鬥力,無異於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前些時,為了製止,度田事件中,大臣官吏徇情枉法,違法亂紀的行為,懲處度田事件中,出現的一係列貪腐問題,朕殺了那麽多的太守和封國宰相等千石級官員,令他們的家屬,失去摯愛的親人,陷入悲傷欲絕之中。

    朕雖然自感,沒有什麽錯誤,沒有製造冤假錯案,但心裏依然覺得,很是過意不去。

    朕每當一看見,他們的親屬親人,心裏就感覺到十分愧疚和後悔,不該殺那麽多的人!”

    劉秀的悔意,滿布眼神。

    “陛下愧疚後悔,那是陛下的仁慈仁義胸襟,心地善良的體現!那些人認罪伏法,是他們罪有應得,他們的確該死。

    一個人的權責利,應該相當,不能夠隻享受權利,而不去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犯下錯誤,都應該得到懲罰,這是一個普天之下的普遍的真理。

    如果不讓這些違法亂紀、徇情枉法的人認罪伏法,豈不是就會讓,更多的黎民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嗎?

    隻要他們犯下的罪行,按照法律,應該處死,沒有受到冤枉和冤屈,就應該依法嚴懲!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有什麽多不多的呢?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豈能夠因為,官紳士大夫的身份,就刑不上大夫,讓作惡者逍遙法外,讓正義公正公平,無法伸張呢?

    隻不過,人死不能複生,犯下錯誤,已經難以改正,很有些令人遺憾惋惜啊!”

    馬援也歎息道。

    9

    聽了馬援的勸慰,劉秀終於露出了晴朗的笑臉。他爽朗地大笑了幾聲道:

    “哈哈哈哈!文淵所言甚是!這些家夥,為了一己之私,徇情枉法,玩弄朕的法律,是罪有應得,罪不容赦!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錯誤,付出應有的代價!豈能夠管他,究竟是什麽人呢?

    愛卿一席話,終於破解了朕心中的疑慮和心結!

    可是,文淵啊,如今民變重生,豪族大姓,喧囂不寧,群情洶洶,甚至運用家族武裝,對抗官軍官府。

    愛卿以為,應該如何應對,最為妥善呢?”劉秀虛心誠懇地向馬援垂詢道。

    “憑陛下的英明睿智,臣相信陛下,一定能夠找出,恰當的應對之策的!

    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有兩麵性,這既是朝廷的危機,也是陛下的機遇啊!

    家族勢力尾大不掉,作威作福,必然會危害朝廷治理,陛下正可以因勢利導,巧妙運用啊!豈不是送上門來的一箭雙雕之計嗎?

    如今大亂剛息,人心思治。所謂的亂臣賊子,刁民暴徒之類,實際上,大都是官員們的苛政與暴虐,既得利益者的貪婪和無恥,所造成的。

    按照人心來猜度,每個人都喜愛,平靜安逸的享樂生活。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乃人之常情。

    除了幾個不明事理、逆天行事的瘋子,還有誰願意,冒著株連九族、身死名滅的危險,與陛下作對呢?

    隻要陛下的措施得當,沒有平定不了的亂民盜賊,沒有製服不了的反叛的!何況陛下正可以借機,鏟除悖逆的家族武裝,還天下太平呢?”

    馬援信心十足地言道。

    10

    劉秀笑了起來,沮喪頓消,又問馬援道:

    “請問文淵,計將安出呢?”

    “陛下既然願意,聽聽臣的看法,臣就冒昧地說出,臣心裏的意見。”馬援笑著,回答劉秀道。

    “微臣私下以為,不宜一味地,高壓屠殺,剿撫結合,才是最好的方法。

    而最最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要給予,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以實實在在的恩惠。

    讓天下百姓,生活快樂幸福,沒有怨恨冤屈,則反側自銷,就會讓招搖撞騙,圖謀反叛者,沒有知己,沒有市場,不願意也不敢,萌生反叛之意。

    陛下再選拔任用一批,有才幹,清正廉潔,而又剛正無私的地方官吏,幫助陛下,治理地方。

    陛下要充分地發揮,這些廉潔官吏們,在恢複和發展地方生產中的作用。

    這樣做,就能夠實現陛下,以柔治國,與民同樂,休養生息的偉大理想,振興漢室的宏偉抱負。”

    馬援胸有成竹地侃侃言道。

    “君言甚善!

    回想當年,王莽也是雄才大略,雄心勃勃,欲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為民,開拓改製。

    不幸,王莽任用官吏不當,改製措施太過超前,太過急躁冒進,結果,欲速則不達,致使前功盡棄,令人遺憾歎息,發人深思反省。”劉秀感觸頗深地說道。

    11

    “陛下所言極當。”

    馬援讚許著,繼續對劉秀講道,“陛下的治國方略,聖旨法令,都需要依靠,各級大臣官吏,去貫徹執行。如果沒有,忠心耿耿,憂國憂民,強有力的大臣官吏隊伍,怎麽能夠實現,陛下複興漢室的宏圖偉業呢?

    其實,這一點,陛下也大可放心,因為陛下,一向胸襟開闊,有識人之明,任人唯賢,善於選賢任能。

    陛下在任用賢吏這方麵,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先例,值得陛下,繼續推廣,發揚光大。

    回想當年,陛下在潁川、河北之時,身邊就已經匯聚了無數的天下英傑,仁人誌士。

    鄧禹、馮異等二三十位功臣宿將,無一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英才俊傑。陛下胸襟寬闊,知人善任,用人之長,這也是陛下,最終能夠中興漢室的重要原因。

    再看如今,陛下身邊,也是賢才雲集,濟濟一堂。他們在組織百姓,恢複和發展經濟上,政績卓著,深得百姓信任。

    臣略舉幾例,供陛下參考。

    例如陛下的二姐夫偉卿(鄧晨)大人,就是一個十分顯明的例子,值得宣揚。

    偉卿任常山郡太守之時,就興修水利,造福百姓,把常山郡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殷富。

    南陽郡太守,河南郡汲縣(今衛輝)人杜詩,陛下肯定,比臣更加了解,他曾經擔任過陛下的侍禦史。

    杜詩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擔任南陽郡太守之時,就造作水排(水力鼓風機),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利,眾皆稱頌不已。

    杜詩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

    杜詩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南陽郡郡內的百姓,迅速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

    南陽人稱讚杜詩說道:‘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這些都是陛下,親手提拔的,親眼所見的。

    北方邊郡官吏的選用,陛下也是同樣重視。因此,陛下選任的地方長吏,都幹練正直,為當地的經濟的發展,貢獻甚偉,也讓臣,為陛下略舉幾例。

    北方州郡的賢吏,首推郭伋大人。郭伋大人字細侯,也是臣的同鄉扶風郡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曾在朝中,擔任陛下的太中大夫一職,陛下比臣更加了解。

    臣以為,郭伋大人最突出的優點,就是講究信用,取信於民。郭伋大人做官之時,十分講究信用,做事很是成功,頗受北方士大夫和官吏百姓的稱讚。

    當初,郭伋大人做並州牧時,到任不久,就開始巡行部下屬縣,了解民情。

    他到西河郡美稷縣(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之北)時,就有幾百兒童,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他。

    郭伋感到十分奇怪,就問孩子們道:‘孩子們啊,你們年紀這麽小,並不認識了解我郭伋,為什麽遠來,迎接我呢?’

    孩子們回答郭伋說道:

    ‘使君大人,我們早就從父母那裏,聽說了使君,賢明愛民的美好名聲。

    所以,聽說使君來到,我們很是高興,所以特來歡迎使君,聆聽使君教誨。’

    郭伋急忙向孩子們辭讓致謝道:

    ‘孩子們啊,回去告訴你們的爹娘,說郭使君,很感謝他們的信任,使君將更好地為,百姓辦事。’

    等到郭伋把公事辦完之後,孩子們又送到城郭之外,問郭伋道:‘請問使君大人,你哪一天,能夠回來,我們好來看你啊?’

    郭伋叫自己的別駕從事(官名,隨行秘書)計算一下日程,然後告訴了孩子們。

    郭伋巡視回來,卻比原定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就在野外的亭中,歇宿了一晚,等到預定時期才進城,接見孩子們。

    郭伋就是這樣,說到做到,就是對待不懂事的小孩子,也非常講究誠信,處事賞罰分明,大公無私,所以受到了北方士大夫和官吏百姓的普遍尊敬。

    臣給陛下講的,郭伋的這個小故事,陛下當然是耳熟能詳。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也充分說明了,講究誠信的重要性。

    微臣之所以向陛下提起,郭伋講究誠信的這個小故事,是因為臣發現,如今朝廷之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好的弄虛作假的征兆和苗頭。

    欺下瞞上,阿諛逢迎之風,在朝廷盛行,對百姓的賦稅征收等諸多方麵,朝廷也有很多,不誠不信,不將信用的地方。

    陛下曾經下旨,三令五申,嚴格申明,朝廷所說的三十稅一的賦稅政策。

    可是,下級官吏,為了顯示他們自己的政績,邀功請賞,卻層層加碼,強行按照二十稅一,甚至一十稅一進行征收。這樣做,不僅大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賦稅負擔,打擊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影響了百姓的生計,朝廷的威信和法律的尊嚴,讓陛下愛心民生、休養生息的美好心願,統統化為了泡影。

    小民百姓不明真相,就將不滿和怨恨,都統統集中到朝廷身上,指責陛下,貪婪成性,昏庸害民,是桀紂一樣的君王。這嚴重影響了陛下的美好聲名,和愛惜百姓的真摯心願。

    微臣私下以為,不論是是朝廷大臣,還是各級官府官吏,都應當講究誠信,說一不二,不要采用欺騙手段,去愚弄百姓,荼毒生靈,以至於喪失民心的信任、支持和擁戴。

    人無信則不立。官府理政行事,更應該以講究誠信,為理政的第一準則。

    小老百姓雖然身份低微,見識鄙陋,但也絕對不是傻瓜,上當受騙一次,豈願意再次,上當受騙呢?

    官府的政令不通,弊端大都產生於此。不講誠信,這勢必會助長,虛假欺騙的風氣,使人心墮落,社會崩潰。

    如果朝廷、官府,都爾虞我詐,不講究誠信,誰還願意相信,陛下愛民如子的法令聖旨呢?

    郭伋大人,以誠信治理地方的功效,已經十分顯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之時,陛下下旨,任命郭伋,為中山郡太守。第二年,彭寵滅亡,陛下又轉郭伋大人,為漁陽郡太守。

    漁陽郡已經遭受王莽之亂,又經受了彭寵之敗的諸多慘劇,吏民大多,狡猾凶惡,寇賊充斥全郡。

    郭伋大人到任以後,示以朝廷的信賞,糾戮渠帥,盜賊遂逐漸消散。

    匈奴汗國軍隊,數次侵略,漁陽郡郡界,邊境官吏百姓,都苦於匈奴汗國軍隊的侵擾。

    郭伋整勒士馬,設攻守的戰略,匈奴汗國軍隊,畏憚郭伋,隻得遠遠逃離,不敢複入邊塞,漁陽郡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郭伋在漁陽郡五年,戶口增倍,由此可見,郭伋大人治理地方的傑出功勞。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潁川郡又盜賊群起,陛下遂征拜郭伋,為潁川郡太守。

    郭伋將去潁川郡上任,蒙陛下的召見辭謁,臣記得陛下,曾經慰勞稱讚郭伋說道:

    ‘賢能太守,你離京師洛陽不遠,希望你的才能和恩德,能夠使京師官吏百姓,蒙受你的福祉。

    愛卿雖然精於,追捕盜賊,但山道危險險峻,希望愛卿,能夠審慎行事。’

    郭伋聆聽陛下教誨,到郡裏以後,就招撫了山賊陽夏郡人趙宏、襄城郡人召吳等數百人。

    趙宏、召吳等,都負荊請罪,前來郡裏,拜見郭伋,請降。郭伋於是下令,遣送他們,回鄉務農,妥善安置。

    郭伋還曾經上書彈劾自己,說自己違背了陛下的聖旨,私自遣送盜賊回鄉。

    陛下並沒有處罰郭伋,反而讚美郭伋的策略高遠,足見陛下的英明睿智,見識高人一等。

    後來,趙宏、召吳等人的黨徒,聽說郡守郭伋的威信和誠信之後,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而降,駱驛不絕。此所謂,陛下常言的,不戰而能屈人之兵。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陛下合並朔方郡,歸屬並州一道管轄。陛下因為盧芳,據守北土,於是調郭伋,為並州牧。

    那時,郭伋過京師謝恩,陛下立即親自召見,並召皇太子諸王,宴語終日,賞賜郭伋,車馬衣服什物。

    郭伋因此建議陛下,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郡人。陛下欣然接受。

    陛下放手,讓賢明的官吏,自我發揮,豈是那些昏庸的君王,所能夠做到的呢?

    去年,張堪被陛下任命為,漁陽郡太守,也是成績斐然,深得陛下的賞識和信任。

    張堪字君遊,是南陽郡宛縣人,陛下肯定,比臣還要了解張堪一些。

    雖然張堪,是南陽郡的豪門大族,但很早就成為了孤兒,張堪把父親留下的數百萬家產,全數都讓給了自己的堂侄。

    十六歲時,張堪就到西京長安,受業學習。他的品行超群,諸儒都稱他為‘聖童’。

    陛下當初,還是一介布衣的時候,看到張堪的品行兼優,就常常誇獎他。

    當陛下登上皇位後,中郎將來歙,舉薦張堪,陛下便征拜張堪,擔任郎中。經過三次調遷後,張堪擔任謁者。

    討伐公孫述之時,陛下派張堪,轉運積聚的布帛,並領騎兵七千,前往協助大司馬吳漢,征伐公孫述。在半道上,陛下又追任張堪,為蜀郡太守。

    在與公孫述的對峙之中,當時大司馬吳漢的部隊,隻剩下七天的軍糧,因此暗地準備船隻,打算退兵。

    張堪聽說後,就趕緊拜見了吳漢。張堪勸解吳漢說,公孫述必敗,不應在這個時候倉促退兵。

    吳漢采納了他的意見,於是故意示弱,以引誘敵人。公孫述果然中計,率兵出城追擊,而被斬首於城下。

    成都被攻占後,張堪首先派兵,占據了城池,然後清查倉庫,收其珍寶,並將它,逐件記錄,上報朝廷,沒有半點的遺漏。

    張堪還慰問、安撫成都的吏民,使蜀地的吏民,十分慶幸,沒有抗拒,陛下的治理。

    張堪在蜀郡,任太守前後兩年,陛下又調任他,為騎都尉。後來,張堪率領驃騎將軍杜茂的部下士卒,在高柳擊敗匈奴汗國的軍隊,被陛下下旨,任命為漁陽郡太守。

    在任漁陽郡太守期間,張堪率領軍隊,追捕奸險狡猾的人,功勞賞罰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願意追隨他,為張堪所用。

    有一次,匈奴汗國一萬騎兵,入侵漁陽郡。漁陽郡太守張堪,親自率領數千騎兵,飛奔出擊。

    最後,張堪大敗敵軍,邊界地區得以安寧太平。

    緊接著,張堪又在狐奴縣,開辟稻田八千多頃,鼓勵百姓,進行耕種,從而使老百姓,逐漸殷實富有。

    漁陽郡百姓,編成歌謠唱道:‘桑樹茂盛無旁枝,麥結雙穗豐收時。張君治理郡中事,其樂融融不可支。’

    張堪在漁陽郡任職幾年,聲威卓著,匈奴汗國軍隊,都不敢進犯漁陽郡邊塞。

    陛下曾召見,各州郡主管考核的官員,詢問各地的風土人情,及其前後守令的賢能與否。

    蜀郡的計吏樊顯,就進言讚揚漁陽郡郡守道:

    ‘陛下,漁陽太守張堪,昔日在蜀郡時,心地仁慈,愛護自己的部下,他的威名,足可以討伐奸賊。

    在以前擊敗公孫述的時候,庫房珍寶,堆積如山,他掌握的財富,足可以使自己的子孫,享受十代。

    而漁陽郡解職還都時,張堪乘坐的,隻是一輛斷轅的破車,車上隻有布被包袱而已。’

    陛下聽後,曾經歎息了好久,認為樊顯所講的,張堪的事跡值得推廣,並拜蜀郡的計吏樊顯,為魚複縣的長吏。

    任延也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任延也是深得陛,下愛民、治民的精髓,一心一意為百姓做事。

    建武初年,陛下就下令,征召任延,任九真郡太守。

    九真郡民眾,習慣以打獵為業,不懂得用牛耕種土地。民眾常常到交趾郡等地去買糧,家裏經常因為換糧等事情,而耽誤農活,導致生活貧困。

    九真郡太守任延,於是下令,鑄造官府的農具,教九真郡民眾,開墾田地。

    九真郡的田地,一年年開墾多了,九真郡的百姓,也變得很是富足起來。

    後來,任延又被陛下,任命為武威郡太守。

    臣記得,陛下曾經親自召見任延,告誡任延說道:‘太守大人,你要好好地侍奉上級長官,不要失掉好的名聲。’

    任延回答陛下說:

    ‘陛下,臣聽說,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節操。上級下級,人雲亦雲,對陛下不是好事。至於好好地侍奉上級長官之類的話語,臣不敢接受旨意。’

    陛下十分感慨地讚歎任延說道:‘太守大人,你的話是對的,朕說錯了。’

    任延到武威郡任職之時,當時郡裏帶兵的郡長史田紺,是郡裏的大宗族。

    長史田紺的子侄門客,為人凶暴,常常魚肉武威郡裏的百姓,荼毒生靈。

    任延下令,將長史田紺,逮捕囚禁,田紺父子與門客,被依法處死的,有五六人。

    長史田紺的小兒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地痞幾百人,自稱為將軍,夜裏來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擊敗了他們。

    任延威懾武威郡境內,武威郡的官吏民眾,都十分敬畏他。

    任延又在武威郡,建立了學校,設立了主管的學官。從屬官吏的子孫,都令之上學讀書,武威郡才有了,有學問的儒生。

    臣以上所舉的這些,朝廷的能臣良吏,都是陛下耳聞目睹,一手任命提拔,親近信任,為社稷立下,卓越功勞的大臣元勳。

    其他賢吏,著名士大夫,更是不勝枚舉。

    微臣以為,隻要陛下,用人得當,施政得宜,何愁民變,不能平息,太平盛世不能出現,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呢?”

    馬援如數家珍,為劉秀一一列舉講述道。

    劉秀聽了,心情大悅道:

    “文淵所言極是。

    如果沒有,賢明的臣子輔佐,君王再如何英明,憑自己的一己之力,怎麽能夠通行天下呢?

    信任屬下,分層負責,君王總攬大綱,果斷正確地進行決策,乃是治理國家的要領啊!”

    馬援一聽,也跟著笑了,恭維劉秀道:

    “陛下畢竟是天之驕子,一語中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治國理政的要領,臣自愧不如。”

    劉秀哈哈大笑起來,對馬援說道:

    “文淵不留痕跡地諂媚於朕,朕豈能夠不知道呢?正所謂,群屁皆臭,馬屁最香。

    不瞞文淵,朕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常犯錯誤的普通君王,哪裏有你所說的那樣,英明神武,偉大光榮正確呢?

    請問文淵,還有什麽指教朕的,請不吝賜教。”

    劉秀十分虛心地詢問馬援道。經過一席促膝的交流,君臣兩人的心,挨得更近了。

    11

    馬援靜靜地思索了一會,然後臉色嚴肅起來,慎重其事地向劉秀建議說道:

    “陛下:

    臣覺得,隻是近些年來,陛下所任用的大臣官員之中,有的人已經忘記了初心,有些卻不能,深刻地體會,陛下愛護民生、體恤百姓的初衷和善意。

    官吏們一心一意地討好自己的上司,縱容豪族大姓,欺上瞞下,恣意妄為,魚肉百姓。

    官吏們貪贓納賄,徇情枉法,通過賄賂,去收買自己的上司,結交豪強惡霸,官官相衛,來保持他們自己的榮祿地位。

    他們根本就沒有,把陛下的初心,和陛下的旨意,放在眼裏,這才釀成了,如今的危局。

    不過,陛下也不要過分地擔憂和焦慮。

    隻要陛下,嚴厲整肅,讓官場風清氣正,文武百官們漸漸領會到了,陛下的善意和初心,並向黎民百姓,宣講到了陛下的度田政策的好處,恩威並用,措施得力,是一定能夠,使局勢迅速穩定下來的。

    因為人心思治,渴望天下太平,幸福安寧,安居樂業,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是沒有人,能夠改變的!”

    聽了馬援深刻細致的剖析,劉秀很是振奮,十分高興地讚譽馬援說道:

    “愛卿見識高超,發人深省。你的分析,實在是太好了,令朕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朕也充滿了信心。朕看,沒有誰能夠比愛卿你,更合適為朕,分憂的了!

    朕殷切希望,需要愛卿,為國出力的時候,愛卿能夠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地輔助朕!

    如果這樣,朕就放心了!”

    劉秀勉勵馬援道。

    “隻要陛下,信任微臣,就是臣的最大幸運!臣怎麽敢,不竭盡心力呢?”

    馬援謙遜地回答劉秀道。

    “好!多謝愛卿的建言!朕已經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去正確應對各郡國的流民反叛,豪族大姓家族武裝的抗拒了!”

    劉秀信心十足地對馬援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