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後治之思
字數:5886 加入書籤
劉府前堂。
三人見麵小敘。
楊萬山笑說“明淵晌午設宴,與你我把盞驅寒,一醉方休。”
劉彥分顧兩人氣貌,問“如此說,你們已能夠‘入書出書’了?”
冬至那天,他和萬山去華府,與華明淵論學。
後者受其點撥,&nbp;&nbp;明白了‘入書出書明經術’之要領。
本欲當日宴謝,但被劉彥推辭了。
他說“不如等你能夠‘入得書中,出得書來’,再暢快痛飲。”
一別九日,今日見二人各顯喜悅,便知他們必有所獲。
華明淵爽悅,&nbp;&nbp;拱手禮道“如君子所言,小生未負教導。”
“昨日終於見到書中真奇妙,入得書中去了。透脫出書來時,心竅間閃爍光明,得三五字文光在心。”
“若非世才兄,我不能得此真經!”
楊萬山接道“今日世才就莫推辭了。明淵不邀外人,隻你我他三人小酌。”
“他家後園桂花未落,我等在暖舍生一爐碳火,溫一壺酒,賞雪嗅寒香,豈不風雅?”
說完,他和華明淵都眼含期待。
劉彥顯笑點頭,讓平兒去拿書信和衣氅,道“此番萬山明淵各有所獲,我亦與二位同喜。”
“前些日,明淵遣人送來桂花,我已讓阿九釀成桂花蜂蜜,昨夜包了百多個湯圓。”
“晌午正好與兩位分享。”
楊華二人爽然與他談論那‘湯圓’。
等平兒取來書信和衣氅,&nbp;&nbp;四人便結伴出府,去西城見陸侯。
路上,&nbp;&nbp;楊萬山看他衣著單薄,&nbp;&nbp;關心問“世才隻穿單衣不冷嗎?要是家中未備棉衣,我回衙門取兩件。”
平兒兩手揣入棉袖,咧嘴笑說“莫看我家公子這衣氅單薄,卻能避寒。乃是我家內親小姐送哩。”
“內親?狐仙。”
萬山稍思即明白了,打量起劉彥身上雲墨鶴氅。
說著話,他們一行人來到西城門處。
見陸知縣、範縣尉、周縣丞、郭主簿正檢查車上祭品。
沈煉、韓都頭在前麵車馬安排公事。
四周數百鄉民圍觀,另有本縣十多生員,東鄉周慕白四人也在其中。
今日他們將同去西村祭祀城隍。
劉彥一來,在場官民生員都矚目。
有的小聲私語,有的作揖見禮,生員們望之敬慕,拱手稱‘世才兄’。
劉彥還施一禮,走去官家中交談說話。
不多時,一眾車馬打頭出城,眾官家、劉彥等人也隨百姓步行,跟在馬車後麵,以此表明‘官民人等同心’。
身後人群之中,&nbp;&nbp;一雙眼眸看著‘臨安官民出西城’,&nbp;&nbp;暗下心歎。
“臨安有此官家、有此君子,百姓豈能有怨?”
“民心在他們治下團聚,&nbp;&nbp;安能再生亂?”
“冬至之夜,災星淪落。”
“絕非那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之功,而是劉世才之功,乃儒門君子之功。”
“寇娘所言不假,劉世才是身負氣運之人,他身上定有玄秘。”
“罷了,氣數已定,王爺已放棄起兵。張武、李凱這時舉兵攻臨安,也晚矣……”
“眼下最好按兵不動,不過劉世才可以結交!”
思量著,他背袖而走,幾步就失了蹤影。
……
西城外,二三裏,官道一片雪茫茫,幾隻寒鷹天上盤旋。
眾官民跟著馬車排成隊向西行。
遠處青山銀裝素裹,寒煙繚繞。
劉彥望天地之景,與陸侯談起‘災後百姓複業’。
從前天開始,臨安減了放藥。
如今全縣九成百姓解瘟去疾,餘杭、錢塘、西子城也得解災,現在是該治理災後諸事了。
“不知世才有何高見?”
陸侯出言詢問。
劉彥說“百姓複業關鍵,在於盡快恢複各行生計,與外界通商,引外流江河之水解我鄉之饑渴。”
“嗯。”
周縣丞拂須點頭。
郭主簿琢磨道“你之意我等皆明白,可臨安有何貨物對外通商?往年都是賣米糧,但眼下剛遭災,糧食一賣出去,州縣內糧價必漲……”
楊萬山靈光一閃,接話說“何不把米磨成麵,製成‘湯圓’對外賣?”
“這時節天冷,東西不易腐壞,中原北方都沒吃過湯圓。”
“此物如若送去長安、洛陽等富地,定能賣個好價錢!”
說著,他一連生出數個點子,不斷與人眾人說道。
而周圍除了陸知縣,其他位官家一頭霧水。
皆不知他口中‘湯圓’為何物。
說到最後,楊萬山轉對劉彥笑道“就是不知世才兄,舍不舍得把製作湯圓的方子割讓給百姓,施仁義與大眾!”
劉彥笑了笑,顧眾人說“你所言確是好辦法,能為我鄉百姓添一個營生,隻要百姓因此得利,我又有何吝惜?”
“製作湯圓簡單至極,陸夫人不就有方子?”
“回頭陸兄請夫人做一些,大鍋熬煮施贈百姓品嚐,再把方子張榜公布。”
“先做一批在周邊賣賣看,若賣得好自然引來各方商賈求購。”
“萬山回洛陽時,也可帶些回去,在京中宣揚宣揚。”
“別說,我正有此意!”
萬山眼明道“自吃了你家湯圓,讀了你那《湯圓賦》。我就想回京時多帶些湯圓。”
“昨日我還與家姐說此事,讓她包個百十斤湯圓給我當幹糧。”
此言引得眾人逐笑顏開。
陸侯分看君子說“世才應該另有高論,請君指點我等,如何與外界通商。”
劉彥不賣關子,說起自己想法“正如郭主簿所言,我鄉可賣之物不多,但臨安有好水。”
“東湖萬畝寬廣,南北皆通運河。”
“若能把‘北去南來’的商船貨行都聚在東湖,打造成萬貨轉運之地。豈不是‘一水連九州,一縣通南北’?”
“屆時,官家便可收得一份商稅,而百姓亦能從中找到營生。”
“或是賣熟食,或是出力挑貨,或是開銀莊做擔保……”
“隻要能把人和商賈聚集過來,臨安便得眾多活水相助,利官利民。”
“關鍵就看陸兄和諸位官家,如何巧思良謀,做成此事。”
“事成後百姓感恩,朝廷封賞,於公於私都有好處。”
他幾句指點,拋磚引玉,旁聽眾官皆眼明心亮,越琢磨越覺得在理,乃是可行良策。
劉彥點到為止,具體事他不打算參與。
一是避免搶占功勞,二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等眾官歡談起來,他闊步走去隊頭,呼叫一聲“心遠。”
車頭沈煉聽有人叫自己表字,顧頭看一眼,翻身跳下車。
今日他一身玄色官衣,透著幹事練達。
如今沈煉已有官職在身。
三日前範縣尉抬舉他,叫他補缺,任本縣步兵都頭,手下兵士四十人,而韓都頭升管騎兵弓弩手。
上任後他公務比原來更忙,昨日搬出劉府,住進了縣衙。
劉彥迎麵笑問“現在官職在身,心遠有何感受?”
沈煉跟隨他並行說“沒什麽大的感受,隻是覺得身上添了一份任擔,不如行走江湖時自在。”
劉彥道“這就對了,為英雄者、為俠士者,身上必有大任和擔當。才能養出義氣。”
“此義氣非兄弟之義,非江湖道義,乃是為民之義,為天下之義。”
“心遠心有誌向,當心存誌遠,把‘任擔’培養壯大,充塞心中,便化英雄氣。”
“他年武德養成,揮拳打出道義神通,神鬼見你敬之。”
沈煉聞教得幾分通透,抱拳領喏記下。
劉彥拍其臂膀,小聲說“過幾日我想熟練一下騎射,可否幫我借一匹馬一張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