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錢塘祭祀

字數:5136   加入書籤

A+A-




    “諸位可聽說,錢塘鬧妖之事?”

    “我聞錢塘縣請劉奉義相助,此君上通神明,引神兵誅殺妖物!”

    “如今渡口已通……”

    ……

    冬月十五,天晴氣爽。

    杭州西碼頭水運繁盛,岸上挑夫背貨往返,百姓行客聚眾等船。

    兩家賣湯圓的棚子裏坐著不少人,&nbp;&nbp;見幌子打著【東鄉湯圓】名號。

    其中一家棚內,有幾人在說‘劉奉義助錢塘伏妖’。

    此事已過去三日,早傳遍錢塘、杭州以及周邊各縣。

    劉彥之名,奉義之號,在當鄉越發響亮,赴臨安拜府之人也變多,多是州縣各地的生員書生。

    劉彥並不避人,凡來求見的,&nbp;&nbp;無論名士或寒士都是清茶相交,&nbp;&nbp;但謝絕宴請,在眾人心裏留下極好印象。

    見過劉奉義的書生都說:“奉義,君子也。與其相交,清香在內。”

    今日錢塘祭祀龍君,劉彥早起便和萬山、陸侯、沈煉乘船渡江赴錢塘。

    除他們,張知縣還請了杭州李通判。

    錢塘縣東城門告示已貼,布告全縣鄉民百姓‘今日將在北江口徐家灣祭祀龍君’。

    徐家灣小漁村此刻頗為熱鬧,村人們紮龍頭、宰豬羊,準備貢祭之物。

    以前給鬧江三鯉魚所設靈位當柴燒了,重新供上錢塘君神位。

    村外二裏渡口,錢押司與縣丞、主簿布置祭場。

    江風拂麵,瞭望一灣江水,見大小渡船行於江上,人來人往,更勝昔日。

    東岸一棵凍柳下,&nbp;&nbp;一白衣老叟含笑拂須,&nbp;&nbp;與身邊少年郎道:“百姓複業,人神解怨,&nbp;&nbp;這皆為奉義之功。”

    “今日祭祀時,我兒領將士們操練起來,顯我錢塘家神威靈秀。”

    “孩兒領命。”

    少年郎抱拳領喏後,思說:“當日誅妖,似乎走了一隻鯉魚靈。不知此妖會不會再思報複?”

    “我家到不懼他,隻怕他暗箭傷害先生……”

    “孩兒想把那柄‘分水劍’贈予先生防身,亦作我家答謝之禮。”

    “父親意下如何?”

    白衣老叟拂須點頭,點指兒郎:“自古寶劍贈君子,君子佩劍是為正身。我觀奉義風骨入魂,那寶劍可贈!”

    “他得此劍,便與我家結下‘神人之誼’,此乃佳話!”

    少年高興顯笑,跟著老父下江堤,走入滔滔江水中。

    堤下有幾個婦人、婆婆再給淹死的丈夫、兒郎燒紙,見一老一少下江隱去,驚詫相視。

    此事傳到岸上,給尚未開始的祭祀,&nbp;&nbp;增添一抹鬼神氣,百姓們熱議歡談。

    與此同時,&nbp;&nbp;錢塘戚家也很是熱鬧。

    家裏張燈結彩,下人們一早就掃雪,打掃屋裏屋外。

    戚氏族人齊聚一堂,在等劉家表侄兒。

    巳時,去渡口接表兄的戚少先回到家。

    親戚們一湧而上詢問:“你如何一人回來?”

    少先喝口茶道:“表兄他們已去縣衙,讓我回來告知二老,祭祀過錢塘君再來府上。”

    說著,他放下茶碗與父母、眾親作別,健步歸縣衙等著聽差。

    現在非散漫的時候。

    今日他得錢押司透漏,得知官家思慮抬舉他做‘都巡檢’。

    這可是有品級的官職,雖說是九品末等小官,但也大過縣吏。

    比他現在這個獄吏節級,不知大到哪去。

    他心知這皆看在表兄之麵,乃官家還情之舉。

    今日見表兄時,戚少先特意問了表兄‘能否接下大人抬舉’。

    劉彥讓他自己做主,說:“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那便得此抬舉。若在職卻不能稱職,還是不要接這個‘都巡檢’。”

    戚少先自思可以擔當。

    他家非寒門,在縣裏小有家資,不會與民取利,隻缺個官身顏麵。

    這‘都巡檢’足以叫父母顏麵增光,也不失表兄麵子。

    戚少先到縣衙時,正見表兄、官家一行人出衙,其中有本縣大人、臨安官家,還有州府五品通判。

    他不敢上前,側立一旁。

    聽見通判邀表兄同乘一輛馬車,暗下感歎‘表兄情麵之大’。

    片刻,有一兩馬車載著錢塘縣和臨安縣先行,另一輛車內有小姐探出眉目,是通判之女李憐雲。

    今日她隨父同行觀禮,剛才未入衙堂,隻在車中等候。

    劉彥和通判談笑時,見車窗顯出梨花俏貌,眼裏一亮做禮數,呼來表弟引薦:“此乃李通判。”

    “我交賢弟一樁差事,你速去買來一丈雪紙和朱墨,辦好後快馬送到祭場。”

    “可不要誤了時辰。”

    戚少先知道此乃表兄試他辦事之力,拱手領喏便入衙門牽馬。

    劉彥與李通判道:“張兄記人情,欲抬舉我這表弟,我恐他不能勝任,所以叫他跑腿,試他辦事。”

    李通判拂須笑道:“寶善也是急於還情。他自知還不了世才人情,才加在令弟之身。這等練達人情,稍顯稚嫩。”

    劉彥對此不做評斷,隨通判邀請入馬車。

    一鼻子嗅見李憐雲身上那獨特香草氣,雖不是沁人心脾,但能清心明目,使心神舒適。

    他目光尋攬,見小姐丫鬟腰間各佩一個香囊。

    李通判遞眼色於女兒。

    憐雲解下這隻香囊,說:“公子所嗅香氣,出自這裏。”

    “此香囊是小女子自家配的,包含幾種草藥和香物,可驅穢氣病氣,清心養神。”

    “此物對君隻怕無用,但對心性不定之人,有好處。”

    劉彥托著觀賞,鼻吸香氣,恍似神明食氣,想起自家少卿表妹,說:“可否與小姐討要一隻香囊?”

    “我以小字做交換,何字都可寫。”

    憐雲笑道:“一隻小香囊,哪裏換得真學墨寶。這隻就贈與公子。不知欲作何用?”

    劉彥便不與她客氣,將香囊係上腰間,說起戚家表妹少卿,借此機會告知通判‘荀娘子開辦學堂’。

    此事通判父女私下談過,李通判已許女兒入學堂做教授,且讓憐雲多與奉義身邊女子結交。

    幾句話後,三人揭過此題,談起‘祭場吟賦’這個禮祭章程。

    剛才在縣衙議事,眾人把今日祭祀章程定下。

    李通判總覽禮法,見還差一個‘吟賦作頌’,就提議請‘奉義吟賦’。

    眾人紛紛附和。

    縱觀他們之中,隻有劉奉義可擔當【大賦祭酒】之職。

    劉彥本欲寫一篇賦文表贈錢塘江,當時見通判提議就爽言答應。

    剛才叫表弟辦‘一丈雪紙’和‘朱墨’,便是為做賦準備。

    他道:“我心中已有題目,現在就差一口北江風,一口神靈氣……”

    通判讚賞:“好,世才胸有成竹,我拭目以待。”

    李憐雲旁聽他和父親交談,觀君子如賞鶴。

    “不知公子能作出何等佳賦?”

    “我見君總有自信在身,這等全氣全神的心性,旁人身上少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