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錢塘祭祀
字數:5136 加入書籤
“諸位可聽說,錢塘鬧妖之事?”
“我聞錢塘縣請劉奉義相助,此君上通神明,引神兵誅殺妖物!”
“如今渡口已通……”
……
冬月十五,天晴氣爽。
杭州西碼頭水運繁盛,岸上挑夫背貨往返,百姓行客聚眾等船。
兩家賣湯圓的棚子裏坐著不少人,&nbp;&nbp;見幌子打著【東鄉湯圓】名號。
其中一家棚內,有幾人在說‘劉奉義助錢塘伏妖’。
此事已過去三日,早傳遍錢塘、杭州以及周邊各縣。
劉彥之名,奉義之號,在當鄉越發響亮,赴臨安拜府之人也變多,多是州縣各地的生員書生。
劉彥並不避人,凡來求見的,&nbp;&nbp;無論名士或寒士都是清茶相交,&nbp;&nbp;但謝絕宴請,在眾人心裏留下極好印象。
見過劉奉義的書生都說:“奉義,君子也。與其相交,清香在內。”
今日錢塘祭祀龍君,劉彥早起便和萬山、陸侯、沈煉乘船渡江赴錢塘。
除他們,張知縣還請了杭州李通判。
錢塘縣東城門告示已貼,布告全縣鄉民百姓‘今日將在北江口徐家灣祭祀龍君’。
徐家灣小漁村此刻頗為熱鬧,村人們紮龍頭、宰豬羊,準備貢祭之物。
以前給鬧江三鯉魚所設靈位當柴燒了,重新供上錢塘君神位。
村外二裏渡口,錢押司與縣丞、主簿布置祭場。
江風拂麵,瞭望一灣江水,見大小渡船行於江上,人來人往,更勝昔日。
東岸一棵凍柳下,&nbp;&nbp;一白衣老叟含笑拂須,&nbp;&nbp;與身邊少年郎道:“百姓複業,人神解怨,&nbp;&nbp;這皆為奉義之功。”
“今日祭祀時,我兒領將士們操練起來,顯我錢塘家神威靈秀。”
“孩兒領命。”
少年郎抱拳領喏後,思說:“當日誅妖,似乎走了一隻鯉魚靈。不知此妖會不會再思報複?”
“我家到不懼他,隻怕他暗箭傷害先生……”
“孩兒想把那柄‘分水劍’贈予先生防身,亦作我家答謝之禮。”
“父親意下如何?”
白衣老叟拂須點頭,點指兒郎:“自古寶劍贈君子,君子佩劍是為正身。我觀奉義風骨入魂,那寶劍可贈!”
“他得此劍,便與我家結下‘神人之誼’,此乃佳話!”
少年高興顯笑,跟著老父下江堤,走入滔滔江水中。
堤下有幾個婦人、婆婆再給淹死的丈夫、兒郎燒紙,見一老一少下江隱去,驚詫相視。
此事傳到岸上,給尚未開始的祭祀,&nbp;&nbp;增添一抹鬼神氣,百姓們熱議歡談。
與此同時,&nbp;&nbp;錢塘戚家也很是熱鬧。
家裏張燈結彩,下人們一早就掃雪,打掃屋裏屋外。
戚氏族人齊聚一堂,在等劉家表侄兒。
巳時,去渡口接表兄的戚少先回到家。
親戚們一湧而上詢問:“你如何一人回來?”
少先喝口茶道:“表兄他們已去縣衙,讓我回來告知二老,祭祀過錢塘君再來府上。”
說著,他放下茶碗與父母、眾親作別,健步歸縣衙等著聽差。
現在非散漫的時候。
今日他得錢押司透漏,得知官家思慮抬舉他做‘都巡檢’。
這可是有品級的官職,雖說是九品末等小官,但也大過縣吏。
比他現在這個獄吏節級,不知大到哪去。
他心知這皆看在表兄之麵,乃官家還情之舉。
今日見表兄時,戚少先特意問了表兄‘能否接下大人抬舉’。
劉彥讓他自己做主,說:“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那便得此抬舉。若在職卻不能稱職,還是不要接這個‘都巡檢’。”
戚少先自思可以擔當。
他家非寒門,在縣裏小有家資,不會與民取利,隻缺個官身顏麵。
這‘都巡檢’足以叫父母顏麵增光,也不失表兄麵子。
戚少先到縣衙時,正見表兄、官家一行人出衙,其中有本縣大人、臨安官家,還有州府五品通判。
他不敢上前,側立一旁。
聽見通判邀表兄同乘一輛馬車,暗下感歎‘表兄情麵之大’。
片刻,有一兩馬車載著錢塘縣和臨安縣先行,另一輛車內有小姐探出眉目,是通判之女李憐雲。
今日她隨父同行觀禮,剛才未入衙堂,隻在車中等候。
劉彥和通判談笑時,見車窗顯出梨花俏貌,眼裏一亮做禮數,呼來表弟引薦:“此乃李通判。”
“我交賢弟一樁差事,你速去買來一丈雪紙和朱墨,辦好後快馬送到祭場。”
“可不要誤了時辰。”
戚少先知道此乃表兄試他辦事之力,拱手領喏便入衙門牽馬。
劉彥與李通判道:“張兄記人情,欲抬舉我這表弟,我恐他不能勝任,所以叫他跑腿,試他辦事。”
李通判拂須笑道:“寶善也是急於還情。他自知還不了世才人情,才加在令弟之身。這等練達人情,稍顯稚嫩。”
劉彥對此不做評斷,隨通判邀請入馬車。
一鼻子嗅見李憐雲身上那獨特香草氣,雖不是沁人心脾,但能清心明目,使心神舒適。
他目光尋攬,見小姐丫鬟腰間各佩一個香囊。
李通判遞眼色於女兒。
憐雲解下這隻香囊,說:“公子所嗅香氣,出自這裏。”
“此香囊是小女子自家配的,包含幾種草藥和香物,可驅穢氣病氣,清心養神。”
“此物對君隻怕無用,但對心性不定之人,有好處。”
劉彥托著觀賞,鼻吸香氣,恍似神明食氣,想起自家少卿表妹,說:“可否與小姐討要一隻香囊?”
“我以小字做交換,何字都可寫。”
憐雲笑道:“一隻小香囊,哪裏換得真學墨寶。這隻就贈與公子。不知欲作何用?”
劉彥便不與她客氣,將香囊係上腰間,說起戚家表妹少卿,借此機會告知通判‘荀娘子開辦學堂’。
此事通判父女私下談過,李通判已許女兒入學堂做教授,且讓憐雲多與奉義身邊女子結交。
幾句話後,三人揭過此題,談起‘祭場吟賦’這個禮祭章程。
剛才在縣衙議事,眾人把今日祭祀章程定下。
李通判總覽禮法,見還差一個‘吟賦作頌’,就提議請‘奉義吟賦’。
眾人紛紛附和。
縱觀他們之中,隻有劉奉義可擔當【大賦祭酒】之職。
劉彥本欲寫一篇賦文表贈錢塘江,當時見通判提議就爽言答應。
剛才叫表弟辦‘一丈雪紙’和‘朱墨’,便是為做賦準備。
他道:“我心中已有題目,現在就差一口北江風,一口神靈氣……”
通判讚賞:“好,世才胸有成竹,我拭目以待。”
李憐雲旁聽他和父親交談,觀君子如賞鶴。
“不知公子能作出何等佳賦?”
“我見君總有自信在身,這等全氣全神的心性,旁人身上少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