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大賦祭酒

字數:5056   加入書籤

A+A-




    錢塘北江,徐家灣渡口。

    眾人千麵,喧鬧如潮。

    東西口岸兩邊匯聚鄉人、百姓兩千於眾,對岸也有千百鄉人等待祭祀觀禮。

    官家命江上渡船、漁夫暫停生計,現在平靜的江麵不見一船飄行,隻有一些白鰱躍江而出,甩起魚尾,&nbp;&nbp;灑露入空。

    岸口處,祭壇已設置妥當,貢祭之物中包括生祭六畜,今日之祭周全無漏。

    劉彥、通判一行車馬來到後,兩縣官家迎上敘話,百姓們紛紛伸頭顧首,&nbp;&nbp;小聲問旁人:“哪個是劉奉義?”

    劉彥麵對眾目淡然自若,&nbp;&nbp;觀北灣江水,&nbp;&nbp;回想當日‘寒江飄雪,三郎帥兵圍剿三鯉魚,驚濤駭浪,大潮之音,……’

    張知縣伴望江水問:“世才稍後在岸上作賦,還是在江上?我叫人立即準備。”

    劉彥寄文采於上玄,說:“我想江上作賦,唯有身入江濤之中,方得大江大潮之氣入懷,方作得‘祭錢塘的大賦’。”

    “好,我這就遣人去辦。”

    說著,張知縣叫來錢押司,交托差事給他。

    押司領喏下岸口,四顧岸邊船家,看到伊家兩兄弟後,招呼過來與他們耳語。

    兄弟倆高興應承下來。

    劉奉義要在他船上作賦祭江君,&nbp;&nbp;此乃抬舉他們,&nbp;&nbp;亦能給他們船號添名聲,就是不得銀子,&nbp;&nbp;他們也樂意。

    少時戚少先快馬來到,馬背上掛表兄所需之物。

    他不光買了紙和墨,還多買幾支大小毛筆,可謂‘幹練有細’。

    劉彥頗為滿意,讓少先送到渡船上。

    “不知小女子能否與君同船,在江上聽君吟雅賦?”

    李憐雲張開繡口詢問。

    劉彥看她,又分顧通判說:“隻怕到時忽起大潮,驚濤嚇到小姐。”

    憐雲香袖掩笑,振發女兒心誌道:“小女子雖說不才,卻有些膽略在身。不讓君子擔憂。”

    李通判拂須讚女:“好,我女就與君子登船,世才意下如何?”

    劉彥見父女同心,不好再回拒,答應後便下岸登船。

    憐雲留下丫鬟守著老爺,她隻一人隨君上船。

    楊萬山舍了官家內兄,也跟著去船上。

    岸上,千雙眼目盯看伊家渡船。

    其中有一雙透著恨意,&nbp;&nbp;但被劉彥十丈外一眼回眸,&nbp;&nbp;驚得縮回魚靈,&nbp;&nbp;暗懼道:“好君子,&nbp;&nbp;靈覺這般廣大,這等心靈交感,佛家高僧都難敵他。”

    “大哥二哥,你們大仇我怕是報不成了!”

    “目下找他報仇,無疑是飛蛾撲燈火,縱是撲滅也是兩敗俱傷。”

    “常言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走也,走也,過個三五年再與他尋仇!”

    說著那人藏恨拂袖,轉身走了。

    江上渡船,劉彥思慮剛才那箭矢般目光,心處有一點靈明。

    不管那是何人,隻顧眼前事,笑與萬山、憐雲攀談。

    看表弟要上岸,他叫住說:“再取一壇祭酒來,稍後行江同飲。上次你遲疑,這次莫再怯退。”

    “想有所成就,就要經得起風浪,隻會享受安穩,非大丈夫!”

    戚少先被道理鑿破頭腦,眼目明亮抱拳領喏。

    劉彥揮袖讓他去,走到書案前調墨潤筆。

    船家兄弟二人好奇在旁觀看。

    他們隻識得幾百字,不知儒家學問妙在何處,為何祭祀龍君要吟詩作賦?

    楊萬山掃見二人神色,引來問:“你倆誰人嗓門大?”

    小伊回話道:“我和兄長都能喊江,大呼一聲的話,能傳至對岸。”

    “好!”

    萬山教他們:“稍後你倆就跟我學吟唱,我教你們‘風吟應鍾之音’。”

    “此音有五種,你倆隻複吟二字‘噫’和‘嗯’即可。”

    “兩字發音部位分為舌音、牙音和唇音、喉音。”

    “你二人試著‘噫’、‘嗯’,自己挑一字。”

    伊家兄弟聽著新奇,各自嚐試他所教,在旁練習‘風吟應鍾之音’。

    此乃《樂經》之中的五音學問。

    吟詩吟賦要學會運用五音,如此方能唱出詩詞賦律,與文章合鳴,上通玄明,下徹幽冥。

    上古先民的歌和頌,本就是用來呼鬼通神,與巫以舞降神相通。

    劉彥耳聽萬山所教,也在心中思量。

    儒家六經之中,唯有《樂》和《易》他不通,隻是知曉大義。

    不過他身邊有女子甚知樂律,那便是青花舫荀娘子。

    這時北望虛空,見一艘香火畫舟行來。

    舫主攜帶弦月、萱兒二女飄下甲板,看在旁憐雲,與君敘話。

    “妾身可來遲?”

    “娘子來的正好。”

    劉彥持筆文光入目,笑說:“通判點我做【大賦祭酒】,在祭前作賦吟賦,娘子精通五音十二律,可教我吟唱之法。”

    荀舫主笑顏應諾,把手與李憐雲敘話。

    船家兄弟忽聞人聲又不見其人,驚得相覷。

    楊萬山讓他們莫怕,說:“此乃奉義佳客,你家渡船此時又添仙家做客……”

    大小伊點頭,不再多問。

    話不多時,岸上祭場大鑼敲響,渾厚的振鑼之音,環岸而響。

    咣——聲連綿如潮推卷,傳入天地、江水、人耳,兩岸都聽得到。

    這大鑼渾厚之音,非小鑼鏗亮可比,似軍陣將士呐喊,音中含‘法律’。

    此法律要拆成二字來讀,即‘法’和‘律’。

    法,為規矩,道理。

    律,為遵循,真諦。

    此鑼音敲開,能在天地間音律傳法,能傳人鬼神知。

    因此江下之靈也聽到,江潮聲應鑼而發,二音呼應,使得方圓江域肅穆籠罩。

    雖未見神明顯靈,卻似聽見江下龍吟。

    原本嘈雜的兩岸百姓瞬時安靜下來,各在心中遵守祭禮,這即是法律傳心之效。

    三通鳴鑼,灣水起潮,風從潮氣發起。

    吹得渡船上劉彥正氣爽發,不由心讚一句:“快哉風!”

    岸上官家等人,亦感到神明送風。

    張知縣敬佩君家大度,率領本縣官吏先敬三炷香。

    後,禮官持祭祀表文,上前通讀。

    內容大致是‘年月時辰,因何在此祭祀江君神靈’,不提昔日人神舊怨,隻表錢塘家伏妖安民之功績。

    百姓們在聽,江水下將士在聽,江府金殿內君家、朝臣、靈官亦在聽。

    待表文通讀完,禮官焚祭上呈江君靈位,即有一道火光傳入江府金殿。

    門前靈官伸手接下,上殿呈於君家。

    錢塘君展開表文看一眼,拂須笑點頭,命兒臣三郎:“帶兵起潮,且去江上演武,顯我大江威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