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見龍吟賦
字數:4938 加入書籤
“喏!”
三郎許淩煙一身盔甲,轉身出殿。
這時,聽祭場禮官喊禮:“請奉義祭酒,作賦吟頌——”
三郎陡然止步,殿內君王、朝臣、王後、靈官各顯露出驚訝喜色。
三郎回殿說:“既是先生作賦,孩兒以為父王可在江上顯靈,以應先生誠敬,&nbp;&nbp;亦顯我家之禮,叫百姓知道,錢塘有靈。”
王後點頭,君王拂須,手指兒臣道:“那就我兒前去開潮,我等適時出江水。”
三郎抱拳出殿,對李主簿道:“傳令將士,&nbp;&nbp;推潮演武。”
太子法令一出,一道令旗飛抵旋渦外金甲將軍手中。
他持禮接旗幟,&nbp;&nbp;左右揮舞起來,上萬軍士八方得令,湧出北江灣水域。
在岸上官民眼中,便是四麵八方十六重浪潮齊開,大潮聲陡然擊響,猶如萬軍喝喊。
江水一時波濤翻湧,潮霧掀起十丈高!
陽光照射下,好似見到軍隊出現在一片片潮頭。
百姓們歡聲雀躍:“江君顯靈了,快看那潮上神兵,好雄壯的大潮——”
千眾呼聲迎合浪潮,眾心也如江水般激蕩振奮。
岸上陸侯轉目,見不知何時,載君渡船飄行江去,被潮水圍在江中,&nbp;&nbp;但船身卻處波瀾不動。
其時大潮交替推卷,以伊家渡船為中心,&nbp;&nbp;卷浪分潮,如千軍萬馬變陣,&nbp;&nbp;十分的壯觀奇異。
在鬼神眼目中,遠不止這些。
荀舫主、李憐雲各看到金銀甲士跨坐魚鱗駿馬,揮刀提槍交陣,配合大浪潮汐聲,神兵演武,雄壯激昂。
劉彥心中賦文所缺少的‘江靈之氣’,此時立即得到充盈!
而且是靈氣擊懷,他心中文思如被大浪掀起,思想文境飛於腦上展開,賦文靈氣如江潮在思想內蕩起波濤。
使他暢快無比,勝飲千杯酒!
心竅明光大作,周身正氣風起。
劉彥豪飲大江靈氣,斂袖提筆沾墨,大筆降文思,真學匯合朱墨,寫這篇《寒江雪·見龍吟賦》!
此賦文,寫的是‘三日前許三郎領兵伏江妖魚精’,&nbp;&nbp;體例用得是‘大賦’。
大賦繼承《楚辭》形式,&nbp;&nbp;以鋪敘事物見長。
劉彥這篇《見龍吟賦》,&nbp;&nbp;開篇引江雪美景入賦文,&nbp;&nbp;後文將當日事一一道來,以靈氣文詞,說奇聞誌怪。
行文中見靈秀,其靈聚而成神,賦文滿靈氣。
加之真學暈染,猶如把君家三郎、鬧江三妖、萬千水兵、驚濤駭浪請入文章之內!
深得大賦之精要,蓋過之前《相君》、《鄉鬼》兩篇祭文。
文章最後,劉彥以‘少年仆人投江之死’做結束,引人發思‘人失人心,還是人乎?’
最後這句藏有一句深意,即是‘神失公道,還是神乎?’
兩句乎問,一明一暗,同指一個字【妖】!
配上朱墨書寫,通篇賦文仿佛是斬妖之後,其血染紅了白色的寒江雪,令周圍觀者不禁叫絕。
即便是學問不濟的表弟戚少先,看了表兄這篇朱筆賦文,亦窺見三分才氣。
楊萬山觀之喝彩,目光燦爛道:“世才好賦文。此大賦形散而神聚,篇章宏大,似把當日之景、之事裝入文中。”
“最後一筆收得好,人失人心,便為妖人。神失公道,是為妖神!”
李憐雲驚劉郎才氣,說:“公子此賦靈氣縹緲,神明行於文章,潮卷文章氣。最後問人心之句,乃通達之筆!”
劉彥聽才子佳人讚賞,揭起一丈《寒江雪·見龍吟》大賦,道:“此文我亦寫的酣暢,若無今日錢塘助潮,顯神兵演武,得不到這篇賦文。”
“三郎何在?聽我吟賦!”
他一聲仰麵呼問,虛空領兵交陣的三郎許淩煙顧看江中船,揮舞令旗,使兵將退兵回潮。
在兩岸百姓眼中,原本交織的浪潮分兵而退,如方陣圍住江中渡船。
其時,又見江中泛起潮霧。
大霧鋪開數畝地,似海市蜃樓一般,顯現香火霞光,亭閣樓台,花園山水、金殿宮闕。
此景無需鬼神之眸,肉眼即可看到。
又見雲雲嫋嫋之上,數百兵甲神將騰空鋪開陣仗,環繞一艘雲光龍船。
船上君王、朝臣、靈官、王後、賓妃、侍婢、丫鬟百數之多……
兩岸官民皆失聲而望,方圓天地寂靜。
此時,江中揚起【噫】字音,似飛鳥啼鳴而過,引動人神齊觀江中渡船。
船上劉彥含一口江靈之氣,心懷江風浩蕩,吟頌賦文。
他把五音‘宮、商、角、徵、羽’化入詞賦音韻,以自身喉音、舌音、齒音、唇音、牙音,吟唱出這篇《寒江雪·見龍吟》大賦。
楊萬山領著伊家兄弟與君合音,在句頭、句尾加入【噫】【嗯】二音,即是‘風吟應鍾之音’。
這好比給賦文配上雅樂,產生十分微妙的樂賦共鳴。
賦文之意,隨音傳至人心、神靈,使人神以聽為見。
《樂經》中所言‘樂象希音’,奇妙就在於此。
此音承載儒家之學,亦如無形的紙墨,鬼神能見音律之中泛文字明光,真學賦意。
一篇三百字大賦讀完,劉彥心靈五音留存,悅他心神、魂靈。
他能體會到全身竅穴似星辰閃動,能感受內在天地與五音共鳴。
他閉目聽音,直至五音如星熄,方才睜開明目。
見其滿眼欣喜在內,荀舫主亦得喜悅傳遞入心,明白劉郎此番通了樂律,乃真正的‘喜樂之情’。
彼時,一聲龍吟震江潮!
見虛空,三郎許淩煙化龍降首,與劉奉義人麵相抵近。
“先生大賦祭江,我當口銜相接。”
劉彥聽龍吟,笑顏把賦文揚起送出。
背手看三郎送賦文至君家麵前,化為人形,呈交君父。
君家得賦文見喜悅,讓三郎前去答謝,攜帶朝臣、靈官還了江府。
這一幕在百姓眼中卻不一樣。
他們隻看到劉奉義揚起賦文後,一股江風帶著文章飛入靈煙江霧內,收落江中消失。
即便如此,已讓兩岸三千老少驚奇讚歎:“奉義君子,果能通神!”
船上,劉彥邀請三郎入席敘話,笑說:“三郎今日顯龍身,使我知龍之物,我當把酒相敬。”
許三郎入座笑顏道:“與先生結交,真是一樁快事。不知小生之龍身,與先生心目中的龍,是否相似?”
此句問的甚妙。
司徒心學講《君心化龍》,其意不在與變成龍,而指靈明上玄,達內在如龍之境,使心性變化無方,乃形而上學。
三郎也並非問‘形象是否相似’,而是請教‘君子如龍’的本質。
楊萬山見此題開的甚妙,加入歡談之中。
荀舫主牽手李憐雲旁聽,見劉郎身上浩然氣沒收起,且正在自然的滋長,如青山發嵐煙之氣。
其君身道義,於氣中可見,似龍隱在山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