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佳期出閣
字數:7113 加入書籤
“我女可醒?”
“回老爺,小姐已起床,正梳妝打扮……”
“好,嫁妝可都裝箱?”
“老爺定的九箱嫁妝已裝好,就是小姐書卷甚多,二十箱也裝不下……”
“嗯,我女有三間書房,&nbp;&nbp;存書不下萬卷,卻是難裝……”
……
杭州城南,通判府內。
天未亮全府便忙碌起來,內宅丫鬟婆子進進出出,前院下人們抬嫁妝、裝嫁妝,光是一箱錢財就夠四五人吃力的。
李通判在前堂與管家敘話談問。
今日【臘月初四】,&nbp;&nbp;宜【婚嫁搬家】,&nbp;&nbp;乃翁婿二人商定的佳期之日。
為了今日送女出閣,&nbp;&nbp;李通判籌備了數天,多思置辦嫁妝。
按照民間嫁女最高規格,準備九箱的陪嫁,花費銀兩巨大,大半家資都陪進去。
但通判樂在其中,除了十分滿意這樁婚之外,其因還有一個就是‘劉家以娶妻之禮來納妾’。
若照正常規矩,納妾時隻需給予女家一些銀兩,便可抬小轎接走其女,入門也不能走正門入,喜事、儀式都很簡單。
這便是坊間所言【買妾】。
【娶妻】則就不同。
【娶妻】要有正經的媒人牽線,要門當戶對,占卜對八字。
出嫁時,郎家十裏相迎,把妻子接請入家門,是為【明媒正娶】。
親家雙方,&nbp;&nbp;各都要準備【聘金聘禮】和【陪嫁陪資】,多少根據兩家財力、家世來定。
劉氏與通判商定的是【娶妾之禮】。
即一切按照娶妻來辦,這叫李通判很是滿意,故此多備嫁妝,不敢薄待女婿。
“老爺,家中來了仙客!”
通判正和管家說話,忽有門房下人跑進來回事。
他道:“適才小人等在門外備車,來、來兩位夫人領丫鬟入府,也沒讓我等通稟,自走入府門。”
“小人惶恐此事不吉利,專來稟告老爺。”
“哦?”
李通判拂須思量,正要說話。
這時又見丫鬟過來稟告:“劉府親戚來到,請老爺敘話。”
通判含笑點頭,交代管家幾句,便去內宅小姐閨園。
門房下人目送老爺,好奇問管家:“莫非剛來那兩位夫人,就是劉家親戚?”
管家思慮點頭,笑說:“莫忘了我家姑爺劉奉義是何等人!此事,我等不可多問。”
“小人明白了。”
門房下人拱手一禮,轉身就走。
……
內宅西園,憐雲廂房外。
兩位端莊秀麗的美夫人與通判交談。
房內憐雲坐在妝台前,&nbp;&nbp;一身出嫁紅妝,側耳聽門外說話,&nbp;&nbp;嘴角上揚微笑。
兩丫鬟圍繞左右,侍奉梳理發髻。
門外二夫人,一個是荀舫主,一個是高二姐,另有弦月、萱兒二女。
二姐是今早劉彥散夢之時來的劉府。
她一見世才便道賀,談聊今日喜事。
之後從世才口中得知一樁十分驚人的事——“貂兒也為我同道伴侶了。”
當時二姐詫然顧看荀舫主!
真是萬沒有想到,這隻貂竟有手段爭得世才寵愛,結下這上等情緣!
回想昔日自己與荀貂兒爭奪徐郎,雖說贏了當年,但卻輸了現在。
高二姐當時歎言:“徐郎比劉郎,如青石與白玉。當年我爭得這塊石,今年你卻抱得一塊玉。”
荀舫主則說:“我失一石,而守身如玉,修得鬼仙之境,方能有緣拜入府邸,伴君為妾,恩得寵幸。”
“我與郎君乃天賜姻緣,不存在謀算,情意自然結合。”
“我當謝妹妹,若非你奪走那石頭,我便失了敬今日之緣。”
“以後你我之間再無恩怨了,舊事也莫再提。”
高二自知‘不可多言舊事’,除了歎服天數,亦羨慕荀貂兒。
轉與世才道喜,從禮金匣盒中取出‘重陽婚書’,說出家中之意。
當時屋中眾人皆意外,對高太公和高家,也大有改觀。
二姐乘機說‘要與世才義結金蘭’。
劉彥不假思索應下,他和高二之間情義,值得一場結義。
當即改呼‘二姐’,敲定結義時辰,就定在今晚,按照正經規矩,當老夫人麵結拜為姐弟。
高二一得一失,卻也高興,拿起家姐姿態,要幫著世才娶妾操辦婚事。
這便同貂兒來到通判府。
此時麵見李通判,她們轉告‘世才之意’,談‘接親事宜’。
“劉郎之意,陪嫁不用太多,三箱也就足夠了。”
“衣裳穿用之物帶一半即可,其他留在貴府內。”
“以後憐雲思家,還回來住。”
“大人莫誤會女婿,我弟之意是讓憐雲時而回來盡孝……”
“世才說,他與通判翁婿之誼,非比尋常姑爺丈人。”
“今日娶嶽翁愛女,他欲多敬孝道,以後會常來府上,當做嶽翁半子。”
說完,二姐笑與貂兒相視,同看李通判。
通判眼眸觸動,讚賞說:“好女婿,好世才!這人情文章作的甚佳!”
“今我送出一女,卻得半子歸家,如‘塞翁失馬’!”
說著,他興興步入廂房,對女兒叮囑:“我女過門後,要嚴守德性,以夫為綱,萬莫失德,損我翁婿之誼。”
憐雲起身領喏稱‘是’。
荀娘子笑入閨房道:“今日來接親的,是我家表親,乃老夫人家晚輩。”
“劉郎要在家迎貴客,今多有仙家、神人到訪。”
“接親之船已在碼頭,用的是自家花舫。”
“船到臨安後,會有花轎抬著憐雲入家巷,歸家門。”
“嗯,世才安排甚好。”
李通判拂須點頭,又問:“我女閨中書籍,是否盡帶上?”
荀舫主思與憐雲相視。
李憐雲道:“不如把書搬上姐姐青花舫,往後開學堂,當教學之用。”
“也好。”
舫主含笑同意。
李通判隨邀荀娘子去看嫁妝,貂兒讓二姐留下陪憐雲,跟去李府前院。
隻挑選其中三箱,諸如‘陪嫁財物’皆留與通判。
說:“我家雖不富,但家資能夠養人,吃住小康。”
“大魚大肉乃補食,粗茶淡飯是平常。”
“就是天家公主入我劉府,也要如此過日。”
“此乃我劉氏門風,治家之道。”
“下人也不要多來,有兩個丫鬟做陪嫁就足以。”
通判依從,安排下人把荀娘子指點的嫁妝搬上車,其他抬回房內存放。
……
辰時天亮。
唐知州領侄兒最先來拜府,在府門前撞見‘通判送女出閣’,嗩呐喜樂聲引來眾多百姓圍觀。
三五聚在一處,交頭接耳談‘通判嫁女’。
府中下人混在人群,傳揚‘劉李兩家結親’。
若有人問是哪個‘劉家’,便指東麵道:“乃是臨安劉奉義家。”
百姓們聞知後,無不稱讚這樁婚。
很快‘通判女嫁劉郎’之事傳遍南城,越來越多百姓前來瞧熱鬧。
通判滿麵紅光受用眾人道賀,邀唐知州留下吃喜宴。
知州爽然同意,說:“承蒙奉義相助,我侄兒解了災禍。我有一番禮謝,就讓小侄隨船拜府送去。”
正說話,華明淵領三友前來道賀。
各是賀之洲、沈雲鶴、關子玉,他們也要去臨安送賀禮。
四人皆有劉府請帖。
話不多時,一匹紅花駿馬來到府前,馬上之人乃表弟戚少先。
禮見通判後,少先又拜知州,笑道:“小人奉表兄之命,前來接請嫂嫂歸家。”
李通判含笑點頭,身旁管家立即高喝:“接親人已到,送小姐出閣,起轎!”
其聲一揚,鞭炮齊鳴。
四個轎夫扛起花轎,抬著李憐雲出府巷,少先騎馬在前引路。
後麵車馬拉著嫁妝,兩丫鬟嬉笑跟車,手挎竹籃一路給孩童發喜錢。
華明淵等人拜別通判,跟著送親隊伍去碼頭,唐文缺與他們結伴同往。
一路熱鬧、喜氣吸引半城百姓圍觀,孩童討錢歡呼雀躍。
出東門二十裏路,見水運碼頭。
荀舫主、高二姐、戚少卿,率領眾女鋪開陣仗,迎接憐雲花轎。
碼頭兩岸,船上商客,一雙雙眼目圍觀議論著。
花轎在岸頭落地,戚少卿撩開紅簾接憐雲表嫂登船。
戚少先下馬打賞送親轎夫、樂人,下人,賞金破厚。
眾人喜悅答謝主家,搬著嫁妝登船。
華明淵遣仆包下一艘渡船,讓船主跟著迎親花舫同行。
東邊紅日破雲霞之時,青花舫載這樁婚嫁發往臨安城。
船房內,眾女含笑圍觀新娘子。
荀娘子走去把蓋頭挑開,牽手引落主位,並坐說:“以後憐雲就是我學堂首席。開書院後,她為院主先生。”
“你等皆要尊聽,不可有失禮敬。”
“是——”
青花舫眾女齊聲行禮領喏。
李憐雲笑看眾女,心房跳動難以平複,身未到臨安,卻已心屬劉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