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黃泛千裏
字數:5051 加入書籤
在趙維的意料之外,汴梁城裏,有個人成為了漢軍開城投降的最大阻力,他就是阿裏不哥,這家夥從樊城外逃脫之後,曆經“艱難險阻”總算回到了汴梁,卻沒想到史天澤在許昌反水了,連帶著整個河南的漢軍全都成了大宋的兵力,蒙古軍和色目軍絕大部分都在樊城到南陽這一片戰場損失殆盡,回到汴梁的阿裏不哥,手下的蒙古兵和色目兵所剩還不到1萬。
但他比史格更早知道了史天澤投降的消息,本來想借鴻門宴把史格殺了,強行控製汴梁的漢軍,與南宋軍隊頑抗到底,可史格也不是傻子,在河南的地盤還能容得阿裏不哥囂張?直接派兵包圍了宴會場地,和阿裏不哥等人安安靜靜地吃完一頓飯,這阿裏不哥也沒找著機會下手。
一計不成,阿裏不哥下定決心鋌而走險……
與史格約定的開城日期前的這個深夜,汴梁城突然傳來悶雷滾動的一聲巨響。
正在熟睡的趙維被驚醒,他花了幾秒鍾的時間清醒了腦子,從榻上站起,正在穿衣準備出去的時候,感到腳下的大地傳來異常的震動:“地震了?!”
趙維火速穿好外衣衝出大帳,順口問帳外的衛兵:“怎麽回事?地震了?”
衛兵也是四目相對,一臉茫然:“不,不知道啊……”
這時候,地麵的震動越來越明顯,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從汴梁城方向傳來,城內開始人聲沸騰起來,此時大宋軍營早已亮起火把,所有人都警覺起來,又過了一刻鍾,汴梁城方向火光四起,借著微弱的亮光,崗樓上的趙維從望遠鏡中看到大量的人從城門湧出,而護城河的水位正在以極其誇張的速度上漲……
“趙帥!趙帥!”一個騎兵快速衝過來,在崗樓下停住,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啟稟趙帥,黃河決堤了!”
黃河決堤?!這四個字聽在趙維的耳朵裏,竟是如此刺耳!這是真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愣了半晌,才在手下的呼喊中回過神來,連忙命令道:“快去,通知全軍,拋棄所有輜重,全速向南後撤!所有人都去傳達我的命令!!”
“是!”周圍所有人立刻回答道。
馮晟也在第一時間下達了和趙維一樣的命令,各級軍官盡全力控製手下軍隊不致騷亂,以最快的速度後撤,可是,麵對這樣的災禍,哪有一點都不亂的?
大軍的動亂整整3日才平息了下來,馮晟回頭清點,被洪水直接吞沒的宋軍至少1萬有餘,因動亂造成的失蹤和其它傷亡足足8萬,現在趙維手下建製完整的部隊還剩下7萬不到,帶到汴梁城外圍的火炮、車輛、馬匹幾乎損失殆盡,連帶著20輛蒸汽牽引車也都被黃河水吞沒,軍中的火藥除了朔月團每個士兵身上帶的之外都被水泡過不能用了。史天澤等降軍更是逃散了八成,整個河南的蒙古漢軍如今還能保持建製的,全部加起來都不到3萬,當然,蒙古軍和色目兵更是消失地無影無蹤。
而傷亡最大的,其實是汴梁城的百姓,汴梁是大宋朝的舊都,巔峰時期人口超過百萬,靖康之難後雖然遭到破壞,但是五六十萬人口還是有的,黃河決堤,汴梁城首當其衝,整座城池全都是一片**,城中百姓死傷豈止幾十萬?
“到底是誰幹的?!”怒不可遏的趙維在許昌城的帥府中,一刀砍掉了桌角。
史格低頭回答道:“回稟殿下,是阿裏不哥帶人炸毀了河堤,造成的決口。末將無能,洪水滔天,各部逃生尚且無力,實在抓不住這個畜生!”
“阿裏不哥的去向,在場的各位有沒有誰有消息?”
呂文煥說:“我部昨日與一隊蒙古騎兵交手,抓了幾個活口,他們交代是阿裏不哥的親隨,按照他們的逃跑方向,應該是向西去了。我猜他可能是想去關中,與蒙哥會合。”
趙維轉而對黃蓁說道:“黃掌門,我想請忠義社在全江湖中發布追殺令,有生擒阿裏不哥者,賞錢10萬貫,有誅殺阿裏不哥者,憑其首級,賞錢5萬貫!”
“好,我這就去安排人把消息放出去!”
李曾伯這時候站出來,說:“殿下,黃河成了如今的樣子,這仗是沒法打了,我看咱們還得想辦法治水!”
“副帥說的是。”趙維冷靜了下來,“這樣,不管是咱們的屯駐軍、廂兵,還是史將軍的蒙籍漢軍,當務之急首先是整頓編製,全力搜尋潰散失蹤的士兵,在整個河南地區嚴防盜匪流寇!”
“是!”一眾將領答道。
“副帥這邊,你和賈監軍立即修書奏報臨安,要工部水部司立即派員前來查察水災,要加急處理!”
“是!”李曾伯和賈似道都應下。
趙維最後又說:“我會和東西兩個戰區聯係,請東戰區增派兵力和糧草,支援我部救災,西戰區那邊,隻能讓餘樞密自行衡量敵我實力了。”
蒙古親王阿裏不哥這一鬧,襄陽會戰的大反攻算是稀裏糊塗地結束了,他用火藥炸開了汴梁附近多處黃河南岸的河堤,黃河下遊是地上懸河,河堤一開,把整座開封化作一片黃海,自開封之後的黃河河段,漸漸沒了水流,歸德府、徐州、泗州、楚州等州府月餘之後,已露出了黃河的河床。
由於火藥的破壞力極其巨大,河堤炸開的缺口又被河水進一步擴大,形成了沿著黃河綿延上百裏的災區,被黃河水浸泡之後的地麵泥濘不堪,除了被水衝走的、淹死的人畜,和倒塌的房舍,救災最困難的就是官道大部分都被衝毀,交通完全斷絕,形成了幾千平方公裏的“黃泛區”。所以,趙維完全不用擔心把部隊全部投入救災,會遭到河北蒙古軍的偷襲,因為如此泥濘的黃泛區,任何一支軍隊都走不動,就更不用提打仗的事了。
……
黃河決堤的事情,李曾伯和賈似道聯名六百裏加急報送臨安,朝廷官員得知此事之後,都對蒙古帝國的行為口誅筆伐,這恐怕是大宋朝廷裏大大小小官員難得一次意見統一了。然而,罵過一通之後,需要討論趙維提出的派員去汴梁治水的事的時候,他們又起分歧了,大部分官員都不同意耗費大量財力去給蒙古國治水,畢竟宋蒙大戰一年多了,朝廷支出甚巨,蒙古王公造成的人禍憑什麽要由大宋朝廷來填補?持這個觀點的人,幾乎占了戶、禮、等各部八成的官員,幾個參知政事也都抱反對的態度,六部之中,隻有工部對於治水救災一事比較積極。
工部尚書李易提出,首先,雖然禍是蒙古人惹的,但是受災的是大宋朝的舊都汴京,死傷無數的是漢人的黎民百姓,從道義上講,同為漢人的朝廷,必須盡可能救助,正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自靖康之恥後,大宋偏安江南一隅已百年有餘,要想收複故土,必須得到故土的民心,雖然黃河南岸決堤,隻有河南受了災,但是河北、淮北和燕雲等地,也是漢人占多數,蒙古貴族此舉必然大失民心,大宋朝廷此時義無反顧地救災,正是收獲民心的大好機會。其次,汴梁附近的河岸決堤,河水斷流,下遊的江淮地區就沒水了,黃河自仁宗朝奪淮入海以來,已經嚴重破壞淮水的徑流,河沙淤積在淮水下遊河道,一旦黃河斷流,淮水同樣會斷流,淮水如今是大宋的重要天險,全靠江淮的水流和水師,才能在平原上擋住蒙古人的鐵騎,大宋一旦失去淮水的險要,臨安將直接麵臨蒙古騎兵的威脅!
朝廷裏又一次吵翻了天,李易拋出觀點和態度之後,懶得跟這幫人浪費口舌,黃堯已經和他說過了,太子已下決心治水,所需銀錢物資,如果朝廷拿不出來,那就從民間募集,黃堯如今在大宋的商人中具有極為崇高的聲望,真要商人們有心出力,有沒有朝廷的賑災款都無所謂了!有了後援保障,李易也放開手腳了,朝會論辯也不去了,直接派水部司郎中白暨組織官吏,會同天機院工程院的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趕赴許昌,勘察災情,製定方案。
黃河決堤20天後,白暨等人便趕到了許昌,作為水部郎中,白暨對於水利工程這一塊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帶著官吏親自考察了汴梁周邊的地形地貌和水患詳情,10天的時間便基本有了治水的計劃。
“此次水災,實為人禍,黃河南岸被人為炸毀,導致河水潰堤而出,但是值得慶幸的地方有三點。”白暨在向趙維匯報中說道,“其一,阿裏不哥炸毀河堤的時候,已經是十月深秋,到目前已經入冬,河水徑流遠不如夏季那般凶猛,天氣寒冷,黃河上遊如今已開始封凍,進一步減小了河水的水量,這算是天時;其二,仁宗朝時,黃河改道,奪淮入海,下遊河道泥沙開始堆積,年複一年地抬高了河床,所以才會導致河麵比汴梁城更高,但是所幸的地方在於,泥沙淤積的年份不算太長,不過兩百年,若是堆積個千八百年,河床的高度遠高於當下,再發生潰堤,那就更糟糕了,所以,這算是地利;其三,人和,水災雖是人禍所致,但是災情第一時間,太子殿下處置得當,臨時加固了部分河堤,沒有讓水災進一步惡化,同時數十萬大軍及時救助受災百姓,算是把傷亡降到了最低,凝聚了百姓的民心。以上三點,是我們當前治水的優勢!”
“優勢我們都知道了,那劣勢呢?”趙維問。
“劣勢同樣有三,其一是朝廷,哪怕事到如今,臨安的朝廷官員仍在爭吵不休,賑災款項遲遲到不了;其二是敵國,宋蒙兩國如今仍在交戰,尤其是關中,雙方仍有幾十萬大軍在廝殺,戰爭消耗頗多,恐怕誰都沒有精力關注黃河災情,我們救災的同時,還要提防蒙古人的偷襲;其三是時間,如果不能趁著冬季的封凍期加固河堤,來年開春,開河的時候,浮冰順流而下,進一步摧毀堤壩,我們現下的努力都將白費!”
趙維點點頭:“看來白郎中已經有治水策略了?”
“有是有!就是……”
“你隻管把所有計劃整理一份奏疏,有什麽困難交給我來解決,我回一趟臨安,看看這幫吃人飯不幹人事的官僚,到底有多怠懶!”趙維說,“參謀長,你立刻策劃一下,看看能不能集中我們最精銳的兵力和火力,一舉拿下函穀關,隻要攻克了函穀,蒙哥在關中就是腹背受敵,再耗下去也沒有贏的希望。我們要盡快結束和蒙古的戰爭,那就無論如何都要把蒙哥拖到談判桌上來,水患要治,戰爭也不能輸!”
“我知道了!”馮晟應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