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字數:2340   加入書籤

A+A-




    人本主義心理學(haanistie  psychology)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一種心理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有阿爾波特(gallport)、馬斯洛(aaslow)、羅傑斯(crogers)等,主要代言人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重視人的本性和特質為特點,是繼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以後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故被稱為“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於動物的研究,混淆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因而是一種狹隘的、矯揉造作和相當貧瘠的研究途徑。而弗洛伊德基於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隻注意人的缺陷的陰暗麵,無視人的積極品質和特征,是“對殘缺的、發育不全的、未成熟的和不健康的樣本的研究,隻能產生一種殘廢的心理學和殘廢的哲學”。馬斯洛為自己確定了主要研究對象,從探索健全、完善的人出發,研究健康的、自我實現的人,以發現能夠推廣到更多人身上的行為模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美國得到了迅速發展。162年,馬斯洛和羅傑斯等幾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組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規定的幾項工作原則是(1)首要研究對象是具有經驗的人;(2)研究經過選擇的人,關心的是個人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3)研究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4)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提高成為心理學主要涉及範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此理論鼓勵和指導人們成為精神健全和富有創造性的人,在治療心理疾患和培養優秀人格方麵起了不小的作用,在西方出現了開發健康人潛能的熱潮。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思想有下列幾點

    一、方

    人本主義認為心理學不能局限於實驗室的操作研究,主張對人的心理現象作整體分析。

    二、本能論

    馬斯洛反對那種將人的本能看成自私、反社會的消極悲觀論點,認為人不僅有作為生物存在的基本需要的本能,如飲食、睡眠、住所、性生活等,而且人的高層次的需要如愛、尊重,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本能中的內容和要素。人的本性中的積極傾向能使人擺脫和個人的劇烈衝突而繼續發展,人有能力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因而他把重點放在健康人的個性和健康人的生活方式上,關心人的需要,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注重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識,發揮人的潛力。

    三、需要論

    馬斯洛認為需要是人內心世界核心的東西,一切意識和認識都受其統攝,人的需要是所有行為的根本動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愛和歸屬需要(love  and  belong  needs)、尊重的需要(estee  needs)和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gation  needs)。這五種需要都是先天固有的自然特質,它們從低到高像階梯一樣排列。低層次需要與動物的需要相類似,比高層次需要更為強烈。隻有滿足了基本需要,才會有動力促使高一級的需要產生和發展。高層次需要與生存沒有直接關係,但它的滿足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因而更值得追求。

    四、自我實現論

    自我實現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馬斯洛在采用自我實現(self-actualigation)術語後,曾為人們因語言習慣的誤解而憂慮,這些誤解包括自我實現含有利己的意思,忽視人的義務和貢獻,忽視個體和他人以及社會的聯係,忽視無私與忘我等等。其實,自我實現的含義與這些誤解恰恰相反,自我實現是指充分利用和發揮天資、能力和潛能等。自我實現的人是一些正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的人,他們已經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

    五、患者中心論

    患者中心論是人本主義關於心理治療的學說,由羅傑斯首創。他反對醫生對患者作出頻繁的指示、擬定醫療方案的傳統做法,而強調來訪者的經驗和主觀世界,采用“非指示療法”(nondirectire),後來發展到“患者中心療法”(clent-centeredtherapy)。心理谘詢師的作用是幫助來訪者意識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隻存在於他們自己本身,在治療過程中將主導權賦予患者,讓他們來決定治療的方向,找出治療的方法。醫生應尊重患者的人格,對患者滿腔熱忱,真誠相待,力圖恢複其自信心。

    當然,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有許多缺陷,如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等。馬斯洛也意識到了,但他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並不是一個學派,不是心理學的終極,而是過渡的心理學”,是為“更高的心理學作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