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態度對了,孩子也就聽了(1)

字數:555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你什麽態度?”當別人對你說話時態度不好,你也許會這樣責問對方。身為父母,你是否想過孩子也會問同樣的問題呢?在跟孩子談話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態度。如果你能保持溫和、平易、寬容、誠懇、幽默、低調的態度,你說的話,孩子怎麽會不聽?記住:父母說話的態度,決定著孩子聽話的程度。
    1.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和
    家長動輒對孩子大喊大叫、嗬斥挖苦,甚至破口大罵、拳腳並用,說到底,是一個教子態度、說話態度的問題。家長以非常粗暴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隻能激起孩子的強烈逆反,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百害而無一利。
    年幼的孩子,由於生理機製和認知能力的局限,對事物無法加以判斷,隻能憑感官刺激來體驗。父母的粗暴態度,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威力,表麵上會屈從,內心卻在默默抵抗,有時還會出現父行子效的現象。童年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麵獲得了一定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能推理和判斷,在承受父母的粗暴態度以後往往難以服氣,便另尋發泄機會,如常常可見的大孩子對弱小兒童的迫害現象。青少年期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對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具有強烈的欲望,自主意識較濃。對父母的粗暴態度,內心會十分反感,不但不會認識自身的錯誤,相反,更容易走向極端。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描繪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時說:“如果你們在家裏粗野暴躁,誇張傲慢或酩酊大醉或再壞一些,甚至侮辱母親,那麽你們已經大大地傷害了你們的兒童,你們的兒童教育做得很壞了,而你們的不良行為,將會產生最不幸的後果。”在棍棒麵前,孩子一方麵受父母打罵無力抗衡,就會在外模仿大人的舉動去對付別人,欺負弱小的孩子;另一方麵會懾於大人的威勢,為逃避責罰,尋求保護自己的方式——撒謊、欺騙。
    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隻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為什麽教育孩子時最好采取溫和的態度呢?
    首先,溫和的態度能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父母粗暴的嗬斥,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父母將怎樣處置,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做出“心理防禦”,以至於在父母麵前不敢也不願道出真情。
    這時,倘若父母能用和藹、溫和的態度開導、說服,孩子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會漸漸鬆弛。孩子情緒穩定了,父母的話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溫和的態度能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裏,父母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父母對著幹。可見,嚴厲斥責隻能使孩子的對立心理更趨激化。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會對孩子產生良性暗示,從而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誨。如長期堅持這樣做,自然會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覺按照父母所講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第三,以溫和的態度與孩子談話,可縮短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父母對孩子溫和,有利於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相反,那些熱衷於保持父母的“尊嚴”,動輒對孩子粗暴的、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父母與子女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溫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比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點,它有助於促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賴父母,自覺自願地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導。
    很多父母也想用溫和的態度跟孩子說話,但往往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知道自己該怎麽樣才能做到。試試下麵的方法,你會發現以溫和的態度對孩子說話並不難:
    冷靜控製情緒,平衡心態。在和孩子的談話中,如果和孩子的意見發生衝突,千萬不要失去控製大吼大叫。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見是否正確:如果正確的要給予支持;如果是錯誤的,父母應該在商討的氣氛中用溫和的態度給孩子分析。
    學會對孩子的錯誤“冷處理”。父母嗬斥打罵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時候,因此要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時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心平氣和了再教育孩子。而當孩子處於生氣、激動的時候,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用溫和的態度跟孩子講道理。
    2.不用命令的姿態跟孩子講話
    家庭教育專家盧勤女士說:“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不如蹲下來好好和孩子說話。”
    有的家長在家裏總愛擺擺為人父母的架子,對孩子呼來喚去,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
    “把我的眼鏡拿來!”
    “不要動那本書!”
    “今天晚上不準出去玩!”……
    威風倒是夠威風,可是這樣的父母逐漸會發現,孩子們慢慢地不吃這一套了,而是常將父母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當耳旁風,甚至“抗命不遵”。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其名著《家庭教育》一書中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曆:
    一天,陳鶴琴的兒子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在身上玩。陳鶴琴看見後,就考慮是立刻把破棉絮奪去呢,還是讓他在玩弄中獲得一種經驗;或者命令他將棉絮丟掉,而以其他東西替代。思考了一番,陳鶴琴覺得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就對孩子說:“這是很髒的、有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你平時都喜歡幹淨,去拿一塊幹淨的吧。”孩子聽了,果然很高興地跑去了。
    陳鶴琴事後總結說:“無論什麽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比較不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大多數做父母的看見小孩子玩肮髒的東西,就自然而然地去把東西奪過來,還會罵他,甚至於還要打他。其結果是,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一定不喜歡父母了!”
    可見,與其命令,不如積極地暗示。
    以粗暴命令的姿態跟孩子說話,易於形成父母與孩子間的對立,讓父母的教育行動沒了回旋餘地。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覺,偏偏孩子置若罔聞,隻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一時也拿這些小淘氣沒辦法。這樣次數多了,孩子就覺得不聽父母的命令也沒什麽,那下次也就更不會聽了。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這樣對孩子說:“呀,這東西真好玩呀!可惜時間不早了,乖孩子,應去睡覺了。要不你再玩5分鍾,就去睡覺,好嗎?”這樣既誇了孩子乖,又是用征詢的口氣同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許到不了5分鍾就乖乖地上床睡覺去了。同時還為父母留下了餘地,即使孩子暫時不聽話,也不至於激得父母為了自己的威嚴大動肝火。父母一旦向孩子發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讓孩子服從的,否則不利於以後的教育。
    如果父母老以命令的姿態對孩子支配來支配去,孩子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退縮的性格,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個極端,孩子經常與父母“頂牛”,逆反心理增強,走入社會後也會具有反社會性。
    3.寬容就是一種說服力
    常言道,寬以待人。對別人寬容,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對孩子寬容,是做父母的基本素質。當孩子偶爾做錯了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而不是動輒發怒,粗暴地訓斥或者打罵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孩子的一些過錯行為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並沒有構成一種習慣,往往是由於好奇心和喜歡模仿等原因造成的,並非是孩子有意識的錯誤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寬容是對孩子的理解。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理解,會更加珍惜父母的寬容,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更規範,盡力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讓父母滿意。
    寬容要比訓斥的效果好。寬容是對孩子的尊重,這種尊重很容易轉化為孩子的情感體驗,反過來尊重父母,達到情感溝通,父母的話就更有說服力了。可以說,寬容就是一種說服力。
    若孩子期末考試數學考了50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成績後,不事先了解情況,先埋怨,後嗬斥,甚至棍棒加身。以後孩子很可能再也不敢回家和父母說考試情況了。而寬容的母親得知孩子考試沒考好時,會幫助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鼓勵孩子不要氣餒,要有比學趕超的決心。這樣,孩子就會從內心接受父母的諄諄教誨,發奮讀書。
    孩子在客人麵前做錯了事,給家長丟了麵子,父母也應該學會寬容。如果家長不寬容孩子,當著客人的麵打罵孩子,不僅會丟父母的麵子,孩子也會在心裏埋怨父母,非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固執地一錯到底。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父親經曆了一場不小的考驗:其剛上小學不久的孩子是個“人來瘋”,人越多話就越多。當大人們在一起聊天時,不知怎麽回事,他竟然插上來講起了父母的性生活,而且講得繪聲繪色,引得人們哈哈大笑。那位父親頓時尷尬無比,使勁朝兒子瞪眼睛,示意他趕快“刹車”。可兒子就是不理他的茬,堅持說完自己的“故事”才罷休。最終,這位父親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隻是坐在那兒朝著每個人苦笑。
    這位父親對其兒子的“犯上”行為,采取了一種寬容的態度,而這種寬容和理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使他在極其窘迫的情形下,保持了冷靜,沒有對孩子大喊大叫,更沒有大打出手。
    一次,在地鐵上,一位母親給小男孩講智力故事,其中穿插了一道智力題:皮球滾到樹洞裏拿不出來怎麽辦?小男孩側著腦袋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用手撈,用竹竿捅,找警察叔叔幫忙……母親一一給予否定,並說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用水灌。小男孩不服氣地說:“要是這個洞是漏的,怎麽辦?”周圍一直聽著這母子倆交談的乘客都被小男孩的奇思妙想逗樂了,惟獨他的母親氣不打一處來:“你總是想到歪路上去!”說完還打了一下小男孩的頭。
    由於年齡的限製,孩子的認知水平有局限,社會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他們常常會分不清講話應注意的場合,回答問題瞎七搭八,甚至胡說八道,還常常會犯一些在大人們看來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對此,許多父母立刻肝火大發訓斥孩子:“你怎麽盡說傻話!”“閉嘴,別亂說!”甚至給孩子一頓飽揍。這樣做的後果,不僅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打擊了孩子表達個人見解的欲望,熄滅孩子積極思考的熱情,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作為家長,無論遇到怎樣尷尬的局麵,無論那一刻你的孩子表現得有多糟糕,都要努力以寬容的心態,保持穩定而冷靜的情緒,客觀公正地對待孩子,諒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無知和過失。
    父母對待孩子寬容,絕不等於放縱,也不等於孩子犯了錯誤不聞不問。這裏所說的寬容,是指父母對孩子所犯的一般性錯誤行為暫時不作指責和批評,經過父母和孩子雙方冷靜思考後,再來共同確定或者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父母的寬容能夠給孩子留下一個思考和反省的空間,父母的諒解能夠給孩子極大的寬慰和鼓勵。孩子做錯了事,在冷靜之後,父母再找孩子了解一下情況,為孩子解疑釋惑,就很容易說服孩子,效果要比馬上批評指責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