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態度對了,孩子也就聽了(2)

字數:569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4.講究誠信,說話算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全國調查表明: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
    一位小學生在給心理谘詢專家的信中,傷心地說:
    我爸爸、媽媽說話一點兒也不算數。我爸說,隻要我考進前5名,他就帶我去坐過山車。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時,他卻說沒時間,下次吧。我媽媽也一樣,她說我寫完作業就讓我下樓和小夥伴玩,可是我寫完了她又讓我彈一個小時的鋼琴。每到這時候,我都會想起電影《麥兜的故事》,麥兜的媽媽讓他吃藥,說吃了藥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代夫。結果麥兜吃了藥,病好了以後,媽媽卻再也不提去馬爾代夫的事了。麥兜再問,媽媽就說,發了財再說吧。我理解麥兜,覺得他和我一樣可憐。以後爸爸、媽媽再怎麽向我許諾,我都不相信他們了,全是騙人的!
    對孩子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很少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成年人,因為他們知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他們認為,對孩子說話算不算數無關緊要,所以“哄孩子”一詞在中國很流行,幾乎成了父母們的共識。
    父母對孩子言而無信,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因而也沒有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承諾。
    如果父母不講誠信,說話不算數,孩子自然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父母說的話連信都不連,又怎麽能聽得進去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和父母說心裏話,相互間的溝通會因此受阻,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言而無信會讓孩子對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他們從心眼裏崇拜和依賴,特別是在10歲以前,父母的每句話對孩子來說都如同“聖旨”一般。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承諾隻不過是一種哄騙,就會大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說話不算數,這個世界上還能相信誰呢?這種恐慌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危機,由此引發的對父母權威性的挑戰幾乎是顛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這個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參的教子典故,給現代父母很多啟迪:
    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買東西,小兒子鬧著也要跟媽媽一同去,曾參的妻子便隨口哄孩子說:“你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後,曾參便要捉豬殺。他的妻子趕快製止他說:“我剛才隻不過和孩子說著玩罷了,你怎麽真的要殺獵?”曾參對妻子說:“小孩是不能欺騙的。小孩年幼無知,隻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如今你說話不算數,哄騙孩子,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謊。當媽媽的欺騙了孩子,孩子便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媽媽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了。”於是曾參就把豬殺了。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倘若父母言而無信,那孩子日後也就很難有誠信的美德。
    對於孩子,你可以少承諾,但承諾了就要履行諾言。天有不測風雲,生活千變萬化,總會因為一些特殊因素,使某些承諾難以兌現。當已經答應了的事情確實不能兌現,父母應及時給孩子解釋原因,並且用誠摯的態度向孩子道歉,讓孩子從心裏理解和原諒父母。
    父母也有責任告誡孩子不要輕許諾言,一旦許諾,就必須遵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對孩子誠信的言行及時表揚和鼓勵,促使孩子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5.態度越幽默,孩子越快樂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多種多樣,但總的說來,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的本質在“教育”二字,無論父母采取哪種態度,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不同的灌輸形式產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厲色的態度可以威懾孩子,但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心理。心平氣和式的態度能使孩子體會到自己與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於語言平淡,不疼不癢,無法產生持久的效果。而風趣幽默的態度觸動的則是孩子活潑的天性,因此更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
    世界上有人拒絕痛苦,有人拒絕憂傷,但決不會有人拒絕幽默和笑聲。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如果能經常想到“寓教於樂”,再頑皮、再固執的孩子也會轉變的。幽默表麵上隻是一種說話態度,實際上它貫穿的是一種樂觀精神,一種堅信“明天會更好”的執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質。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時,逆反心理會加重,家長說話時幽默風趣,既保護其自尊心,又達到教育效果,自然易於被孩子接受。
    15歲的劉金晚上喜歡獨自在房間裏聽聽音樂。一天晚上,時鍾已經敲了11下,劉金仍然沉醉在美妙的歌聲之中。媽媽喊了幾次,見劉金仍無反應,氣得她欲起身衝到兒子房間裏去斥罵一通,但被爸爸勸阻住了。爸爸起身到劉金房間門口,和顏悅色地對兒子說:“你能把音響借給我們用一下嗎?”“你們也想聽流行歌曲?”劉金問道。“不,我們想睡覺!”爸爸回答。劉金聽後笑了起來,立刻意識到自己深夜聽音樂影響了父母休息,他麵帶愧色地關上音響,上床睡覺了。
    試想父母如果采用責罵的方式阻止,可能會產生一場衝突,但是爸爸幽默的話語避免了衝突,劉金又從中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幽默這個“潤滑劑”真是不可少啊!
    幽默地說話遠遠勝過呆板無味地說教,能使父母的教育導向化為無形,更有力地傳遞給孩子。
    若蘭在寄宿學校就讀,離校回家時帶了一大包髒衣服。爸爸見狀說:“今天家裏的‘永久牌’洗衣機出了點小故障,需要休息。”若蘭聽了一怔,旋即領會了爸爸的意圖,就自己動手洗衣服,減輕媽媽的負擔,後來她基本上都是自己洗衣服了。
    懂得幽默的父母一定可以巧妙地化解很多親子間的衝突和僵局。
    在客廳踩到樂高玩具的父親,痛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他固然有生氣的理由,因為他已經不隻一次叫孩子把玩具收好,偏偏他屢教不改。此時,父親若能轉換一下口氣:“我相信寶寶今天一定有樂高的作品,能否讓我欣賞一下?可惜的是有一些掉在地上了,害得我腳底差點流血。”孩子一聽父親的話一定會很不好意思地道歉,並答應下次要收好。
    隻可惜很少有父母能以幽默的態度去看孩子的錯誤行為。
    幽默會帶來快樂,使人從痛苦的情緒和經驗中掙脫出來。幽默能使人把沮喪變歡笑,若能笑談那些看來似乎是很嚴重的事情,那麽就可以將幽默的力量發展到極致。在孩子成功之前,必定會經曆許多挫折,如果父母能以輕鬆幽默的態度去看待,孩子必定會被你的誠意所感動。幽默更是親子溝通的潤滑劑,在幽默中搭起的親情橋梁是溫馨而持久的。
    父母還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幽默變成挖苦或諷刺。幽默並非用尖酸刻薄的話語來反諷孩子,而是誠心誠意地給對方機會,用笑話來化解尷尬,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渺小、自尊受到傷害,尤其對有些敏感的孩子,要防止弄巧成拙。有幽默感的父母不會鑽牛角尖,凡事都會預留空間,也不會顯得神經兮兮、凡事大驚小怪的。有幽默感的父母,能使孩子看清事情的正確與否,並且有改過自新的勇氣,因為孩子知道父母會給自己機會。
    6.調子盡量低一點
    很多父母跟孩子說話時都“調子很高”,這並非指說話時聲音提高了分貝,而是說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高,遠遠超過了孩子所能承載的範圍。
    一些父母,孩子還沒生出來,就又是聽胎教音樂,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來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一首絕妙的好詩”。生出來之後呢?又是搞零歲方案,又是吃各種營養品,恨不得孩子從幼兒園出來就是博士後。高調的父母日複一日地在孩子耳邊絮叨:
    “兒子,你要為我爭口氣啊,一定要爭第一!”
    “你考不上重點大學,我的臉往哪兒擱啊?”
    有道是: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當孩子無法承受父母的高期望時,就可能走向極端。
    1993年4月29日,四川省峨眉山市19歲的殺人犯彭xx被依法處決了,因為他殺死父母,還刺傷了同胞弟弟。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其用殘暴的手段殺死非常疼愛他的父母,又刺傷同胞弟弟呢?
    彭xx的父母把對未來的希翼都注入到孩子特別是長子彭xx身上。父親經常指著電視裏麵中央領導的鏡頭對他講:“你長大了,就要像這些大人物一樣給老子風光風光!”
    為了使彭xx能考上高中、大學,每天他放學回家後,父母就不再讓他下樓去玩,而是把他關在家裏死啃書本,讀報也被視為不務正業,幾乎剝奪了他和外界的交往和其他愛好。專製的教育方式使他愈來愈難以忍受,從洗耳恭聽逐漸到公然對抗父母。本來基礎脆弱的他,學習成績不斷下跌,父母非但不幫他分析原因,還一味責怪他“沒出息”。用他的話說:家裏不像家,而像個派出所,父母是所長,他就是小偷。
    後來,他因幾分之差不得不去讀自費高中。他本來就很自卑,在這一連串的挫折麵前更覺得抬不起頭來。他想到父母是近親結婚,自己學習成績差,都是父母近親結婚造成的。麵對父母更多的責怪,他的怨恨心理愈發強烈,進而產生了自殺或殺人的念頭……
    彭xx在押時說:“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遠也達不到,所以我恨他們。”在他的日記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我對天下父母說的最後幾句話: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體上關心孩子,更應該在心理健康上關心孩子,因為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適當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
    和彭xx的父母一樣,千百萬的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渴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心情非常迫切,這種對子女的過高期望已成了一種特殊的病態,折磨著千百萬的孩子,導致了許多的家庭悲劇。
    許多家長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什麽對自己孩子“合理的”高要求總是得不到響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報?其實,大多數高要求都是父母一廂情願的“高調”要求,許多家長用“一廂情願”替代了“順應自然”的法則。古訓雲:“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很值得為人父母者的思考。父母的態度太高調,往往隻是對孩子空洞的高要求和理性說教,不能給孩子具體的指導和建議,更不顧及孩子的實際情形和內心感受,很容易導致親子衝突。
    在當前的中國,考大學被喻為千萬人爭過“獨木橋”。很多家長逼孩子考高分,上“獨木橋”,不惜一切代價考上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名牌大學。
    誠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父母的美好願望,但如果家長過高的期望值背離了社會需要和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世上成才的路有千萬條,父母們為何一定要逼孩子上“獨木橋”呢,為什麽不能低調一點呢?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說:“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許多條,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的重要職責在於發現並發展孩子的天賦、特長。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要求孩子在考試分數上攀比,就會扼殺許多孩子的天賦。
    社會永遠需要不同的才能和智慧。考試分數的高低,充其量隻能證明孩子掌握了多少所學知識;而他們能力和素質的高低,卻不能用書本知識、考試能力來加以衡量。家長應當明白,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真正有本領的人應當拿出別人拿不到、拿不出的東西來!
    父母的態度盡量低調一點,對孩子的要求盡量合乎孩子的實際一點,孩子就容易接受,孩子也活得輕鬆一點,快樂一點。當孩子經過努力達成父母合理的期望時,就增強了自信心,也獲得了向更高目標奮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