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言之教,無聲勝有聲(1)
字數:374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東方大智者老子主張:“施不言之教。”白居易詩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的沉默不語比喋喋不休更有威力,巧妙暗示比耳提麵命更有效果。而父母的舉止做派,本身就是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和無聲教育。大愛無言,大音希聲,如何對孩子施“不言之教”,實在需要父母的大智慧。
1.大愛無言,適時沉默
有句諺語說得好:“沉默是金。”因為沉默,少了一些聒噪和嘮叨,孩子反而可能會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間。很多事例證明,沉默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功效,如果家長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就能給孩子傳遞豐富、難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著名作家莫言在談到他教育女兒的經驗時說:
我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雖然很疼愛女兒,但女兒小的時候,我和女兒的關係就像是兩株彼此相鄰、默默生長的植物,我隻是順應女兒的天性,讓她快樂地成長。
1995年,13歲半的笑笑和母親離開山東,隨我來到北京生活。女兒笑笑此時已長成一個漸漸褪去天真的大孩子,在北大附中初二年級插班上學。雖然對女兒青春期的成長,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我也是密切關注的,但有所不同的是,我對女兒的疼愛和關心更多的是不事張揚、默默無言,甚至有的時候,這份父愛是深埋在平靜的外表之下的,輕易不會表露出來給外人看到。
笑笑讀高一那年,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早上上學時天還很晴朗,笑笑沒有帶傘,中午到食堂吃飯時才暗暗叫苦,這雨總也不停,下午可怎麽回家?然而回到教室卻意外發現課桌上放著一把嶄新的傘。同學們羨慕地告訴她:“笑笑,你真幸福,剛才是你老爸來給你送的傘!”一股暖流湧上笑笑的心頭。打著傘回到家看著父親俯身爬格子的背影,笑笑隻感到父親的愛沉甸甸。
如今,女兒有出息了。有人問我,為何能教育出這麽一個既優秀又感恩的女兒,我能說的是:大愛無言,沉默也是一種教育。
選擇沉默,並不意味著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而是時時刻刻對孩子做出暗示。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用沉默無聲的行為來暗示孩子,感召孩子,以靜製動,從而收到“不令而從”的效果。
父母若發現孩子犯較嚴重的錯誤而又弄不清楚真實情況的時候,為使孩子不隱瞞過錯,及時糾正錯誤行為,可以先沉默不語,讓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驚和壓力,自覺把問題講清楚。這樣父母可以對症下藥,因勢利導。
當年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任教時,班內的一位女孩在考試題中少寫了一個標點,結果被扣了分。試卷發下來後,她偷偷地添上了標點,來找陶老師要分。當時陶先生雖然從墨跡上看出了問題,但是並沒有挑明,而是滿足了女孩的要求。不過,他在那個標點上重重地畫了一個紅圈。女孩頓時領會了老師的意圖,慚愧不已。多年以後,那女孩已經成人成才了,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說:“從那件事以後,我才下決心用功學習,才下決心做個誠實的人。”看來陶先生的一次“沉默”不僅沒有妨礙孩子改錯,反而促進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試想,如果陶先生當麵指出真相,結果會怎樣?不是女孩被迫認錯,就是她一時礙於情麵,死活不認。但是無論哪種結局,孩子的自尊心都將受到傷害,更談不上對那位女孩有什麽教育作用了。
在批評和勸誡孩子時,家長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當眾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這種批評方式和態度,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的抵觸和反感。有時候用沉默來代替對孩子的直接批評和斥責,反而可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如果發現孩子語言輕狂放肆或行為不夠檢點,父母可以采取沉默的態度,使自己顯得和諧而穩重、慈祥而威嚴。這樣,孩子就會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種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於是會自覺地收斂起不良行為。
在輔導孩子學習或進行交談時,父母適當地使用短暫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選擇措辭和觀察孩子反應的機會。特別是當孩子與夥伴發生糾紛,父母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以適當使用沉默,進行“冷處理”以緩和氣氛,使孩子冷靜和理智一些,從而接受父母的教誨。
2.不明說,巧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習慣於“明說”教育,也就是耳提麵命,直接給孩子以明確的指點,讓他懂得該怎樣,不該怎樣,從而規範孩子的行為。
明白說教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因為這種教育影響是直接的、外在的,隻采用這一手段,會使孩子覺得父母總是管製自己,嘮叨起來沒完,逐漸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大大影響了教育效果。
其實,父母除了明說外,還可以巧妙地運用暗示教育法,開啟、感染孩子。“暗示教育法”就是用動作、表情等間接、含蓄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地接受某種意見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應用那些讓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應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暗示,是無聲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靈活運用下麵幾種暗示:
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覺察以後會依據家長的意圖去行事。例如,家裏來了客人,家長看看孩子,再看看茶杯,孩子會領會家長的用意,“主動”給客人倒茶。
表情暗示。表情比眼神表現得更明確,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可以、不能、不該等,使暗示對象做出反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讚許地點點頭;孩子經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最好的激勵。例如,家裏來了客人,孩子高興得忘乎所以,發起了“人來瘋”。他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尖叫,對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於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孩子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爸爸的表情暗示發揮了效力。
動作暗示。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教育孩子。比如,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發現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麵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讓孩子接受這種暗示,他就會調整坐姿。再如,晚上9點多了,孩子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可以一言不發,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以無聲的語言提醒孩子,孩子會馬上去睡覺。
情境暗示。有位班主任的班上湧現了一批“追星族”,學生們本子上摘抄的是明星的生肖屬相,課間談論的是明星的性格愛好。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聰明的班主任買來祖衝之、毛澤東、周恩來、愛因斯坦等古今中外名人畫像掛在教室裏,書寫名人名言貼在牆壁上,黑板報上也增添了名人惜時勤學的內容,還圍繞名人開展講故事、詩朗誦等活動。“追星熱”終於降了溫,取而代之的是同學們以名人為榜樣,比學習比進步。這一情景暗示的方法很值得家長借鑒。不同的情境能使人產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對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父母要善於營造優美的家庭環境,使孩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習慣在優美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得以塑造。
人物暗示。即家長利用自身的示範作用或權威人士的榜樣作用來間接地影響教育孩子。例如,教導孩子不以強淩弱,與同伴友好相處,父母首先要保證不打罵孩子。
活動暗示。就是讓孩子參與活動,在實際活動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孩子精力旺盛,好動,喜歡做事,父母可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多分配他們一些“任務”,使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例如,爺爺行動不便,可以讓孩子幫著端端飯;媽媽病了,幫著倒水拿藥;鄰居買了東西,幫著拿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