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言之教,無聲勝有聲(2)

字數:417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認知暗示。即通過一定渠道讓孩子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認識。例如,佳佳有許多不良習慣:亂花錢、上課遲到、拖交作業,爸爸沒有直接批評她,而是要求她給自己遠方的好朋友們寫一封信,告訴他們自己開學以來養成了哪些好習慣、近期有什麽打算。從此以後,佳佳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習慣,學習也有了明顯進步。這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於孩子在寫信過程中進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認識,避免了心理對抗和厭煩。父母應抓住孩子的思想狀況,利用積極的認知暗示,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暗示法能夠起到尊重孩子、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施以有效影響的作用。為了使暗示教育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長可以巧妙地將上述幾種暗示方式綜合運用。
    3.重身教,做榜樣
    有位父親每天早晨都要到酒館裏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照例徑直走向酒館。沒有走多遠,就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麵,他轉過身發現不滿7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您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兒子的話使他心頭一震:“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竟然在跟隨我的腳印!”他掉頭回到家裏,從那以後,他戒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壞習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是孩子生長的搖籃。孩子在這裏生活、成長;習慣在這裏養成;情感、是非、好壞、善惡和信念,在這裏奠定。家庭最初及持續灌輸的是非觀念、善惡標準、為人原則和習慣養成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身教勝於言教。高喊一千遍口號,不如以身作則的一個具體的行動。
    曾經當選南京“十佳家長”的艾莉的身教讓人歎服。她說,有一次她帶孩子去遊泳。遊完後,發現自己的皮涼鞋不見了。孩子天真地說:媽媽,別人把您的涼鞋穿走了,您就穿別人的鞋吧。艾莉覺得這是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她硬是光著腳,帶孩子走回家,腳也磨破了。艾莉說,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一個道理:不能損人利己。做家長的一定要給孩子樹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
    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孩子,因為孩子“正踩著你的腳印”向前走。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榜樣。
    家長要孩子好學,首先得自己勤於學習,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千萬不要在家裏設個麻將桌,每天邀很多人打麻將;在家裏設酒席,又是劃拳,又是大聲喧嘩,每天家裏亂糟糟的;在家裏看電視、打遊戲等。你不讓孩子看電視,你自己卻在看電視,你不讓孩子打遊戲,你自己卻在打遊戲,孩子怎麽會聽你的話,尊重你呢?有位父親和孩子一起學習英語,按說這位父親學英語也沒有什麽太大的用途了,但為了給孩子做表率,他堅持每天和孩子一起學習。正如家教專家王金憲總結的一句話:“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會影響終生。因此,家長要在各方麵做孩子的表率。家長要孝順長輩,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對人、對社會有愛心。家長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不可能長大後對你孝順;如果夫妻之間整天吵吵鬧鬧,會在孩子的心靈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他可能懼怕婚姻,即使結婚這個陰影也會長期伴隨他。
    父母用什麽樣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用什麽樣的語氣來回答父母。如果你說話難聽刻薄,他就刻薄;你和風細雨,他就慢聲慢語;你禮貌有加,他就會文質彬彬。
    人們常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在家庭教育上,“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努力做一個什麽樣的人”!
    總之,父母要用自己的真實行動,用自己的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勤勞賢惠,用自己的與人為善,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堅強,用自己的敬業,用自己的博愛,用自己的成功,用自己的優秀給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樣,用身體力行的付出影響孩子,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窮的力量激勵孩子,比用蒼白說教的效果要好出千百倍。
    4.父母吵架,孩子最受傷
    讓人非常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父母,以夫妻吵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負麵影響極大的“言傳身教”。
    一項調查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比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多。
    專家直言:讓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大人不要認為感情隻是兩個人的事,夫妻相互攻擊、謾罵,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麵影響將終生難以彌補。
    該項調查涉及哈爾濱市855名初、高中生。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父母經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0%,和睦家庭的為18.88%。
    簡而言之,父母的爭吵對孩子有以下幾個直接的傷害: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於學習,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夫妻吵架過程中,不僅有合理的爭論,有時還會由於衝動脫口而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髒話也間或有之,有的夫妻甚至還大打出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日後小孩子在遊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辦法。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不同意見或者衝突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社交中的衝突。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訴說人際關係方麵的苦惱。幼兒園中小朋友的社交技能即出現了很大差異,他們也開始對人際關係敏感起來:小朋友為什麽不跟我玩?有的幼兒隻會采用強製性手段來解決問題,達不到目的就搞破壞、搗亂,進行報複,結果小朋友們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訓練。夫妻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誤以為吵架、打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知道應該克製自己的怒氣,不會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辦法解決衝突。
    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衝擊,產生恐懼、悲傷、無助感等消極情緒。夫妻吵架時往往吵得臉紅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門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嚇的不知所措。夫妻倆吵得激烈的時候,對孩子的哭喊也充耳不聞。孩子不由得以為爸媽不要自己了,備感傷心和無助;而看到自己認為最親密的人之間也針鋒相對,孩子會感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風港也不複存在,內心湧起深深的恐懼。
    使孩子的性格、行為出現扭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擊性顯著增強以外,孩子的性格、行為發展都會出現扭曲,變得感情冷漠,對他人缺乏信任,為人刻薄、愛挑剔、脾氣暴躁,或者性格內向、壓抑、容易退縮,對外界事物喪失興趣。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再好的夫妻,也難免吵架,但吵完架後,千萬別忘記安慰一下受到驚嚇的孩子。
    首先,夫妻倆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和好,明確無誤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再有針對性地加以寬慰解釋。比如孩子說害怕,要弄明白具體怕的是什麽,是父母當時的高聲喊叫,還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後向孩子解釋,說爸爸媽媽當時是一時衝動,沒有控製自己等。孩子盡管對這些解釋有點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媽媽平心靜氣地講話,自然也會平靜許多。時間久了,隻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會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漸漸淡忘。
    還有,應注意孩子有沒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無意的模仿,告訴孩子這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會說:“爸爸那天就這麽說的!”家長不要一句“大人能說,小孩子不能說”把孩子堵回去;應該承認,那天爸爸這麽說也不對。
    孩子的心靈是純結美好的,他們需要成人的精心嗬護。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間即使有矛盾衝突也應避開孩子冷靜處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更不能把孩子作為自己與對方較量的籌碼或攻擊對方的工具,讓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如果夫妻雙方的關係的確難以調和,也應該盡量為孩子著想,理智地對待衝突,盡量對孩子解釋清楚,向孩子保證不會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對孩子曆數另一方的不是,把恨和報複的種子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當然,也不能因覺得對不起孩子而溺愛孩子。